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傳播學視域下中國文化“走出去”之譯介模式研究
      ——以《孫子兵法》在英語世界的譯介為例

      2015-03-19 22:41:26重慶文理學院
      外文研究 2015年3期
      關鍵詞:英譯本孫子兵法譯介

      重慶文理學院 謝 柯 李 藝

      傳播學視域下中國文化“走出去”之譯介模式研究
      ——以《孫子兵法》在英語世界的譯介為例

      重慶文理學院 謝 柯 李 藝

      本文指出通過翻譯讓中國文化“走出去”本質上是跨文化傳播,只有遵循傳播規(guī)律才能達到預期目標。拉斯韋爾的5W傳播模式是傳播學經(jīng)典理論,對實現(xiàn)有效傳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拉斯韋爾5W傳播模式基礎上,本文提出譯介中國文化的5W譯介模式。接著從5W譯介模式出發(fā),以《孫子兵法》在英語世界的譯介為例,考察了其傳播過程及效果。研究發(fā)現(xiàn)3個階段中取得較好傳播效果的個案都遵循了5W譯介模式。本文探索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譯介模式,認為5W譯介模式能給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參考。

      傳播學;中國文化“走出去”;拉斯韋爾5W傳播模式;5W譯介模式;孫子兵法

      一、引言

      中國文化“走出去”是國家戰(zhàn)略,翻譯是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一種重要手段,中譯外是“向世界說明中國,實現(xiàn)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匯通和融合,完成中國文化‘走出去’時代重大使命的途徑之一”(黃友義 2008: 9)。然而多年來我國與西方圖書進出口貿(mào)易嚴重失衡、中國翻譯西方書籍大約是西方翻譯中國書籍的70倍,中國文化在“走出去”的歷史進程中一直都是步履蹣跚(胡安江 2010: 11)。相對于國家的巨大努力,中國文化“走出去”理論研究滯后(潘文年 2011: 5),對作品影響傳播的研究也相對滯后(王建開 2012: 21)。

      通過翻譯將中國文化傳播出去不是簡單的文字轉換而是文化譯介,譯是基礎,介即傳播是關鍵,翻譯只是傳播的開始,在它之前還有選擇譯什么的問題,在它之后還有“交流、影響、接受、傳播等問題”(謝天振 1999: 11),傳播要考察的是翻譯文本是否符合目的語國家的語言規(guī)范、翻譯的內容是否符合目的語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特別要看譯本傳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是否遵循了傳播規(guī)律,傳播往往是成功譯介的關鍵(鮑曉英 2014: 66)。傳播學認為,只要有信息的流動,便有傳播。(胡正榮 1997: 62-63)從傳播學角度來看,翻譯是一種特殊的傳播活動,翻譯的本質是傳播。(呂俊 1997; 唐衛(wèi)華 2004; 劉安洪、謝柯 2014)無論從譯介學還是傳播學來看,傳播與翻譯效果的關系都十分緊密。從傳播學角度看,中國文化“走出去”屬跨文化傳播,只有在對外傳播中國文化時尊重傳播規(guī)律,才能讓中國文化真正“走出去”,否則將傳而不通。

      中國文化“走出去”最重要的是傳播效果即真正的“走出去”,而傳播效果歷來是傳播學研究的核心。傳播學能夠為中國文化真正“走出去”提供重要的指導。哈羅德·拉斯韋爾提出了著名的5W傳播模式,該傳播模式不僅為傳播學構建了基本的研究框架,還對實現(xiàn)有效傳播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秾O子兵法》的英譯史已超過100年,其中有譯介效果較差的譯本,也有對孫子文化在世界的傳播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譯本。從拉斯韋爾5W傳播模式考察《孫子兵法》的譯介過程及影響其傳播的諸因素,總結其成功譯介的經(jīng)驗,對找到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有效譯介模式,給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有效理論指導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傳播學觀照下的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譯介模式

