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珊(廣東水利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 應用外語系,廣東 廣州 513000)
高職院校國際合作項目生態(tài)外語環(huán)境失衡研究
李珊珊
(廣東水利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 應用外語系,廣東廣州513000)
本研究是在生態(tài)視角下對高職院校國際合作項目生態(tài)外語環(huán)境失衡現狀進行的分析,并借助教育生態(tài)學理論探索構建和諧生態(tài)外語環(huán)境的對策。遵循整體性、多樣性、開放性、可持續(xù)發(fā)展性、順應性教育生態(tài)原則構建和諧的生態(tài)外語學習環(huán)境,有助于教師因材施教、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能力及英語學習水平。
國際合作辦學項目;教育生態(tài)學;生態(tài)外語環(huán)境
1.1應試與素質
高職院校國際合作辦學項目中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失衡實際上是教學目標定位偏差與學生自身發(fā)展需求之間的矛盾。國際合作辦學項目評估標準最重要的一條是學生的出國率。因此在課程設置中,針對雅思、托福等的應試課程占了非常大的比重。雖然雅思、托福等考試的內容也是英語聽說讀寫能力,但在這種以應試為主的教學目標導向下,學生會功利性地側重學習考試相關的知識與技巧而忽視其他與考試不太相關的基礎課程和人文學科,這種應試教育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是與素質教育相背離的。
這種應試導向的教學對能夠達到出國要求的學生的影響有:(1)應試教育占用了大量的學習時間,學生積累的日常生活詞匯與用語比較少,出國以后比較難適應當地的生活,需要參加語言培訓。(2)專業(yè)課程為應試相關課程讓路,學生在國內學習的專業(yè)課程比較少,特別是專業(yè)英語更為欠缺,導致學生在國外學習專業(yè)課時困難重重。(3)為了保證學生的出國率,國際合作辦學項目的課程安排通常要比其他普通專業(yè)多,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的時間很少,不利于學生社交素養(yǎng)的發(fā)展。
這種應試教學對基礎差、出國意愿低的學生的影響有:(1)應試教學降低了他們的學習興趣。由于基礎差、出國意愿低,過多的應試內容打擊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2)國際合作辦學通常的做法是不出國的學生將和普通學生一起完成第三年的學習,由于這部分學生專業(yè)課的安排比普通班級要少,第三年專業(yè)課程安排不多,同一專業(yè)的普通學生已安排頂崗實習,最終導致這部分學生專業(yè)技能不扎實、就業(yè)競爭力低的局面。
1.2嚴管與自主
因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而采取嚴格的管理,而嚴格的管理又導致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不到培養(yǎng),這種失衡的矛盾難以調和。國際合作辦學項目的招生比較特殊,學費比普通專業(yè)高,學生家庭必須具備留學的經濟基礎,因此高職院校國際合作辦學項目的學生具有以下特點:(1)高考分數普遍比同專業(yè)普通班的學生低,英語基礎參差不齊;(2)家庭經濟狀況比較好,有較強的優(yōu)越感;(3)自我意識較強,學習自主性較差?;谶@樣的情況,為了保證學生的出國率,國際合作辦學項目的教學管理都從緊從嚴。這種管理的弊端體現在:一方面,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學習被動,需要老師頻繁監(jiān)督才會完成正常的學習任務;另一方面,過滿的課程安排占用了本該讓學生自習的時間。為了保證足夠的英語學習時間,早讀、晚自習時間都被安排了任務,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基本沒有。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缺失不利于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缺少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生出國以后很難適應外國的教育體制,也滿足不了學生畢業(yè)以后需要不斷進修的學習需求。
1.3中方與外方
外教和中方老師教學任務分配不盡科學、中外教師之間溝通合作不順暢是外語環(huán)境生態(tài)失衡的體現。國際合作辦學項目的英語課程由外教和中方老師一起承擔。外教一般承擔著雅思、托??荚嚨认嚓P課程,中方教師一般承擔基礎英語課程。這樣的教學安排存在以下問題:(1)中方教師和外教因教學內容分工過于分明,日常教學過程中沒有過多地進行溝通,學生的英語學習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課程之間存在脫節(jié)的情況。(2)基礎較差的學生比較難適應外教的全英文授課,在外教課堂上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成績比較好的學生積極配合,表現活躍;成績比較差的學生消極應對。(3)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過于功利,部分學生不重視中方教師教授的英語基礎課程,英語學習處于瓶頸狀態(tài)。(4)部分課程比如寫作課、閱讀課應該由中方教師承擔還是由外教承擔存在疑慮,在充分發(fā)揮外教的教學優(yōu)勢上面還有改進的空間。
上周談到了對經銷商資信管理行之有效的一些方法,包括搜集經銷商資信信息的方法和立經銷商分級管理的方法。本周,在這里將繼續(xù)為大家?guī)斫涗N商資信管理過程中設定信用額度的好處。
1.4效果與監(jiān)控
教學管理監(jiān)控與學生實際學習成效的失衡是當今高職院校國際合作辦學項目外語教學的一個明顯特點。高職院校國際合作辦學的評估硬指標就是學生的出國率,因此在教學管理的監(jiān)控上,學生的成績就是重點。然而,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只能反映出學生學習成效的一部分,學生實際的學習效果評估需要更全面地進行。學生的學習效果評價應該由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組成,形成性評價的內容應該包括英語學習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這種失衡也表明,在進行教學監(jiān)控時,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同伴評價以及自我評價也應該納入其中。對教師的評價更需要考慮教師對學生學習能力和文化意識等方面的影響。
