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更林
成語“蝸行牛步”,字面意思是蝸牛爬行,老牛慢走,比喻行動或進(jìn)展極慢。蝸牛是怎樣“行走”的呢?按照常識,凡“行走”大多得有“足”,即有“腳”。
蝸牛行走自然也離不了“腳”,不過蝸牛的“腳”長得十分特別。蝸牛的“腳”生于腹部,看上去像一道寬而細(xì)且后端較尖的橫褶,這就是它的“肉足”。蝸牛在行走時,不是用“腳”邁步,而是用它的“肉足”緊貼在別的物體上,再由腹部肌肉做波狀蠕動,這樣它就能緩慢地向前爬行了。
聽過用水泥、瀝青、石子鋪路的,可你一定沒聽過用黏液鋪路的。不過,蝸牛就是這樣特立獨(dú)行。蝸牛爬過的地方都會形成一條發(fā)亮的涎線,這就是從蝸牛腹足里分泌出來的黏液,而不是蝸牛在爬行時灑下的汗水哦!
在蝸牛的“肉足”里面分布著一個叫“足腺”的小東西,它可以分泌出像膠水一樣黏稠的黏液。蝸牛在爬行時,通過不斷地分泌黏液來減少與地面的摩擦,從而有利于爬行。有了這樣的黏液,即使走在刀刃上,蝸牛也不會有什么危險。
蝸牛生活在螺旋形的貝殼里,這個螺旋形的貝殼簡直就像是別具風(fēng)格的小“別墅”。蝸牛是一個龐大的家族,擁有許許多多的成員。不同的成員有著不同的審美情趣,因此它們的“別墅”自然也就被“刷”成了不同的顏色,有白色、棕色的,也有綠色的、黑色的,當(dāng)然還有金黃色的,看上去非常漂亮。
蝸牛一直要背著“別墅”走天下,難道它不覺得“累”嗎?其實,貝殼是蝸牛的保護(hù)傘,背著它根本不存在累不累的問題。蝸牛生活在堅硬的貝殼內(nèi),其心肺及其他重要的器官都可以在這里得到保護(hù)。當(dāng)蝸牛遇到危險時,就會迅速地把觸角甚至整個身體縮回到貝殼里。
平時,蝸牛特別喜歡生活在潮濕的地方,可遇上干旱的季節(jié)該怎么辦呢?這時候,蝸牛就會把“別墅”的門窗關(guān)閉起來。到了秋冬季節(jié),蝸牛也會把“別墅”的門窗封閉起來,并且盡量把“別墅”覆蓋起來,以抵抗寒冷,安全過冬。
蝸牛的頭上有兩對伸縮自如的觸角,前面一對比較短,后面一對比較長。你可別小看蝸牛的觸角,那可是蝸牛的感覺器官啊!
在蝸牛大觸角的上端有兩個黑黑的小圓點(diǎn),其實這就是蝸牛的眼睛。不過,蝸牛的眼睛只是個擺設(shè),充其量只能感受到外界的明暗變化,根本看不清楚外部世界的清晰圖像。
蝸牛有眼但看不見東西,那么遇見障礙物該怎么辦呢?蝸牛自有高招,必要時就讓觸角“上陣”。蝸牛的觸角功能很強(qiáng)大,大觸角不僅有視覺和色覺的能力,也有觸覺和嗅覺的功能。小觸角也不是等閑之輩,具有強(qiáng)大的觸覺和嗅覺功能,嗅覺功能甚至比大觸角更靈敏。
蝸牛慢悠悠地散步時,大小觸角不時地東觸觸西碰碰,一旦遇到障礙物,它就會迅速地把觸角縮回去。其實,這是蝸牛在偵察路況呢!
蝸牛主要以植物的葉子和嫩芽為食,可你知道蝸牛的嘴巴在哪里嗎?
在蝸牛的兩根短觸角的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非常小的孔,這就是蝸牛的“嘴巴”。在蝸牛的小嘴巴里,有一條鋸齒狀的舌頭非常引人注目,科學(xué)家們把它稱之為“齒舌”。所謂“齒舌”,就是指長有牙齒的舌頭。
蝸牛的牙齒雖然很小很小,但非常尖銳,在牙齒的邊緣還帶有許多的小鋸齒。長在蝸牛舌頭上的牙齒,按照一定的順序整齊地排列著,大約有26 000多顆。蝸牛的“齒舌”就像一個“銼板”,可以十分容易地把食物撕碎搓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