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正確理解語言的社會心理屬性

      2015-03-20 13:04:37王紅生南開大學文學院天津300071寶雞文理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陜西寶雞721013
      武陵學刊 2015年6期
      關鍵詞:社會心理唯心主義言語

      王紅生(1.南開大學文學院,天津300071;2.寶雞文理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陜西寶雞721013)

      正確理解語言的社會心理屬性

      王紅生1,2
      (1.南開大學文學院,天津300071;2.寶雞文理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陜西寶雞721013)

      摘要:研究語言學的一切問題都是圍繞語言這個對象進行的。索緒爾提出的語言是一種社會心理現(xiàn)象的論斷,是建立在對語言這個對象科學認識的基礎上得出的,語言的社會心理屬性表現(xiàn)出社會和心理這兩種屬性在語言上的和諧統(tǒng)一。索緒爾的這個論斷決非有人認為的“唯心主義”,而將語言置于心理學領域,這是西方語言學的重要思潮,我國學者需正確看待這種思潮,這對語言研究和漢語研究有重要理論意義。

      關鍵詞:語言;言語;社會心理;集體意識;唯心主義

      現(xiàn)代語言學的奠基者、瑞士語言學家費爾迪南·德·索緒爾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下文簡稱《教程》)中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語言是一種社會心理現(xiàn)象。這種觀點受到語言學者的廣泛質(zhì)疑,以為索緒爾犯了“唯心主義”錯誤。如何認識索緒爾這種觀點?本文試圖還原索緒爾這一理論觀點的本來面貌,以求能正確理解這一重要思想。

      一、語言現(xiàn)象的兩個平面

      研究語言學的一切問題都是圍繞語言這個對象進行的??墒牵Z言這個對象并非預定,索緒爾是從言語活動中抽繹出語言這個對象的。言語活動俗稱“說話”,這是個復雜過程,它至少要有兩個人參與,一個是說話者,一個是聽話者。這個過程主要有以下階段:第一,說話者想說階段。這個階段說話者心里先要有思想活動,如醞釀要說什么、要表達什么意思、選取怎樣的表達方式等,這是個心理過程;第二,說話者說出階段。這個階段說話者調(diào)動個人的發(fā)音器官,用聲音這種物質(zhì)形式將自己的意思傳達出去,這主要是生理過程;第三,聲音傳播階段。這個階段是說話者的聲音振動周圍的空氣實現(xiàn)聲音傳播使聽話者聽到,這主要是物理過程;第四,聽話者接收階段。這是聲音刺激聽話者的耳膜使聽話者聽到的階段,這是個生理過程;第五,聽話者解碼階段。這個階段聽話者將接收來的聲音解碼和理解,這是一個心理過程??梢?,言語活動或說話跨心理、生理、物理等不同領域。問題還不止此,說話還有個必要條件,那就是語境。語境是語用學的主要研究內(nèi)容,語境對說話有制約、調(diào)適、限制、補充等功能。若以陳望道提及的“六何”,即“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時”“何如”等為依據(jù)[1],那么,像時間、地點、身份、對象、條件、目的等便是語境的必備條件。以上這些因素都導致言語活動是個多重復合的對象。

      索緒爾區(qū)分了言語活動中兩種相關語言現(xiàn)象,一是言語(parole),一是語言(langue)。言語俗稱“話語”,是說話者說出的可感的并負載一定思想內(nèi)容的有聲物質(zhì)形式,而語言則是包括說話者和聽話者在內(nèi)的一個社群共同的用以交際的符號系統(tǒng)。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它們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貫穿于語言研究的始終。在當代語言學中,并非所有學者同意索緒爾這種區(qū)分,比如,馬壯寰以為:“語言和言語是出于研究的需要而在理論上做出的劃分,在現(xiàn)實中它們從不以截然分明的兩個事物而存在。也就是說,在我們生活的客觀世界里,我們無法找到一個獨立存在的、作者所界定的語言或言語?!盵2]為了重申索緒爾的這一區(qū)分原則,明確語言這個對象,我們覺得語言和言語的區(qū)別還有必要進一步的強調(diào)和論述,這是認識語言屬性的前提。本文將這種區(qū)別歸為以下幾點:

      1.言語是個人的,而語言是社會的。個人是言語的主人,比如,“白菜一斤三塊了”這話,不同人說這話的聲音會不一樣,表達的含義、意思也有差別。一個菜販子在菜市場高喊“白菜一斤三塊了”,他表達的含義可能是菜很便宜、趕快來買的意思;一個收入低的人向別人埋怨說“白菜一斤三塊了”,他的意思是菜貴了;一個高薪人士說“白菜一斤三塊了”,他可能是說菜很便宜的意思,等等。同一句“白菜一斤三塊了”由不同人說出,聲音、意思不一樣,這是因為言語屬于個人。語言是一個社群的規(guī)約。索緒爾說,語言是“言語活動中的一個確定的部分,而且當然是一個主要的部分。它既是言語機能的社會產(chǎn)物,又是社會集團為了使個人有可能行使這機能所采用的一整套必不可少的規(guī)約”,它是“言語活動的社會部分,個人以外的東西”,“只憑社會的成員通過一種契約而存在”[3]30-35。語言具有社會性,這才能使其成為一個社會的交際工具。一種語言便意味著一個社群,不同語言意味著不同社群。房德里耶斯認為:“語言的特點要決定于集體的性質(zhì)和范圍”,“有多少個集體就有多少種語言”。他據(jù)“集體”性質(zhì)的不同將“語言”分為幾種類型,如地域方言、社會方言。需注意的是,房氏是把所謂“方言”當做不同“語言”對待的[4]。這說明社群特征能把所謂語言、方言統(tǒng)一起來。

      值得一提的是,雅柯布森不同意言語是個人的看法,以為索緒爾只重視說話者,而忽略了聽話者的作用,“人不是無目的地說話,話語總是針對某人,人是對著聽話者說話”,“在說話的時候,說話者想被理解,他根據(jù)聽話者進行調(diào)整。而聽話者為了理解,也根據(jù)說話者進行調(diào)整。此外,聽話者并不局限在理解和解釋他聽到的話,他也要回答,他依次也要說話”,“對話是一個整體,其中的每句話只是對話的一個部分,不能從整體割裂開來,除非人為那樣做”,所以,言語決不僅僅是個人的,“言語是主體之間的一種現(xiàn)象,因而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言語是說話者和聽話者相互關系的產(chǎn)物。說話者恰恰是在與聽話者的關系中找到表達。言語是我自己與他人之間的橋梁,是說話者與對象之間共有的場所”[5]。本文以為,雅氏的看法是對的,但據(jù)此不足以否定索緒爾的結論。以本文看來,雅氏只是指出了言語受制的語境,如說話人會針對不同對象而調(diào)整說話策略,而他所說的“社會的”更多指具體的人與人(如說話者和聽話者)的社會關系,它跟我們講的語言的社會性不是一回事。言語受制于人與人的社會關系,這種社會關系屬于語境的要素。說言語受制于語境(如“針對某人”),又說言語是個人的,這兩者并不矛盾,言語是個人在一定語境(包括“針對某人”)下說出的。

      2.言語是個別的、具體的,而語言則是一般的、概括的。言語的個別性或具體性主要是語境制約、限定的結果。言語都是在一定語境下說出的,語境不同也使言語具有個別、具體的特征。如果抽掉語境這個因素,言語形式便成了一般、概括的形式,這便是語言形式。比如“開刀”這個形式,如果不管它是誰說的,不管說它的語境,這時它只是個一般、抽象的形式。如果把它放在具體語境中,這個形式會變成具體的東西。比如,一個孩子的父親生病住院了,別人問孩子“你父親的病嚴重嗎?”孩子答道:“需要開刀呢?!边@里的“開刀”意思是要做手術。然而小說《六十年的變遷》里季交恕對方維夏說“蔣介石開刀啦”,這里的“開刀”就是殺人,方維夏由于不理解季交恕說“開刀”的背景(語境),就不懂這話的意思,所以問“什么病開刀”。

