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對口扶持高校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初探

    2015-03-20 09:32:20
    關鍵詞:三峽學院落后地區(qū)重點高校

    周 帆

    (重慶三峽學院,重慶 萬州404100)

    東部地區(qū)重點高校對口扶持三峽庫區(qū)的高校,是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的重大舉措,也是實現東西部高等教育均衡發(fā)展,以及促進東西部經濟共同發(fā)展的重要舉措。本文以西部三峽庫區(qū)的重慶三峽學院為例,結合該校的實際,以及東部重點高校扶持該校的情況,分析西部高校持續(xù)發(fā)展的問題。

    1 引 言

    2001 年教育部開始實施“對口支援西部地區(qū)高等學校計劃”與“援疆教育建設計劃”,這一重大舉措不僅對我國欠發(fā)達地區(qū)高等教育發(fā)展意義非凡,而且對我國高等教育均衡發(fā)展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三峽庫區(qū)經濟相對落后,教育部把重慶三峽學院納入了扶持計劃,為重慶三峽學院辦學轉型和提升辦學質量提供了重要的契機。2005 年全國重點高校東南大學與重慶三峽學院簽署對口支援協議,兩校領導共同商討援建計劃,東南大學全面支持重慶三峽院開展學科建設、教師隊伍建設、科學研究、學生培養(yǎng)和教育管理等工作。這不僅提高了重慶三峽學院的科研能力、學生培養(yǎng)質量,而且促進了重慶三峽學院轉變教育管理理念。

    2 對口支援工作成效顯著

    2.1 促進教育理念轉變

    一方面,東南大學選派16 名干部到重慶三峽學院的各個職能部門和二級學院開展對口幫扶工作,他們的先進教育理念和辦學精神對重慶三峽學院師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另一方面,三峽學院選送60 名二級學院、職能部門的干部赴東南大學的對口部門掛職鍛煉,這對重慶三峽學院干部教育理念轉變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2.2 促進學科建設

    東南大學專家針對重慶三峽學院的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指導和幫助重慶三峽學院教師開展學科建設,重慶三峽學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并形成了穩(wěn)定的辦學思想。自從開展幫扶工作以來,重慶三峽學院取得3 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2個專業(yè)學位碩士授權點和3 個市級重點學科;形成了以工學為主,文學、管理學、理學、藝術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農學等多學科協調發(fā)展的學科體系;建設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1 個、市級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3 個、 市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個、市級學會2 個。

    2.3 促進師資結構完善

    教師隊伍一直是制約重慶三峽學院發(fā)展的瓶頸,兩校都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重點幫扶工作。東南大學先后接收重慶三峽學院30 名教師攻讀博士學位,明顯地提高了重慶三峽學院教師的學歷,改善了重慶三峽學院教師的學歷結構。目前重慶三峽學院擁有教授、副教授329 人,擁有博士、碩士學歷教師633 人。

    2.4 促進科研水平提高

    隨著重慶三峽學院教師結構和學科結構的改善,兩校積極推進科研合作,重慶三峽學院科研項目和科研經費逐年遞增。從2005 年以來,東南大學專門提供科研項目資金,幫助重慶三峽學院提高科研水平。重慶三峽學院先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3 項,承擔市級科研項目750 項,其中“三峽庫區(qū)庫岸生態(tài)治理”項目被重慶市和國家三部委列為重點攻關項目; 先后為各級政府提供咨詢研究報告100 多份;公開發(fā)表論文9 600 篇,被SCI、EI 等國際權威檢索機構收錄1 200 余篇;出版學術專著300余部。

    2.5 促進人才培養(yǎng)質量提高

    東南大學從重慶三峽學院的歷史和現實出發(fā),不僅選派教師支教、干部掛職,而且接收土木工程、會計學等專業(yè)的優(yōu)秀學生到東南大學交流學習。在東南大學的幫助下,重慶三峽學院設立17 個二級學院,涵蓋9 個學科門類的55 個本科專業(yè)和3 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近年來,學生成功申報專利9 項,公開發(fā)表學術論文430 余篇;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挑戰(zhàn)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等專業(yè)競賽,獲省部級以上獎勵300 余項;畢業(yè)生就業(yè)率穩(wěn)定在95%左右,畢業(yè)生考研錄取率不斷提高。

    3 落后地區(qū)高??沙掷m(xù)發(fā)展的對策

    雖然東部重點高校對口幫助落后地區(qū)高校,能促進落后地區(qū)高校發(fā)展。但是如果缺乏必要的幫扶機制, 幫扶對象難以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建立落后地區(qū)高??沙掷m(xù)發(fā)展機制,具有主要的意義。

