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華,戴傳利
(1.中共安徽省委組織部,安徽 合肥 230001;2.中共安徽省委黨校 法學部,安徽 合肥 230022)
普遍觀點認為,老子所向往的那種小國寡民、遠離紛爭、純真率直、無為而治的社會,是典型的回到蠻荒時代的原初狀態(tài);若以生產力進步、社會發(fā)展的視角觀之,屬于消極意義上的理論和思想范疇,與我們今日之社會經濟文化全面進步、飛速發(fā)展有較大之差異,因此老子思想大多為今日所不取。
不可否認,上述觀點有其合理的成分,但應當予以明確的一個事實是,老子其實并不反對文明與進步,那種無為而治的社會形態(tài)只是他政治上的理想與追求,是其心靈的一種向往和自慰。盡管他“設想中的烏托邦式的社會理想在現實中實現的可能性幾乎沒有”[1],然而其中所蘊含的一些社會治理思想和觀點仍具有現代啟示價值。
從宏觀上而言,老子的社會治理思想以“道”為核心和皈依,主張“利萬物而不爭,無為而無不為”的治理觀,所著重強調和提出的無為而治、矛盾之間的相互轉化和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等管理思想,體現了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對社會治理方式深刻而又實用的認知。
隨著時代的變遷,老子思想也在實踐之中不斷傳承、豐富和發(fā)展,后代諸多的治理思想借鑒了老子提出的無為、節(jié)欲、息訴等內容,以達到化解社會矛盾沖突、維護社會秩序與發(fā)展的目的。老子的社會治理思想以及后世在社會實踐中的經驗得失,對于今天預防和解決社會矛盾和糾紛,有效進行社會治理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老子崇尚一切要順應自然、遵循自然規(guī)律,反對逆自然而行事,提倡“自然無為”,“君人南面之術”、“無為而治”,等等,老子為統(tǒng)治者設計的治國之道都圍繞著這一邏輯起點展開論述。老子所處的社會矛盾多發(fā),紛爭不斷,民眾互相之間多有嫌隙,難以互相理解,當時規(guī)范人們行為的禮儀也已被人為地破壞了,許多禮儀以及最基本的行為規(guī)范大都難以得到有效的遵守,在這種情況下,老子認為要想恢復社會秩序,達到良好的治理,只有“無為而治”才是與自然之道最為契合的,也是能夠使社會治理有效以及社會有序的良策。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2]。做學問的人,會不斷地增長自己的學問,一個管理者在治理天下的時候,對社會中的事務管得越少越好,管理者管得少,并不是因為他不能管,而是因為按照自然規(guī)律制定相應的社會規(guī)范,民眾可依據這些法律和規(guī)范進行自我管理,這樣一來,管得少的“無為”可以駕馭無所不管的“有為”。眾所周知,任何一個社會,社會治理的最終皈依在于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治理的最高境界也應當就是老子所提倡的“無不為”、“無不治”,通過老子所主張的治理手段和方法,達到“無不治”的最高境界,要達到此境界,老子認為要實行“無為而治”的治理之策。
在社會治理中,欲達到“無為而治”,作為社會管理者,“無為”的要求是怎樣的?對于此,老子亦有論述。在老子看來,“無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也不是無所事事,消極地對待一切,這種“無為”是有其特定內涵的,這種特定的“無為”是“無為之中的有為”,是根據客實際情況,尊重固有的自然規(guī)律前提下的“有為”,其實質在于有根據、循規(guī)律的“有為”,是與不符合實際的亂為和不遵循規(guī)律的妄為相對應的。正所謂“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2]。老子將違背自然規(guī)律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胡亂作為視作“有為”;而將尊重規(guī)律,在規(guī)律的范圍內行事視為“無為”。如果我們堅守“無為”,那么一切事物都能夠在自己特有規(guī)律作用下實現良好發(fā)展。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在我們就今天一些頻頻出現違背自然規(guī)律、破壞大自然的現象,老子的“無為”思想就具有很強的啟發(fā)意義了。
1.私欲不可盛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保?]百姓貧困挨餓的原因在于統(tǒng)治者大肆的橫征暴斂,以各種名目征收苛捐雜稅,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生活的痛苦是可想而知。一些統(tǒng)治者總認為百姓是刁民,自私欲望太重,難以治理。其實百姓難以治理和管理的原因在于管理者的胡亂作為。在被逼無奈之下,一些民眾就會把生命和死亡不當一回事,一個不明自白的事實是,人最寶貴的是生命,連最寶貴的生命都不顧了,那肯定是因為統(tǒng)治者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追求奢靡享樂而造成百姓生不如死。
