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先秦天人觀與中國文學(xué)芻議

    2015-03-20 14:44:46
    渭南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15年9期
    關(guān)鍵詞:中華書局莊子儒家

    張 根 云

    (深圳廣播電視大學(xué) 人文系,廣東 深圳 518001)

    【語言文化研究】

    先秦天人觀與中國文學(xué)芻議

    張 根 云

    (深圳廣播電視大學(xué) 人文系,廣東 深圳 518001)

    先秦時,儒、道二家考察“天”的涵義時,集中表現(xiàn)為“天人合一”的觀念,它對中國歷代文學(xué)都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影響。儒家的“天人感應(yīng)”思想強(qiáng)調(diào)自然與人在道德上的同一性,這豐富了作家的想象力,激發(fā)了創(chuàng)作靈感,對托物言志、因物喻志傳統(tǒng)的形成有決定作用。道家的“以天待人”思想強(qiáng)調(diào)在崇高的“天”面前,人的智慧與作為是多余的,應(yīng)依循自然,這引發(fā)了文學(xué)創(chuàng)作對自然美的推崇,對樸素?zé)o華的藝術(shù)風(fēng)格的追求和對藝術(shù)感知、構(gòu)思時的“虛靜”境界的神往。

    天人觀;中國文學(xué);天人合一;天人感應(yīng);自然美

    從某種意義上說,天人關(guān)系是中國最古老的思想和文化命題,天道與人道是貫穿中國古代思想史的兩條主線。司馬遷把“究天人之際”[1]2735看成是歷史學(xué)家最崇高的一項使命。理學(xué)家邵雍甚至說:“學(xué)不際天人,不足以謂之學(xué)。”[2] 427

    馮友蘭認(rèn)為,中國人所謂“天”有五種涵義,即“物質(zhì)之天”“主宰之天”“運(yùn)命之天”“自然之天”“義理之天”。[3]55按照此說,大體來看,在先秦“天”主要有兩類涵義:一類是物質(zhì)之天、運(yùn)命之天、自然之天,另一類是主宰之天、義理之天。在商周時代的先民看來,“天”是絕對的主宰,“人”要服從于天。后來,諸子百家興起,天人關(guān)系得到新的解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儒道兩家的學(xué)說。道家考察“天”,集中于第一類涵義;而儒家所謂“天”,則涵蓋了以上兩類涵義,不過,從一定意義上說,決定其在中國文化中獨(dú)尊地位的則是其對“天”的第二類涵義的探究。但是,不管對“天”的思索側(cè)重于何者,二家的出發(fā)點都在于天與人、天道與人道、天性與人性是相類相通的,應(yīng)該達(dá)到統(tǒng)一,這集中表現(xiàn)為“天人合一”的觀念。它強(qiáng)調(diào)人類在自然面前要遵從自然的發(fā)展規(guī)律,一切要順其自然。這種依“天”以立“人”的思維方式明顯不同于西方的天人兩立觀念。[4]當(dāng)然,儒家荀子強(qiáng)調(diào)天的自然屬性,主張“明于天人之分”[5]308,但這種觀念不是中國文化主流,對后世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影響也不大。

    天人合一不僅是一種世界觀,也成為一種思維方法。人們在考察一切社會現(xiàn)象的時候,都不能忘記與相關(guān)的自然現(xiàn)象聯(lián)系起來,因而往往以自然性來解釋包括文學(xué)創(chuàng)作在內(nèi)的一切人類活動。先秦時期定型的“天人合一”觀念對中國歷代文學(xué)都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影響。

    一、儒家的“天人感應(yīng)”思想與文學(xué)藝術(shù)

    馮友蘭認(rèn)為:“《論語》中孔子所說之天,亦皆主宰之天也。”[3]55侯外廬的看法與此相同。[6]53正如馮、侯二家所言,在孔子這里,“天”是有意志的主宰,擁有無上的權(quán)威,因此,圣人行事也以天為道德的準(zhǔn)則和楷模。他認(rèn)為堯的功業(yè)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唯天為大,唯堯則之”[7]204。因此,孔子推擴(kuò)人倫情感以揣測天的意志,認(rèn)為天也是寵愛和庇佑有德者的。他自視為天之驕子,自信地說:“知我者,其天乎!”[7]365“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7]167在他看來,是“天”賦予自己道德的使命,也只有“天”才了解自己,厚愛自己。

