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偉
(大理大學(xué)圖書館,云南大理 671003)
白族家譜有關(guān)南詔大理國“名家大姓”史料探析
何俊偉
(大理大學(xué)圖書館,云南大理671003)
[摘要]通過對唐以來諸史籍之白族“名家大姓”史料梳理,介紹白族家譜所載南詔大理國“名家大姓”史料,并對其姓氏來源、取名習(xí)俗、職官、女性人物等內(nèi)容進行探析,認為白族家譜所載南詔大理國“名家大姓”史料不僅可彌補南詔、大理國史料記載的不足,也為西南民族史研究提供新的史料,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關(guān)鍵詞]白族家譜;南詔國;大理國;名家大姓
[DOI]10. 3969 / j. issn. 1672-2345. 2015. 11. 001
南詔國和大理國是唐宋時期由西南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兩個地方政權(quán),在公元八世紀(jì)至公元十三世紀(jì)的歷史進程中為中國西南邊疆的形成和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在西南民族史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凡研究西南史必涉及南詔、大理國史的研究〔1〕。自唐宋以來在官方記載、地方典籍中就有大量有關(guān)南詔、大理國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的記述、考察、整理和研究資料,而在民間文獻(方志、家譜、碑刻)中也記載了部分南詔、大理國史料,可補南詔、大理國研究史料的不足。本文就明清以來白族家譜所記載的南詔、大理國“名家大姓”史料進行探析。
名家大姓,是指有名望有實力并有姓氏的家族。白族“名家大姓”史料記載見于唐以來的諸史籍之中。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梁建芳《西洱河風(fēng)土記》載:“其西洱河……無大君長,有數(shù)十姓,以楊、李、趙、董為名家……”〔2〕。唐咸通三年(公元862年)樊綽《云南志》載:“渠斂趙,本河?xùn)|州也?!笞逵型酢?、李、趙四姓,皆白蠻也”〔3〕。唐代文獻記載了以“楊、李、趙、董、王”為代表的數(shù)十姓名家;《元史·地理四·云南諸路行中書省》載:“永昌州,……蒙氏改會同府,置五瞼,徙張、王、李、趙、楊、周、高、段、何、蘇、龔、尹十二姓于此,以趙氏為府主……趙氏弱,王氏據(jù)之,及段氏興,高氏專政”〔4〕。元史記載了“張、王、李、趙、楊、周、高、段、何、蘇、龔、尹”十二姓名家;明景泰間官修地理總志《寰宇通志》載:“臨安府……南詔于此置通海郡都督府;大理段氏改為通海節(jié)度,尋改秀山郡,后復(fù)為通海郡?!?、董、張、王、趙五姓互為郡主”〔5〕142-143。又載:“蘭州,……唐為南詔之地,……后蒙閣羅鳳嘗徙善闡楊城堡張、楊、李、趙、何、周、任七姓戍守之”〔5〕162。明萬歷間李元陽《云南通志》載:“元江軍民府,……唐時南詔蒙氏以屬銀生節(jié)度,徙白蠻蘇、張、周、段等十姓戌之……”〔6〕;明崇禎間顧炎武《肇域志》載:“北勝州,唐南詔異牟尋始開其地,……徙瀰河白蠻施、蘇等一十八姓……以實其地”〔7〕。明代方志記載了“蘇、張、周、段、李、董、張、王、趙、張、楊、李、趙、何、周、任、施”等一十八姓名家;明楊慎《南詔野史》載:“哀牢有一婦,……生十女,九隆兄弟各娶之,立為十姓,曰董、洪、段、施、何、王、張、楊、李、趙”〔8〕?!岸?