2.“智”在治國中的作用
在“無為而治”這個宏觀思想的指導之下,老子主張在具體的治國方式和治理策略的選擇上要“去智”?!肮室灾侵螄?,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保?],在此,老子強調,用所謂的智巧和繁瑣的方法來治理國家,必然使民眾不知所從,造成混亂,難以達到對國家進行有效治理的目的;而一味地以權謀和權術來治理國家和社會,以禮法來禁止民眾做不應該做的事情和行為,以功利來誘惑民眾,如此一來,民眾也必然會為了單純地與禮法相符合,一味地追求功利變得圓滑和善于欺騙了,這樣的民眾和社會必然難以達到有效的治理,不是一個理想的社會。理想社會的治理路徑應是是堅守真知,順應自然之事,這才是國家的幸福,民眾的幸福。
必須予以明確的是,這里的“智”主要指個體的知,自身對世界的認識理解。此處語境下的“去智致愚”,與人們日常的理解有著很大的差別,人們常以為是愚民政策,仔細考察,就會發(fā)現其實不然。所謂“去智”,就是要回到純樸自然的狀態(tài),反對決策者在精英意識的作用下主觀上一味地認為自己知的正確性將意志強加于人。
3.社會治理之良策——“無為”、“好靜”、“無事”、“無欲”
一般的觀點認為“亂世用重典”,也就是說對社會進行有效的治理,必須在各個領域都制定細致的法律規(guī)范。從本質意義上而言,“重典”和“繁瑣細致的法令”只是治理的手段而已,這些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有時反而可能導致相反的結果,使情勢更加惡化,正如老子那句名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2],一語道破問題的實質和關鍵。社會之所以出現問題和紛爭,還應當從社會本身來探尋原因和癥結。在這個問題上,老子的主張和觀點具有啟發(fā)意義,老子認為“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保?]社會治理之本在于為民謀福,讓民眾過上富足的生活。
在社會和自然之中,人應當處于何種位置,如何給人以定位,老子認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保?]在此,老子闡述了宇宙的存在和構成,在宇宙之中人的地位和作用,他認為宇宙之中有天、地、道、人四種最基本的存在,作為高級動物的人與天、地、道共同組成宇宙中的“四大”。把人作為宇宙中的“四大”之一,突出了人的地位和作用。在這“四大”的關系上,老子認為最終是要歸于“自然”,即他所大力提倡的“返璞歸真”、“回歸自然”。
眾所周知,在社會管理過程中需要具體的人去執(zhí)行命令,實施政策,對管理者來說,人是最重要的,人才是最為寶貴的財富。對于社會中各種各樣的人應持有何種觀點,采用什么樣的標準才能選對人,老子認為,“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2]。宇宙中所存在的每一個事物都有其獨特作用,社會上的每個人都能夠對社會產生作用[3],關鍵在于社會治理者和管理者是否善于“救人”、“救物”。所以管理者不應把任何一個人排除在外,不論他的道德境界如何、文化水平高低,而應當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和優(yōu)勢,發(fā)揮作用。
然而,在現實社會中,我們又會常常看到,一些所謂胸懷天下的精英所大力鼓吹的政治制度和法律設計往往脫離社會實際,顯得過于理性和理想化。當在書齋之中冥思苦想、絞盡腦汁設計的制度和法律運行不暢的時候,又責怪民眾基本素質差、認識水平不高。其實他們的制度和法律設計本身就是無視普通百姓的狀況和現實情勢,把自己想當然的一套理論強加到了普通百姓頭上,這無異于把實際上是法律和制度最大實施者的民眾排除在了制度和法律之外。在老子的治理思想之中,管理者和治理者是為民眾服務的,治理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民眾能夠過上幸福生活,各得其所。在民眾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時毫不猶豫伸出援手,而非推脫和毫無意義地指責。
在上述“物無棄物,人無棄人”的選人標準下,作為管理者如何才能用好人就成為了關鍵之所在,老子對管理者的要求是這樣說的,“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菽斯?,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2]。在此以江海為喻,強調“容”的重要性,并以“容”為邏輯起點,可以達到“道”的境界,從而能夠長久。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容”,老子認為達到“容”的路徑是“善下之”。任何一個人不可能是萬能的,都需要其他人的配合和合作才能共同把事情做好。