      言語的個別性、具體性使其充滿差別性,語言便是從這些有差別的言語中概括出的一般的、共同的東西。這里舉呂叔湘曾引用馮友蘭《三松堂自序》里的一個笑話說明這個問題:

      先生給學生講《論語》,講到“吾日三省吾身”,先生說,“吾”就是“我”呀。學生放學回家,他父親讓他回講,問他“吾”是什么意思?學生說“吾”是先生。父親大怒,說“吾”就是我!第二天去上學,先生又叫學生回講,問“吾”是什么意思?學生說“吾”是我爸爸。[6]

      這雖是則笑話,卻是一個語言學問題。學生先將“吾”理解為“先生”,后來又理解為“爸爸”,這是學生將語言的代詞“吾”的所指誤當作具體、個別言語的所指。

      言語表現(xiàn)為物質(zhì)可感的實體,而語言表現(xiàn)為抽象實體。言語這種物質(zhì)形式是一種有聲形式,是可以被直接感知的對象。人類之所以能交際、能表情達意,在于人類有辦法將有意義的東西采用物質(zhì)可感的形式表達出來。自然界的物質(zhì)有不同形式,而言語這種物質(zhì)形式是以聲音的形式表現(xiàn)的,是聲覺的而不是視覺的,是為人聽的而不是為人看的。人類交際中直接感受到的是言語,正是言語這種有聲形式能被人直接感覺,才能建立起人與人的聯(lián)系來,達到人與人相互交際的目的。語言不像言語那樣表現(xiàn)為可感的物質(zhì)形式,它不是人們可以直接感知的,而是從言語中抽象出來的實體。我們說,“實體”不僅表現(xiàn)為物質(zhì)的,也表現(xiàn)為抽象的。這種抽象不等于人為虛構,它是以物質(zhì)的言語為基礎得出的。

      3.言語是人們言語活動中有意識參入智力、情感等要素的結果,而語言則是一種被動的心理儲存物。索緒爾以為,“言語”是“個人的意志和智能的行為”,而語言“是個人被動的記錄下來的產(chǎn)物;它從來不需要什么深思熟慮,思考也只是為了分類的活動才插進手來”[3]35。人類是具有抽象思維能力、具有情感的動物,言語總跟人類的智力活動相關。言語得適應一定語境,講求說話的合適度、思想性,甚至審美效果等,這使說話人的智力活動始終伴隨其中??梢哉f,言語是人類智力活動的產(chǎn)品??墒牵Z言卻通過言語實踐存放在一群人的腦子里,“它是一種符號系統(tǒng);在這系統(tǒng)里,只有意義和音響形象的結合是主要的;在這系統(tǒng)中,符號的兩個部分都是心理的”[3]60。語言作為一個群體的共同財富,人們并不會有意識地去評價其“好壞”“美丑”,每個民族都習慣自己的語言,而把它作為自己的交際工具。

      以上是索緒爾對語言和言語進行區(qū)分的主要觀點,通過這種比較,可以明確地知道索緒爾所說的語言是什么。有了這些認識,理解其他問題便有了一個很好的基礎。在索緒爾的理論體系中,索緒爾是把“社會”和“心理”聯(lián)系起來認識語言的,認為語言是一種社會心理現(xiàn)象。這種觀點歷來受到學者的廣泛質(zhì)疑,人們提出許多批評意見,下面我們重點分析一下索緒爾這個觀點。