    孟子對“天”的認(rèn)識繼承了孔子以天為主宰的觀點,但又有所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孟子在主宰之天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出義理之天,認(rèn)為天是道德的本原。他提出“盡心知性知天”的命題,認(rèn)為人性與天道是相通的、統(tǒng)一的,人們只要盡量發(fā)揮自己的本心,就能了解自己的本性,而人的心性又為天所賦予,因此知性也就能知天。孟子相信,“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8]234等善良本心是人與生俱來的,只要將其加以擴(kuò)充,就能夠成就其善性,最終達(dá)到“上下與天地同流”[8]895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儒家認(rèn)為,天是萬物的本源與主宰。它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可以賞善罰惡。正如《尚書》所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9]36。董仲舒對這一理念加以發(fā)展,并吸收了陰陽五行學(xué)說,明確提出天人感應(yīng)的觀點。他說:“天,仁也。天覆育萬物,既化而生之,有養(yǎng)而成之,事功無已,終而復(fù)始,凡舉歸之以奉人。”[10]329又說:“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10]341在他看來,天是仁德的最高體現(xiàn)。天與人之間存在相感相動的關(guān)系。于是,天成為人的情感意志的代表。許多敘事作品都反映了類似觀念?!稇?zhàn)國策》載唐且向秦王言“布衣之怒”云:“夫?qū)VT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fā),休祲降于天。”[11]922-923《搜神記》中記述董永至孝,贏得天帝嘉許,遂使織女幫其償還債務(wù);記述韓憑夫婦殉情,其精魂化為相思樹與鴛鴦鳥。此外,干寶所寫的東海孝婦周青冤死后,“郡中枯旱,三年不雨”的故事后來直接啟發(fā)關(guān)漢卿寫下了不朽的名著《竇娥冤》,其主旨凝聚于“感天動地”四字。在天人感應(yīng)觀念的指引下,古代作家的想象力大為拓展,由此創(chuàng)造出來的天界、神靈和妖怪的形象,為古代小說、史傳、戲劇、詩歌等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從六朝往后,《述異記》《搜神記》《酉陽雜俎》《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等志怪小說集不斷涌現(xiàn)。明清長篇小說中,神魔小說如《西游記》《封神演義》等自不必說,即使是一些歷史和家庭生活小說,如《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等也有意識地加入了諸多神怪情節(jié),借此深化作品的哲理意蘊(yùn)。

    天人之間的這種情感共鳴,也是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動因。鐘嶸說:“若乃春風(fēng)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漢妾辭宮,或骨橫朔野,或魂逐飛蓬;或負(fù)戈外戍,殺氣雄邊;塞客衣單,孀閨淚盡;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揚(yáng)蛾入寵,再盼傾國。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12]2-3劉勰也說:“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13]693這是一種靈感的鼓蕩,它標(biāo)志著創(chuàng)作過程的開始。

    在儒家看來,自然與人在道德上是類似的??鬃咏?jīng)常從自然萬物身上體悟道德修養(yǎng)的方法和境界。他感嘆“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7]227,以此寄寓君子為理想甘守窮困的志向。這種對自然的熱愛,對自然德性的體悟,使后世作家深受啟發(fā)。在天人相通的理論指導(dǎo)下,中國文學(xué)開創(chuàng)了托物言志、因物喻志的傳統(tǒng)??鬃铀^“知者樂水,仁者樂山”[7]145,其實也是在托物言志。《荀子·法行》篇記載了孔子以玉比德的事:“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溫潤而澤,仁也;栗而理,知也;堅剛而不屈,義也;廉而不劌,行也;折而不橈,勇也;瑕適并見,情也;扣之,其聲清揚(yáng)而遠(yuǎn)聞,其止輟然,辭也?!盵5]535-536《說苑》也有類似的“夫水者,君子比德焉”[14]434的說法。孟子以水往低處流的本性說明人性之本善[7]736,荀子則賦予流水德、義、道、勇、法、正、察、善化、志等道德精神上的屬性[13]524-526。在中國文學(xué)中,文人們普遍崇尚天人感應(yīng)的觀念,他們認(rèn)為沉浸到山水之中就能體味到天的意志,獲得道德的長進(jìn)。借山水景物抒情言志的作品普遍反映了“萬物有靈”的思想。正如東晉袁山松所言:“山水有靈,亦當(dāng)驚知己于千古矣?!盵15]793作家也得到江山之助,將主觀情思寄托于客觀外物上,從而實現(xiàn)了主客之間的精神溝通。李白詩所謂“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16]1079,寫的正是一種天人相互契合的妙境。正如有的論者所言:“天人感應(yīng)論對我國文藝普遍性的情景交融這一民族特征的形成,有很大的推助作用?!盵17]