、洪、段、施、何、王、張、楊、李、趙”十大姓名家,也是白族“九隆族之裔”的由來;1993年張旭《南詔西洱河蠻大姓及其子孫》一文對“南詔高級官員姓氏人數(shù)”統(tǒng)計,有20多個大姓名家〔9〕,張錫祿《從白族家譜看南詔大理國洱海地區(qū)的白蠻大姓》《南詔大厘城河蠻名家大姓世系考》〔10〕也對南詔、大理國的“名家大姓”進行了考證。筆者結(jié)合前人研究及白族家譜資料統(tǒng)計,南詔、大理國時期已經(jīng)形成了“楊、段、趙、李、張、王、杜、尹、董、洪、寸、蒙、高、施、何、羅、劉、喻、鄭、谷、鐘、熊”等20多個姓氏,而以楊、段、趙、張、李、王姓最多。”又以“蒙、鄭、趙、楊、段”五姓為強,元郭松年《大理行記》載:“故大理之民,數(shù)百年之間五姓守固”〔11〕。五姓于唐宋之間先后建立了“南詔國、長和國、天興國、義寧國、大理國(大中國、后理國)”五個少數(shù)民族地方政權(quán)。白族“名家大姓”對中國西南邊疆的形成和發(fā)展,對南詔、大理國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明清以來一些白族名家大姓修纂的家譜在記述姓氏來源時,追溯到三國蜀、唐宋南詔、大理國時期,并記載了有關(guān)南詔、大理國“名家大姓”的一些史料,這對研究南詔、大理國的“名家大姓”及其發(fā)展具有重要史料價值,可補南詔、大理國史料記載的不足。具體如下:
段氏:唐南詔有清平官段忠國、段宗牓等,宋段思平建立大理國,白族段氏家譜記載多為大理國段氏后裔。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段緝續(xù)修的《劍川段氏家譜》,始祖段順,明洪武十六年劍川州義督,該譜載“大理國及元段氏總管世系”〔12〕3。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撰《云龍諾鄧段氏家譜》,始祖段世,明初遷云龍,該譜載“滇省段氏世系”,載大理國及元段氏總管世系”〔13〕2248。1999年《新修段氏宗譜》,始祖段堅,明初逃宜良,該譜舊序載“南詔蒙氏、大理國及元段氏總管世系”,譜末附錄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宜良段氏家譜》;2004年《徵音京兆郡(大理系)段氏到騰世系譜》,始祖為段賢,明初遷騰越,該譜載:“段氏來源大理國王世系及大總管”;2009年《徵音京兆郡(大理系)段氏到騰世系觀音塘段賽后裔族譜》,始祖為段賢,明初遷騰越,該譜載:“大理段氏來源”,分南詔段氏和大理國王世系;1985年《緬甸段氏史譜》,始祖段紀(jì),明初遷騰越,該譜對大理系始祖段氏來源進行了考證,譜內(nèi)載:“大理段氏政權(quán)興替;大理段氏歷代王朝在位年譜”〔13〕2440-2446等。這些段氏族譜均明確記載為大理國段氏后裔,并記述了南詔、大理國的相關(guān)史實。
高氏:宋大理國權(quán)臣,高昇泰時奪段氏位建“大中國”,后高泰明還政段氏名“后理國”。大理國后期高氏對大理國的發(fā)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明天順五年(公元1461年)高溫修《鶴慶高氏歷代履歷宗譜》,又名《鶴慶高氏族譜》,該譜載:“始祖高光,原籍江西吉安府廬陵縣井岡村人氏,自漢武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征西南夷為副中郎將,封為護國大將軍……”〔13〕2483。該譜記述自漢至明鶴慶白族高氏五十八世,其中“五世祖高子進至二十七世祖高泰惠”為南詔、大理國時期高氏世系事跡,該譜也是記載云南高氏世系最詳細的一部家譜;清修撰《姚安高氏族譜》載:“始祖高翔,原籍江西吉安府廬陵人氏,從諸葛武侯入滇,……繼守益州,晉爵元鄉(xiāng)侯”〔13〕2554。