      二、語言的社會心理屬性

      索緒爾不僅認為語言是社會現(xiàn)象,也認為語言是心理現(xiàn)象。語言是社會現(xiàn)象,這為一般學者所認同,但認為語言是一種心理現(xiàn)象,這種觀點卻應者寥寥。張紹杰、王克非對索緒爾的“心理主義”觀點做過討論,可以參考①。需指出,將語言學看做心理學分支,這是西方語言學的重要思潮,比如美國描寫語言學的奠基者布龍菲爾德和生成語言學的創(chuàng)始人喬姆斯基,“都聲稱他們的語言學興趣在于語言學作為一種心理科學”[7]。在討論索緒爾語言學的學者中,有人極力將社會和心理割裂開來,認為索緒爾“在心理和社會之間徘徊不定”[8]。實則,索緒爾是將社會和心理結合起來認識語言的,而認為語言是一種社會心理現(xiàn)象?!吧鐣睦怼边@個組合,“心理”是中心語,而“社會”是限定詞,這說明索緒爾把語言置于心理領域,這是社會心理領域卻不是個人心理領域。心理實體跟物質(zhì)實體一樣是客觀存在的,這種實體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社會的,一部分是個人的,前者是社會或集體心理,如制度、法律、宗教、文化等,后者是個人心理,如曹雪芹的思想、魯迅的精神等。索緒爾將語言看做一種社會心理現(xiàn)象,說明在他眼里,社會和心理并不矛盾,是完全可以和諧統(tǒng)一的。

      語言這種社會心理實體的產(chǎn)生,索緒爾認為是通過言語實踐潛存在某一社會集團全體成員的腦子中的,“或者更確切地說,潛存在一群人的腦子里的語法體系”[3]35。這種觀點后來演變?yōu)椴箭埛茽柕碌摹按碳ぁ磻钡恼Z言生成和學習模式。這兩種理論都說明,物質(zhì)實體或有聲言語和心理實體或潛在語言密切相聯(lián),即語言這種心理實體并非憑空產(chǎn)生,而是靠物質(zhì)實體或有聲言語的刺激才存儲在一群人的大腦中。語言在大腦中的存在形式,索緒爾將之稱為“印跡”,即“語言以許多儲存于每個人腦子里的印跡的形式存在于集體中”[3]41。如此說,語言是一種心理印跡。在《教程》中,索緒爾是有意將這種“印跡”用一套特殊概念表述的。這能從索緒爾有意給語言和言語這兩個不同平面的對應事物取不同的稱呼看得清楚。語言和言語都有形式和內(nèi)容,《教程》將言語的形式稱為“音響印象”“純粹的音響感覺”等,把內(nèi)容稱為“思想”“觀念”等,而將語言的形式稱為“潛在的音響形象”“詞語形象”“聽覺形象”等,把內(nèi)容稱為“概念”“意義”等。當然,索緒爾最后還是選取“能指”和“所指”這對術語來表示語言的形式和內(nèi)容。從這些稱呼看,索緒爾顯然把語言置于心理層面。言語的形式稱為“音響印象”“純粹的音響感覺”等,這突出言語聲音這種可感的物質(zhì)形式的物理屬性,言語的內(nèi)容稱為“思想”“觀念”等,這突出的是個人的思想內(nèi)容,而把語言的形式稱為“潛在的音響形象”“詞語形象”“聽覺形象”等,這突出的是物質(zhì)形式在心理上的反映,把語言的內(nèi)容稱為“概念”“意義”等,這突出的是語言內(nèi)容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至于“能指”“所指”這對術語則表示語言這個心理實體的形式和內(nèi)容。語言是心理的,而言語是物質(zhì)的,前者是“內(nèi)在或意識現(xiàn)象”,后者是“可以直接把握的外在現(xiàn)象”[9]。但這種區(qū)分沒法掩蓋語言和言語這兩個不同平面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即語言這種心理印跡是通過言語這種物質(zhì)聲音的刺激才儲存在集體的心理的。

      索緒爾是第一個將語言學納入符號學領域的,而在符號學理論奠基者索緒爾眼里,符號學則是社會心理學的分支。索緒爾指出,“我們可以設想有一門研究社會生活中符號生命的科學;它將構成社會心理學的一部分,因而是普通心理學的一部分;我們管它叫符號學”,“語言學不過是這門科學的一部分,將來符號學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也可以應用于語言學”,“如果我們能夠在各門科學中第一次為語言學指定一個地位,那是因為我們已把它歸屬于符號學”,“語言學的問題主要是符號學的問題”。同時,“語言學是一種表達觀念的符號系統(tǒng)”,這種系統(tǒng)中“只有意義和音響形象的結合是主要的”,“符號的兩個部分都是心理的”[3]36-39??梢姡柺切睦韺W研究的對象,而符號學則是社會心理學的分支。