在社會治理過程之中亦是如此,領導者個人的能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需要發(fā)揮下屬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政策的具體實施和效果的考察都需要下屬去做。
一個優(yōu)秀的、合格的管理者在對待下屬和為人處世過程中應該謙讓,虛懷若谷,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不要動輒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官架子,以倨傲的姿態(tài)對待下屬和民眾。管理者只有用寬容的心態(tài)和大度的氣量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共同把事情做好,體現人的價值所在。
任何一個社會管理者和治理者都追求達到管理的最高境界,在老子的思想之中,高明的管理者是不輕易發(fā)號施令的,在不知不覺、自然而然之中把事情做好,待事情完成、目標達到之后,將這一切功績歸于參與者的順其自然的作為,一切水到渠成,順勢而為,正如老子所強調的“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2],這種境界,應是管理者所追求的。
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管理者之間必然有所差異,老子對管理者所能達到的不同層次做了明確的劃分,認為管理有四個層次,最高境界是“使人而人不知”?!疤喜恢兄?,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2],達到“使人而人不知”的管理境界。
最好的社會管理和治理者不勉強民眾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不干涉民眾的生活,而是讓民眾在一定的條件下自己管理自己[4],只是讓百姓知道他的存在而已。在老子的治理思想之中,一個優(yōu)秀的領導者的品格和形象應該是“居上謙下”的,也就是說,對待上級要嚴謹,實事求是,對待下屬和民眾要謙恭、寬容,這種精神風貌有利于領導者開展工作,推行自己的治理之策。這對于當代社會管理者在尊重群眾、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和人格品行、處理相關事務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老子治理思想中對后人影響較大的還有一個就是提出了“柔弱勝剛強”的論斷。從更為本質意義上考量,“柔弱勝剛強”是老子所持的哲學基本立場“反者道之動”的進一步闡釋,是其派生出來的觀點和更為具體的主張。老子堅持認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2]。在這里,老子強調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認為任何一種事物生存、發(fā)展、強大的唯一方法就是要“處柔守弱”;二是將“處柔守弱”作為管理方法、處事方式、社會治理的手段,通過這一方法,最后要達到的是以弱勝強。需要指出的是,此處的柔弱由于是順其自然、符合規(guī)律的“柔弱”,因而絕不是軟弱,是一種積極動態(tài)儲備,本質上是積極的。
善治之政——利萬物而不爭。老子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的同時,以“水之至堅”為喻,論述了理想的社會治理方式是像水一樣包容的“善治之政”。老子認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2]。水被人們認為是無所不破的“攻堅者”的重要原是因為水具有持之以恒、不到青山不放松,堅持不懈,咬牙堅持的堅強精神。水停留于其他事物和人所不愿意停留的地方,在這些地方,滋潤著生于此的事物,以自己的博大胸懷,包容著與自己相異的事物,水正是在這些地方,才接近于無所不能的大“道”,正是有著包容的品性,才得到其他事物的接納。
作為社會的管理者,要學習、體會并把握水的精神,充分實現決策的有效性,使決策中的可變因素預期會出現的風險弱化到最低,用包容的策略治理社會,就能達到對社會進行有效治理的“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2]之目標,實現利萬物而不爭的善治之政。
在老子的社會管理思想之中,要求管理者柔和、清靜無為、謙讓,做到“無為”、“謙讓”的方法就是持有“三寶”,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2]。意思是說管理者應當有三件法寶,執(zhí)守而且珍視它們:第一件是慈愛;第二件是儉樸;第三件是不爭強好勝,處處在別人的前面。一個管理者如果擁有了仁慈,所以能勇武;擁有了儉樸,所以能大方;事事處處都不處在別人的前面,以謙卑的態(tài)度為人處世,反而能成為萬物之首。