該譜載三國時期到清初高氏五十四世,其中“九世祖高子進至三十七世祖高隆政”為南詔、大理國時期高氏世系事跡;另2004年《高氏族譜》載“高氏族譜一宗枝圖”始祖也為“高翔”;清初修《姚郡世守高氏宗譜》,又稱《姚郡世守高氏源流》《高氏源流總派圖》載:“始祖高定,原籍江西吉安府廬陵縣井岡鄉(xiāng)人也,后移居南滇。……亮加公忠順,疏請封以益州守,是為高氏始祖”〔13〕2563。該譜“高氏世系考”載三國到清雍正時期高氏五十四世,其中“九世祖高子進至三十七世祖高隆政”為南詔、大理國時期高氏世系事跡;另1999年編的《滇西永勝高氏歷代宗譜圖冊》載:“滇西高氏主世系歷代履歷譜”始祖為“高定”,關(guān)于高氏始祖問題,國內(nèi)學(xué)者方國瑜、郭開云、張錫祿、高金和等都對此進行過研究。
趙氏:唐南詔有清平官趙鐸,五代趙氏建“大天興國”。明天順六年(公元1462年)許廷瑞撰《太和龍關(guān)趙氏族譜》,始祖趙永牙,該譜載:“唐末人也。與蒙細師、楊會舍、王玄興等六人游行渠酋之間……”〔13〕2248。清趙珍撰修《劍川趙土司宗譜》,該譜載:“一世祖宋(大理國)敕授寸白軍百戶侯趙三起至十八世祖的世系、名諱、職銜及簡歷行述?!逼渲幸弧⒍雷鏋榇罄韲绨总姲賾艉睢?2〕29;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趙禧昌修《喜洲趙氏族譜》,始祖趙鐸,原籍江南鳳陽府人氏,該譜載:“唐初至滇,為南詔清平官”〔13〕1896。
張氏:唐初張氏三十二世孫張樂進求,為唐首領(lǐng)大將軍,后遜位細奴羅。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張懷初編修《鶴慶張家登張氏族譜》,始祖張仁果,諸葛武侯南征,即以仁果為酋長,號建寧國,筑建寧城,立鐵柱并南中紀(jì)功碑,賜姓仁果張氏,迨十五傳至龍佑那,號建寧國;三十二世孫張樂進求,唐首領(lǐng)大將軍,遜位細奴羅?!皥D譜考”載:“始祖張仁果圖表世系”;“世系譜”載:“始祖諱驃苴低,生子一、一傳諱低蒙苴,生九子、再傳諱蒙苴頌、累傳諱仁果、十五傳諱龍佑那、三十二傳諱樂進求,唐封首領(lǐng)大將軍……”〔13〕1461-1469等。
董氏:多為南詔、大理國國師、清平官職。明嘉靖間始修的《大理史城董氏族譜》,始祖董成,祖籍江南金陵縣五里橋人,唐咸通間入滇為南詔布燮,居史城。該譜載:“唐南詔至民國董氏三十二世系”〔14〕2722,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董維成撰《鶴慶董氏宗譜碑記》,碑置鶴慶太平村董氏宗祠。始祖董伽羅尤,出自大唐,生于洱海東巖之芝草中……蒙王封為國師。該譜“董氏宗譜記”載唐至清乾隆間董氏四十世系事跡〔13〕3021;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鳳儀董氏族譜碑》,始祖董伽羅尤。碑文記鳳儀北湯天村董氏南詔至清四十二代世系;2002年董棟材續(xù)修《云龍石門董氏族譜》,該譜載“先祖成公,自唐貞觀年間(公元626年至649年)由金陵入滇,仕蒙氏為布燮,其裔于萬歷年間(公元1573年至1619年)移居云龍州石門井”〔14〕2980。該支董氏明萬歷間由喜洲遷石門井。