      符號是形式和內(nèi)容相結合的統(tǒng)一體,語言符號的形式是聲音,內(nèi)容是意義。為了強調(diào)語言符號的社會心理屬性,索緒爾特別論及語言符號的形式即聲音的心理性質(zhì)。他認為,“語言符號是一種兩面的心理實體”,即使是“音響形象”,也不是純粹物理的聲音,“而是這聲音的心理印跡”,“我們試觀察一下自己的言語活動,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音響形象的心理性質(zhì):我們不動嘴唇,也不動舌頭,就能自言自語,或在心里默念一首詩。那是因為語言中的詞對我們來說都是一些音響形象,我們必須避免說到構成詞的‘音位’?!粑弧@個術語含有聲音動作的觀念,只適用于口說的詞,適用于內(nèi)部形象在話語中的實現(xiàn)。我們說到一個詞的聲音和音節(jié)的時候,只要記住那是指的音響形象,就可以避免這種誤會”[3]101。索緒爾所說的“音位”不是當代音位學所說的“音位”,而是相當于語音學所說的“音素”,依索氏的觀點,我們平常說的“音素”實際上不是語言單位而是言語單位,這種單位是純粹物質(zhì)的單位,卻不是心理單位。

      語言既是心理存在物,那研究語言自然是在心理領域來討論它的性質(zhì)。索緒爾研究語言這個對象的邏輯思路是先厘清語言的本質(zhì),然后此基礎上研究語言其他問題,后者由前者決定和規(guī)定的。在索緒爾看來,語言的本質(zhì)是關系,這跟原子主義的語言觀根本不同,這一點可見筆者的論述②。在《教程》中,索緒爾重點論述了兩種向度的關系:第一種是符號內(nèi)部的關系,第二種是符號外部的關系。前者是符號內(nèi)部音、義之間的交換關系,后者是符號外部符號間的關系,包括句段關系和聯(lián)想關系。第一種的心理屬性上文已說明,而第二種也具有心理屬性。索緒爾以為,語言是一種以“音響印象在心理上的對立為基礎的系統(tǒng),正如一副掛毯是用各種顏色的線條在視覺上的對立構成的藝術品一樣”[3]60。這是說語言是由諸多不同的符號通過關系而組成的系統(tǒng)。其中,“音響印象在心理上的對立”是說一種語言有諸多符號,這些符號沒有同一性而有各自的價值,所以說它們“對立”,假如一種語言由完全相同的符號組成,那語言就不能發(fā)揮它的功能。索緒爾把語言由諸多不同符號構成的這種特征稱作“天賦”。說語言是以這種“對立為基礎的系統(tǒng)”是指一種語言的不同的符號存在一定的關系,語言是這些符號相互關系的整體。這種關系既有句段的,也有聯(lián)想的關系。不管是對立的符號,還是“系統(tǒng)”都是“心理上的”,它們存在于講一種語言的社群的大腦里。“對立”本是邏輯學術語,指對立雙方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并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為前提,一方預示著存在另一方。索緒爾用“對立”這個術語指的是語言價值的不同。語言價值學說是索緒爾的重要理論觀點之一,本文不加詳述,有關詳細探討索緒爾價值學說的,可參考索振羽、徐思益等的論述③。與“對立”相對的是“同一”或“同一性”,指的是語言價值相同。語言作為心理的儲存物,不管是“對立”還是“同一”都屬于社群心理層面。

      三、語言的社會心理屬性是否為“唯心主義”

      索緒爾主張的語言是社會心理現(xiàn)象的觀點并未被普遍認同,反對者據(jù)此認為索緒爾這個論斷是“唯心主義”。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對立的哲學觀點,它們對立的核心是如何認識物質(zhì)和意識的關系。唯物主義哲學認為,物質(zhì)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zhì)的反映,物質(zhì)第一性,意識第二性;而唯心主義哲學卻認為意識決定物質(zhì),意識第一性,物質(zhì)第二性。我們當然主張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但是,索緒爾的觀點是否能簡單地理解為“唯心主義”?問題恐怕沒這么簡單。