      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翻譯研究傾向于重視翻譯本身,側重探討的是翻譯策略和方法及譯文的忠實性問題等,對于翻譯的效果探討很少。雖然中國文化“走出去”已經(jīng)在量上有了較顯著的提高,但是“走出去”的效果并不理想。研究者應拓寬研究視野,思考除了翻譯因素外的其他要素,到更廣闊的學科空間去尋找更有解釋力的答案。譯介包括翻譯和傳播兩個部分,傳統(tǒng)的研究往往重視翻譯忽視傳播,這可能是導致翻譯實踐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目前中國文化“走出去”理論研究滯后,難以對中國文化“走出去”實踐活動進行有效指導。系統(tǒng)研究中國文化“走出去”理論迫在眉睫,譯學界的問題意識與理論敏感性需要加強(許鈞 2014: 3)。傳播學認為,任何信息交流和交換都是傳播,因此中國文化的對外翻譯無疑是傳播活動。譯介學認為,譯介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是傳播,光談翻譯不重視傳播將難以達到預期目標。從傳播學和譯介學來看,翻譯、翻譯效果與傳播之間關系非常緊密,傳播學也許可以給“如何實現(xiàn)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有價值的參考答案。

      傳播學先驅美國著名政治學家哈羅德·拉斯韋爾(2013)在《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5W傳播模式,即who(誰)、says what(說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過什么渠道)、to whom(對誰說)和with what effects(取得什么效果)。 這5個要素不僅展現(xiàn)了傳播過程的重要特點,還界定了傳播學研究的基本內容,即傳播主體研究、傳播內容研究、傳播媒介研究、傳播受眾研究和傳播效果研究。(劉安洪、謝柯 2014: 30)拉斯韋爾的5W傳播模式是傳播學經(jīng)典,對指導有效傳播產(chǎn)生了重要的作用,影響極為深遠。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譯介模式可以借鑒拉斯韋爾的5W傳播模式,建立一種可供參照的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新譯介模式,即5W譯介模式。

      5W譯介模式包括5個要素,即翻譯傳播主體、翻譯傳播內容、翻譯傳播媒介、翻譯傳播受眾和翻譯傳播效果,在進行翻譯實踐時應考慮到這5個要素并最大程度滿足其要求。傳統(tǒng)的翻譯研究往往側重翻譯的某一個方面,翻譯理論支離破碎(孫藝風 2004: 28),對翻譯實踐的指導缺乏全面性和深入性。5W譯介模式涉及到翻譯傳播過程的5個核心要素,這5個要素之間相互關聯(lián)、彼此制約,具有整體性和動態(tài)性特征(呂俊 1997: 41),系統(tǒng)性強。沒有理論指導的翻譯實踐是盲目的,建立以傳播學為框架的翻譯學理論會更具有實用性(呂俊 1997: 43)。5W譯介模式來源于經(jīng)受住歷史驗證的傳播學經(jīng)典理論,既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又具備能指導翻譯實踐的實用性。運用5W譯介模式和從傳播學視角考察歷史上的翻譯活動,能夠從中獲得促使中國文化有效“走出去”的有益啟示。

      三、從5W譯介模式看《孫子兵法》在英語世界的譯介

      《孫子兵法》在英語世界的譯介史已超過100年,到目前為止已有40多個英譯本,在英語世界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不同的《孫子兵法》英譯本在英語世界的影響力差異很大,考察《孫子兵法》在英語世界譯介的成敗,可以發(fā)現(xiàn)成功譯介背后的規(guī)律,以指導未來《孫子兵法》乃至中國文化典籍更為有效的對外傳播。

      5W譯介模式是以翻譯傳播效果為依歸,翻譯傳播主體、翻譯傳播內容、翻譯傳播媒介和翻譯傳播受眾4要素協(xié)調作用以達到最佳翻譯傳播效果的動態(tài)協(xié)調過程,這5個要素相互關聯(lián)、彼此制約。5W譯介模式不僅涉及翻譯,更突出傳播,更能體現(xiàn)翻譯傳播活動的本質和更接近翻譯實踐的真實面貌,從該模式來考察譯介活動會更具系統(tǒng)性和更能反映真實情況。根據(jù)不同的社會特征和英譯風貌,可將《孫子兵法》英譯史粗略劃分為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1905年到20世紀30年代;第二階段從20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第三階段從90年代至今。本文將用5W譯介模式分別考察《孫子兵法》英譯的這3個階段,探究成功的《孫子兵法》譯介與5W譯介模式之間的關系,以獲得有效譯介中國文化的有益啟示。

