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燕萍 劉 曉
·健康管理·
390例狗咬傷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干預的效果分析
包燕萍①劉 曉①
目的 通過在狗咬傷患者中進行健康教育,探討狂犬病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方法 自2013年7月~2014年6月間,對390例狗咬傷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干預,干預前后均進行問卷調查,并采用卡方檢驗分析其差異性。結果 健康教育干預對狗咬傷患者顯著效果,干預前后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顯著差異(P<0.001)。結論 短期多樣的健康教育干預能有效提高健康知識知曉率,是防止其再次暴露及提高狂犬病防治知識水平的有效手段。
狗咬傷 健康教育 干預
狂犬病又名恐水癥,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種侵犯中樞神經系統(tǒng)為主的急性人畜共患傳染病。迄今為止,一旦發(fā)病,病死率達100%[1]。近年來,隨著豢養(yǎng)寵物、流浪犬只、流動人口增多等因素,經我院收治的狗咬傷患者較之前有所增加,防控形勢需高度關注。狗咬傷后,只要傷口處理及時、方法得當,能大大降低狂犬病的發(fā)病率[2]。我院自2013年7月~2014年6月,對 390例18歲~68歲的狗咬傷患者實施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干預,使他們有效掌握狗咬傷后處置和狂犬病的基本預防知識,以有效預防狂犬病的發(fā)生?,F(xiàn)報告如下:
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就診的初次被狗咬傷患者,共390例。其中,男性180例,女性210例,年齡18歲~68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的43例,占11.03%,初中103例,占26.41%,高中/高職204例,占52.31%,大專及以上的40例,占10.26%,均無溝通障礙。就診時間距咬傷時間30分鐘至24小時。
2.1 基本措施 在狗咬傷患者進入診室開始,由專職護士負責接待,醫(yī)生接診根據(jù)評估傷口暴露級別,給予徹底沖洗消毒、清創(chuàng)、狂犬病疫苗及血清注射。
在第1次注射后30分鐘觀察期內,給每位患者發(fā)放醫(yī)院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表。主要內容包括:患者一般信息、狂犬病的危害、傳播方式、被咬傷或暴露后的處理、再次被咬的疫苗注射、健康教育需求等。問卷由患者獨自填寫或由護士逐項詢問后匯總。在第2~4次來院注射疫苗期間,給予播放狂犬病的相關介紹及問卷調查中各知識點的視頻,并發(fā)放宣教手冊,給予診室聯(lián)系電話,便于咨詢解答。對于老年人或視覺障礙的人群,由護士給予逐項宣教。在最后1針疫苗注射觀察期內,給予患者第2次問卷調查,內容與第1次相同。
2.2 數(shù)據(jù)錄入與分析 用Epidata 3.1軟件建立數(shù)據(jù)庫,將問卷調查資料進行兩次錄入及核對、糾錯后形成最終數(shù)據(jù)庫。用SPSS 19.0軟件進行描述性分析和顯著性檢驗,所有分析均為雙側檢驗,統(tǒng)計檢驗的顯著性水準定義為P<0.05。
3.1 干預前后狂犬病健康知識情況 如表1所示,調查12個知識點,干預前后所有知識答對率明顯提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高比例最大的是“傷口沖洗的時間”,提高了75.39%,95%可信區(qū)間為(70.79%,79.99%);其次是“狂犬病疫苗的接種時間”,提高了68.71%,95%可信區(qū)間為(63.79%,73.63%)。而“傷人或可疑的貓狗怎樣處理”的提高比例最小,僅提高10.83%,95%可信區(qū)間為(7.49%,14.17%)。
表1 調查人群干預前后狂犬病健康知識答對率 (%)
注:χ2值對應的每1個P值均小于0.001。
3.2 不同文化程度干預前后狂犬病健康知識情況 如表2所示,干預前后4種文化程度的人群狂犬病健康知識合格率均明顯提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另外,隨著文化程度的提高,干預后狂犬病健康知識合格率呈上升趨勢(χ2趨勢=14.86,P<0.001)。
表2 調查人群不同文化程度干預前后狂犬病健康知識合格率 (%)
注: 答對率大于或等于60%定義為合格。χ2值對應的每1個P值均小于0.001。
4.1 居民中狂犬病防治知識處于低水平 第1次問卷調查表明,大多數(shù)狗咬傷患者對于狗咬傷的知識缺乏,對狂犬病的危害認識不足。因此,狂犬病危害的嚴重性、狗咬傷后的處理措施等應作為今后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
4.2 在狂犬病多發(fā)地區(qū)開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工作 實踐證明提高群眾預防狂犬病知識水平是預防控制狂犬病的一種經濟、有效的措施[3]。對于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職業(yè)的狗咬傷患者,可采取個性化健康教育的方式。宣教方式應從單一的櫥窗宣傳向播放狂犬病防治視頻、宣傳手冊、咨詢電話、QQ、微信等多形式教育方式拓展。以進一步提高居民對于狂犬病、乃至傳染病的防控能力。
4.3 醫(yī)護人員是開展狗咬傷健康教育中最具影響、最有權威的人員 醫(yī)護人員給予多形式的、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和護理干預,使患者盡可能消除擔心和顧慮,有利于身心恢復,提高疾病認知程度和就醫(yī)的滿意度,是規(guī)避發(fā)病、再次暴露及提高狂犬病防治知識水平可行的有效手段。
1 李蘭娟,任紅.傳染病學[M].第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428.
2 張樹娟.顏面部大面積狗咬傷1例治療與護理[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08,22(10):222-223.
3 葉美君,葉紅,盧敏洪,等.狂犬病預防知識及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浙江預防醫(yī)學,2009,21(1):78.
·本文編校 朱 毅·
An Analysis on the Result of Health Education to 390 Patients Who Were Bitten by A Dog
Bao Yanping, Liu Xiao.
Suzhou 5th People's Hospital,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5007
Objective: Through educating patients who were bitten by a dog ,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way of health education on rabies. Methods: 390 patients who was bitten by a dog, were given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between July 2013 and June 2014. The questionnaire were performed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and the chi-square test was used to analyze their differences. Results: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who was bitten by a dog shows a significant effect and it has a significant statistically difference (P <0.01)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Conclusion: Short-term various implementation of health education can effectively change the health concept and improve awareness rate of health knowledge among dog bitten patients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re-exposure and improve the knowledge of rabies prevention.
dog bitten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2014-08-01)
①蘇州市第五人民醫(yī)院 蘇州市 21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