      有必要先簡單談談反對者的理由,這里以徐思益和趙誠兩位先生的論述④為代表,看看是如何將索緒爾的觀點推向“唯心主義”的。這種理由主要如下:

      A.索緒爾認為語言是言語活動的社會部分,卻又把言語看成是純粹個人的東西,從而把社會的語言和個人的言語分割開來,對立起來,造成“索緒爾式的矛盾”和錯誤。

      B.索緒爾一方面認為語言是一種社會制度,另一方面又認為語言是儲存在每個人頭腦里的詞語形象,是心理的東西,從而否定了語言客觀存在的物質(zhì)基礎。

      C.索緒爾把語言符號也看成心理的,這就否定語言的物質(zhì)特性(說話的音響),用存在于大腦中的語言知識代替客觀存在于社會集團中的活的語言,就是否定了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這一社會功能。

      D.索緒爾把物質(zhì)的聲音排斥在語言之外,而用聲音形象來作為代替,并本末倒置地把聲音形象看成是第一性的,而物質(zhì)的聲音卻倒成了派生的東西。實際上,聲音形象只是物質(zhì)的聲音在人們意識中的反映,是物質(zhì)聲音在人們大腦中的影子。沒有實際存在的物質(zhì)的聲音、根本不可能想象有“影子”和“反映”的存在。我們可以承認在人們的意識中的確存在著聲音形象,但那是派生的,是第二性的。這樣,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他認為“語言記號是具有兩面的心的實在體”這一看法顯然是唯心主義的。

      以上ABC三點是徐先生的觀點,D是趙先生的看法。這些意見實則主要包括兩方面:第一,不同意索緒爾將語言和言語“對立”起來的觀點,即認為語言是社會的,而言語純粹是個人的;第二,反對索緒爾認為的語言是一種心理現(xiàn)象,而將語言看做心理現(xiàn)象,意味著否定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的功能,以及語言存在的物質(zhì)基礎。這種對索緒爾論斷的理解是需認真辨析的。

      本文前面已經(jīng)說明,言語的主人是個人,它是由具體的個人說出的。同樣的語言形式由不同的人說出,在形式和內(nèi)容上總會存在一定的差別,差別性是言語的基本特征。為突出這種差別性,索緒爾認為“言語中沒有任何東西是集體的”[3]41。這句話常為人詬病,但以本文看來,索緒爾之所以這樣表述,其目的主要還在于說明言語的差別性。細加思考,我們以為這個思想實際是非常深刻的,只要純?nèi)涣⒆阊哉Z自身,那就充滿差別,沒有什么共同性可言。

      首先,索緒爾并沒將言語和語言對立起來。他清楚地知道,有差別的言語之所以能為人理解、能起到傳達信息的作用,就在于言語中有統(tǒng)一的東西,那就是語言。索緒爾指出,語言和言語是“緊密相聯(lián)而且互為前提的”,是“相互依存”的,言語要為人理解,必須有語言,語言要建立,必須有言語,言語促使語言變化,聽別人的話(言語)才使一種語言儲存在頭腦中[3]41。語言實際上就是從言語中提煉出的“集體的”“統(tǒng)一”的東西,沒有言語也不會存在語言。言語的差別性以及在此基礎上對語言事實的抽象概括只在語言學少有的領域引起學者的注意和重視,但在其他領域還不引人矚目,而不重視這種差別性,語言學的很多問題便不能得到很好解決。語音學在這方面便做得很好,它區(qū)別開“音素”和“音位”這種不同的單位,前者是言語層面的,而后者屬于語言層面,前者的特征是差別性,后者的特征則是將價值相同的不同音素歸成的音類,表現(xiàn)的是同一性。語法學便沒有語音學做得好。比如,漢語曾流行一種“名物化”說,這種學說認為漢語動詞、形容詞做主語、賓語時詞性發(fā)生了改變,“當名詞用”“名物化”“名詞化”了。這種觀點的實質(zhì)是只看到語法單位的差別性。朱德熙批駁過這種觀點,他在反對“名物化”說時曾重點區(qū)分了兩種單位,即“概括詞”和“個體詞”⑤。這實在是抓住了解決問題的關鍵。用索緒爾的理論解釋,“個體詞”是言語層面的,它的特征是差別性,而“概括詞”則是語言層面的,它的特征是有關“個體詞”價值的同一性。

