•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工字不出頭?“金山歌”里的騾仔心聲

      2015-03-25 06:32:51譚雅倫
      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年3期
      關鍵詞:華埠通俗歌謠

      譚雅倫

      (1. 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 亞裔研究系,加州 舊金山;2.五邑大學 廣東僑鄉(xiāng)文化研究中心,廣東 江門 529020)

      工字不出頭?“金山歌”里的騾仔心聲

      譚雅倫1,2

      (1. 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 亞裔研究系,加州 舊金山;2.五邑大學 廣東僑鄉(xiāng)文化研究中心,廣東 江門 529020)

      北美華人社區(qū)以前流傳有一句話:“來金山,做騾仔”。中國也有一句諺語:“工字不出頭”。兩句短語,分別描繪了當年粵籍珠三角華人出洋的勞工身份與辛酸歲月,卻也明顯地存有某種程度的階級觀念普世偏見,就是說:勞工身份是代表文化知識水平低的社會底層人物,文藝創(chuàng)作是屬于有一定程度文化知識或教育水平的社會中產(chǎn)階層人士所擁有的文化意識。然而早在1910年代,粵籍華人雖被視為欠文化知識的底層人物,美國華埠社區(qū)里卻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些創(chuàng)作歌謠選集和其他粵語作品,一共有近兩千首民謠創(chuàng)作,俗稱之為“金山歌”。本文從美國族裔研究的角度,以這些通俗歌謠創(chuàng)作為研究焦點,探討分析當年粵籍華人們在美國“做騾仔”的勞工移民生活體驗感受與藝術處理,進而探討這些歌謠如何奠定了四邑地方文化在海外的地位與影響。

      金山;金山歌;勞工;做騾仔;賣豬仔

      一、前 言

      大量粵籍華人移民北美聚居,始于1850年代美國加州淘金熱潮(Gold Rush)年代,繼之在1860年代應召參與美國跨州橫貫鐵路西段的鋪軌建筑工程,和西部農地的開墾工作①。這個華人勞工移民的歷史背景,其實跟來自歐洲各國的移民大同小異,都是因為祖籍國家經(jīng)濟破產(chǎn),勞動人民無以為生,無奈流徙他鄉(xiāng),以勞動力的基本本錢謀生求存。不過,在美國華人移民的歷程上,“勞工”(labor)一直是被視作為粵籍華人移民在美國的身份統(tǒng)稱。在中國家鄉(xiāng),他們出外謀生被稱為“豬仔勞工”(廣府粵語稱“子”為“仔”)。1870年代美國社會排斥華人熱潮時期,當年美國白人主流媒介和勞工組織一致貶稱華人為“賤價勞工”(cheap labor)和“苦力勞工”(coolie labor)②。就算1882-1943年間美國實施了《排華法案》全面禁止勞工身份的華人前往美國,“華工”( Chinese labor)還是美國華人移民的身份代名詞。美國在排華時期,管理華人入境身份的政府機構是聯(lián)邦勞工部(Department of Labor)屬下的移民局(Immigration Bureau)。近代中國移民歷史研究學家也是習慣了依從這個名稱傳統(tǒng),以“華工”、“契約勞工”及“豬仔勞工”作為當年美國華人的移民歷史身份代稱③。美國歷史學者也以“苦力”(coolie/“bitter strength”) 一詞來代表這一眾早期粵籍移民④。這也導致了近年來的學者偏重于研究華籍勞動人民移民美國的歷史、華人勞工移民與美國白人社會的關系⑤。

      早期華人移民美國的歷程,二次大戰(zhàn)之前在美國移民史研究領域被邊緣化,沒有顯著的學術專著研究。到了二次大戰(zhàn)后的上世紀50年代中葉,美國民權運動興起,60年代成功立法保障少數(shù)民族的權益,在這種新社會時代的少數(shù)民族民權意識吹鼓和影響下,70年代起美國華人歷史研究學術文獻陸續(xù)出現(xiàn)⑥。綜觀這些研究文獻,重點聚焦于北美各國(加拿大、美國、墨西哥)的排華歷史和華人對當?shù)貒业陌l(fā)展貢獻和他們落籍生根的歷程。就算是今日的美國華人研究領域里,對排華年代北美華人生活文化的研究文獻,數(shù)量上也極之缺乏,甚少探討或研究華人在北美洲的聚居生活社區(qū)里所成長的獨特文化意識⑦。

      本文旨意,就是從美國族裔文化研究的角度,以所收集到的北美洲華埠的通俗文藝創(chuàng)作歌謠為研究焦點對象,抽出涉及當年華人勞動者的詩歌作品,探討當時粵籍華人對勞工移民生活的切身體驗與感受,和分析他們對自己在北美勞動階級生活在通俗歌謠里所做的創(chuàng)作藝術處理。

      二、簡說 “做騾仔”“工字不出頭”與“金山歌”

      珠三角粵人出國謀生,絕大多數(shù)是前往南洋或者美洲。勞動者出國,地方俗稱之為“賣豬仔”。到南洋各地,他們說是去“做苦”,到北美洲各國,他們說是去“金山”,去“掘金”。這些用詞雖然反映出當年粵人對海外各地抱有不同的經(jīng)濟價值觀,但是也反映他們在外邊的實質身份:都是以勞動力求生。北美華人社區(qū)以前也一直流傳有一句話:“來金山,做騾仔”⑧。短短六個字,精致淋漓地描繪了當年粵籍華人移民在美洲拼搏求生的辛酸境況。

      “騾仔”一詞,源自淘金時代創(chuàng)辦于美國舊金山的Levi Strauss服裝公司商業(yè)標志。該服裝公司以專門制造工人操作粗重工作時所穿著的斜紋粗質布(denim)套褲(cover-all,在港澳地區(qū)稱為“工人褲”)而著名。該公司制造的套褲上,縫有一塊公司注冊的商業(yè)招牌圖案,圖案上除了公司的名字,還有兩頭騾子的標志,象征他們的工作服裝產(chǎn)品像騾子一樣耐勞耐用,抵得住任何惡劣工作環(huán)境。北美華人當年就因為該公司的騾子標志而把勞工服裝用的斜紋粗布料denim稱為“騾仔布”⑨。用這種粗厚布料制造給工人穿的、經(jīng)得起粗重磨損的耐用褲子,華人也俗稱之為denim jeans“騾仔布褲”。期間西部牧場的工人cowboys“牛仔”也穿用沒有肚兜的denim jeans。美國英語簡稱之為Levi’s,jeans 或cowboy jeans。二次大戰(zhàn)后幾十年來這所謂的cowboy jeans 在香港日本社會成為年輕人崇尚的美國時裝衣著。香港粵語翻譯cowboy jeans 為“牛仔褲”。中國80年代中葉改革開放后,Levi’s“牛仔褲”也傳入中國服裝市場,迅速成為時尚流行的美國名牌服裝;“牛仔褲”一詞也隨著香港的時尚詞匯影響成為中國通用的服裝詞匯 。