    除此之外,自《詩經(jīng)》開始,中國文學(xué)就形成了一個比興傳統(tǒng)。東漢鄭眾說:“比者,比方于物也;興者,托事于物也。”[18]271“事”指人事、人情,“物”則是外在于人的自然萬物。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人心受到外界事物的觸發(fā)而感動,進(jìn)而表達(dá)自己的思想感情。這也是一種天人感應(yīng)的活動。東漢王逸說:“《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 以比讒佞……虬龍鸞鳳,以托君子;飄風(fēng)云霓,以為小人?!盵19]2-3“興”作為一種獨(dú)特的表現(xiàn)方式,被后人廣泛使用。同樣,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比擬、象征等藝術(shù)手法的運(yùn)用也充分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觀念。

    二、道家的“以天待人”思想與文學(xué)藝術(shù)

    與儒家不同,道家認(rèn)為“天”是沒有感情的,也沒有善惡、是非的觀念。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20]78他還專門區(qū)分“天之道”與“人之道”的不同[20]346,力圖打破流行的天人感應(yīng)觀念。在莊子看來,“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21]90。顯然,所謂“天”就是自然或本然的行為或狀態(tài),不包含人的智巧與作為。與儒家相比,莊子的天人觀包含著看似矛盾對立的兩極。他一方面說:“天在內(nèi),人在外,德在乎天。”[21]90“圣人工乎天,而拙乎人?!盵21]123另一方面又說:“人與天一也?!盵21]105正如崔大華所說,“從人的存在形式(人為)來看,莊子認(rèn)為人與天是對立的”,但“從人的內(nèi)在本性上看,莊子認(rèn)為人與天又是同一的”[22]177。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達(dá)到完美的人格境界的“真人”是“不以人助天”[21]37,也“不以人入天”[21]131的,真正能做到“以天待人”[21]131,“循天之理”[21]83。莊子強(qiáng)調(diào)“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21]90。顯然,在這一點上,“天”又具有不可違抗命運(yùn)的含義。既然自然如此強(qiáng)大,人在其面前根本無能為力,因此,倒不如依循自然而動?!肚f子》中所講的人工技藝,其高明之處正在于“依乎天理”[21]21,“以天合天”[21]100。這種藝術(shù)觀對后世的文學(xué)藝術(shù)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莊子深刻地認(rèn)識到儒家提倡禮樂、仁義、名利、智慧給社會帶來的負(fù)面效應(yīng),即人們喪失天真而崇尚詐偽。他說:“禮者,世俗之所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貴真,祿祿而受變于俗,故不足。”[21]159在莊子看來,儒家所講的“禮”代表人為,與此相反的是“真”,代表天然。因此,他尊天貴天,不遺余力地批判人為物役的現(xiàn)實,主張人性的返樸歸真。他說:“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盵21]72由此,他認(rèn)為“鐘鼓之音,羽旄之容,樂之末也”[21]73-74,明確反對儒家禮樂教化的傳統(tǒng)。與此相應(yīng),莊子推崇自然之樂,即所謂“天籟”“至樂”。他說:“無聲之中,獨(dú)聞和焉。”[21]65這與老子所謂“大音希聲”[20]228是同一旨趣。西晉左思《招隱詩》“非(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23]734與老莊的看法如出一轍。