      (一)《孫子兵法》在1905年~20世紀30年代英語世界的譯介

      這一階段一共有兩個英譯本:由英國皇家炮兵上尉卡爾斯羅普(E.F.Calthrop)于1905翻譯的英語世界的第一個英譯本(TheBookofWar:TheMilitaryClassicoftheFastEast)和英國漢學家翟林奈(Lionel Giles)于1910年翻譯的版本(SunTzu:OntheOldestMilitaryTreatiseintheWorld)。這兩個英譯本的傳播效果差異明顯,卡爾斯羅普英譯本在現(xiàn)今的英語世界幾乎已經(jīng)沒有影響力,而翟林奈英譯本對孫子文化的西傳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至今仍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成為了《孫子兵法》的英譯經(jīng)典。

      作為翻譯傳播主體的卡爾斯羅普既不是漢學權威,也不是翻譯家。他的英譯本是參照《孫子兵法》日文版轉譯的,他在學習日文后不久便開始翻譯,譯文帶有明顯的日式風格,譯文中還出現(xiàn)了不少的日文表達。此外,他的譯本“不能處理孫子兵法中各式各樣的難題……不僅有許多嚴重的錯誤……而且疏漏比比皆是,難譯的章節(jié)還被有意曲解或一帶而過”(Giles 2003: xxviii)??査沽_普英譯本出版后影響不大,利用者很少。(蘇桂亮 2011: 149)卡爾斯羅普英譯本傳播效果差的癥結在于翻譯傳播主體的形象較差,傳播內容質量較差,傳播媒介不權威,以及沒有考慮到傳播受眾接受心理及閱讀期待與習慣。傳播學認為,傳播受眾會根據(jù)傳播者的形象來判斷傳播信息的價值,傳播者的形象與傳播受眾對信息的接受度之間呈相關性。卡爾斯羅普形象較差主要體現(xiàn)在可信性方面??尚判灾饕瑑蓚€要素:一是傳播者的信譽,二是傳播者的專業(yè)權威性。(郭慶光 1999: 201)卡爾斯羅普不是一個有深厚漢學功底的學者,更不是一個翻譯家,他不具備專業(yè)權威性,難以給讀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信息理論認為,通信的目的是要有效降低熵值,即消除信宿對于信源發(fā)出信息的不確定性(董璐 2010: 133)。信息理論創(chuàng)始人申農(nóng)指出凡是在一種情況下能夠減少不確定性因素的任何事物都叫信息(劉安洪、謝柯 2014: 79),只有傳播的內容符合信息的特質才能實現(xiàn)有效傳播。 傳播學集大成者施拉姆和威廉·波特也指出,有效傳播是建立在傳受雙方共享一套信息符號系統(tǒng)之上(2012: 57)。卡爾斯羅普英譯本錯漏百出,譯文中日文表達比比皆是,其傳播內容質量較差,傳播的內容使讀者會產(chǎn)生理解困難,難以消除讀者的不確定性,不具備信息的特質。中日文夾雜的譯文與英語為母語讀者的信息符號系統(tǒng)不兼容,難以形成有效的信息共享關系。出版卡爾斯羅普英譯本的是日本東京三省堂出版社,影響力有限,這無疑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讀者對譯本的認知和接受。此外,卡爾斯羅普在翻譯時也沒有充分考慮傳播受眾因素,錯漏較多和中日文混雜的表達必然難以符合讀者的閱讀期待和習慣??査沽_普英譯本幾乎完全不符合傳播過程主要要素的要求,譯介效果自然不會理想。

