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麗霞河北省衡水市濱湖新區(qū)彭杜中心校
初中語文課本中的精彩比喻俯拾
侯麗霞
河北省衡水市濱湖新區(qū)彭杜中心校
修辭的功能在于增強語言的表現(xiàn)力。體味語言表達(dá)的妙處,不僅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欣賞能力,還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表達(dá)能力。比喻是文學(xué)語言的根本。古今中外的文學(xué)大師們,總是擅長使用這再也平常不過的工具,從而把它變成修飾文學(xué)語言的利器,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
下面這些獨樹一幟的比喻句,都是從初中語文課本中信手拈來的,你知道它們“妙”在何處嗎?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lǐng)著我們上前去。
──朱自清《春》(人教版課標(biāo)本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
作者在完美地描繪了春天的畫卷之后,連用三個比喻作為全文結(jié)尾,縱情地對春天予以贊美,進(jìn)一步揭示春天不可遏制的創(chuàng)造力和無限美好的希望。三個比喻,從三個不同的角度來吟唱: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贊美春之“新”;春天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贊美春之“美”;春天像孔武有力的健壯青年,贊美春之“力”。從剛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描寫的順序耐人尋味,寫出了不同時段的不同景象。三個擬人化的比喻,想象豐富,散中求整,漸次排比,氣勢迭起,戛然有力地收束全文,令讀者回味無窮。
──魯迅《社戲》(人教版課標(biāo)本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
“夏夜行船”是《社戲》中的精彩片段之一。這里作者把“連山”比喻為“獸脊”,“淡黑”與“鐵”對應(yīng),“起伏”與“踴躍”對應(yīng),“踴躍”的“獸脊”有“連山”的“起伏”之形,“鐵”的“獸脊”有“連山”的“淡黑”之色。從形和色兩方面設(shè)喻,連山既有濃厚的質(zhì)感,又有強烈的動感。以動寫靜,反襯船行之快,有力地烘托了“我”即將看到社戲時的興奮急切心情。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人教版課標(biāo)本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
這首詩起句就氣勢不凡,把邊塞風(fēng)雪的赫赫聲威表現(xiàn)出來了:“北風(fēng)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北憋L(fēng)一吹,大雪紛飛,突出了邊塞環(huán)境氣候的特點,風(fēng)雪來得早,來得猛烈。接下去,“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個轉(zhuǎn)折來得突兀,來得意外。詩人以“春風(fēng)”使梨花盛開,比擬“北風(fēng)”使雪花飛舞,極為新穎貼切。“忽如”二字不僅寫出了“胡天”變幻無常,大雪來得急驟,而且傳達(dá)出了詩人驚喜好奇的神情?!扒淙f樹梨花開”的壯美意境,頗富有浪漫色彩。春風(fēng)吹來梨花開,竟至“千樹萬樹”,意象繁富而壯麗。詩人將春景比冬景,尤其將南方春景比北國冬景,幾乎使人忘記了塞外的奇寒而內(nèi)心感到春天般的溫暖與喜悅,真是“妙手回春”??!這也許就是常常令后人欣羨不已的“盛唐氣象”吧,寫苦寒總是那么樂觀,寫離情總是那么曠達(dá),寫惆悵總是那么奮發(fā),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大國風(fēng)范孕育出來的“大人”(大寫之人)情懷。
──范仲淹《岳陽樓記》(人教版課標(biāo)本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
在描繪了洞庭湖“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的白天美景之后,作者又發(fā)揮豐富的想象,為我們展示了洞庭湖的夜晚美景──“長煙一空,浩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晴朗的夜空云霧完全消散了,一輪滿月高掛天空,明亮的月光悄無聲息地潑灑在千里湖面上;一陣微風(fēng)吹來,湖面泛起了層層漣漪,浮動的光影如同金子在跳動;無風(fēng)的時候呢,湖面平得像一面鏡子,月影靜靜地躺在水中,就像是一塊圓玉沉在水底;耳邊傳來聲聲漁歌,有的遠(yuǎn),有的近,此唱彼和。──這是怎樣一幅令人心醉的畫面??!兩個比喻,一動一靜,對仗工整,把洞庭湖的夜景寫得有形、有色、有聲?!按汉途懊鳌钡囊咕芭c前面的日景,共同構(gòu)成一幅明麗的畫面,為極寫“心曠神怡,寵辱皆忘”的“喜”之情作了有力的鋪排。
──毛澤東《沁園春·雪》(人教版課標(biāo)本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
作者登高望遠(yuǎn),蜿蜒群山披冰戴雪,猶如銀色的長蛇在騰舞;巍巍丘原冰封雪裹,好似白色的大象在奔馳?!吧健庇小吧摺敝?,有“銀”之色;“原”有“象”之形,有“臘”之色。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銀蛇”逶迤曲折,以“馳”字形容白雪覆蓋的高原如“蠟象”奔騰聳動,極為傳神地把冰封雪蓋的群山高原寫活了。雪景以“白”為特征,作者卻不用“白”字,而用“銀”“蠟”,使一個為大雪所覆蓋的潔白美麗的廣闊世界盡現(xiàn)眼前。加上“欲與天公試比高”一句,把“山”“原”人格化了,表現(xiàn)“山”“原”與天相連,更有一種奮發(fā)的態(tài)勢和競爭的活力。“山”“原”本來都是靜物,寫它們“舞”“馳”,這化靜為動的浪漫想像,固然是因為在大雪飄飛中遠(yuǎn)望山勢和丘陵綿延起伏,的確有山舞原馳的動感,更因為詩人情感的躍動,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顯得生氣勃勃,生動活躍。
──王觀《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人教版課標(biāo)本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
古代人們常用秋水形容年輕女子靈活的眼波,用山峰形容用黛色畫成的秀眉,相沿成襲,幾成濫調(diào)。此詞卻反向設(shè)喻,說水是眼波橫流,山是眉峰攢聚,把山水人格化了,頓覺別開生面,活潑異常。接著又輕巧地問上一句:“欲問行人去哪邊?”隨即作出令人更為驚嘆的回答:“眉眼盈盈處?!薄懊肌闭呱揭?,“眼”者水也,“盈盈”者,脈脈含情之謂也。這次友人要去的浙東地區(qū),不正是山水秀麗、春色長駐之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