    莊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對自然美有深刻而獨(dú)到的認(rèn)識的思想家。他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盵21]111因此,他喜歡親近自然,他感嘆:“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21]116徜徉于山水間,“原天地之美,而達(dá)萬物之理?!盵21]112在自然中悟道,大約也是實現(xiàn)精神超越的“逍遙游”的一種路徑。與儒家相比,道家從山水中體會到的不是人倫道德,而是出世的人生追求。這是另一種審美觀,它使作家更能達(dá)到與自然親密無間的關(guān)系,真正融于自然。與世俗之見相反,在莊子看來,一些形體有殘疾的人(如“兀者”),雖然不能保全其社會性,卻能安于自然之“命”,因而保全了其自然性——生命與自由。所以,他們不僅不丑,而且是美的。這對于打破儒家強(qiáng)調(diào)文學(xué)素材的社會倫理道德屬性,開辟文學(xué)審美的疆域,具有重要意義。

    道家崇尚天然的思想被廣泛運(yùn)用到文學(xué)藝術(shù)領(lǐng)域,就有了對自然美的推崇和對樸素?zé)o華的藝術(shù)風(fēng)格的追求。陶淵明的詩所傳達(dá)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24]89的那種與自然融合的生命體驗和情趣,所表現(xiàn)的“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24]40的那種與自然和諧一體的自在狀態(tài),正如他“質(zhì)性自然,非矯勵所得”[24]159的人格一樣,備受后世文人的推崇和神往,如鐘嶸就說陶詩“質(zhì)直”[11]41,元好問評陶詩“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25]338。鐘嶸提倡“自然英旨”,主張“直尋”,反對用事用典,拘限聲律。[12]4李白傾心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16]574的詩風(fēng),蘇軾則推崇“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zhì)”[26]1418的文風(fēng)。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為中國文學(xué)灌注了生機(jī)與活力,其影響是極其深遠(yuǎn)的。

    道家遵奉人的自然本性,也講求天人之間的某種契合。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盵21]14他夢見自己變作一只蝴蝶,甚至了解游魚的快樂。很顯然,莊子是極其羨慕那些無拘無束的自然物的。他希望自己也能像它們一樣達(dá)到精神自由的境界,因而它主張物我同化,主客合一。他說:“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于天?!盵21]68忘己的境界就是莊子所謂“心齋”。[21]24《莊子·達(dá)生》篇記載工倕“指與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靈臺一而不桎”[21]100。由此,心與物合而為一,不分彼此。與此相近,老子主張“致虛極,守靜篤”[20]124。主體在感知客觀世界時不應(yīng)參雜任何的私心偏見。劉勰繼承道家這一認(rèn)識,用“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13]493說明藝術(shù)構(gòu)思時不受時空局限的特質(zhì)。后世文人對于藝術(shù)創(chuàng)造活動中的“虛靜”境界十分神往。蘇軾曾盛稱文與可畫竹時“其身與竹化”[27]1522的藝術(shù)境界。道家所主“虛靜”觀物之法對東坡的創(chuàng)作也頗有啟示,其詩云:“我心空無物,斯文何足關(guān)。君看古井水,萬象自往還?!盵27]1639“虛靜”既代表著一種藝術(shù)家感知事物的應(yīng)有狀態(tài),也意味著一種審美的價值取向。

    由以上論述可見,在天人觀的問題上,對于“天”的敬畏是儒道所同,但儒家傾向于從道德情感的立場上來順天應(yīng)命,道家法天貴天的主張則是出自對自然的無可抗衡的強(qiáng)大力量的理性考量。不論哪一種取徑,對于中國文學(xué)藝術(shù)的影響都?xì)w結(jié)到以天為法則,崇尚自然、親近自然、學(xué)習(xí)自然,推崇天人和鳴,反對過分的人工雕琢。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中國文學(xué)的整體風(fēng)貌。

    [1] [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 [宋]邵雍.皇極經(jīng)世書[M].[明]黃畿,注,衛(wèi)紹生,校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3] 馮友蘭.中國哲學(xué)史[M].北京:中華書局,1947.

    [4] 薛富興.先秦中華天人關(guān)系的五種形態(tài)[J].貴州社會科學(xué),2006,(1):37-41.