      與卡爾斯羅普英譯本反差明顯的是翟林奈于1910年翻譯的版本。翟林奈的《孫子兵法》英譯本在傳播孫子文化方面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已成為《孫子兵法》英譯本的典范。翟林奈的《孫子兵法》譯介遵循了傳播規(guī)律,符合5W譯介模式5要素的要求,取得了良好的譯介效果。翟林奈為著名的漢學家,漢學功底扎實,治學態(tài)度嚴謹。翟林奈英譯本語言流暢、地道,對《孫子兵法》的諸多難點進行了較清晰和正確的闡釋。作為漢學權威和英語為母語的著名學者,翟林奈英譯本的可信度高,傳播者形象好,對譯本的接受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由于翟林奈高超的中英語言文化水平,保證了譯文的質量,較好地展現(xiàn)了《孫子兵法》的文化魅力,讀者可從中受益,體現(xiàn)了《孫子兵法》對于讀者的價值。由于翟林奈流暢而地道的英文表達,符合讀者的閱讀期待和習慣,傳受雙方的信息符號系統(tǒng)高度一致,對譯本的認同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此外,出版翟林奈英譯本的出版社是當時英國著名的位于倫敦的Luzac出版公司,選擇的傳播媒介既有權威性,又是對市場和目標讀者有深入了解和運作成熟的主流出版社,有利于英語世界受眾對譯本的接受。

      通過運用5W譯介模式來考察這兩次《孫子兵法》譯介活動,發(fā)現(xiàn)更符合傳播規(guī)律和更能滿足傳播過程基本要素要求的翟林奈《孫子兵法》譯介活動得到了讀者更高的認同度,譯介效果顯著。

      (二)《孫子兵法》在20世紀40年代~80年代英語世界的譯介

      20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這段時期,《孫子兵法》英譯本在數(shù)量上有了較明顯的增長,多了10余種版本(屠國元、吳莎 2011:188)。這個時期雖然出現(xiàn)了較多新譯本,但是影響力差異巨大,其中影響力最大的當屬格里菲斯譯本,此譯本后來成為《孫子兵法》英譯史上兩座難以超越的高峰之一(另一個是翟林奈譯本)。

      格里菲斯英譯本在英語世界的影響力巨大,極少有譯本能與之抗衡,譯本剛出版就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中國代表作叢書》,并被轉譯成多國文字。格里菲斯英譯本能夠脫穎而出并成為《孫子兵法》成功譯介的范例,是因為格里菲斯的譯介活動遵循了傳播規(guī)律,符合傳播過程基本要素的要求。作為翻譯傳播主體,格里菲斯是美國準將,后又取得牛津大學博士學位,研究的方向是以《孫子兵法》為主的中國軍事思想。他既熟悉軍事事務,又是研究《孫子兵法》的專家,具有很強的專業(yè)權威性,良好的傳播者形象對譯本的接受具有積極作用。翻譯傳播主體不僅包括譯者,還包括贊助人、出版社等凡是促進翻譯信息傳播的人和機構。世界著名的戰(zhàn)略理論家利德爾·哈特(Liddell Hart)也扮演了翻譯傳播主體的角色,他給格里菲斯英譯本作序,高度評價了《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對譯文也給予高度贊賞。哈特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對格里菲斯英譯本的傳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由于當時處于軍事場域,西方各國急需能有利于戰(zhàn)爭獲勝的戰(zhàn)略和思想,從20世紀40年代起西方各國就開始研究《孫子兵法》,并逐漸發(fā)現(xiàn)了《孫子兵法》中蘊含的價值。(李藝、謝柯 2014: 130)格里菲斯充分發(fā)揮了翻譯傳播的主體性,對當時的傳播環(huán)境和傳播受眾有清晰的把握。翻譯是選擇的過程,確定譯什么、何時譯等非常關鍵(Goldblatt 2004: 218),對譯本的接受有重要的影響。傳播效果理論使用-滿足理論認為,受眾并非被動地接受傳播主體傳遞的信息,而是主動尋找能滿足個人需求和動機的信息,只有這樣的信息才可能產(chǎn)生較好的傳播效果。(陳龍 2013: 230)格里菲斯的《孫子兵法》譯介滿足了當時西方政府和大眾對此類信息的興趣和需求,對傳播內容有精準的把握,既充分發(fā)揮了譯者主體性,又充分考慮了傳播受眾因素,對《孫子兵法》在英語世界的廣泛傳播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此外,作為軍事家和《孫子兵法》研究專家,格里菲斯對《孫子兵法》中的難點有比較正確的理解,闡釋到位,英文表達流暢、地道,使傳播的信息符號系統(tǒng)與傳播受眾高度一致,提升了譯本的接受度。考慮到英語母語讀者的閱讀習慣和邏輯,他的英譯本從第七篇起有多處刪節(jié)和挪動,雖然后來的學者常對他過于主觀的變動多有批評,但他確是站在讀者立場為他們考慮,在客觀上確實收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格里菲斯英譯本是由世界知名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傳播媒介極具權威性和影響力,對譯本接受的影響不容忽視。格里菲斯在譯介《孫子兵法》時以實現(xiàn)良好傳播效果為依歸,發(fā)揮了翻譯傳播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考慮了目標受眾因素,傳播內容符合時代特征并運用歸化手法以地道英語譯出,而且傳播媒介是世界著名出版社,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符合傳播過程基本要素的要求,符合5W譯介模式,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美國著名漢學家和翻譯家葛浩文對莫言作品的成功西傳與格里菲斯有相似之處,葛浩文了解美國乃至英語世界讀者的特點和需求,充分考慮了目標受眾的接受心理和閱讀期待與習慣,采用了編、刪、改等變通翻譯手法,拿他自己的話說,他是“為讀者而翻譯”(劉云虹、許鈞 2014: 13),譯介效果顯著。