      美國本土的華人,一直沿用他們早已經(jīng)使用的“騾仔布褲”一詞。到1960年代中葉,美國移民條例修正以后,以家庭團聚為主要移民配額,容許每年兩萬華人移民美國。自70年代起每年有大量來自香港、臺灣和中國大陸的新華人移民涌至美國各地華埠,并帶來他們的常用口語,“牛仔褲”一詞漸漸流通于這些華埠新一代移民的生活語言中。就像華人家庭移民取代了當年勞工移民一樣,“牛仔褲”漸漸取代了華埠原有的詞語“騾仔布褲”?,F(xiàn)在,來自中國慣用的“華工”一詞也取代了“做騾仔”這個美洲華埠獨特詞匯了。

      中國本土也有一句諺語表達對勞動職業(yè)的看法:“工字不出頭”,就是說:“工”與“士”兩個字代表了舊中國社會階級文化意識上有高低分別?!肮ぁ笔怯檬诌^活的普羅基層,“士”是用腦過活的高高在上、出人頭地的知識分子。這句諺語明顯地帶有中國傳統(tǒng)社會階級觀念及文化沙文主義的偏見,暗指“工”的身份是代表低文化知識水平的社會底層人物,“士”的身份則代表具有一定文化知識素質或教育水平的人,也就是說,在傳統(tǒng)中國社會“惟有讀書高”,文化生活是有知識學問的中上層人物所擁有的。當年美國華人移民既是勞工基層,不是“士”級人物,當然文化質素有限,欠缺文化生活。這大概也是為何甚少學者研究美國華人文化生活的原因。

      然而勞工職業(yè)階層并不能代表文化知識的有無或高低分別,就如今日不能以“藍領”“白領”來區(qū)分一個人知識學問的高低。再者,文化知識不只單純?yōu)榫㈦A級所擁有,也包括通俗基層人民的創(chuàng)造。中國詩史傳統(tǒng)里,也有通俗基層的作品?!对娊?jīng)》的“國風”和漢代的“樂府詩”就是此類基層文化作品。

      美國早期華人雖自視為 “騾仔”勞工人物,但其實從1882年起,他們來美國的入境身份,在《排華法案》實施期間(1882-1943)根本不可以是“華工”,因為華工身份移民被禁止入境。居留在美國的華人,在1892年蓋瑞法案(Geary Act)實施之后,華人要向政府領取貼有照片的居民身份證明書(身份證)。該張證明,也清晰列明持有人身份是“非勞工華人”(Chinese person other than labor)。然而,在美國本土華人移民社區(qū)現(xiàn)實生活里,他們絕大多數(shù)是不折不扣的勞工移民,更被白人媒介和勞工組織指為“賤價勞工”(cheap labor)。 1910年以后,華人除了利用商賈身份,更普遍利用“假紙”(冒籍)方式移民,華人入境身份是美國土生公民境外出生的兒子son of a native,俗稱“土子”或擁有“土紙” 。這是一個很特殊的美國華人身份現(xiàn)象:他們用不同渠道合法程序入境,然而在美國移民法律定義審查上,他們雖然是勞工身份,可他們是“土子”(有公民權的“土紙”),有美國憲法權益保障而不受《排華法案》限制,仍然可以入境⑩。一直以來他們在華埠也自稱為勞力階層的“騾仔”。

      這“騾仔”自稱并不等于說他們就是欠缺文化知識精神生活的底層民眾。其中有不少讀過書識些字的勞動者。其實早在1856年,舊金山華埠就行刊了一份社區(qū)報章《東涯新錄》報道新聞與社區(qū)消息,反映出華人移民有識字閱讀能力。自1882年開始排華的年代來美國,人人都要依賴“口供紙/簿”輔導他們應對美國移民官員的刁難盤問。 1880-1885年黃遵憲出任大清駐舊金山總領事,在他的推動下,珠三角地區(qū)的知識分子受聘來美國華埠社區(qū)為“僑領”。視為勞工階層的華埠社區(qū)里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些文藝團體雅集。劉伯驥指出在20世紀初舊金山華埠有不少“文社”組織,活動跨越美洲各地。到了1900年代起,數(shù)份社區(qū)“新聞紙”如《中西日報》、《世界日報》、《金山時報》等等陸續(xù)行刊。在同一時期,通俗歌謠體裁創(chuàng)作和其他粵語作品陸續(xù)在舊金山華埠行刊出版,成為富有美洲華埠地方色彩、雅俗共賞的“金山歌”或“金山歌謠”。這些都反映了來美國謀生的華人當時已經(jīng)具有某種程度的華語文化閱讀水平,不完全都是目不識丁的文盲。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早期美國華人社區(qū)通俗文藝創(chuàng)作,也是最早在華埠結集出版的說唱粵謳歌謠,就是在1910年代和1920年代數(shù)本在舊金山華埠行刊出版的“粵調”歌謠選集。首集《金山歌集》收集了808 首創(chuàng)作歌謠,1911年由舊金山華埠的大光書林行刊出版,初版后很快再版。第二本《金山歌二集》再收集了832首同一格式的創(chuàng)作歌謠,1915年由大光書林出版,其后也再版。第三本《最新金山歌集聯(lián)集合刻》(也簡稱為《金山歌聯(lián)集》一書在1917年面世,由舊金山華埠發(fā)明圖書公司行刊出版; 1922年再版。此書收集了716首同一格式的金山歌謠,其中除了新的創(chuàng)作歌謠,還有很多選自上述1911年與1915年兩本《金山歌集》選集,原文載錄或是對原來歌謠的文字句行稍作修改,舊酒新瓶式重新包裝出版。這第三個選集封面左上角還有旁注“內附華僑詩選”一語,書內另有224首楹聯(lián)作品和113首四言絕句。這些對聯(lián)作品實質上是文字對偶游戲,可以看作為是華埠人士的消閑游戲文字;而四言絕句則是傳統(tǒng)格律詩格式的作品,文字沒有口語,句子平仄押韻,內容主題也較為嚴謹。

      這三本以“金山歌”為書名、總共有接近兩千首的華埠粵謳歌謠作品選集,也給這些在20世紀初期行刊于美國華埠的粵謳說唱歌謠創(chuàng)作,冠上一個代表性的“金山歌”統(tǒng)稱。奠定了這些歌謠的地域與文化特色。