楊氏:為白族第一大姓,南詔時多為清平官,五代楊干貞建立“大義寧國”。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續(xù)修的《弘農(nóng)楊氏統(tǒng)宗世系族譜》,始祖楊洪清,該譜載:“洪清公以忠欵,拜中郎將,分鎮(zhèn)蜀之眉州,漢建興三年……,從諸葛武侯南征,留守葉榆,遂家焉?!痹撟V“農(nóng)楊氏始末”載:“漢至清楊氏世系事跡”〔14〕1721,南詔清平官、詩人楊奇鯤即為其支;《祥云楊氏家譜》載:“……楊般若,江南句容縣原籍之遠祖。至天晟為十世之祖。楊天晟從江南至云南,蒙詔東川封為侯職,蒙任授職,于唐時節(jié)度使。舊傳楊干貞在晉滅鄭稱大義寧國”〔12〕42。該支楊氏為五代時期大義寧國國主楊干貞后裔。
何氏:為“九隆族”十大姓之一,但南詔、大理國有關(guān)何氏史料記載較少,以“何履光”史料最多,其后裔“何若堅”為南詔清平官。20世紀(jì)90年代修《劍陽何氏族譜》,遠祖何履光,該譜載:“湖廣武昌府江夏縣人,由進士任唐廣府節(jié)度使。唐天寶十三年,奉命征南詔,佐都督李宓伐蒙氏,兵陷于榆,遂居大理慶洞莊”〔14〕1269,該支何氏明初遷劍川。
李氏:為南詔大姓,南詔、大理國多為清平官。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李應(yīng)祥修《巍山李氏族譜》,始祖李宓。該譜載:“山西太原人,唐天寶之戰(zhàn)全軍覆沒,李宓子孫留卜居于龍尾關(guān),十世孫李瀛移居蒙化”〔14〕1289,該支李氏明代遷巍山。
杜氏:南詔有杜元忠、杜羅盛等大軍將。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太和喜洲杜氏宗譜》,始祖杜毗羅,唐時西川節(jié)度使韋皋部將,因征吐蕃有功,南詔王閣羅鳳慕其韜略,而留其為清平官,因愛河矣城臨洱水之形勝,遂卜居于此;而該譜“杜氏家譜序”又載:“先祖原籍太和,世世相蒙,毗羅公、羅盛公、盛榮公相繼為南詔清平官”〔15〕1051-1053。
明以來白族“段、高、趙、張、董、楊、何、李、杜”家譜是記載南詔、大理國史料較多的家譜,其他白族姓氏家譜或因舊譜不存而未載,如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大理喜洲尹氏族譜》載:“自漢及明原有舊譜可查,然舊譜于萬歷年間被燒毀”〔16〕?;蛴猩婕暗d史料較少,如新修的《鶴慶松桂趙楊二姓宗族譜》,該譜載“趙姓”為五代時期“天興國主”趙善政后裔;《鶴慶縣松桂鎮(zhèn)長頭村段氏家譜》載“段氏”為大理國段氏后裔等。
一些白族家譜記述了其始祖從南詔至今一千多年的家族世系,對白族家族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
(一)姓氏來源
部分白族家譜姓氏源流上溯至三國蜀、唐宋南詔、大理國時期,其姓氏來源主要有世居、入滇、出滇、賜姓等。
1.土著
一些家譜記載大理為世居之地?!洞罄硐仓拗泻鸵貤钍献遄V》,世居太和;《太和喜洲杜氏家譜》,先祖原籍太和,世世相蒙;《太和龍關(guān)趙氏族譜》,始祖趙永牙,世居大理太和龍尾關(guān)白蟒寨;《鳳儀董氏族譜碑》《鶴慶董氏宗譜碑記》,一世始祖董伽羅尤,生于洱海東巖;《鶴慶張家登張氏族譜》,仁果為酋長,號建寧國,筑建寧城,……
2.入滇
一些家譜記載來自江南、河南、湖北、江西、甘肅等地。《大理史城董氏族譜》,始祖董成,原籍江南金陵縣五里橋,唐初入滇;《祥云楊氏家譜》,遠祖楊般若,原籍江南句容縣人,至十世祖楊天晟從江南至云南,蒙節(jié)度使,至楊干貞在晉滅鄭稱大義寧國;《弘農(nóng)楊氏統(tǒng)宗世系族譜》,始祖楊洪清,原籍河南靈寶縣,隨諸葛亮入滇;《劍陽何氏族譜》,遠祖何履光,原籍湖廣武昌府江夏縣,唐天寶十三年,奉命征南詔,佐都督李宓伐蒙氏,因兵敗而陷于南詔;《鶴慶高氏歷代履歷宗譜》,一世祖高光,原籍江西吉安府廬陵縣井岡村人氏,漢武帝元封二年,征西南夷為副中郎將,奉為護國將軍,死葬大理母山;《姚安高氏族譜》,一世祖高翔,原籍江西吉安府廬陵人氏,從諸葛武侯入滇;《姚郡世守高氏源流總派圖》,一世祖高定,原籍為江西吉安府廬陵縣井岡山,諸葛亮南征,為益州太守;《喜洲趙氏族譜》,始祖趙鐸