      其次,索緒爾將語言看做心理的東西,并沒有否定語言的物質(zhì)基礎。這還在于正確看待語言和言語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言語是外在可感的東西,表現(xiàn)為物質(zhì)形式,語言是這種物質(zhì)形式的心理印跡,物質(zhì)形式雖然不等于心理印跡,但前者是后者的基礎。一個人是通過學別人的話(言語)和反復的言語實踐而將語言存儲在自己大腦中的,而言語的實現(xiàn)則是心理的語言外化出來的。從語言習得和說話的過程來說,可據(jù)索緒爾的學說列成“言語→語言→言語”這個公式,這個公式是說語言是從言語中得來的,而說話又是語言的具體運用。唯物主義講究物質(zhì)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并認為物質(zhì)第一性,意識第二性,而在“言語→語言→言語”這個公式中,卻不能簡單地把“語言”看做第一性或第二性。這公式可分化為前后兩段,前段是“言語→語言”,后者是“語言→言語”,前段是語言習得過程,是言語這種物質(zhì)形式心理化的過程,這時“語言”是第二性的,“言語”是第一性的,而后段是對語言的運用,是將心理的語言轉化為物質(zhì)形式的言語的過程,這時“語言”則是第一性的,而言語是第二性的。趙先生的看法實際上只基于“前段”,卻沒有看到“后段”,或者說只是從聽話人(語言習得者)的角度,卻沒顧及到說話人的角度。

      最后,語言作為交際工具卻沒我們一般想象的那樣直接。從表面看,語言若不靠一種物質(zhì)形式(如有聲形式)就達不到人與人的交際目的,因為說話人畢竟要通過“說”出物質(zhì)形式(如有聲形式),而聽話人要通過“聽”到這種物質(zhì)形式才能實現(xiàn)交際,這樣看來,語言似乎不應是一種心理現(xiàn)象,而應是一種“活”的物質(zhì)形式(如有聲形式),若將語言看做心理現(xiàn)象,那便像徐先生認為的語言就不能發(fā)揮交際的作用。本文以為,將語言看做“活”的形式(如有聲形式),這種理解還是會混淆語言和言語的界限,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活”的形式(如有聲形式)是言語形式,語言形式只是一種抽象形式,它是從有聲形式中抽象出來的,而抽象形式不等于物質(zhì)形式;第二,人類交際是通過物質(zhì)形式(如有聲形式)為載體實現(xiàn)的,沒有物質(zhì)形式的接觸或感知,那只是意念的東西,顯然實現(xiàn)不了交際任務。但語言作為交際工具,要實現(xiàn)它的交際功能卻無法獨立完成,這有個將心理實體轉為物質(zhì)實體(即“語言→言語”)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語言唱獨角戲,其他因素也起作用,如生理、物理、語境等。交際是個復雜過程,是綜合因素起作用的結果,語言雖不是唯一卻是關鍵因素。這類似音樂的演奏。與音樂相關的有樂譜、樂器、演奏者等,音樂是演奏者用樂器把樂譜表現(xiàn)出來的。人要欣賞音樂,僅靠樂譜是不行的,樂譜只是抽象符號,而要通過演奏者用樂器奏出樂聲來,欣賞者才能感受到??蛇@么認為,音樂的演奏者和欣賞者是通過物質(zhì)形式(樂聲)來“交際”的,物質(zhì)形式(樂聲)雖必不可少,但樂譜無疑起基礎作用,沒有樂譜,樂器也派不上用場。這個比方能說明與語言相關的物質(zhì)形式和心理形式之間的關系。語言交際是以物質(zhì)形式(有聲形式)進行的,但這種物質(zhì)形式是語言這種心理實體通過別的因素(比如生理器官)轉化出來的,就像樂譜用樂器轉化出來一樣,沒有語言這種心理實體,便看不出發(fā)音器官的用處,就像沒有樂譜看不出樂器的功用一樣。這說明把語言看做心理現(xiàn)象與看做交際工具并不矛盾,只是語言這種心理實體要發(fā)揮它的交際功能需要別的因素配套進行而已。