      排華年代美洲華埠行刊的其他通俗說唱歌謠曲集,筆者現(xiàn)在看到的還有《粵海春秋》(1923年舊金山新大陸圖書館出版,1931年第七版),《金門吟社詩集》(1924年發(fā)明公司出版),《粵曲精華》(1925年舊金山金門樂群社出版),《粵調歌曲菁華》(1926年舊金山新大陸圖書館出版)。木魚書《金山婆拜張王》(1926年舊金山新大陸圖書館出版),木魚書《金剛鉆》(1923年舊金山大光書林出版第六版),《藻香雅集》(1934年舊金山南華書局出版)。

      根據(jù)筆者收集資料及觀察所得,這些20世紀初期北美華埠通俗歌謠創(chuàng)作,是排華時代北美華人社區(qū)的通俗文藝集成,內容包羅萬象、雅俗共賞,是當年北美華人社區(qū)的文化生活的反映。這些現(xiàn)存的20世紀初美洲華埠通俗文藝創(chuàng)作,在數(shù)量上遠遠超過北美華人祖籍珠三角家鄉(xiāng)同年代所流傳的通俗說唱歌謠。

      這個勞工基層的華埠所顯現(xiàn)的通俗文化現(xiàn)象,也反映了當年珠三角僑鄉(xiāng)與北美華埠文化觀念上的差異。雖然兩地的人口都是源自廣東珠三角,通俗文化生活是同宗同源。華埠的人口遠遠少于祖籍家鄉(xiāng)人口,但是華埠通俗文化創(chuàng)作的數(shù)量成果比祖籍家鄉(xiāng)超前。這個大多數(shù)人口來自珠三角鄉(xiāng)鎮(zhèn)村落、并一直被認為是勞工階層為主要人口的華埠社會文化現(xiàn)象,也直接挑戰(zhàn)了中國舊社會“工”與“士”文化藝術生活觀念的階級分別。

      其實《金山歌集》三集里的“金山歌”作品,是當時的華人移民把祖籍家鄉(xiāng)的地方通俗說唱歌謠里的一個特殊格式在美洲華埠演變成為創(chuàng)作通俗歌謠。這個俗稱四十六字長短句的說唱歌謠,在臺山開平地區(qū)也稱為“夾房歌”,是當年四邑人婚姻喜事鬧新房風俗的即慶酬唱歌謠。 “四十六字歌”的體裁格式,以三言五言七言句子作5-5-7-7-3-5-7-7排列,四十六個字分作為八個長短句子的嚴謹體裁結構,八句每句末字押韻。這個地方歌謠長短句體裁可以說是類似詞曲,不過除了字句格式標準統(tǒng)一,文字卻是使用通俗方言口語。華埠的“金山歌”沿用這個四十六字長短句粵語規(guī)格,文字也保持了四邑地區(qū)的特色方言口語,不拘俚俗。這也就是直接繼承了珠三角四邑地區(qū)通俗基層地方文化的創(chuàng)作特色。不過“金山歌”的題材內容廣泛,包羅萬象,遠遠超越了四邑地區(qū)“夾房歌”單調的鬧新房主題內容。用語也滲入不少北美華埠使用的獨有華語詞匯??梢哉f“金山歌”是北美華人以舊瓶新酒模式,讓家鄉(xiāng)的四十六字長短句歌謠體制在北美華埠脫胎換骨、發(fā)揚光大,成為富有美洲華人移民社區(qū)地方色彩的通俗創(chuàng)作文藝作品。

      三、金山歌謠里的騾仔心聲

      現(xiàn)存的美國華埠的通俗說唱歌謠創(chuàng)作集,仍然擁抱來自中國詩歌傳統(tǒng)的通俗歌謠的創(chuàng)作特點:無名氏作者。顯然這是中國文化史所謂的正統(tǒng)與通俗的差異。通俗歌謠創(chuàng)作,被視為游戲文章,俚俗文字內容,難登大雅之堂。不過,沒有列明個別作者,這些數(shù)量近兩千首的華埠通俗歌謠作品可以說是美國華人的集體創(chuàng)作。在沒有作者姓名的掩護傘下,文字內容也就沒有任何顧忌,在隱名的創(chuàng)作空間可以為所欲為、盡情發(fā)揮、暢所欲言,甚至可以大膽狂妄挑戰(zhàn)社會既存觀念而不用負擔任何個人聲譽責任。所以,這些無名氏通俗歌謠作品內容是百無禁忌、多姿多彩的生活聯(lián)想,以俚俗方言文字表達出來。

      綜觀這些歌謠選集的內容,都是當時華人移民對在美國生活的各種反應,很少有表達來美國是要讀書深造的愿望,全都是基層勞動者的“金山夢”:找工作,賺錢,發(fā)財;有錢就可以改變家里的窮困經(jīng)濟境況。歌謠所表達的,差不多是他們的“金山夢”與現(xiàn)實生活的差異。而這個差異表達在《金山歌集》三集里、每集30多章不同主題的歌謠中。綜合起來,內容有華埠社區(qū)的特殊風花雪月唱吟歌謠,亦有北美華人生活萬花筒寫照。三個選集里都有涉及華人在美國勞動謀生的歌謠,本文選出其中最明顯的四類典型作品分析其主題如下:一是對北美排華政策的批評;二是與留守家眷的關系;三是對在美洲謀生際遇的反映;四是面對美洲事物所產(chǎn)生的反思與聯(lián)想。

      (一)對北美排華政策的批評

      19世紀80年代起北美洲各國立法歧視華人移民;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社會容許種族與階級歧視,華工移民在美國首當其沖受害,《排華法案》施行期間(1882-1943), 他們只能利用各種方式的非華工身份入境,繞過移民局的嚴厲審查。就算他們落籍居留后,還要接受不公平的特殊待遇,隨時遇到政府官員的“查冊”、“搜冊”、“拉冊”騷擾。 1910年代的金山歌謠,是現(xiàn)在可以看到的首批華埠作品涉及這個主題,有40多首創(chuàng)作歌謠是有關華人移民北美的際遇,內容是分別對北美國家(加拿大、美國、墨西哥)排斥華工歧視華人的社會行為提出申訴:

      旅居加拿大,黃白分種界; 番奴凌掠不堪提,日日新布嚴酷例。 最慘凄,欲做無工藝。 困苦百般難禁抵,同胞何苦向前嚟。

      (JSGJ III. 35b)

      華僑羈英屬,困苦兼忍辱; 將來各埠工情縮,種種專制誰盡錄。 惡立足,番奴頻驅逐。 拳打腳踢隨地轆,汝話殘酷唔殘酷。

      (JSGJ III.36a)

      只為衣食以窮,挺身來呂宋; 番奴掠劫屢行兇,問天何事厭黃種。 旅途中,無錢身難動。 深惜華僑遭劫重,哪知方許望旋東。

      (JSGJ II.41a)