,原籍江南鳳陽府人氏,唐初至滇;《劍川段氏家譜》《云龍諾鄧段氏家譜》《段氏族譜》等家譜載,段氏一世祖段儉魏,威武郡人,唐開元年間入滇,南詔清平官,當(dāng)然,大理段氏的來源是土著或外來學(xué)術(shù)界還在爭論,尚待進一步的研究〔17〕;《巍山李氏族譜》,始祖李宓,山西太原人,唐天寶之戰(zhàn)全軍覆沒,李宓子孫留卜居于龍尾關(guān),十世孫李瀛移居蒙化;《劍川趙土司宗譜》,一世祖趙三,該譜載:“若我劍邑之趙氏脈絡(luò),原系南京應(yīng)天府鳳陽縣大花村人氏”〔12〕28;《大理喜洲尹氏族譜》,始祖尹成,原籍南京應(yīng)天府,從漢相諸葛入滇。白族家譜姓氏來源不排除一些白族家譜姓氏來源于“江南”等地,但也存在“冒籍”之說,這種“冒籍”之說普遍存在于少數(shù)民族家譜之中,學(xué)術(shù)界對此多有研究,但同時家譜“冒籍”也說明了民族融合過程及表達了白族對中原文化的認同。
3.出滇
“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由段福率領(lǐng)寸白軍隨兀良合臺進攻南宋,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寸白軍就地解散,寸白軍之校尉谷均萬、谷均千、谷均百兄弟三人及在軍中同時服役而又有姻親關(guān)系之王朋凱、鐘千一、熊再時等相結(jié)而滯留于江西吉水,相繼又結(jié)伴徙居湖南大庸、桑植,至今已七百余年”〔15〕1091。《武陵谷姓族譜》,始祖谷均萬、谷均千、谷均百,該譜載:“我始遷祖均萬公兄弟,其祖籍亦為大理”。三元教“家訓(xùn)詞”中也載:“家住云南喜洲瞼,蒼山腳下有家園”〔15〕1091-1104等句。《桑植王氏族譜》,始祖王鵬凱,該譜載始祖王鵬凱之前的“譜字排行”曰:“溯源吾祖居云南大理洱海之濱,徙遷桑植芙蓉橋……”〔18〕113;《熊氏族譜》也明確記載了始祖熊安國、熊安世兄弟為“寸白軍”,后落籍桑植、大庸等地〔18〕119,湖南桑植白族一部分于清末和民國時期遷入湖北,形成了今天湖北鶴峰白族〔19〕;貴州威寧、畢節(jié)等地白族也由“滇遷入”,《張姓家譜》載“我族同胞本至親,連根共蒂一家人,洱海蒼山桑梓地,碧雞金馬子孫春,算來均系九龍派,散住滇黔作毗鄰”〔20〕。
4.賜姓
《鶴慶張家登張氏族譜》載:“武侯南征,……賜姓仁果張氏,迨十五傳至龍佑那,號建寧國”〔13〕1461。
這些家譜大姓來源或土著,或冒籍“江南、南京”之說雖有爭論,但至大理國時期都已融入白族成為名家顯族,都為南詔、大理國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二)取名習(xí)俗
1.冠姓連名制
冠姓連名制是白族的取名特色,南詔初期普遍使用,明末廢止,其形式為祖姓+父名最后一字+兒子名?!耳Q慶高氏歷代履歷宗譜》載高氏三十代;《鳳儀董氏族譜碑》載董氏十九代;《鶴慶董氏宗譜碑記》載董氏四代;《龍關(guān)趙氏族譜》載趙氏十一代的冠姓連名制〔21〕。這種取名制度在白族“楊、趙、董、段、高、張、尹、杜”等姓中都有記載,它對研究白族姓氏取名習(xí)俗具有重要的價值。
2.重名制
“重名制”是幾代取名以一字相重,以大理國段氏最為典型?!秳Υǘ问霞易V》《段氏族譜》等載:“段思平、段思英、段思良、段思聰”,重“思”;“段素順、段素英、段素廉、段素隆、段素真、段素興”,重“素”;“段正明、段正淳”,重“正”;“段智興、段智廉、段智祥”,重“智”。重名制也成為學(xué)者研究大理國段氏來源的依據(jù)之一〔17〕。
