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榮
(貴州省丹寨縣農業(yè)技術推廣站,貴州 丹寨 557500)
近年來,褐飛虱成為丹寨縣水稻病蟲害的主要防控對象之一。根據(jù)丹寨縣褐飛虱的發(fā)生和危害特點,農技人員對防治褐飛虱發(fā)生特點,適期用農藥種類,用藥劑量和田間褐飛虱的防治效果,總結出適宜于丹寨縣防治褐飛虱的方法,并為同生態(tài)條件下褐飛虱的防治提供參考。
褐飛虱為遷飛性害蟲,在黔東南地區(qū)北緯26°以上,不能越冬,每年蟲源逐代、逐區(qū)、呈季節(jié)性南向北往返遷移。特別是在兩廣地區(qū)遷入丹寨地區(qū),褐飛虱一般在7月中下旬以后遷入,通常在臺風等由南向北的氣流過境時形成遷入峰。每次遷入的成蟲,數(shù)量一般不會特別大,不足以立即對田間水稻造成大的危害,通常在田間繁殖一兩代,蟲量才會增加到足以對水稻造成危害的程度。
褐飛虱成蟲壽命長,產卵期長,產卵量大。根據(jù)相關資料說明,在溫度26~28℃條件下,褐飛虱雌成蟲壽命為15~25d(在17~20℃時壽命長達30d)。雌成蟲繁殖力強,每頭產卵150~500粒,多的(特別是短翅型成蟲)可達700~1000粒;產卵盛期歷時10~15d,產卵高峰期通常持續(xù)6~10d。褐飛虱卵完成胚胎發(fā)育所需時間與氣溫高低有密切關系,在15℃、20℃、25℃、28℃及29℃溫度下,卵期分別為24.7、15.2、8.2、7.9及8.3d,在28℃左右卵期最短,以上相關數(shù)據(jù)說明了褐飛虱產卵盛和孵化率,在25℃左右溫度下孵化率最高。
褐飛虱危害水稻可分為直接危害和間接危害兩方面。直接危害是直接吸食水稻汁液,消耗稻株養(yǎng)分,造成危害。褐飛虱的成蟲、若蟲都能吸汁危害水稻。間接危害是褐飛虱成蟲、若蟲刺吸汁液和雌蟲產卵時用產卵器刺破葉鞘和葉片,易使稻株失水和感染病菌,其排泄物滋生霉菌,還會影響水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水稻對褐飛虱有較強的耐害能力,田間有很少量褐飛虱發(fā)生時,水稻生長發(fā)育不受影響,一般不需要用藥防治。但在褐飛虱大發(fā)生的年份,如果水稻生長前中期褐飛虱遷入量大,應及早用藥控制田間害蟲數(shù)量,減少害蟲基數(shù)。在水稻生長前中期預防性用藥,防治指標一般為每百穴500頭,也就是一穴有5頭左右。到水稻生長中后期,褐飛虱防治指標一般為每百穴1 000頭,也就是一穴有10頭左右。離收獲期不遠的水稻,莖稈等組織老化,耐褐飛虱危害的能力強,防治指標可以適當提高。
用藥防治褐飛虱,一般要求在若蟲孵化高峰期用藥。此時用藥,害蟲發(fā)生集中,而且對藥劑敏感性強,即使用敵敵畏、毒死蜱等持效期短的藥,也能將田間褐飛虱大量殺滅,使其群體數(shù)量下降到不足以造成危害的程度。
目前適用于防治水稻褐飛虱的殺蟲劑主要有敵敵畏、毒死蜱等有機磷農藥,異丙威、仲丁威等氨基甲酸酯類農藥,還有:吡蚜酮、噻嗪酮、氯噻啉、噻蟲嗪、福戈、809等農藥。不同種類的農藥各有其殺蟲特點,合理使用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和省工節(jié)本錢,增產增收的效果。
2013年在揚武鎮(zhèn)羊望村藥效試驗(不同藥量試驗同田對比效果試驗),用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防治褐飛虱,分別用藥25g/667m2、35g/667m2、50g/667m2,均加水60kg/667m2噴霧,以用80%敵敵畏乳油200ml/667m2及空白為對照,施藥前田間灌水3cm,以后水自然落干即灌水,施藥后7d的平均防效分別為96%、97%、98.1%、88.3%;施藥后14d防效分別為99%、99%、99.5%、19%。通過試驗,不僅證實用噻嗪酮防治褐飛虱持效期長、效果好。在試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用敵敵畏防治褐飛虱,持效期短,還會殺死蜘蛛和黑肩綠盲蝽等褐飛虱天敵,使褐飛虱在田間加重發(fā)生,在用藥后,出現(xiàn)負防效,即褐飛虱的發(fā)生程度比不用藥的還重。