      守家多失策,百謀方旅墨; 政黨相持狼虎革,仇視外人財命索。 唔棲得,偷關過美域。 撞著稅員嚴拉冊,令我回華申逐客。

      (JSGJ II.11a)

      美例苛于虎,人困板壁多; 所留候審受掣磨,鳥入樊籠折太墮。 慘莫訴,呼天嘆無路。 關過金門難若此,飽嘗況味悔奔波。

      (JSGJ I.13b)

      排亞風潮涌,關員想取功; 華僑無地肯兼容,偈口廚房禁不用。 真心痛,搜冊無漏吼。 衣館新條正運動,將來絕跡我華工。

      (JSGJ III.36a)

      典田兼賣地,方到個花旗; 心歡得覓營謀利,就料遭逢新例起。 苦聲悲,關員跟住尾。 話我無權來居美,撥回原籍鎖雙眉。

      (JSGJ III.35a)

      在1920年代華埠通俗粵曲選集里,也有針對移民入境美國在天使島移民站所面對的慘情的粵曲創(chuàng)作。面對排斥華人的歧視環(huán)境,這些歌謠表達了他們自然的直覺反應:失望,后悔,訴不平,抱怨中國政府無能,沒有保護他們,希望能夠離開不友善的新環(huán)境。很多歌謠都是表達了這些落魄心態(tài)。誠然,除了申訴不平,在這類華埠歌謠里可以看到,華人面對這個針對他們的敵對社會,反應是對當?shù)卣卫涞?,只希望能夠有一個讓他們安穩(wěn)工作謀生的空間, 并沒有表露落地生根的愿望。不過,歌謠中也可以看出,華人移民認識到美加—尤其是美國—立國的民主憲政制度,唯是這個民主理想的認識與歧視待遇的現(xiàn)實差異太大。對此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異,他們提出了質疑。這種歌詞的表達,反映了當時的華人移民也懷有當?shù)貒业墓褚庾R。雖然生活受到排斥隔離,他們并沒有跟主流社會生活的民主思維脫節(jié)。這種質疑,并不是對憲政民主制度的理想唾棄,而是對現(xiàn)實遭遇感到失望。歌謠里的聲音并沒有說要放棄一切,而是期望美國的民主理想能夠終于實現(xiàn),讓華人能夠獲得一個真正自由社會制度的公平待遇:

      自由為國例,何事學專制; 不持公理美人兮,困我監(jiān)牢嚴密睇。 狼虎差,橫行更欲噬。 罪及無辜真惡抵,幾時出獄開心懷。

      (JSGJ I.13b)

      (二)與留守家鄉(xiāng)家眷的關系

      排華時期美國華人人口男女不均,除了一些商賈,大多數(shù)華人移民是有勞動力的年輕男子個人來美洲謀生養(yǎng)家,而老少婦孺留守家鄉(xiāng)依靠外匯(“僑匯”)維持生活。華埠也被視之為“寡佬社會”(bachelor society)。這個跨越太平洋的家庭分裂現(xiàn)實,一方面促成“僑鄉(xiāng)”在僑匯福蔭下經(jīng)濟蓬勃發(fā)展,另一方面也產(chǎn)生了家庭分離的精神折磨。這個現(xiàn)象,在珠三角僑鄉(xiāng)的地方歌謠中反映得淋漓盡至。在1910年代北美洲華埠三集說唱歌謠“金山歌”作品里,更是錄載有400多首有關家庭長期分開隔離的哀歌;其中有200多首是游子思念留守家眷,200多首是留守妻子戀念離家的丈夫,也有10多首是父母兒女的倫理關系。這三類主題的歌謠,都離不開經(jīng)濟因素的申訴:就是環(huán)境逼人弄至家庭不能同聚一堂享受天倫。家里有勞動力的男人是為了養(yǎng)家而出外謀生,為了家人而要離開家人:

      旅居加拿大,萍蹤靡定棲; 故園回首隔天涯,壯志莫伸愁莫解。 周身債,難逢否極泰。 欲整歸鞭囊若洗,云山渺渺感于懷。

      (JSGJ II.41a)

      多年羈旅館,游子志難安; 悠悠我念故田園,兩地情牽腸欲斷。 掛心肝,囊空長抱悶。 徒然夢里回鄉(xiāng)轉,誰知身尚在金門。

      (JSGJ II.40b)

      游子離鄉(xiāng)久,祖墓倩誰修; 每逢寒食淚偷流,媚富不甘貧自守。 困美洲,家人兮聚首。 欲買歸舟財未就,親恩妻義恨難酬。

      (JSFJ II.55b)

      自到邊疆地,受盡番奴欺; 天涯走過至花旗,觸景依然懷故里。 莫傷氣,只爭名與利。 黃金擲入荷包里,整定歸鞭有日期。

      (JSGJ I.12a)

      然而這數(shù)百首游子思家的歌謠,多數(shù)都是一籠統(tǒng)想念留守家中老少,以關心他們的日用品作為他們關懷家人日常生活的象征(“遠念高堂妻共子,柴米油鹽尚有無”JSGJ II.12a)。在這些歌謠里,很少單獨涉及遠游丈夫表達對留守妻子的感情的申訴;單是專注丈夫思念妻子的感情內容絕無僅有。下面兩首,是差不多近兩千首歌謠作品之中僅有的,從一個遠游丈夫的角度來表達對留守妻子的眷戀和懷念:

      身苦心猶苦,別離恨益多; 天涯遠隔事荒蕪,空憶賢妻和肖子。 婦與夫,兩悲痛一路。 我記家人難夜度,未識家人記我無。

      (JSGJ I.12b)

      自抵金山也,無日敢忘家; 心懷桑梓亂如麻,每飯因愁難咽下。 亞卿呀,莫作夫情寡。 難忘與儂同講話,游魂夜夜舌交加。

      (JSGJ I.12b)

      然而,表達夫妻牽念的歌謠里,卻有400多首是留守妻子懷念遠游丈夫的怨恨哀鳴。這個現(xiàn)象很特殊,因為以當年的華埠人口來說,根本沒有可能出現(xiàn)數(shù)量如此多的女性創(chuàng)作。就算有,也不會把自己置身如在家鄉(xiāng)的留守妻子,而沒有一首有關她們在美洲的家庭和生活感受的內容。所以,這些女性聲音的歌謠,其實也都是華埠男性的創(chuàng)作。他們順從了中國歌謠傳統(tǒng)“國風”“樂府”以降的創(chuàng)作模式,把男女感情只從“閨怨”角度表達。引用這種創(chuàng)作手法,也就表現(xiàn)得相當男性沙文主義,把男女感情女性化。當然,這種表達方式,也反映出他們認識到夫妻分離的痛苦;他們把自己身受的分離煩惱投射在妻子身上,潛意識地希望雖然他們不在家,他們的夫妻關系也不會因為長期離多聚少而失敗。他們把留守妻子描繪為對丈夫忠心耿耿,她們雖有怨言,但是絕對不會以行動反抗反叛,違背禮教的枷鎖,只會等待丈夫回家團圓。遠游丈夫希望留守妻子的生活幸福以及喜怒哀樂完全圍繞在丈夫身上,丈夫是妻子生命的中心支柱。 也就是說,這些他們創(chuàng)造的妻子聲音,是他們身在海外自我安慰的精神回饋,表明他們?yōu)榱损B(yǎng)家在美洲辛勞并不是無償浪費犧牲:

      洞房方幾晚,離別去金山; 廿年甘久未見還,令我閨帷空抱恨。 一聲嘆,遠游駕莫返。 睹物生悲容懶扮,相思無限淚潸潸。

      (JSGJ I.51a)

      自君游異地,百事冇心機; 蘭房終日鎖雙眉,萬種尋思愁莫已。 暗傷悲,孤枕難成寐。 惱煞隔墻笑徹耳,虧奴獨自嘆凄其。

      (JSGJ I.23a)

      因窮催緊板,良人往金山; 三年五載未見還,每作回文書寄雁。 隔鄉(xiāng)關,鴛鴦憐拆散。 怎的回家慰妾恨,有無銀兩亦當閑。

      (JSGJ I.23b)

      自君逰北美,廿年不我記; 丟儂孤寡鎖雙眉,枉屈鴛鴦分兩地。 可惡你,唔念諧連理。 在外風流顧一己,虧奴半世守生離。

      (JSGJ II.39b)

      雖然對留守的家人有無限懷念,很多歌謠也反映到另一面的出洋移民勞工心態(tài):外出奔波辛勞,目的是要改善家里的經(jīng)濟生活條件。自己不能回家,就以外匯支持來改善家人的生活。負擔著這個經(jīng)濟包袱,就算自己想回家聚天倫,也先要有充分經(jīng)濟能力才能回家,萬萬不能空手回去,否則自己就是一個失敗者;沒有足夠財力唯有不回去,不能面對江東父老,不能在家人之前承認自己失敗。所以這數(shù)百首懷念鄉(xiāng)梓惦念家人的歌謠,都千篇一律的抱怨:無奈的長久分離是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經(jīng)濟條件衣錦還鄉(xiāng)與家人團聚,可憐留守妻子在家獨守空房盼郎歸。

      然而,這種對留守妻子的同情,只是表現(xiàn)在他們貧窮分離的時刻。當他們有足夠經(jīng)濟條件衣錦還鄉(xiāng)的時刻,又出現(xiàn)有另一種的思維。他們有機會可以回家團聚,然而曾經(jīng)同渡患難分離歲月的留守妻子,在這個時刻會變得次要。很多華埠歌謠,寫出了他們這種心態(tài)轉變:

      …… 幾十方,即刻開銀莊。 意外發(fā)財心更爽,置田納妾起樓房。

      (JSGJ I.6a)

      …… 搭頭艙,官宦同來往。 富足榮旋真系爽,置田立妾起樓房。

      (JSGJ I.53b)

      …… 真系爽,今時不比往。 置田立宅唔在講,又娶二奶入香房。

      (JSGJ II.13a)

      …… 心慰安,窮根將斬斷。 荷包有錢款算款,娶個二奶樂團圓。

      (JSGJ II.62b)

      …… 真得意,富足樂故里。 立宅買田娶妾氏,常見父母與妻兒。

      (JSGJ II.62b)

      …… 別番邦,吾心真系爽。 富足榮貴故里巷,置田立宅納偏房。

      (JSGJ III.1b)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歌謠出版的當年正是美國社會伸張女權運動Suffrage Movement(普選權運動)如火如荼的時代。美國華人移民好像沒有受到當年美國社會潮流感染,他們創(chuàng)作的歌謠還是存有中國傳統(tǒng)一夫多妻的大男人主義思維。如果自己有經(jīng)濟能力,也就把立妾當作為炫耀自己富裕的身份象征。

      雖然如此,在北美辛勤多年的丈夫父親所寄返家鄉(xiāng)的外匯確實改善了留守家人的生活環(huán)境。這些所謂的“金山家庭”在僑鄉(xiāng)轉變成為一個小資階級的家庭,他們的衣食住行條件都比其它沒有外匯的家庭優(yōu)越。在北美的父親丈夫以勞動力提供了留守家眷的舒適富裕生活。這些僑鄉(xiāng)的“金山家庭”,也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了“金山婆”、“金山少”一類消費者人物;尤其是所謂“金山少”,他們依賴父親的外匯,在家不事生產(chǎn),在中國男權家庭里養(yǎng)尊處優(yōu),生活糜爛。遠在北美華埠的父老也有所聞。所以在他們的華埠說唱歌謠創(chuàng)作里,也有數(shù)十首是對“金山少”兒子的強烈批評,自己在美洲的騾仔生涯與兒子在家的逍遙生活形成勞逸對比:

      扮成公子派,裝束效泰西; 父親旅美共佢捱,年長未聞習一藝。 蕩花界,自幼練品敗。 或上酒樓炒幾賣,扠完麻雀又牛牌。

      (JSGJ III.2b)

      睇下佢形象,扮成公子相; 衣裳楚楚鬧排場,父旅美邦而字樣。 老年鄉(xiāng),兒書催銀兩。 騾力嫌微身改象,方敷其用斗牛場

      (JSGJ III.2b)

      睇下佢形狀,身勢扮大方; 花旗老客二世郎,一藝無能性放蕩。 整飾光,閑游兼散蕩。 飽學不成成飽臟,逢逢人傲氣昂昂。

      (JSGJ II.2b)

      (三)在美洲謀生際遇的反映

      這類歌謠很少有華人勞工滿足于工作環(huán)境,最多的是申訴對謀生工作的失望,和他們的辛苦勞碌沒有得到應有的報酬。歌謠對工作辛苦的表達不是直接描寫而是用象征手法形容苦況。就像長篇古詩《木蘭辭》里用“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四句,以節(jié)令、天氣、時間等簡潔意象描寫戰(zhàn)爭的殘酷,而將實況略筆不提,卻仍然有效地勾畫出了木蘭寒暑征戰(zhàn)十年、沙場奔馳、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戰(zhàn)爭形象。華埠的金山歌謠也是循從這個古詩的傳統(tǒng)略筆公式,沒有一首歌謠直接描寫辛苦工作的實況,不像1920年代留學美國的聞一多所寫的《洗衣歌》,以精細文字描寫美國華人洗衣行業(yè)的“下賤”“沒出息”生涯,而多是使用公式化的套俗諺語和意象,如時間、歲月、事物、人物、地方環(huán)境的改變遷移等等,來象征在北美辛勞的苦況:

      失志居鄉(xiāng)黨,特來逰美邦; 關山阻隔極凄惶,東走西奔無善狀。 遍四方,未逢佳境況。 命實由天真惡講,男兒應愧貌堂堂。

      (JSGJ II.12b)

      遍地飄流蕩,覓食走四方; 東轉西至路渺茫,勞碌奔馳冤太枉。 飽風霜,求財空虛望。 命里唔湊真惡講,客途歲月嗟凄惶。

      (JSGJ II.11b)

      一生條命薄,來去都冇作; 縱使離鄉(xiāng)往外國,東走西奔無所獲。 陰陽錯,出門更落索。 轉過天涯四個角,居弗安兮行弗樂。

      (JSGJ II.12b)

      廿年悲做客,猶未返故宅; 遍歷東南有西北,所為掣阻常蹙額。 愁默默,自慚志不得。 對鏡乍驚頭半白,家屬屢接品交謫。

      (JSGJ II.11b)

      照嚇個容樣,看來變細相; 皓首如霜須又長,惱煞星星光掩映。 老將至,無似靚仔樣。 不覺年等四十上,自羞勞碌遠飄洋。

      (JSGJ II.59b)

      “四方”、“東西南北”、“東奔西走”、“天涯四個角”……等等,都是最常用的通俗方向用語;年齡“四十”更是借用《論語》的通俗典故“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以傳統(tǒng)中國男子應有的生命歷程來比喻在美洲的生活失意?!柏ツ辍睔q月在美國換來“皓首”、“霜鬢”、“白發(fā)”,以“星星光掩映”來形容頭發(fā)變得稀少疏落、青春壯年逝去而仍一事無成。這些通俗易解的詞匯意象,生動地表達了他們的勞動環(huán)境和際遇。這些套俗口語的使用雖然是公式化的,近乎陳腔濫調,缺乏新意象,卻也是口傳說唱文學的普世特征,早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中國漢唐詩歌和宋明話本小說作品中。這些北美華埠華語作品雖然是創(chuàng)作歌謠,也反映出它們仍然保存了傳統(tǒng)中國口傳通俗說唱歌謠文字的特質。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歌謠并沒有直接抱怨在美國工作辛苦?!肮ぷ植怀鲱^”是他們接受的現(xiàn)實。令他們難以接受的,是奔波辛勞安分工作沒有換得所期望的經(jīng)濟酬償。而這個抱怨沒有酬償,也不是為了滿足自己出人頭地的成就感,而是面對留守家眷的生活責任產(chǎn)生了彷徨的失敗感。

      當他們認識到殘酷現(xiàn)實的勞苦工作不單是“工字不出頭”,更是沒有換得應得的酬報;對現(xiàn)實失望的唯一解脫,就是創(chuàng)造一個“金山夢”,在精神上營造一個遠離現(xiàn)實的幻境:有一天橫財就手,就能改變騾仔生涯的勞苦窮酸命運,榮歸故里。 這個金山狂想也就是金山歌謠里一個非常突出的主題。雖然是夸張的內容,卻反映出當年北美華工對經(jīng)濟困境的絕望心境。從中也可以看到他們對賭博存僥幸心態(tài),以渺茫幸運彩數(shù)博取現(xiàn)實里零機會的“金山夢”。這種勞動人民幻想以金錢來大翻身的自我安慰歌謠,其實也是當年華工嬉笑中有血有淚的悲劇哀鳴。

      自從奔異地,落拓在花旗; 屈指算來年卅幾,求謀未遂待乘時。 今得志,財神跟住尾, 洋蚨富足荷包里,整定歸鞭有日期。

      (JSGJ II.13a)

      自恨離家久,思歸文無有; 何幸正偏皆就手,資財厚蓄似山邱。 身速抽,赤紙籠滿袖。 親朋爭做餞行酒,轉眼富翁到亞洲。

      (JSGJ 1.53a)

      一向當逆境, 忽然遂心稱; 橫財就手四方城,即刻買舟回鄉(xiāng)井。 事事勝,親朋來相請。 立宅置田千萬頃,家肥屋潤顯門庭。

      (JSGJ II.12b)

      由美返香港,腰纏十萬方; 發(fā)長面垢似化郎,穿件騾布如爛網(wǎng)。 上瓊芳,公廳問唔講。 長衫客來著眼望,茶煙奉罷又檳榔。

      (JSGJ I.10a)

      “嫖賭飲吹”是當年華埠社區(qū)所謂的“四大端”不良嗜好?!帮嫛?暴飲暴食)的歌謠很少,只在喜慶節(jié)日的歌謠里順筆提及喝酒作樂 (“元旦更鳳紀,臨門盡椒氣;高斟春菊以介眉...”JSGJ I.32b)。在“吹”(吸鴉片/毒)歌謠里,有的是絕對嚴峻的批評吸毒的害處,一共有58首歌謠狠批抽鴉片。這大概是因為“鴉片戰(zhàn)爭”令珠三角家鄉(xiāng)首當其沖受害的歷史教訓。然而這些華埠歌謠對“賭”“嫖”卻存有兩種心態(tài)。作品里有歌謠指出“賭”是壞行為,但是“賭”能令他們脫離勞苦困境。同樣的雙重心態(tài)也出現(xiàn)在“嫖”的歌謠里。當年華人移民多是男性勞動階層,華埠人口男多女少,極端不平均,是男性為主的“寡佬社會”,欠缺正常夫妻家庭生活?!版巍笔悄行缘男责嚳式鉀Q方式,妓女是他們的“青樓百客妻”。這是無可避免的華埠社會弊陋;有近代旅美華人學者指出華人娼妓在美國其實也是華人勞工移民一族。在這三個歌謠集里,有大部分作品都集中在男歡女愛的情欲主題上,反映了當年華人社會男多女寡的不平衡而產(chǎn)生對異性渴求的狂想和男性中心沙文主義。一方面寫他們沉迷在“老舉寨”的歡樂,滿足色欲的幻想,另一方面又扳起禮教道德面孔說女子青樓為娼的生涯卑賤傷身,勸告妓女要及時“上岸”、“從良”:

      做客羈北美,行樂勿拋棄; 花旗女子極標致,及早當嘗白種味。 肯投機,與他同夢寐。 若負青春佳境地,有錢歸國再難期。

      (JSGJ II.26a)

      年已大半白,始學偷香客; 扮成靚仔游柳陌,瞥見嬌顏多思索。 心勒勒,想條妙計策。 若使佳人能贖得,老父愿傾囊黃白。

      (JSGJ 1.16b)