(三)南詔大理國職官
從家譜所載“名家大姓”擔(dān)任的南詔、大理國職官來看,“高、楊、趙、杜、何”以清平官為職,董氏以國師為主,其中以“楊、高、董”人數(shù)最多。
1.文職(清平官)
《新唐書·南詔傳》載:“官曰坦綽、曰布燮、曰久贊,謂之清平官,所以決國事輕重,猶唐宰相也”,清平官領(lǐng)六曹,南詔后期改為“九爽”,至大理國如此。家譜《弘農(nóng)楊氏統(tǒng)宗世系族譜》載:“八世楊齊賢,九世楊奇涓、楊奇鯤,十世楊妲信,十一世楊玙,十二世楊廷璋均為南詔布燮,十四世楊諱美五代時期仕坦綽之職,十五世楊剛中,十六世楊文廣,為大理國段氏臣”?!短拖仓薅攀霞易V》載:“杜毗羅、杜羅盛、杜盛榮相繼為南詔清平官”?!断仓挹w氏族譜》載:“趙氏始祖趙鐸,為南詔清平官”。《姚郡世守高氏宗譜》載:“二十二世高亮從,職布燮;二十三世高從君,唐職布燮”?!兑Π哺呤献遄V》載:“二十四世高君輔,南詔勸爽;二十五世高輔仁、二十六世高仁溫,皆任職慈爽;二十七世高溫情,職坦綽;二十八世高情智,段氏大布燮;二十九世高智昇、三十世高昇泰、三十一世高泰明、三十五世高受護,段氏大布燮”?!耳Q慶董氏宗譜碑記》載:“六世董成,蒙氏第十一主景莊皇帝之清平官,十九世董孝義,二十世董連長為大理國清平官”?!而P儀董氏族譜碑》載:“七世祖董朝臣、八世祖董德慧、十九世祖董忠義、二十二世董通、董大光”。《劍陽何氏族譜》載:“八世祖何若堅,南詔官以布燮”等,其中清平官“楊齊賢、楊奇涓、楊妲信、楊玙、楊廷璋、楊諱美、楊剛中、杜盛榮、高亮從、高從君、高君輔、高輔仁、高仁溫、高溫情、高情智、董朝臣、董德慧、董忠義、董通、董大光、何若堅”為其他史料所不載。
2.武職(大軍將、演習(xí)、鎮(zhèn)守、指揮、寸白軍校尉)
大軍將(有的家譜載為“大將軍”),《道光云南志鈔》載:“有六曹長,曹長有功,補大軍將。大軍將十二,與清平官等列,曰議事王所,出治軍壁,稱節(jié)度,次補清平官。”家譜《姚安高氏族譜》載:“九世祖高子進、十世祖高望湊、十一世祖高湊晟、十二世祖高晟君”均仕大軍將職。演習(xí),大府主將曰“演習(xí)”,《姚安高氏族譜》載:“二十世高義和,蒙氏弄棟軍演習(xí);二十一世高和亮,仍襲演習(xí)”。鎮(zhèn)守,僅見《姚安高氏族譜》載“十七世祖高茫善、十八世祖高善諾,均為開南鎮(zhèn)守”。指揮,僅見《鶴慶董氏宗譜碑記》載:“董丈疋,南詔世襲滇池指揮”。寸白軍校尉,《元明事類鈔》卷七載:“有云南之寸白軍、福建之畬軍皆不出戍他方者,蓋鄉(xiāng)兵也?!毙N緸榇绨总妼㈩I(lǐng),《劍川趙土司宗譜》載:“一世祖趙三,二世祖趙成,宋大理國敕授寸白軍百戶侯”,《武陵谷姓族譜》也載:“始遷祖均萬、均千、均百昆仲,大理國寸白軍校尉”。
3.封號(侯、國公、國師、東宮侍御)
侯,封號見于大理國高氏、爨氏?!兜峥肌份d:“后晉天福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曰,思平自立,改國號大理,改元文德,盡逐楊氏邪臣,除苛令,以董伽羅為相國,封高氏為兵侯(應(yīng)為岳侯),分治成紀(jì)、巨橋等地,封爨判為巴甸侯”,又載:“連義立六年,為其臣楊義貞所弒。義貞篡位凡四月,岳侯高智昇……加智昇太保,封德侯,子昇泰善闡侯”。家譜《弘農(nóng)楊氏統(tǒng)宗世系族譜》載:“八世楊齊賢,……蒙國布燮,入朝于唐,賜賞而還。卒封蒙國侯;九世楊奇涓,……唐天寶中累功拜準(zhǔn)南都知兵馬大將,卒贈理國侯”。《姚郡世守高氏宗譜》載:“二十九世祖高智昇,封岳侯;三十世高昇泰,初仕段氏為善闡侯,三十一世高祥明襲善闡侯職,子高明生襲善闡侯職”等。國公,《冊府元龜》載:“皮羅閣立,玄宗封越國公,賜名歸義”,大理國后期高氏以“國公”自稱。