    3.1 發(fā)揮教育部的主導作用,調動地方各級政府的積極性

    教育部是教育資源的管理者和配置者,是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主體,在對口幫扶工作中應發(fā)揮決定性和主導性的作用。高等教育能夠為地方經濟發(fā)展提供人力資源,對地方經濟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應積極支持對口幫扶工作,保證對口工作順利開展。

    3.2 建立和完善對口幫扶的協調機制

    教育部應積極協調對口幫扶雙方的關系,使對口幫扶工作更加具有科學性、建設性、合理性、可行性。教育部還應為東部重點高校和西部落后地區(qū)的地方政府牽線搭橋,建立各項溝通機制,地方政府的積極性, 為幫扶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落后地區(qū)高校也應該加強和地方政府交流,廣泛調查研究地方人才需求狀況。西部高校思想觀念落后,發(fā)展意識薄弱,建立教師、干部長期交流機制,轉變西部落后地區(qū)高校教師和領導的教育管理理念,這是最重要的幫扶任務。建立東部重點高校和西部落后地區(qū)高校的二級學院或部門之間的直接交流機制,能提高幫扶效率。

    3.3 以幫扶項目為依托,建立互利雙贏的合作機制

    教育部應建立對口幫扶基金,這對于長期開展幫扶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為東部重點高校開展工作提供保障經費。教育部應根據幫扶項目的合理性,確定是否提供幫扶經費。由幫扶雙方獨立申報或聯合申報幫扶經費,使幫扶工作目標明確,提高幫扶經費使用效率。其次,建立互利共贏合作平臺。缺乏互利共贏的幫扶工作不具有長期性和穩(wěn)定性,建立互利共贏合作機制是保證西部落后地區(qū)高校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幫扶雙方應積極地與地方政府合作,調整專業(yè)結構和培養(yǎng)方案,努力地為地方經濟發(fā)展提供人力資源,促進地方經濟發(fā)展,以獲得更多的教育資源。

    3.4 健全幫扶激勵機制

    雖然目前對口幫扶工作由教育部主導,但也還是應制定各種激勵機制。第一,應由教育部牽頭綜合評估幫扶成效,對幫扶成效顯著的學校、部門、個人進行獎勵和表彰,以提高東部高校及其部門、個人的積極性。第二,對地方行政部門提供的保障工作進行評估,并納入年度考核范圍,促進地方政府支持幫扶工作。第三,建立一系列的配套和保障措施。

    [1]謝能重.高校對口支援長效運行機制研究——以廣西高校對口支援計劃為例[D].廣西大學,2011.

    [2]劉鋒. 對口支援促進西部高校發(fā)展的實踐與探索——以受援高校新疆農業(yè)大學為例[J].中國農業(yè)教育,2011(4):31-34.

    [3]閆衛(wèi)華.關于對口支援西部地區(qū)高校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8(1).

    [4]畢國堂.關于構建高等教育對口支援長效運行機制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9(4).

    [5]鄭剛.建立教育對口支援長效機制的政策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2(7).

    猜你喜歡
    三峽學院落后地區(qū)重點高校
    中國畫作品選
    藝術大觀(2019年33期)2019-10-12 10:38:24
    俄羅斯政府向21所重點高校撥款99億盧布
    仇強、李雪蓓作品
    社會正義視野下我國重點高校學費制度之審視與設計
    李雪蓓、關杰作品
    落后地區(qū)國有企業(yè)績效管理體系的構建研究
    少數民族地區(qū)縣級圖書館管理面臨的問題及措施
    卷宗(2017年3期)2017-05-16 12:28:17
    落后地區(qū)教育要注意培養(yǎng)家長的素質
    南北橋(2017年8期)2017-05-10 00:06:10
    青蔥歲月
    大學通用英語課程存續(xù)的必要性——一項基于西部某重點高校的實證研究
    鹿泉市| 巴塘县| 阿拉善盟| 慈利县| 阜平县| 庆安县| 三亚市| 麻栗坡县| 平南县| 诏安县| 永修县| 临夏县| 紫云| 绥江县| 河源市| 肃宁县| 洛隆县| 濮阳县| 抚顺市| 剑河县| 宁海县| 大兴区| 勐海县| 蛟河市| 腾冲县| 宜州市| 两当县| 九龙坡区| 乌兰县| 兴海县| 娄烦县| 建始县| 桃江县| 南阳市| 松滋市| 驻马店市| 永兴县| 灌云县| 历史| 清水县| 德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