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娟
(安徽工程大學外國語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近些年科技英語領域的研究日益活躍,研究的視域也日益多元化與寬泛,科技英語詞匯的研究也逐步呈現(xiàn)了這樣的態(tài)勢。有不少學者從傳統(tǒng)語文學視角對科技英語詞匯特征、詞匯構成[1]、詞匯來源[2]、詞的翻譯技巧[3]進行了探討,描述了科技英語詞匯的內部結構。也有學者從語言學的視角進行剖析,借助語言認知理論[4]、原型范疇理論[5]、語境理論[6]等語言學理論對科技英語詞匯進行研究,拓寬了科技英語詞匯研究的視域,某種程度上豐富了此領域的理論體系。然而總體來說,語文學視角的研究顯得有些零散,缺乏系統(tǒng)性;語言學視角的研究涉及的面不夠廣,所構建的翻譯規(guī)則缺乏說服力。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借助語言模因變異理論,探討科技英語詞義變異的特性及詞義推導的方式;試圖總結出科技英語詞匯翻譯中一些可循的規(guī)律。
科技英語詞匯一般可以分為三類,即純科技或專業(yè)詞匯、半科技或專業(yè)詞匯和科技用語。
純科技或專業(yè)詞匯是某專業(yè)專用或一般學科共用的詞匯,比如cholera(霍亂)為醫(yī)學專用詞,radioactivity(放射性)為化學、物理學共用詞等。這類詞匯的詞義相對固定單一。
半科技或專業(yè)詞匯是由普通英語轉化而來用在科技英語領域的詞匯,這類詞匯同時具備普通英語詞匯和專業(yè)學科詞匯的意義,詞義多樣,富于變化。比如,display普通英語詞義是“顯示”,用于計算機領域后具備了專業(yè)的科技詞義“顯示器”;seizure普通詞義為“奪取”,用于醫(yī)學領域后詞義為“疾病發(fā)作”;icon普通詞義為“偶像”,用于物理學領域后,詞義為“圖像”等。
科技用語是用在科技領域的普通詞,是一些基礎的功能詞,但具備科技英語詞匯正式、嚴謹?shù)奶匦浴1热?possible與 potential,endow 與 grant,科技英語傾向使用這兩組詞中的后者,因為它們比較正式,符合科技英語的文體;potential與grant即是科技用語。這類詞用法靈活,詞義亦富于變化。
純科技或專業(yè)詞匯詞義相對固定單一,借助詞典即可解決。而半科技或專業(yè)詞匯及科技用語展示了科技英語詞義靈活多變的特性,來源多樣,難以掌握,是我們研究的對象。
科技英語作為一種特殊的文體,是客觀世界的反映,是對現(xiàn)實世界中一切科學技術現(xiàn)象的描述,其詞匯因而具有客觀、嚴謹、正式的特性。然而,當今的科學技術發(fā)展迅速,各領域、各行業(yè)的科技都得到了多元化發(fā)展,作為傳播科技載體的科技英語也得到了豐富、拓展,這首先反映在了詞匯上。上述科技英語詞匯分類中的半科技詞與科技用語就是科技發(fā)展多元化在科技語言中的反映,這兩類詞匯詞義的豐富多變性起因于科學技術所涉及領域的廣泛性、多樣性。因此,我們可以說詞義的靈活多變即為科技英語詞義最為顯著的特性。
科技英語詞義靈活多變的特性首先表現(xiàn)在半科技或半專業(yè)詞匯上。當科學家、發(fā)明家發(fā)現(xiàn)了新的事物、特征、規(guī)律和過程時,在很多情況下并不為此發(fā)明一個新的詞項[7],而是轉向已有的詞。因此,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很多普通英語的詞被賦予了新的詞義,一詞多義。
然而,當現(xiàn)有的詞不足以表達新事物時,新詞就應“需”而生。每年出現(xiàn)的大量的新詞豐富了科技英語詞匯庫,但卻成了科技英語從業(yè)者和學習者最為頭疼的事情。新詞往往承載了某一學科甚至多學科領域的科技信息,詞義內涵豐富多變。除此之外,科技英語中還有大量的外來詞,比如來自希臘語、拉丁語的科技詞匯或由希臘語、拉丁語詞素構成的科技詞匯。外來詞在接受和吸收的過程中,詞的內涵或外延會發(fā)生變化,它們的詞義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科技英語詞匯并沒有因科技英語文體正式、嚴謹、規(guī)范的特性而變得詞義單一,反而是靈活多變的,這為推導科技英語詞義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詞匯研究的中心是詞義問題[8],因此,科技英語詞匯翻譯研究即是科技英語詞義推導的過程。詞匯的傳譯是科技英語翻譯的窗戶,正如蕭乾所說,“翻譯是一間屋子的窗戶,它可以放進新鮮空氣,并可以讓我們看到外面的一切”[9]??萍加⒄Z詞匯的翻譯就是這樣一扇窗戶,它引向一條“小道”,卻能夠讓我們一覽科技英語翻譯的風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應總結一些詞義變化的方式,用以指導科技英語詞義的推導。