在當今的社會管理和治理中,作為管理者首先應“慈”,即仁和慈愛,在管理的過程中,以柔和的方式,像對待自己一樣去對待下屬和民眾。其次,管理者應“儉”,強調在生活和工作上要內斂,謙虛謹慎,同時,在工作和生活中要節(jié)儉和勤儉,不鋪張浪費,抵御住外界的誘惑,堅持自己的本色,這樣就不會滋生自己的貪欲,可以將社會管理工作做好,達到預期的目的和要求,從而為民眾謀福利,使民眾過上幸福的生活;再次,管理者應做到“不為天下先”,不要處處逞強施威,唯我獨尊,目空一切,要謙卑低調,謹慎小心,以一顆寬容和平常的心對待他人。
在社會治理過程中,老子認為治理者應當樹立多角度、全方位辯證看待問題的思維模式,并提出了諸多具有借鑒意義的辯證思維模式。
“得”、“予”之間的關系一直為人們所探討,老子認為“得、予”二者是相通的,“將欲奪之,必固與之”[2]。就是說要想得到什么東西,應當反向思考,先給予和付出一些東西;要想有收獲果實和成功,必先有付出辛勤的努力和勞動。在社會管理中,管理者要擺脫直來直去的線性思維方式的束縛,根據實際情況,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能夠進行相應的變通,要認識在特定情況下,通過變通,能夠將事情順利解決,有時候繞一些路程比走直線更容易到達你想去的地方。
一般人認為,“禍”與“?!倍呓厝徊煌?,禍是人皆避免的,福是人皆向往的。就這一點而言,老子的觀點與一般的觀點有所差別,他不認為“禍”與“?!敝g是絕對對立的,也反對將二者人為割裂開來,老子認為二者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老子說“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2]。從上述之論中不難看出老子的主張,他認為禍福之間是互為因果的,“禍”雖然不好,人人恐避之而不及,但是在“禍”之中存在“?!钡囊蜃?;“?!彪m令人高興,人人向往,趨之若鶩,殊不知,“?!敝型鶟摲暗湣钡碾[患和因子。
“禍福轉化論”要求作為社會的管理者,一方面要能夠辯證地看待社會中的問題,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及時發(fā)現事物發(fā)生、發(fā)展的征兆。另一方面管理者和民眾之間的要能夠進行良性的互動,而官民之間的良性互動要求社會管理者必須具有包容和好靜的品性,而不能夠事無巨細都親力親為,致使管理的邊界寬泛無邊。
作為社會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往往因所處位置不同而有著相異的思維模式和考慮問題的角度,有時候因雙方得不到理解而產生誤解,甚至產生心理上的抵觸對抗情緒。基于此,老子認為管理者要將心比心,進行換位思考。老子說,“圣人常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2]。一個優(yōu)秀的管理者是能夠控制住自我的意欲和想法,去傾聽民眾的呼聲,體諒民眾的需求,理解民眾的難處,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以大眾的利益為考慮問題的基點。社會管理者只有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和認識,公眾的合法利益和合理訴求才能得到實現,管理的目的就自然達到,社會和諧也必然能夠實現。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老子懷拳拳赤子之心,抱良善之愿,蘊道德之理,涵治國之策,完整地建構了其社會管理的信仰。洞悉世事而不棄世,無為之中追求有為,利于萬物而又不爭。老子的社會管理思想與我們今天實現中國夢的期望有著相當大的契合,這也是當前社會治理的價值觀所希望實現的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我們對于老子思想的研究因具有當下價值而需要不斷深入升華。
[1] 王傳發(fā).老子無為而治的政治觀評析[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12):70-72.
[2] 古敏.老子[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3] 楊雪云.后現代社會理論對我國轉型期社會管理的啟示[J].華東經濟管理,2013,(9):148-152.
[4] 方培虎.試論城市社區(qū)管理體制的創(chuàng)新—以銅陵市社區(qū)體制改革實踐為藍本[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2,(4):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