家譜《姚安高氏族譜》載:“三十二世高明順,位興國公;三十三世高順貞,位平國公;三十四世高貞受,位中國公;三十六世高護隆,自承平國公制”?!逗朕r(nóng)楊氏統(tǒng)宗世系族譜》載:“十四世楊美,……卒士封監(jiān)國公”等。國師,封號起于南詔,為精通佛法密教之人?!抖献谧V記碑》載:“始祖董伽羅尤……年十五,精通秘密,神衍術(shù)方,蒙王封為國師”?!耳Q慶董氏宗譜碑記》載:“二世董三廓,封南詔國師;八世董普明,大理國護國國師;九世董明祥,大理國國師;十世董祥義,大理國國師;十一世董義明,大理國護國真人;十二世董明連,大理國國師;十三世董連義,大理國國師,董連福襲前職;十五世董溫明,大理國國師;十六世董明壽,大理國國師;十七世董壽智、董壽正,仍襲前爵;十八世董正福,大理國國師”等。東宮侍御,僅見家譜《鶴慶董氏宗譜碑記》載:“十四世董福溫,封東宮侍御”。其中“侯”:“蒙國侯、理國侯”;國公:“興國公、監(jiān)國公”;“國師”:“護國國師、護國真人”;“東宮侍御”未見其她史料記載。
4.使臣
唐宋之間與內(nèi)地交往較多,筆者研究統(tǒng)計南詔入唐使臣達34人,大理國入宋使臣4人〔22〕250-281。家譜《姚安高氏族譜》載:“二十二世高亮崇(從),與唐內(nèi)使歸,得經(jīng)籍四十九家,開全滇文教”;《弘農(nóng)楊氏統(tǒng)宗世系族譜》載:“十三世楊師厚,五代間為招討使”,其記也未見史載。
(四)女性人物
筆者研究統(tǒng)計南詔、大理國史料記載女性人物
41人〔20〕295-300。而家譜記載的女性人物多為其他史料所不載?!逗朕r(nóng)楊氏統(tǒng)宗世系族譜》載:“淑人贈夫人,南詔楊玙妻;張氏封理夫人,南詔楊奇涓妻”。《鶴慶董氏宗譜碑記》載:“亞國夫人蒙氏,南詔董伽羅尤妻”。
第一,白族家譜除具有中國傳統(tǒng)家譜的一般特點外,還具有在白族姓氏族源。如《太和段氏族譜》《鶴慶高氏歷代履歷宗譜》《大理史城董氏族譜》《太和趙氏族譜》《鶴慶張氏族譜》等,記載了段、高、董、趙、張等白族大姓的來源。父子連名制。如《太和龍關(guān)趙氏族譜》記載了趙氏十一代;《鳳儀董氏族譜碑》記載了董氏十九代;《鶴慶高氏族譜》記載了高氏三十代的父子連名制。既載父親世系,又有母親世系的“內(nèi)外譜”。如云龍寶豐的《楊世宗譜》《楊尹三宗原委記》等鮮明的民族特色,對研究白族遷徙分布等都具有重要史料價值〔23〕。
第二,家譜承載著白族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是白族記載本家族姓氏源流、發(fā)展最直接的歷史史實,有的記載多為正史、方志所不載,白族家譜是記載白族歷史文化的資料庫,不僅可以彌補南詔、大理國史料研究的不足,也為西南民族史研究提供新的史料。如家譜中的南詔、大理國職官記載:“東宮侍御”“鎮(zhèn)守、指揮”及“國公封號”“國師封號”等;如家譜中的女性人物:“淑人贈夫人;張氏封理夫人;亞國夫人蒙氏”等;如家譜中的紀(jì)年:《龍關(guān)趙氏族譜》載《元故副相墓碑》,是考證大理國年號的重要資料等。
第三,白族家譜是包容全面的家族史,通過白族家譜所載南詔、大理國“名家大姓”史料,可了解一個家族的姓氏來源、大姓的形成、遷徙、人口發(fā)展?fàn)顩r以及名家大姓取名習(xí)俗、職官等文化發(fā)展?fàn)顩r等,南詔、大理國名家大姓的歷史既是白族文化的發(fā)展史,也是與中原文化不斷交流融合的歷史,是白族宗族發(fā)展中的主要階段,對白族姓氏和宗族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何俊偉,丁麗珊.南詔大理國史料索引的編制芻議〔J〕.大理學(xué)院學(xué)報,2010,9(3):6-8.