      為娼最賤體,上岸速更佳; 勉嬌跟佬莫忘懷,淡飯清茶唔失禮。 講極細,都添有夫婿。 眼見金門常搜寨,住埋唔怕佢蠻來。

      (JSGJ II.27b)

      (四)面對美洲事物的反思與聯(lián)想

      華人移民在美國生活,傳統(tǒng)思維受到新事物的沖擊,是無可避免的移民歷程。當年的華人,雖然受到排斥,生活在種族隔離的環(huán)境中,仍然受到了美國社會文化風氣的感染和洗禮。當年《金山歌集》雖然是游戲文章,收集的歌謠作品里,最明顯的是這些華人對某些傳統(tǒng)普世價值觀的質疑。例如:他們對“養(yǎng)兒防老”的觀念有保留。對傳統(tǒng)的婚姻制度作批判,甚至宣稱要入鄉(xiāng)隨俗,不能在美國老是抱住中國觀念:

      兒錢究孰善,本系錢為先; 無錢難講自由權,膝下顧丁錢顧面。 錢高見,勝使錢方便。 子費父錢誠弗鮮,子錢父怕枉垂涎。

      (JSGJ I.46a)

      男兒不足持,劬勞膜外置; 途人骨肉不為奇,風氣何況尤歐美。 各自飛,自由忘孝義。 當逞及時籌私己,免至臨老抵寒饑。

      (JSGJ I.44b)

      身旅花旗地,婚姻自主持; 例非父母可拆離,比翼鴛鴦連理樹。 記復記,秦晉密定矣。 他日唱隨繡閣里,解嘲同話早知機。

      (JSGJ II.32b)

      嘗考婚姻例,最合是泰西; 一男一女樂和諧,何事華人娶二奶。 贖老契,貪淫無了賴。 大小不停爭寵大, 拋郎孤枕過雞啼。

      (JSGJ I.44b)

      自從離兩廣,服色轉西裝; 爭贊齊整兼在行,花語雖然未會講。 周身光,誰敢話霎戇。 闊袖長袍招誹謗,縱深新學亦收庒。

      (JSGJ I.11a)

      這些歌謠是當年華人移民對美國的文化和自己祖籍文化之間的差異所作的反應。其實,這個父母子女養(yǎng)育劬勞的人倫關系是普世的“代溝”現(xiàn)象,也就是兩代之間對家庭責任與個人生活空間的取舍與調整,早在唐朝詩人白居易的“燕詩”就已經(jīng)探討了;跟西方文化影響無關。這些歌謠質疑中國傳統(tǒng)的家庭責任和孝道,甚至歸咎是西方社會風氣的影響。是牽強也是誤解。不過綜觀這些有關西方文化沖擊祖籍國文化的歌謠,也可以從中認識到當時的華人移民心理上的一個特殊境況。

      歌謠雖然說了華人來到美國,要入鄉(xiāng)隨俗,適應當?shù)厣鐣h(huán)境,但說得容易不易為。在種族歧視、排斥華人的美國社會,入鄉(xiāng)隨俗穿上西式服裝也只是虛有其表、自我陶醉的對外造勢形象:

      睇下副皮鼠,接待禮頻施; 不分庸與酌清奇,縱使談書和識禮。 有誰知,襤褸看唔起。 寧可抵窮無米煮,要沖幾件光棍皮。

      (JSGJ I.10b)

      他們深深認識到在美國和祖籍國的社會,都是“先敬羅衣后敬人”。在美國“闊袖長袍”(JSGJ 1.11a),在香港“穿件騾布如爛網(wǎng)”(JSGJ I.10a)同樣被視為不入流而受到排擠:在美國社會是歧視異類文化,在中國社會是鄙視勞工階層。對擁抱落葉歸根思想的早期華人移民來說,回到祖籍國,擁有財富便可以抗衡“工字不出頭”的社會階級歧視。他們改變不了美國社會的種族歧視風氣,就改變自己的外表形象來迎合它;骨子里,仍然擁抱祖籍國的生活思維。所以,他們對美國社會生活文化懷有一種愛恨交織的心態(tài)。一方面向往美國的開放社會的個人自由,另一方面又批評這個開放社會對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的沖擊,為祖籍文化辯護。 1910年代是美國社會如火如荼的女權運動 (Suffrage Movement,女性選舉投票權引發(fā)的婦女解放運動)年代,這些歌謠描寫在這個社會風氣下成長的下一代華人, 表達了他們對美國化生活方式的側目 (“土產(chǎn)稱兄姊,俗例有效花旗”,JSGJ II.23a)。這兩種心態(tài),甚為明顯:

      閨閣專制耐,多少美人哀; 進化文明遂撤裁,舒暢胸懷靡窒礙。 智能開,學堂通中外。 博得平權態(tài)度在,不堪閫范守從來。

      (JSGJ II. 3a)

      佳人生在美,便作小蠻姬; 依為西例效花旗,不受爹娘嚴管理。 立志氣,選婿從自己。 愛個相行情與義,約同交合定婚期。

      (JSGJ II.1b)

      華婦行西例,既不受夫制; 怎能魚水得和諧,絕念三書和六禮。 倚權勢,弗顧名聲壞。 服色異裝賽俏麗,甘將皮肉作生涯。

      (JSGJ II.23a)

      這個兩種社會文化差異的主題,早期無名氏華人移民在他們的通俗創(chuàng)作歌謠里最早表達了出來,今日,很多從中國大陸和港澳臺移民去美國的華人作家以及留學美國的學生移民,他們的作品很多還一直是圍繞在這一個文化認同的主題上。早期的移民作品強烈地批評土生華裔的生活方式?,F(xiàn)在的移民作家也是一樣。這個批評沒有多大轉變。不同的是早期華人移民生活在嚴峻歧視他們、不接受他們共存的美國社會。他們對美國社會認同歸屬感很微薄,所以他們當年對西化的下一代的批評是可以理解的。這個處境跟現(xiàn)在的移民作家不一樣。新移民作家們所面對的美國社會是開放的環(huán)境與生活機緣,雖然種族歧視還存在,但相對來說,他們的際遇跟以前的情況有天淵之別。他們今日仍然批評后代華裔西化,實在是與美國社會的種族歧視問題無關,是他們自己的移民生活的精神矛盾欠乏協(xié)調,而不是因為美國社會排斥他們。雖然他們主動離開中國國土,移居海外,在北美落籍生根,但是表面的物質生活西化不等于精神生活歸屬同化,他們仍然自稱是“無根的一代”??傮w來說,面對美國事物的反應,在文藝作品里,以前的勞工移民和今日的非勞工移民,雖然來美國定居的意識不一樣,社會階級也不一樣,然而對下一代土生華裔的描寫,他們都存有浪漫化的濃厚大漢中心主義思維而對土生華裔的西式生活感到不滿和失望。

