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仁河北省元氏縣槐陽中心小學
小學生數(shù)學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
劉秀仁
河北省元氏縣槐陽中心小學
小學數(shù)學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是當前小學數(shù)學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通過小學數(shù)學的學習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內容,更要讓學生掌握數(shù)學的學習方法,加強數(shù)學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加強感情投入,激發(fā)學習興趣,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學習興趣;學習方法;能力培養(yǎng);獨立思考
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成為當前教育界的關注熱點。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度罩屏x務教育小學數(shù)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小學數(shù)學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是當前小學數(shù)學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這體現(xiàn)了我國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為了不用教”的教學理念。教學的目的就是使學生由“學會”轉化為“會學”。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那么,如何提升小學生的自學能力呢?
立志是成才的第一步,沒有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就沒有持之以恒的學習動力。小學生由于年紀較小對其進行根據(jù)社會對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和自身的條件,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的教育是不現(xiàn)實的,但是教師可以從與其生活息息相關的諸多方面來引導學生確立學習的目標。可以運用少年科學家的成長故事來引導學生好好學習,形成好的學習習慣。
現(xiàn)在的小學生大部分還是習慣于老師“喂”知識,而不是主動去學,更不用說是靈活運用了。在教學中應該盡量把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覺得學有所用,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通過讓學生動手做小實驗,親自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圓的周長”的教學。通過學生在家中動手對圓的周長和直徑的測量來找出它們之間的倍數(shù)關系就是圓周率,加深了學生的理解,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從而更好的理解了圓的周長公式。在教學中還可以采用成功教學法,在課堂提問中設置不同層次的問題給相應層次的學生回答,并對學生進行及時的指導和鼓勵,讓他們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盡量讓大部分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經(jīng)驗和進步的喜悅,從而更渴望進一步學習新的知識。
正確的學習方法,能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自學習慣。自學的能力與學習意識的變化,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在小學階段,要改變老師手把手教,學生一步步地跟著學的老模式。根據(jù)所處的環(huán)境與涉及的知識的變化,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思考,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好奇心,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要切實加強小學生自覺學習的習慣,提高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能力,認真聽課和獨立完成作業(yè),端正考試態(tài)度,積極主動地對待每門課程的考試,以期達到理想的學習目的。教師進行學法指導時首先要弄清學法指導的內容,然后去思考和落實怎樣指導。并且教師要結合實際提供可以操作、能夠運用的學習方法。如當學生提出問題時,教師的任務是告訴他怎樣分析題目,運動自己的知識解決題目。針對大面積的學生自學,可以采用指定閱讀資料,完成較大型的作業(yè)和組織討論等方法。指定閱讀材料的內容要寬一些,要超出教學大綱的要求并且有一定的數(shù)量。因為,閱讀習慣是自學習慣的基礎,是形成自學能力的關鍵。
1.創(chuàng)設合作的機會。
課堂教學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適時引導,不僅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合作的意識。因此,教師要尋找機會、創(chuàng)造機會激勵學生合作。比如,教學“步測、目測”時,教師可以設置實踐活動測量操場,學生在步測中既要保持步伐大小基本一致,又要數(shù)步數(shù),如果測量效果不理想,教師可以布置兩人一組,一人走一人數(shù),給學生合作的機會;教授統(tǒng)計圖表時,有的統(tǒng)計圖表在正面,可有關的分析、問題卻在反面,學生閱讀不方便,教師可以布置同桌合作,一正一反,便于閱讀。這些做法都可以激勵學生合作的興趣。
2.形成合作的習慣。
有了合作的需要,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建立合作小組。根據(jù)班級情況,通常是前后桌形成一個“四人小組”,部分人數(shù)不合適的,可建立若干個“六人小組”,這樣分組便于學生進行合作、討論。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再有意識地強化“小組”的集體榮譽感,組內就會出現(xiàn)“互幫互助,扶攜共進”的良好氛圍,達到合作的另一層意義——共同提高。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卑阎R機械地傳授給學生,不如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教會學生自己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積極主動地去觀察、實驗、分析,自己探索知識,發(fā)現(xiàn)知識,掌握知識,形成一定的數(shù)學技能,從而達到“不教”的目的。只有當學生的“學”的方式有了徹底的改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課堂氣氛活躍,生與師、生與生之間的交流平凡,學習效率明顯提高,徹底改變了過去被動學習的狀況,學生才會由對知識的被動接受轉變?yōu)閷χR的探究,并逐步提高自學能力。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34-63.
[2]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研制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 (五年級上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78-79.
[3]陳玉蘭.談小學數(shù)學中的練習及練習設計[J].山東教育,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