1.5開放與指向
信息網絡的開發(fā)性也讓學生們在尋求有用信息時無從下手、難分良莠。當今社會網絡資訊發(fā)達,學生經常通過網絡獲取各類信息和學習各種知識,國際合作辦學項目的學生可以通過手機、筆記本電腦以及平板電腦等獲取大量的英語學習相關的信息,但因缺乏導向,信息利用效率不高,學生利用網絡信息的動力大為降低。另一方面,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趕不上信息發(fā)展速度,教師對網絡信息的利用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教師給予學生的指向性網絡信息存在著一定的不全面性、滯后性甚至難以保證信息的準確性。
1.6個體與集體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個體發(fā)展的不平衡和集體步調需要保持一致的矛盾比較突出。國際合作辦學項目招生情況特殊,該項目的學生比同專業(yè)普通班的學生特殊:他們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個性比較張揚,大部分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但自制能力稍弱。部分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要求更深入的學習,部分成績差的學生希望教師的教學從簡從易。教師在課堂中一方面需要顧及那些基礎較好的學生,保證教學內容有一定的難度,使其不至于失去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要照顧基礎較差的學生,保證這些學生上課能聽明白。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在這樣失衡的外語環(huán)境中難以執(zhí)行。
從生態(tài)學的視角審視高職院校國際合作項目的外語教學,該項目外語學習環(huán)境存在的種種問題就是外語生態(tài)系統失衡的表現。教育生態(tài)學認為教育生態(tài)系統具有整體性、多樣性、開放性、可持續(xù)發(fā)展性和順應性。從這幾個特性出發(fā),構建生態(tài)外語環(huán)境的對策有如下幾個方面。
2.1從生態(tài)外語環(huán)境整體觀出發(fā),整合資源
生態(tài)外語環(huán)境是一個系統的整體,教師、學生和外語環(huán)境互相聯系,系統相關,構成了一個整體。國際合作項目的特殊性更需要把外語學習看成一個系統的整體。首先,在課程設置上,教學目標的制定要考慮到學生的整體情況,把能夠出國和達不到出國條件的學生需求都考慮在內,在基礎課程上注重英語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針對出國需求開設相關的應試課程。教學也應該是一個整體,參與國際合作項目的專業(yè)課教師和外語類課程中方教師和外教應該周期性展開教學協調會議,無界合作,互通信息,尋求合理科學的教學任務分配辦法,及時處理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等。
2.2尊重多樣性,多種教法并重
生態(tài)教育學提倡尊重生命個體,生態(tài)外語教學系統里的學生是多樣的,具有不同的個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嘗試多種教學方法,探索適合學生的最佳教學方案。鑒于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可采用分層教學方法,讓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分開上課。一方面能夠滿足英語成績較好的學生深入學習,另一方面可以幫助英語水平較差的學生進行基礎性學習。同時,對學生的評價也應該是多元的。除了教師給予終結性評價以外,還應該在形成性評價中加入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及學生其他綜合素質評價。多元評價引導學生注重除了成績以外的其他素質修養(yǎng)以外,還能夠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實現全面發(fā)展。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實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能夠進一步拉近師生關系,維持和諧師生關系。
2.3注重生態(tài)外語系統的動態(tài)開放性
生態(tài)外語系統和其他生態(tài)系統一樣,系統的平衡是相對的,當系統的某一組成部分發(fā)生變化時,另外其他組成部分也會相應發(fā)生改變。國際合作辦學項目的外語環(huán)境應該是基于網絡的,學生和教師在日常教學和學習中可以吸收各種最新的資訊,教師同時也可以通過微信平臺、QQ和飛信等給予學生更多的有指向性的信息支持,幫助學生有目的地獲取更有用的信息。此外,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網絡交流促進溝通,教師可以獲取及時的教學反饋以進行教學內容和速度的調整,學生能夠通過網絡溝通獲得很多教師的個別指導,提高學習效率和成績。生態(tài)外語系統的動態(tài)開放性有利于師生的情感交流,促進師生教學相長。
2.4從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制定教學目標,鼓勵學生全面發(fā)展