目前適用于防治褐飛虱的藥劑中,具有內吸性、持效期又長的藥劑,除了噻嗪酮外,還有吡蚜酮、氯噻啉、噻蟲嗪等,生產上可以靈活選用。
4.1.1 噻嗪酮
噻嗪酮又名優(yōu)樂得、撲虱靈、稻虱靈、稻虱凈,為滅幼脲類殺蟲劑,觸殺作用強,也有胃毒作用。作用機制為抑制昆蟲,干擾新陳代謝,致使若蟲蛻皮畸形或翅畸形而緩慢死亡,施藥后4~8d才能看出效果。對成蟲沒有直接殺傷力,但可縮短其壽命,減少產卵量,并且產出的多是不育卵,幼蟲即使孵化也很快死亡。對飛虱、葉蟬、粉虱及介殼蟲類害蟲有良好防治效果,藥效期長達20d以上。對天敵較安全,綜合效應好。該藥在生產上應多年,褐飛虱已對它產生一定的抗性。
4.1.2 吡蚜酮
吡蚜酮對害蟲具有觸殺作用,同時還有內吸活性。在植物體內能在木質部和韌皮部輸導。適用于防治大部分同翅目害蟲,尤其是蚜蟲科、粉虱科、葉蟬科及飛虱科害蟲,作用速度慢。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用于防治稻飛虱,推薦用藥量為18~22g/667m2。
4.1.3 氯噻啉
氯噻啉是一種新型煙堿類殺蟲劑,有觸殺、胃毒和內吸作用,廣譜、高效、低毒、低殘留,害蟲不易產生抗性,對人、畜、植物和天敵安全。
4.1.4 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
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是第二代煙堿類殺蟲劑,作用機理與吡蟲啉等第一代煙堿類殺蟲劑相似,但具有更高的活性。具有胃毒、觸殺、內吸作用,作用速度快、持效期長。對刺吸式害蟲如蚜蟲、飛虱、葉蟬、粉虱等防效較好。
上述藥劑雖然具有內吸性,但在水稻生長中后期用于防治褐飛虱時,仍應加足水量,一般手動噴霧器噴霧用水量要達到70~80kg/667m2,用彌霧機噴霧用水量應達到40kg/667m2,可以將藥液噴到稻株基部,發(fā)揮其觸殺作用,同時有利于水稻吸收藥物,發(fā)揮藥效。施藥后田間一般應保持水層2~3d。近幾年來,當?shù)剞r民和技術員在生產上廣泛使用的吡蟲啉,也具有內吸、觸殺、胃毒作用,一度為稻飛虱的克星,但由于連年濫用,褐飛虱、灰飛虱等害蟲已對其農藥產生了很強的抗性,防治效果明顯下降,特別是褐飛虱,對該藥的抗性極強,不宜再用來防治褐飛虱。氧化樂果、乙酰甲胺磷鋅硫磷等有機磷農藥雖然也具有較強的內吸性,毒死蜱也有一定的內吸性,但這些藥劑的殺蟲活性相對較低,而且褐飛虱對其有較強抗性,植株體內較低量的藥劑不足以對褐飛虱產生太大的殺滅作用。生產上主要利用毒死蜱等藥劑的觸殺和熏蒸作用來殺滅褐飛虱。
異丙威、毒死蜱、仲丁威、敵敵畏等藥劑對褐飛虱速殺性好,在施藥后田間褐飛虱成蟲、若蟲會大量死亡,但這些藥持效期短,短的只有1~2d,長的也只有6d左右,對藥效期過后孵化出的若蟲和新遷入的成蟲沒有持續(xù)的控制作用。生產上單獨使用這些藥劑,往往需要多次施藥,用工量大,防治成本高。
噻嗪酮、福戈等持效期長的內吸性藥劑在褐飛虱低齡若蟲高峰期使用或者略偏早施用,防效高。但在田間褐飛虱蟲口密度大,特別是高齡若蟲和成蟲很多,足以對水稻產生危害的情況下使用這類藥劑,殺蟲速度慢,特別是噻嗪酮等藥劑對褐飛虱高齡若蟲和成蟲直接殺滅作用差,需要配合使用速殺性好的藥劑才能取得快速、良好的殺蟲效果和保產效果離收獲時間較短的水稻,考慮到農藥殘留問題,宜在氣溫較高時放干田水,用熏蒸效果好、殘效期短的敵敵畏拌毒鋸木面撒施,熏殺害蟲。減少對作物和糧食殘留,保證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