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
摘 要:擁有有效的教學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有效學習,可以稱之為有效備課。怎樣有效地備課呢?吃透教材是有效備課的前提;確定目標是有效備課的保證;重視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是有效備課的關鍵。
關鍵詞:教學內(nèi)容 確定目標 有效備課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2(b)-0169-01
備課是教師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本學科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設計和優(yōu)選教學方案,以保證學生順利而有效地學習的一系列準備工作。什么是有效備課呢?擁有有效的教學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有效學習,才可以稱之為有效備課。簡單地說只要備而有用,就是有效備課。它是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要求,它是充分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搞好教學工作的前提條件,同時,又是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業(yè)務水平,發(fā)展教學能力的重要保證。怎樣有效地備課呢?唐代詩人李中有句詩“偶向蘆花深處行,溪光山色晚來晴”,意思是,向蘆花深處走去,才發(fā)現(xiàn)群山掩映著潺潺溪水,在夕陽中顯出明艷的美景。在備八下人教版第三單元《蘇州園林》一課時,發(fā)現(xiàn)用這句詩來概括自身的備課心得非常合適。下面就這一課談談自身備課的心得。
1 吃透教材是有效備課的前提
教材是教師要去加工和創(chuàng)造的東西,教師有責任去能動地乃至個性化地解讀教材。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蘇州園林》就是一篇教學說明文的例子,那么,要用這個例子研究出說明文到底要教什么?“教什么”,對于其他課程來說根本不成為問題,而對于語文課程尤其是說明文的閱讀教學來說,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卻是一個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
“在基礎教育中,語文的本體就是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語文教育必須走在該研究者語文的路上,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否則就會走向自我消亡的懸崖”。時下的說明文閱讀教學就存在著非語文性的傾向。由于以前沒有“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這個表述,很多時候,語文課被“異化”為政治、地理、自然等四不像的例子比比皆是。講《中國石拱橋》語文課就成了關于橋的建筑課;證明《愛蓮說》,語文課就成了關于蓮的自然課;講《黃河頌》,語文課就成了關于黃河的地理課。不一而足。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源自課堂中語言學習的缺席、語言感知的不足以及語言品味的不得其法。事實上,在執(zhí)教過程中,不論營造情境、朗讀范讀、圈點賞析等形式,都是為了落實“學習語言文字”這一教學重點,來達成“在品讀語言的教程中體悟情意”這一難點。
2 確定目標是有效備課的保證
新課程有新課標,教師備課的目的就是如何達到新課標的要求。新課標要求教師備課的有效目標必須把握三維目標,即結果性目標(知識和技能)、程序性目標(過程與方法)、體驗性目標(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師的備課應注重三維目標的互動整合,體現(xiàn)學生全面和諧的發(fā)展。
先來看一下關于本課最常見的教學目標設計:(1)了解我國園林建筑藝術,特別是蘇州園林的藝術成就,領會欣賞中國園林的方法。得到美的享受和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2)揣摩語言,學習本文說明中糅合記敘、議論,表達方式靈活多變、語言簡潔生動的特點。提高賞析語言的能力。
從上面的例子來看,設計者并不清楚自己要教什么?!暗玫矫赖南硎芎蛯ψ鎳鵂N爛文化的熱愛”。更像思想品德課,就是不像語文課。“引導學生體會本文說明中糅合記敘、議論,表達方式靈活多變、語言簡潔生動的特點”,這個目標設計得很籠統(tǒng),“提高賞析語言的能力”一節(jié)課能做得到嗎?自“有效教學”的理念進入課堂后,教學是否有效不再以“教師有沒有教完內(nèi)容,教得認真不認真”為指標,而是更注重學生學到了什么,學生的思維是否得到了發(fā)展。教師要明確一節(jié)課知識與能力的獲得經(jīng)過哪些步驟、程序和階段;懂得在學習的前、中、后選取何種具體做法,整個學習過程實現(xiàn)最優(yōu)化。要改變說明文教學當中存在的非語文性的傾向,就要從教學目標設計開始。
備課時,幾易其稿,終于把教學目標設定為:(1)通過默讀,找出說明蘇州園林的總特征的句子,完成思路圖,把握典型的總一分一總的結構并理解說明順序。(2)通過合作探究,用刪除法和替換法,學會賞析該文語言準確、簡潔的特點。(3)欣賞蘇州園林的一組精美圖片,并配上解說詞。從中體驗作者筆下的蘇州園林的圖畫美、藝術美。
3 重視語言文字是有效備課的關鍵
曾經(jīng),只要是學習一篇說明文,就一定要讓學生弄清楚說明對象、說明特征、說明方法、說明順序、說明語言……這樣一來,說明文閱讀教學文體知識喧賓奪主,置換了親近深悟文本和玩味精妙語言的旨向。這樣的純粹文體知識的教學對學習說明文有什么意義呢?文體知識到底要不要學?應該怎么學?說明文是一種說明白的藝術,葉老說:“說明文以說明白了為成功”。因此,說明文的閱讀教學應當堅決地站在語言文字的立場上。
如何引導學生“真正走進語言中去”呢?閱讀說明文,了解其采用的說明方法,一要看其是用什么說明方法說明什么對象,以及有什么作用;二是要看所用說明方法是通過什么樣的語言形式表現(xiàn)的,這樣分析才透徹、深入。
基于以上的想法,該研究者備課時決定要通過組織小組合作探究,賞析文章語言準確、簡潔的特點。即那些內(nèi)涵豐富而沒有詳細解說的詞。為了達到這一教學目的,查找大量的教學資料和備課素材,最后決定從第一段的“誰如果要鑒賞我國的園林,蘇州園林就不該錯過”入手,引導學生思考作者葉圣陶僅僅是為介紹園林而寫《蘇州園林》的嗎?其中蘊含著他怎樣的情感?學生回答時會抓住“鑒賞”一詞,此時就要激發(fā)學生的進一步思考:換成“欣賞”可以嗎?通過比較詞義發(fā)現(xiàn)“鑒賞”有“鑒定欣賞”的意思,即有值得學習的地方,而“欣賞”沒有這層意思。繼續(xù)深入挖掘下去,備課時找到了有關作者的背景資料。此時正好進行補充:作者于1894年出生于古城蘇州,自小生長在這里,對蘇州的一草一木都充滿深厚的感情。此時也可以對課下注釋進行資料鏈接,內(nèi)容如下:1979年初,陳從周邀請葉翁為他的一本由風光畫報出版社出版的《蘇州園林》圖冊作序,葉翁欣然允諾?!白菊T園寄深眷”正是葉圣陶對蘇州園林眷戀深情的自然流露和生動描寫。這樣一來,學生就明白了為什么作者會在這個句子中用“鑒賞”一詞。這樣看來,文章所呈現(xiàn)的內(nèi)容、思想、情感,不需要強加給學生,而是需要通過對文章語言文字的品味、揣摩、涵泳,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這樣的課才更像是一節(jié)實實在在的語文課。
總之,要做到有效備課,就要站在一定的理論高度去審視、分析自己將要付諸實施的課堂操作行為,不斷提高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用我們的智慧有效備課,有效教學,才能“偶向蘆花深處行,溪光山色晚來晴”,才能使備課真正意義上為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 王尚文.語文教學要走在語文的路上[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4(10):10-13.
[2]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導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3] 黃甫全.現(xiàn)代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