      (三)《孫子兵法》在90年代到現(xiàn)今英語世界的譯介

      90年代至今的20余年出現(xiàn)了20余種新英譯本(屠國元、吳莎 2011: 189),最近幾年仍有新英譯本繼續(xù)出現(xiàn),《孫子兵法》英語譯介呈現(xiàn)出繁榮景象。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是英語為母語的外國譯者和中國譯者各占半壁江山,中國譯者的英譯本快速增長。隨著全球化程度的深化,中西方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日益加深,西方人民對中國文化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中國文化“走出去”成為國家戰(zhàn)略,對中華文化外譯活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中國譯者和其他傳播主體認為以往的《孫子兵法》英譯本對原文的理解多有失誤,外國譯者常常任意刪節(jié)和篡改原文,沒有真實展現(xiàn)《孫子兵法》的原貌,對中華文化有一定程度的歪曲,即使是翟林奈和格里菲斯英譯本也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因此他們認為有必要重譯《孫子兵法》以還其真實面貌,糾正中華文化被西方誤讀的現(xiàn)象。

      雖然這一時期中國譯者擔綱譯介主角成為一大特色,但是相比外國譯者的英譯本,其在英語世界的影響力有限,該時期影響力最大的當數(shù)閔福德譯本,也是現(xiàn)今英語世界最受讀者歡迎的少數(shù)幾個英譯本之一。運用5W譯介模式考察這個時期中國譯者英譯本與外國譯者英譯本的不同命運,可以給我們以重要啟示。傳播學的“自己人”效應認為,人們對與自己在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價值觀、種族等方面一致或相似的人更信任,也就是人們更相信與自己相似的人(水淼 2009: 86)。從本質上講,所有文化對外來事物都是抵制的,翻譯本身就帶來沖擊,對固有的語言和文化帶來威脅(朱志瑜 2009: 8),作為翻譯傳播主體的中國譯者和翻譯傳播媒介的中國出版社不是西方讀者熟悉的人和物,產(chǎn)生于與西方人迥異的歷史文化土壤,具有異質性,對自己的文化有一定的沖擊甚至威脅,傳播的思想不是自己從小接受的習以為常的內容,這些都不會讓西方讀者產(chǎn)生“自己人”的印象,會有一種不同程度的天然排斥,給譯本的傳播制造了第一道障礙。中國出版社對于西方國家的出版市場及讀者的了解沒有西方本土出版社有優(yōu)勢,在譯本出版?zhèn)鞑サ母鳝h(huán)節(jié)都可能不足,這也必定會造成譯本傳播的不暢。傳播內容來源于異文化,再加上大多中國譯者采取異化程度很高的翻譯策略,西方讀者對傳播內容既懷疑又難以輕松理解,中國譯者英文表達的流暢性和地道性難以與英語母語譯者相提并論,使傳受雙方的信息符號系統(tǒng)存在較大程度的不兼容,這些也使得西方讀者對中國譯者的英譯本的接受度較低。中國譯者本著還原《孫子兵法》真實面貌、傳播中華文化的目的進行翻譯,其真誠的態(tài)度和崇高的目標無疑是正確的,但是要使中國文化有效地“走出去”就需要考慮傳播效果問題,不可閉門造車,需對傳播環(huán)境和傳播受眾有透徹的了解。大多中國譯者對西方各國的傳播環(huán)境和傳播受眾沒有做深入的研究,沒有把握好西方受眾的閱讀期待和習慣,高度異化的翻譯策略會使對中國文化了解甚少的西方讀者迷惑不解,對“高深”的《孫子兵法》望而卻步,最終的傳播效果不佳便是意料之中。這一時期影響力最大的閔福德英譯本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5W譯介模式5要素的要求,產(chǎn)生了良好的傳播效果。閔福德是著名的東方學家,他的專業(yè)權威性強,形象好,讀者會對他的英譯本更加信任。閔福德譯本是在權威譯本翟林奈譯本的基礎上修訂而成,在保持了翟林奈譯本優(yōu)勢的基礎上對其做了修正,字句精練地道,闡意完整,充分滿足了西方讀者對中國文化的好奇心,又能讓他們讀得懂。閔福德英譯本的傳播媒介是世界著名的企鵝出版社,西方讀者非常信奈,而且本土大型出版社對于市場的把握和目標讀者的透徹了解對于譯本的傳播具有重要影響,閔福德在一次采訪中就坦言:“……實際上我是在出版公司的建議下翻譯這本書的……”(黃海翔 2009: 50-51)。閔福德在翻譯時也考慮到了傳播受眾的閱讀習慣和文化背景,在體例的編排上做了改動,主要采用歸化翻譯手法,希望譯文能符合目標讀者的閱讀習慣和思維習慣,得到他們的認同,實現(xiàn)良好的傳播效果。