    [5] [戰(zhàn)國]荀況.荀子集解[M].[清]王先謙,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

    [6]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7] 楊樹達(dá).論語疏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 [戰(zhàn)國]孟軻.孟子正義[M].[清]焦循,正義.沈文倬,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

    [9] [漢]孔安國.尚書[M]//漢魏古注十三經(jīng).北京:中華書局,1998.

    [10]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義證[M].第2版.[清]蘇輿,義證.鐘哲,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

    [11][漢]劉向.戰(zhàn)國策[M].第2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2] [南朝梁]鐘嶸.詩品注[M].陳延杰,注.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1.

    [13]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注[M].范文瀾,注.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8.

    [14] [漢]劉向.說苑校證[M].向宗魯,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

    [15] [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校證[M].陳橋驛,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

    [16] [唐]李白.李太白全集[M].[清]王琦,注.北京:中華書局,1977.

    [17] 鄧喬彬.董仲舒天人感應(yīng)論對文學(xué)的積極影響[J].文藝?yán)碚撗芯?2004,(2):2-11.

    [18] 毛詩正義[M]//十三經(jīng)注疏.[漢]鄭玄,箋.[唐]孔穎達(dá),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

    [19] 周屈原.楚辭補(bǔ)注[M].[宋]洪興祖,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20] 陳鼓應(yīng).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1] [戰(zhàn)國]莊周.莊子[M].[晉]郭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2] 崔大華.莊學(xué)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23]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M].逯欽立,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

    [24] [晉]陶淵明.陶淵明集[M].逯欽立,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

    [25] [金]元好問.元好問全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26] [宋]蘇軾.蘇軾文集[M].[明]茅維,編.孔凡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

    [27] [宋]蘇軾.蘇軾詩集[M].[清]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2.

    【責(zé)任編輯 朱正平】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cept of Heaven and Mankind in Pre-Qin and Chinese Literature

    ZHANG Gen-yun

    (Shenzhen Open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01, China)

    In the Pre-Qin period, although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looking at the meaning of Heaven have emphasize particularly on, but their starting point is Heaven and mankind, nature and humanity is similar interlinked, should be unified. It made a profound impact on Chinese literature in past dynasties. Confucian thought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Heaven and Mankind” emphasizing on moral identity between mankind and nature, enriched the writer's imagination, arouse the creative inspiration, took effect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 of expressing ambition with the help of all things. Taoist thought of “people should follow the nature” emphasizing that in front of the noble Heaven, a man's wisdom and act is unnecessary, sparked the praise for natural beauty, the pursuit of unadorned style, longing for the state of “void and silence” in literary creation.

    concept of Heaven and mankind; Chinese literature; joining together of Heaven and mankind; interactions between Heaven and mankind; natural beauty

    2015-01-08

    張根云(1975—),男,山西忻州人,深圳廣播電視大學(xué)人文系講師,南京大學(xué)文學(xué)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先秦兩漢文學(xué)及中國思想史研究。

    I0-05

    A

    1009-5128(2015)09-0067-04

    猜你喜歡
    中華書局莊子儒家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青年生活(2020年23期)2020-08-04 10:42:28
    論現(xiàn)代新儒家的佛學(xué)進(jìn)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莊子說》(二十二)
    建筑史話
    《莊子說》(二十)
    中老年健康(2016年8期)2016-10-17 02:03:46
    《莊子說》(十四)
    中老年健康(2016年2期)2016-03-26 09:00:33
    《莊子說》(十五)
    中老年健康(2016年3期)2016-03-26 02:04:52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
    天府新論(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
    阳城县| 朔州市| 威海市| 洪湖市| 黄平县| 来凤县| 尼玛县| 喜德县| 崇左市| 嘉义县| 德保县| 隆安县| 潼南县| 深圳市| 通山县| 金山区| 崇信县| 阳西县| 汉川市| 齐齐哈尔市| 金门县| 塔河县| 达日县| 宁远县| 徐州市| 尼勒克县| 文昌市| 霞浦县| 体育| 兴文县| 林西县| 安宁市| 德惠市| 洪江市| 综艺| 香港| 象山县| 长宁县| 报价| 吉木萨尔县| 永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