國際合作辦學項目的最直接目標是讓學生出國讀書,但是單純的應試教育是有悖于高職高專教育初衷的。因此,在保證滿足大部分有強烈出國意愿學生的應試需求外,日常英語教學還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實用能力及英語學習技能。在制定教學目標時,需要考慮到學生出國以后的生活及學習上的英語需求,還要顧及那些出不了國的學生以后就業(yè)對英語的需求。用可持續(xù)發(fā)展觀指導日常英語教學活動,教師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興趣,多傳授英語學習技巧,培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加跨文化交流內容,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能力,增加一些實用英語的教學比重,以滿足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要求。同時在師資培養(yǎng)方面,不定時給任教教師提供學習培訓機會,更新教師的教育教學觀,提高教師的授課水平,實現教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2.5遵循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順應學生學習規(guī)律
維持生態(tài)外語環(huán)境就應該遵循生態(tài)發(fā)展規(guī)律,順應自然。教學活動安排也要遵循生態(tài)規(guī)律,聽說讀寫等課程的分配應該合理,交錯安排,兼顧體育思政等公共課程,讓學生可以勞逸結合,提高學習效率。因外教課程全英文授課,部分學生上課比較吃力,中方教師和外教的課程也可以交叉安排,緩解學生的學習焦慮情緒。在課程內容安排方面,由易而難兼顧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能力培養(yǎng)。教師授課時間安排合理,信息量合適,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進度,幫助學生及時復習相關知識,順應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
國際合作辦學項目中的英語教學占了項目總課程量的大部分,鑒于高職高專國際合作辦學項目招生情況的特殊性,學生英語水平不高,但教學目標較高,構建和諧的生態(tài)外語學習環(huán)境有利于教師和學生教學相長,遵循教學生態(tài)系統的整體性、多樣性、開放性、可持續(xù)發(fā)展性和順應性等可以保障國際合作辦學項目中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
[1]Cremin L A.Public Education[M].New York:Basic Books,1976:36.
[2][Hermann Haken.Synergetics-An Introduction[M]. Springer-Verlag,1977.
[3]范國睿.勞倫斯.克雷明的教育生態(tài)學思想述評[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1995(2):25-29.
[4]洪頵.“天人合一”和諧教學觀下的課堂生態(tài)研究[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13.
[5]王抒飛.教育生態(tài)學視域下立體式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10):158-161.
[6]余嘉云.生態(tài)化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2.
[7]趙雙蘭,李夢卿.我國高職院校國際合作辦學教育發(fā)展研究[J].高等職教,2013:39-41.
責任編輯 劉志明
Countermeasures on Ecological Imbalance of English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rograms
LI Shanshan
(Guangdong Technical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Engineering,Guangzhou Guangdong513000,China)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educational ecolog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cological imbalance existing in English teaching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rogram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discusses the methods to construct ecological English learning environment.The harmonious ecological English learning environment constructed under the ecological principle of integrity,diversity,opennes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mpliance can help teachers to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of their aptitude and enhance their learning abilitie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rograms;Educational Ecology;ecological English learning environment
G42
A
1674-5787(2015)01-0001-04
10.13887/j.cnki.jccee.2015(1).01
2014-10-12
本文為廣東省“千百十才培養(yǎng)工程”項目課題“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生態(tài)外語——學習環(huán)境理論構建與實踐研究”(粵財教[2013]246號)研究成果成之一,負責人:盧麗虹。
李珊珊(1983—),女,廣東英德人,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廣東水利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應用外語系教師,講師,主要從事外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