      縱觀《孫子兵法》英譯史,成功的譯介都具備一些共同點,無論是翟林奈譯本、格里菲斯譯本還是閔福德譯本,他們在譯介《孫子兵法》時都不同程度滿足了傳播過程5要素的要求,譯介活動符合傳播規(guī)律。5W譯介模式是翻譯傳播主體、翻譯傳播內容、翻譯傳播媒介、翻譯傳播受眾和翻譯傳播效果5要素五位一體的翻譯傳播模式,5要素彼此關聯(lián)和制約,共同對信息的翻譯與傳播起作用,此譯介模式在《孫子兵法》100余年的英譯史中證明了其合理性和指導性。

      四、結語

      譯介中國文化本質上是跨文化傳播,只有遵循傳播規(guī)律才能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拉斯韋爾5W傳播模式是傳播學經(jīng)典理論,其有效性得到了證明。本文在此理論基礎上提出了5W譯介模式并指出此模式可以有效指導中國文化“走出去”,提升最終的傳播效果。作者考察了《孫子兵法》在英語世界100余年的譯介史,發(fā)現(xiàn)成功的譯介活動都具備一些相似之處,即在很大程度上符合5W譯介模式。亦即成功的譯介個案往往都以傳播效果為依歸,傳播主體充分發(fā)揮了其能動性,研究了傳播受眾的興趣和需求,對傳播內容做出適應性調整,還考慮了傳播媒介的選擇。5W譯介模式是傳播過程5要素五位一體的譯介模式,5個要素彼此關聯(lián)彼此制約共同發(fā)揮作用。譯介活動考慮到的要素越多,譯介效果越好。在現(xiàn)今基于翻譯的中國文化“走出去”總體效果不是很理想和國家急于尋找中國文化“走出去”成功經(jīng)驗的背景下,探索有效的中國文化譯介模式迫在眉睫。5W譯介模式具有深厚的傳播學基礎,在《孫子兵法》譯介史中證明了其價值,是一種可供選擇的中國文化譯介模式。

      Giles, L.2003.TheArtofWar[M].New York: Barnes & Noble Classics.

      Goldblatt, H.2004.Border Crossings: Chinese writing, in their world and ours[A].C.Dale.ChineseAestheticsandLiterature[C].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16-228.

      鮑曉英.2014.“中學西傳”之譯介模式研究——以寒山詩在美國的成功譯介為例[J].外國語 (1): 65-71.

