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上快訊·
1. 達格列嗪可降低血糖并改善β細胞功能 (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15,[Epub ahead of print].) 24例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達格列嗪(n=16)或安慰劑(n=8)治療2周,在治療前、后分別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及胰島素鉗夾試驗。結(jié)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達格列嗪可顯著降低空腹血糖、2 h血糖及血糖濃度曲線下增加的面積(ΔG0-120,P均<0.01)。達格列嗪治療組C肽濃度曲線下增加的面積增加(ΔC-Pep0-120)及 ΔC-Pep0-120/ΔG0-120顯著增加,而安慰劑組沒有變化。胰島素鉗夾試驗顯示,達格列嗪可顯著改善機體胰島素敏感性。而對β細胞功能的影響方面,達格列嗪治療組β細胞功能(根據(jù)ΔC-Pep0-120/ΔG0-120÷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增加2倍(P<0.01)。因此,達格列嗪在降低血糖的同時可明顯改善β細胞功能。
2.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接受二甲雙胍治療血清irisin水平升高 (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15,[Epub ahead of print].) 研究顯示,irisin與肥胖及2型糖尿病相關(guān)的代謝參數(shù)有關(guān),但眾多結(jié)果并不一致。對178例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患者及123名健康女性進行研究,其中47例PCOS女性隨機接受口服二甲雙胍(850 mg,一日兩次)6個月??诜咸烟悄土吭囼灱罢歉咭葝u素鉗夾試驗用于評估葡萄糖耐量及胰島素敏感性。結(jié)果,超重、肥胖(體重指數(shù)≥25 kg/m2)及PCOS女性循環(huán)irisin水平顯著升高(P<0.01)。循環(huán)irisin水平與體重指數(shù)、腰臀比、脂肪含量、甘油三酯、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胰島素曲線下面積、穩(wěn)態(tài)模型評估-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等有關(guān)。正糖高胰島素鉗夾試驗中,短期高胰島素血癥對irisin有抑制作用,經(jīng)過6個月的二甲雙胍治療,PCOS女性循環(huán)irisin水平在胰島素抵抗改善后顯著降低。Irisin可能成為PCOS女性的一個有用的標志物。
3. 血清25(OH)D3及脂肪組織維生素D受體基因表達與肥胖及2型糖尿病的相關(guān)性(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15,[Epub ahead of print].) 118名受試者根據(jù)體重指數(shù)(瘦、超重、肥胖或病態(tài)肥胖)及血糖狀態(tài)(正常血糖、糖尿病前期及糖尿?。┻M行分組。另外,30名肥胖者(體重指數(shù)>30 kg/m2)分為正常血糖、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組。來自不同體重指數(shù)的受試者的脂肪組織在體外給予1,25(OH)2D3刺激,檢測前脂肪細胞分化過程中維生素D基因的表達。結(jié)果,與血糖正常者相比,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患者25(OH)D3水平降低(P<0.05),瘦者及病態(tài)肥胖者25(OH)D3水平也降低(P<0.05)。25(OH)D3與穩(wěn)態(tài)模型評估-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r=-0.200,P=0.032)、血糖(r=-0.295,P=0.001)呈負相關(guān),但與體重指數(shù)無關(guān)。病態(tài)肥胖者維生素D受體基因表達較瘦者、超重者及肥胖者增加(P均<0.05)。1,25(OH)2D3可增加肥胖者脂肪組織中維生素D受體基因的表達,但對瘦者脂肪組織維生素D受體基因的表達無影響。因此,與血糖正常者相比,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患者25(OH)D3水平降低,獨立于體重指數(shù),與葡萄糖代謝指標密切相關(guān),表明維生素D缺乏與碳水化合物代謝的相關(guān)性強于肥胖。同時,脂肪組織因肥胖程度的不同對1,25(OH)2D3的反應(yīng)也不同。
4.1型糖尿病發(fā)病初期,甲狀腺功能與代謝紊亂相關(guān)(J Endocrinol Invest,2015,[Epub ahead of print]) 1型糖尿病常伴有甲狀腺功能異常,為明確甲狀腺功能與代謝紊亂的關(guān)系,以及自身免疫對甲狀腺功能的影響,研究選取152例2000—2012年發(fā)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平均隨訪(5.45±2.8)年,另選取78名健康兒童作為對照。檢測入選者甲狀腺功能以及代謝紊亂情況,包括酸中毒和代謝控制程度以及腎上腺功能。結(jié)果表明,在糖尿病發(fā)病初期,甲狀腺激素水平不受甲狀腺自身免疫的影響,而與代謝紊亂相關(guān),甲狀腺功能受損患者pH值及剩余堿明顯降低(P<0.000 1)。在糖尿病發(fā)病初期甲狀腺功能正常的患者,其游離T4/游離T3比值較非糖尿病兒童降低(0.24±0.4 vs.0.3±0.4,P<0.005)。隨訪中發(fā)現(xiàn),甲狀腺功能異常與代謝紊亂的相關(guān)性消失。在糖尿病發(fā)病初期發(fā)現(xiàn)甲狀腺自身抗體的患者,其在隨訪期間需要左甲狀腺素治療的風險增加(P<0.05)。可見,在1型糖尿病發(fā)病初期,甲狀腺功能主要與代謝紊亂相關(guān),而與甲狀腺自身免疫無關(guān)。評估甲狀腺自身抗體可能有助于判斷患者是否具有發(fā)生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的風險。
(劉欣,饒穎翻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