〔2〕方國瑜.云南史料叢刊:第二卷〔M〕.昆明:云南大學(xué)出版社,1998:218.
〔3〕樊綽.云南志補注〔M〕.向達,原校.木芹,補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75.
〔4〕宋濂.元史:第五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6:1474-1475.
〔5〕方國瑜.云南史料叢刊:第七卷〔M〕.昆明:云南大學(xué)出版社,1998.
〔6〕楊世鈺,趙寅松.大理叢書·方志篇:卷一〔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303.
〔7〕顧炎武.《肇域志》潞江安撫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394.
〔8〕和生弟,王水喬.大理叢書·史籍篇:卷三〔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2:23-24.
〔9〕張旭.南詔西洱河蠻大姓及其子孫〔M〕//張旭.南詔大理國論文集〔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126-127.
〔10〕張錫祿.南詔與白族文化〔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2.
〔11〕李京.大理行記校注云南志略輯校〔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20.
〔12〕《中國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調(diào)查資料叢刊》修訂編輯委員會.白族社會歷史調(diào)查:四〔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13〕趙寅松.大理叢書·族譜篇:卷四〔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14〕趙寅松.大理叢書·族譜篇:卷五〔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15〕趙寅松.大理叢書·族譜篇:卷二〔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16〕國家民委全國少數(shù)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中國少數(shù)民族古籍總目提要·白族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21.
〔17〕段玉明.大理國段氏為云南土著說質(zhì)疑〔J〕.云南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5,22(4):107-109.
〔18〕張麗劍.散雜居背景下的族群認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19〕鐘以耘.鶴峰縣民族志〔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1:36.
〔20〕王明達.貴州白族考察散記〔J〕.民族文化,1995(1):53.
〔21〕何俊偉.白族家譜的特色及價值〔J〕.大理學(xué)院學(xué)報,2014,13(11):5-8.
〔22〕何俊偉.南詔大理國史料事類概述〔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4.
〔23〕何俊偉.白族家譜研究現(xiàn)狀及價值探討〔J〕.大理學(xué)院學(xué)報,2014,13(5):74-76.
Study on Historical Data of "Famous Families" in Bai's Genealogies in Nanzhao and Dali Kingdom
He Junwei
(Library of Dali University, Dali, Yunnan 671003, 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lists the historical data of Bai's "famous families" in historical records from Tang Dynasty, introduces the historical data of famous families in Nanzhao and Dali Kingdom in Bai's genealogies, and studies on the surname source, name custom, officials and female figures. Historical data of Nanzhao and Dali Kingdom's "famous families" recorded in Bai's genealogies has important historical value. It does not only supplement limited historical data of Nanzhao and Dali Kingdom but also provides new historical data for the study of history of nationalities in southwest of China.
〔Key words〕Bai's genealogies; Nanzhao Kingdom; Dali Kingdom; famous families
(責(zé)任編輯黃正良)
[作者簡介]何俊偉,副研究館員,主要從事民族歷史文獻研究.
[收稿日期]2015-08-28[修回日期]2015-10-10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3XTQ014);云南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YB2013050);云南省高校古委會2013年度項目(20130616)
[中圖分類號]K820.9
[文獻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45(2015)11-0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