      陳 龍.2013.大眾傳播學導論[M].蘇州: 蘇州大學出版社.

      董 璐.2010.傳播學核心理論與概念[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郭慶光.1999.傳播學教程[M].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哈羅德·拉斯韋爾.2013.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M].北京: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胡安江.2010.中國文學“走出去”之譯者模式及翻譯策略研究——以美國漢學家葛浩文為例[J].中國翻譯 (6): 11-15.

      胡正榮.1997.傳播學總論[M].北京: 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黃海翔.2009.規(guī)范、個性與譯者的價值觀——基于社會學視角的跨世紀《孫子兵法》兩譯本研究[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 (2): 48-54.

      黃友義.2008.發(fā)展翻譯事業(yè),促使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與繁榮[J].中國翻譯 (4): 6-9.

      李 藝,謝 柯.2014.布迪厄社會學視野下的《孫子兵法》英譯 [J].外國語文 (4): 127-132.

      劉安洪,謝 柯.2014.傳播學視閾下的旅游翻譯研究[M].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劉云虹,許 鈞.2014.文學翻譯模式與中國文學對外譯介:關于葛浩文的翻譯[J].外國語 (3): 6-17.

      呂 俊.1997.翻譯學——傳播學的一個特殊領域[J].外國語 (2): 39-44.

      潘文年.2011.中國出版業(yè)“走出去”研究[D].博士學位論文.南京大學.

      水 淼.2009.超越你的不快樂[M].北京: 崇文書局.

      蘇桂亮.2011.《孫子兵法》英文譯著版本考察 [J].濱州學院學報 (5): 149-156.

      孫藝風.2004.視角·闡釋·文化——文學翻譯與翻譯理論[M].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唐衛(wèi)華.2004.論翻譯過程的傳播本質[J].外語研究 (2): 48-50.

      屠國元,吳 莎.2011.《孫子兵法》英譯本的歷時性描寫研究[J].中南大學學報 (4): 187-191.

      王建開.2012.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英譯的出版?zhèn)鞑ゼ把芯糠椒ㄆc議[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3): 15-22.

      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2012.傳播學概論(第二版)[M].何道寬譯.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謝天振.1999.譯介學[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許 鈞.2014.直面歷史 關注現(xiàn)實——關于新時期翻譯研究的兩點建議[J].外國語 (3): 2-3.

      朱志瑜.2009.翻譯研究:規(guī)定、描寫倫理[J].中國翻譯 (3): 5-12.

      (責任編輯 楊清平)

      通訊地址: 402160 重慶市 重慶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

      本研究為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14年度研究項目(Jy2014-007)的階段性成果。

      H059

      A

      2095-5723(2015)03-0079-06

      2015-05-22

      猜你喜歡
      英譯本孫子兵法譯介
      《孫子兵法》羅志野英譯本研究
      英語世界(2023年12期)2023-12-28 03:36:38
      《三字經(jīng)》裨治文的兩次譯介行為考察
      《孫子兵法》組歌
      黃河之聲(2021年11期)2021-09-18 03:08:24
      功能對等理論下《醉翁亭記》英譯本的對比研究
      余華作品譯介目錄
      橫看成嶺側成峰——淺析《紅樓夢》兩個全英譯本
      操控理論在文學翻譯教學中的應用——以《生死疲勞》英譯本為例
      超現(xiàn)實主義在中國的譯介
      談對《孫子兵法》原文的理解
      軍事歷史(2002年1期)2002-08-16 07:33:00
      西方兵書的譯介與晚清軍事近代化
      軍事歷史(1996年3期)1996-08-16 03:05:20
      龙井市| 杭锦旗| 大田县| 山阳县| 息烽县| 湖北省| 丹东市| 台东市| 万盛区| 红安县| 邵武市| 定日县| 永康市| 花莲市| 洪雅县| 满洲里市| 西林县| 仪征市| 东源县| 日喀则市| 射阳县| 贵州省| 建湖县| 西吉县| 新安县| 涿鹿县| 水富县| 北辰区| 容城县| 渑池县| 秀山| 南岸区| 宜阳县| 芮城县| 嵊泗县| 神农架林区| 丹江口市| 万年县| 胶南市| 琼海市| 新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