科技英語詞義的推導不應是散漫式、經驗式、隨機式的,而應是系統(tǒng)的、有規(guī)律可循的。鑒于科技英語詞義靈活多變的特性,我們借助語言模因變異理論來研究科技英語詞義變化的規(guī)律。模因論是由英國動物學家Richard Dawkins 1976年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提出的[10]。他認為模因(meme)是與基因(gene)相似的一種物質,可以像基因那樣通過模仿而傳播,事物只要被模仿與傳播即是模因。模因論由于其宏觀的研究視域,被引入語言研究領域。在國內,何自然[11]對模因論進行了系統(tǒng)深入的分析,將語言模因的復制和傳播分為基因型和表現(xiàn)型兩種。模因基因型指同樣的內容用不同的形式傳遞;模因表現(xiàn)型指不同的內容用相同的形式傳遞。根據(jù)何自然對語言傳播規(guī)律的這種劃分,我們總結了科技英語詞義變化的4種模式,分別是:a.詞形、詞義沒變,使用場合發(fā)生了變化;b.詞義沒變,表達形式即詞發(fā)生了變化;c.詞形沒變,詞義發(fā)生了變化;d.詞的結構沒變,詞義發(fā)生了變化。模式a、b屬于模因基因型,相同的詞義用不同的詞予以表達,其中a模式屬于語言模因的直接復制,亦是模因基因型的一種;c、d屬于模因表現(xiàn)型,不同的詞義采用相同的詞表達。科技英語中很多詞義變化的現(xiàn)象都可納入這4種模式,可用來有效地推導科技英語詞義。
基于科技英語詞義變化的4種模式,我們理出了相應的詞義推導方式。a模式一般指涉幾個學科領域共用的詞匯。學科有所交叉,詞匯使用就會出現(xiàn)共享的情況。這些詞匯有相同的詞形、詞義,只是使用的場合或領域不同。它們是相同信息的直接傳遞,屬于語言模因基因型。比如family“族”的詞義可以同時用于化學、數(shù)學領域:the halogen family(鹵族),family of functions(函數(shù)族);focus可以同時用于物理、數(shù)學領域,詞義均為“焦點”;erosion可以同時用于地質、化學領域,詞義均為“侵蝕”等。這類科技詞很多,是科技多元化發(fā)展的反映。推導這類科技詞匯意義的方式是“常用的科技意義+詞匯使用場合或領域”。例如:
(1)The arrangement of the leaves in the horse chestnut,when examined at the end of a shoot and vertically,has been termed a leaf mosaic,because of the variegated pattern that the leaves of this tree present.
譯文:從樹枝底部垂直向上看,七葉樹的葉子排列呈鑲嵌狀,這種葉子排列現(xiàn)象,稱為葉鑲嵌。
例(1)中的mosaic來自古希臘語,指用小石子、貝殼等天然材料鑲嵌成的工藝品。這種工藝品被廣泛用于房屋裝飾后被人們熟知,mosaic這個詞也隨之得到了廣泛的應用。Mosaic用于藝術、建筑、計算機等領域后,詞義得到了直接復制,未發(fā)生變化,依然是“鑲嵌”。例(1)表述的是七葉樹的葉子排列情況,屬于植物學。譯者初看到leaf mosaic,或許無法判斷它的詞義。若掌握了mosaic的常用科技詞義“鑲嵌”,再結合because of整個短語所呈現(xiàn)的意義,即可推導出“葉鑲嵌”這個詞義。
b模式是科技英語中最難辨別的詞義變化現(xiàn)象??萍加⒄Z在表述同一個事物時,往往會使用不同的詞,而中文只用統(tǒng)一的詞,否則會引起概念的混淆。正是受中文這種表述習慣的影響,我們在閱讀英文科技文獻時,傾向于一個事物對應一個詞,一旦同一個事物的表述形式發(fā)生了變化,文獻就會顯得難以理解。因此,熟悉這種詞義變化模式,是順利閱讀、準確翻譯英文科技文獻的前提。比如,“轉基因技術”的英文表述有modern biotechnology,gene technology,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以及genetic engineering 4種表達方式,而中文只用“轉基因技術”這一種表達。同樣“計算機”的表述有 computer,computing,appliance;legged robot和walking robot都可以指“步行機器人”等。這類科技詞義的推導方式為“語義場詞匯集合+語境+譯入語用詞習慣”,即推導這類詞的詞義需掌握某個語義場所指涉的詞匯集合,根據(jù)語境及詞匯之間的關聯(lián)進行,同時也要照顧到整個語篇間的邏輯銜接及譯入語的用詞習慣。例如:
(2)The green roof concept is winning more converts in the United States.Ford Motor Company created a 10.4-acre(4.2-hectare)living roof,the world's largest…
譯文:綠色屋頂理念在美國正贏得越來越多的支持者。福特汽車公司建造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綠色屋頂:10.4英畝,即4.2公頃……
例(2)中的green roof與living roof實指同一個事物,即“綠色屋頂”。英文用詞講究靈活多變,忌諱重復,嚴謹正式的科技英語也不例外。即使是概念的表述,科技英語也傾向于使用不同的詞,詞所指的事物即意義未變,而表達形式卻發(fā)生了變化。中文對同一個概念的表述只能用同一個詞,不能隨意更改詞的形式,否則會出現(xiàn)概念的混淆。因此,在理解living roof時,我們只有參照green roof所指涉的詞匯集合,把集合中詞匯的意義根據(jù)具體的語境統(tǒng)一起來,按照中文的表述習慣,用同一個詞表達。此句表述的是綠色屋頂在美國的接受情況,因此 living roof的詞義應與green roof保持一致,即為“綠色屋頂”。
(3)The robots are designed in a way that differs significantly from standard creations.
譯文:這些機器人與傳統(tǒng)的機器人在設計上有很大的不同。
例(3)中出現(xiàn)了兩個比較的對象robots和standard creations,那么 standard creations與 robot應屬于同一類事物,是同一個語義場里的不同表達形式。例(3)出現(xiàn)于介紹 Robot的一篇文章[12]102中,屬于機器人領域,因此 standard creations與robots所指代的是同一個事物,即“機器人”。最后根據(jù)中文概念表述應統(tǒng)一的習慣,我們將standard creations譯為“機器人”。
c模式詞義變化現(xiàn)象是最常見的,這也是由普通英語詞匯轉化來的半科技或專業(yè)詞匯特征的顯現(xiàn)。我們最先習得的是這類詞匯在普通英語中的用法和意義,這種先入為主的思維會經常影響我們對它們科技詞義的判斷。比如formation的普通詞義是“構成”,而在地質領域的詞義是“巖層”;force的普通詞義是“力”,在氣象領域的詞義是“風力等級”;mass的普通詞義是“團、塊”,在物理領域的詞義是“物質”等。對于這類科技詞匯,我們需了解它們在普通英語中的基本詞義,然后從基本詞義出發(fā),結合詞匯所使用的學科背景來推導它們的詞義,即“普通英語基本詞義+學科背景”。比如,climber的普通詞義是“攀登者”,在植物學領域看到這個詞時,就可以大膽推測這是一種會向上“爬”的植物,那么就會推導出“攀援植物”這個詞義。再如:
(4)The massive ecological survey was begun in response to Annan's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a UN initiative that aims to dramatically reduce socioeconomic problems.
譯文:大規(guī)模的生態(tài)研究是為了響應安南的千年發(fā)展目標,這是一項聯(lián)合國新方案,旨在大幅度減少社會經濟問題。
例(4)中的initiative是個普通英語詞,詞典給出的詞義是“為解決困難而采取的行動”。這個詞義是解釋性的,且是普通英語中的詞義,不能直接用于科技行文中,因此我們應從這個解釋性的基本詞義出發(fā),結合initiative所使用的學科領域來推導它的詞義。由“為解決困難而采取的行動”這個基本解釋性的詞義出發(fā),我們可以推導出“行動”“措施”“政策”“方案”等幾個較為客觀的、可直接與行文中其他詞句搭配的詞義。接下來,我們應結合initiative所使用的學科領域來推導它在例(4)中的確切詞義。例(4)出現(xiàn)于李健主編的《科技英語閱讀》[12]2第一單元 Environment中,屬于環(huán)境學。且UN initiative是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的同位語,由此可推測它是一項與環(huán)境保護有關的措施,從上述詞義中篩選出“措施”“方案”這兩個較為合適的詞義。在環(huán)境保護上人們應該積極主動,再加上initiative本身亦有“主動”的含義,因此又推導出了“新”這部分詞義,于是就有了“新措施”“新方案”這兩個詞義。由于“新方案”更正式些,更符合科技英語的文體,最終我們推導出了“新方案”這個準確得體的詞義。
(5)Private citizens are awarded grants to help cover construction costs.