      結語

      人們將索緒爾認為的語言是社會心理現(xiàn)象的觀點視作“唯心主義”,除了對索緒爾語言學存諸多誤解之外,還有一個深層原因,就是不愿意承認心理實體的存在。這是將唯物主義思想庸俗化理解的表現(xiàn),即只看到物質(zhì)對意識的決定作用,而將意識簡單地看做物質(zhì)的反映,卻看不到意識存在的相對獨立性。語言這種心理實體雖然有它的物質(zhì)基礎,即通過有聲言語的反復實踐存儲在一群人的大腦中,但作為集體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是客觀存在于講同一種語言的社群的大腦中的,是一群人共同的精神財富。

      注釋:

      ①參見張紹杰、王克非《索緒爾兩個教程的比較和詮釋》,《外語教學與研究》1997年第3期第31-38頁。

      ②參見王紅生《論語言的本質(zhì)》,《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3期第91-95頁。

      ③參見索振羽《德·索緒爾的語言價值理論》,《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2期第123-129頁;徐思益《論語言價值系統(tǒng)》,《語言研究探索》第370-390頁,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

      ④參見徐思益《方光燾與中國現(xiàn)代語言學》,載于胡裕樹等著《方光燾與中國語言學——方光燾先生紀念文集》第23-24頁,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趙誠《語言記號性問題》,載于胡裕樹等著《方光燾與中國語言學——方光燾先生紀念文集》第120頁,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⑤參見朱德熙《關于動詞形容詞“名物化”的問題》,《北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61年第4期第51-64頁。

      參考文獻:

      [1]陳望道.修辭學發(fā)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8.

      [2]馬壯寰.索緒爾語言理論要點評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38.

      [3]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4]房德里耶斯.語言[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290.

      [5]雅柯布森.索緒爾語言理論回顧[M]∥錢軍.雅柯布森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8-20.

      [6]呂叔湘:語文漫談[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132.

      [7] R·H·羅賓斯.普通語言學導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9.

      [8]胡裕樹,等.關于語言體系的幾個問題[M]∥胡裕樹,等.方光燾與中國語言學——方光燾先生紀念文集.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3:105.

      [9]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手稿[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1.

      (責任編輯:劉英玲)

      中圖分類號:H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014(2015)06-0109-06

      收稿日期:2015-06-25

      基金項目: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關隴方言的調(diào)查與比較研究”(14J2006)。

      作者簡介:王紅生,男,陜西大荔人,南開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寶雞文理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比較語言學。

      猜你喜歡
      社會心理唯心主義言語
      言語思維在前,言語品質(zhì)在后
      呂魁:難以用言語表述的特定感受
      都市(2022年12期)2022-03-04 09:11:46
      早期斯拉夫派宗教哲學家對德國唯心主義的闡釋與批判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2:40
      淺談哲學的基本問題
      青年時代(2017年5期)2017-03-10 22:12:37
      網(wǎng)絡流行語“寶寶”的自稱功能探析
      從社會認同淺談蕭峰之死
      “星座”的哲學探究
      淺析大學生仇富現(xiàn)象
      關于冬天
      中國詩歌(2013年3期)2013-08-15 00:54:22
      關于言語行為的現(xiàn)象學思考
      外語學刊(2011年6期)2011-01-22 05:54:49
      桑日县| 抚宁县| 镇赉县| 凭祥市| 时尚| 额济纳旗| 郓城县| 利川市| 太白县| 启东市| 黄石市| 星座| 城口县| 金川县| 长顺县| 扶绥县| 铜鼓县| 洪湖市| 建阳市| 土默特右旗| 开平市| 屏东县| 闽清县| 来安县| 新乡县| 尚义县| 哈巴河县| 高淳县| 香河县| 金昌市| 贵港市| 江陵县| 抚松县| 枝江市| 石嘴山市| 珠海市| 忻州市| 惠安县| 吉木乃县| 沁水县| 湖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