      四、后 語

      創(chuàng)作文學,數(shù)量眾寡不等于質量優(yōu)劣。近兩千首的金山歌謠不能說盡都是質量好的文藝作品。雖然通俗歌謠的本身就不是精英文藝,從美國族裔文化研究的角度來觀察這些美國華人社區(qū)的通俗說唱文藝作品,不難發(fā)現(xiàn)它們是絕對有價值的歷史文化文獻:它們毫無隱蔽地反映出當年美國華埠是勞動階級移民的“寡佬社會”境況。生活在被隔離與欠缺正常家庭生活的環(huán)境里,他們以熟悉的家鄉(xiāng)歌謠格式描繪出各式各樣的華人移民眾生相和他們對美洲事物的反應。這是他們自己的聲音,是在其他歷史檔案中找不到的原始文獻,是非常優(yōu)秀的美國移民社會與祖籍國地方文化關系的珍貴研究資料。

      從廣東移民歷史的角度觀察這些通俗歌謠,它們存有一股濃厚的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qū)通俗文化的氣息。歌謠的用語詞匯,不是特意鞣制的知識分子的語言,而是充滿地方鄉(xiāng)土色彩的廣東珠三角方言,是民俗學研究的優(yōu)秀作品,是珠三角地方語言文化在北美洲續(xù)延與創(chuàng)新的證明,而歌謠所表達的聲音,也反映出當年美洲排華對珠三角的直接影響,以及祖籍珠三角的華人在美國華人社區(qū)的獨特發(fā)展。歌謠表明,他們克服跨越太平洋的艱難挑戰(zhàn),在地方經(jīng)濟和家庭生活方面,與家鄉(xiāng)保持了密切關系,不離不棄。

      可惜的是,這個美好的跨越太平洋文化現(xiàn)象,在五十年代初隨著二戰(zhàn)后的政治轉變,煙消云散,成為歷史的陳跡。

      圖1 六本美國華埠出版的說唱歌謠集

      圖1 排華年代的美國華人拘留身份證明書(俗稱“冊紙”)

      圖3 排華年代美國華人擁有的美國公民證件 (俗稱 “約尾”、“籍民紙”、“土紙”)

      注釋:

      ①較為普及流傳的美國人歷史具體研究書籍,請參考:吳尚鷹,劉伯驥,楊國標,麥禮謙,Iris Chang張純如,Peter Kwong鄺治中,John Kuo-wei Tchen陳國維。

      ②最明顯的歷史例子,是1870年代舊金山的白人工會Workingman’s Party的公開宣言(Manifesto)直指華人是 coolie labor, 是對白人勞工不公平的賤價競爭勞動力;是要極力鏟除掉的惡劣民族和廉賤競爭對手。

      ③ 最明顯的例子:阿英編的《反美華工禁約論文集》(上海:中華書局,1960);陳翰笙主編《華工出國史料匯編》12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1995)。

      ④ Gunther Barth,BitterStrength:AHistoryoftheChineseintheUnitedStates, 1850-1870 (Cambrdi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原是他的歷史博士論文。

      ⑤ Lucie Cheng and Edna Bonacich, ed.,LaborImmigrationUnderCapitalism:AsianWorkersintheUnitedStatesbeforeWorldWarII(Bere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

      ⑥ 劉伯驥撰寫的《美國華僑史》(臺北:黎明文化事業(yè)公司,1976)就是最典型的時代產(chǎn)物。該書1976出版,紀念美國開國獨立200周年。

      ⑦ 排華時期的美國華人文學研究書籍,有具體研究的著作如 Xiao-huang Yin 的ChineseAmericanLiteraturesincethe1850s(Urbana a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0), 11-52。該書第一、二兩章討論排華年代的華埠少數(shù)知識分子的文藝活動, 但是沒有提及任何華埠普及流傳的通俗文學創(chuàng)作作品。其他論著,請參看:Sau-Ling Wong,“Politics and Poetics of Folksong Reading: Literary Portrayals of Life under Exclusion” in Sucheng Chan, ed.EntryDenied(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1), 246-267.

      ⑧ 1969年在舊金山州立大學跟陳立鷗教授 Professor Leo Chen修讀中國語言學研究班Seminar in Chinese Linguistics,在舊金山華埠作小區(qū)華語調查。這句話是一位80多歲華埠老人馬蘇告訴我們的。同時我也跟1930年代已經(jīng)在美國的叔父Suey H. Hom做華埠華語調查,他也以“做騾仔”來形容自己的洗衣生涯。我當洗衣工人的父親,也用“做騾仔”形容他的一生。 參看:Lorraine Dong and Marlon K. Hom,“Chinatown Chinese,the San Francisco Dialect”,AmerasiaJournal,7:1 (1980),1-29.

      ⑨ 1911年舊金山華埠出版的《金山歌集》收集的華埠歌謠有不少當年華埠的口語;例如:“穿件騾布如爛網(wǎng)” (頁10a)一句,形容身上穿著磨損破爛的殘舊denim布料工作衣服。

      ⑩ 筆者的祖父1918年以“土紙”身份來美國。他持有的公民證書列明他的入境身份是labor, son of native (土紙兒子,勞工)。

      [責任編輯 李夕菲]

      2015-03-19

      譚雅倫(1947-),男,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亞洲研究博士畢業(yè),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亞裔研究系教授,五邑大學廣東僑鄉(xiāng)文化研究中心兼職教授。

      I712.072;I206

      A

      1009-1513(2015)03-0001-12

      猜你喜歡
      華埠通俗歌謠
      幸福歌謠
      心聲歌刊(2021年4期)2021-10-13 08:31:30
      春天的歌謠
      Sumo Wrestling
      《春天的歌謠》
      流行色(2020年6期)2020-07-31 03:28:16
      青春飛揚(女通俗合唱)
      心聲歌刊(2017年4期)2017-09-20 11:43:50
      用通俗的例子打比方
      快樂語文(2016年10期)2016-11-07 09:44:43
      《通俗文》佚文輯校零拾
      讀歌謠畫添畫
      琴童(2009年2期)2009-02-26 08:18:06
      宁明县| 七台河市| 永春县| 玛纳斯县| 海丰县| 黄平县| 临西县| 荔波县| 墨江| 旅游| 绍兴市| 宁陵县| 惠安县| 沂源县| 朝阳县| 岳池县| 开化县| 隆德县| 莱州市| 西丰县| 永济市| 习水县| 安远县| 自贡市| 哈巴河县| 南华县| 昌乐县| 务川| 上林县| 宝坻区| 本溪| 搜索| 赤壁市| 绿春县| 元氏县| 隆化县| 博湖县| 连州市| 思南县| 特克斯县| 伊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