譯文:普通市民會得到補貼以抵上造價。
例(5)中的cover原是普通英語詞,義為“覆蓋”“包括”。用在此處,與 construction costs搭配,詞義已發(fā)生變化,成為正式的科技英語詞。結合 grants(補貼)、construction costs(造價)這些詞,可以看出cover用于建筑工程領域,詞義應是“××造價”。從它的基本詞義出發(fā),結合它所使用的領域,我們推導出了“抵上”(造價)這個詞義。
d模式詞義變異現(xiàn)象越來越常見了,因為一種科技現(xiàn)象會引向另一種科技現(xiàn)象,產生一種連鎖反應,這些具有關聯(lián)性的科技現(xiàn)象經常采用結構相同的詞來表達,這些同結構詞也就具有了不同的詞義。結構相同,但詞義不同,屬于詞義變異的現(xiàn)象。比如:fire-resistant(防火的)、diseaseresistant(抗病的)、pest-resistant(防蟲的)、saltresistant(耐鹽的)、drought-resistant(抗旱的),這類詞遵循著共同的構詞規(guī)律,詞義之間有所關聯(lián)。因此,推導這類科技詞義需從構詞法著手,并結合具體使用語境,推導方式為“構詞法 +具體語境”。比如上述-resistant的例子,根據(jù)構詞法,這組詞都含有-resistant這個詞綴,且從fire-resistant這個詞類比仿造而來,那么它們都應有“防××”的詞義,再結合具體語境即可推導出這組詞中其他4個詞的詞義。再如:
(6)Other plants have been engineered to improve flavour,increase shelf life,increase hardness and to be allergen-free(for example,hay feverfree grass).
譯文:其他農作物進行轉基因處理是為了提升口味、延長保質期、提升硬度或消除過敏反應元(比如,消除了花粉熱的稻草)。
此例中allergen-free、hay fever-free兩詞是本句理解的難點。這兩個詞是同結構詞,且由-free類比生成。要準確翻譯這兩個詞,需先確定-free的含義。-free作為詞綴,用來構成科技英語的復合詞,含義是“無××的”“不含××的”。由此我們可以推測allergen-free、hay fever-free詞義分別是“無過敏反應元的”“無花粉熱的”。然而,結合兩者使用的具體語境我們發(fā)現(xiàn)這樣翻譯雖然無誤,但不能很好地與句子的其他成分相銜接。例句中動詞不定式符號to后面跟的都是動詞,根據(jù)中文多用動詞的習慣,應將這些動詞依然處理成動詞(“提升”“延長”“提升”),那么-free最好也轉換成具有動作含義的詞,因此我們將這兩個詞分別譯成了“消除過敏反應元”“消除了花粉熱的”。
詞義的推導是科技英語翻譯的基礎,也是科技英語學習的難點??萍加⒄Z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變體,其詞匯除具備客觀、嚴謹?shù)奶卣?,還具有靈活多變的特性,難以掌握,有必要為其詞義推導梳理出一些規(guī)律。根據(jù)語言模因變異理論,語言這種模因在復制或傳播的過程中總會發(fā)生變異,變異是語言模因的基本屬性。根據(jù)語言模因變異的規(guī)律,文章分析了科技英語詞義變異的種種現(xiàn)象,梳理出了科技英語詞義變異的4種模式,總結了科技英語詞義推導的4種方式。這4種方式涵蓋了科技英語詞義變化的大部分現(xiàn)象,可有效地用于科技英語詞義的推導,拓寬了科技英語翻譯實踐的思路。
[1] 馬萬超.科技英語詞匯的特點及其翻譯[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26(4):73 -75.
[2] 楊文青.淺談現(xiàn)代科技英語詞匯的來源與翻譯[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7,25(6):78 -90.
[3] 王琰.科技英語翻譯中的詞匯選擇和技巧[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5(6):103 -104.
[4] 王曉鳳,張建偉.科技詞匯的范疇化動因及其語義認知與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2011,24(4):1 -4.
[5] 白虹.原型范疇理論下科技英語詞匯教學[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3,26(3):126 -127.
[6] 姜水紅.語境理論指導下的科技英語詞匯教學[J].考試周刊,2009(32):133-134.
[7] 李國南.辭格與詞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70-78.
[8] 汪榕培.西方學者對詞匯學研究現(xiàn)狀的綜述:Michael J.Mc-Carthy論詞匯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132(4):8-12.
[9] 蕭乾.翻譯新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215.
[10] 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206.
[11] 何自然.語言中的模因[J].語言科學,2005,4(6):54 -64.
[12] 李?。萍加⒄Z閱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