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柳
據聯(lián)合國預測,隨著醫(yī)療條件的改善,以及社會的進步,到2020年中國的老年人口數量大約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那時,我國65歲以上的老人將達1.67億,占全世界老齡人口6.98億人的24%。在老齡化的社會背景下,如何回應龐大的老年人群體的問題和需求,實現(xiàn)從單純依靠傳統(tǒng)的家庭體系到多元要素參與的綜合體系的構建,從而在制度和社會層面上拓寬回應老年問題的路徑,已經成為各個學科關注和研究的重點議題。關于老年社會工作的教學與研究,以及機構中關于為老年人的服務成為社會工作領域中的重點。
到目前為止,全國已有303所院校開設了社會工作專業(yè),老年社會工作作為社會工作的重要實務領域,各個院校在課程的設置上,該課程都被列入在內。具體老年社會工作如何進行教學,能達到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專業(yè)教師進行了相應的探討。梳理查閱相關文獻,在老年社會工作的教學中,主要采用兩種方式,即角色扮演法和認知-體驗法。角色扮演的目的,就是通過模擬真實的情境,讓學生能夠與老年人實現(xiàn)角色上的互換,對老年人的心理、態(tài)度和行為能夠感同身受,產生一種情感上的共鳴,以更加清晰地認識和體驗服務對象群體的問題和需求,為采用恰當的服務策略、技巧和方法奠定基礎。另外,還系統(tǒng)地闡述了角色扮演和角色扮演教學法的含義,該方法在教學中的應用,以及角色扮演在老年社會工作教學中的意義和問題?!罢J知-體驗”教學模式是讓學生們通過完成“主體意識—客體意識—角色扮演—社會實踐”這一系列的過程,建立起比較明晰的老年人意識的觀念,而且這種意識能夠更加順暢地、甚至是自動地出現(xiàn)在社工的自我意識中,而不是依靠想象來推斷老年人的需求,從而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務。這兩種教學方法和模式,雖然命名有所不同,可以說,認知-體驗法是角色扮演法的拓展和深化,其實質的內涵都是強調在一種模擬的情境中,讓學生體會和感受老年人的需求,讓實務技巧的操練回到相對真實的情境,以實現(xiàn)對服務對象群體深層次的理解。
在關于老年社會工作的實務方法和模式的研究中,相對比較多地采用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和社區(qū)工作方法。蔣美新,段新燕在《農村老年婦女問題及其社會工作方法的介入與運用》一文中,從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qū)工作等方面分析具體的社會工作介入方法。從個案工作而言,通過在服務過程中樹立積極的老齡觀念,并且在活動中挖掘老年女性群體自身的潛能,改更能暢揚華夏之“民彝”,而對之褒獎有加,也注意到“代議政善生存境況,提升其自我回應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小組工作上看,為了提高該群體的社會參與性,組建各種類型的小組,從而在群體的情境中,舒緩個體的壓力,增強其集體抗壓能力。社區(qū)工作主要是從中觀的環(huán)境入手,推動社區(qū)規(guī)則的轉變,建立一個比較融洽的社區(qū)養(yǎng)老氛圍。
在老年社會工作實務方法的研究中,實際上,采用的比較多的是小組工作方法。易勇、崔香芬在《從農村老年人的照料現(xiàn)狀看專業(yè)社會工作的介入》一文中探索了老年人的照料模式,提出將賦權觀念運用于老年人小組工作中,發(fā)展老年人的互助小組。丁振明、何少穎,孫唐水也闡述了小組工作方法在養(yǎng)老機構中的具體應用,包括小組工作方法組前準備技巧和組中同理心等技巧的運用,以及在老年公寓實習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在實務方法的研究中,針對老年群體的分層現(xiàn)象,特別是針對不同性別的老年人的多樣化和差異化的問題,如何采用不同的服務手法,以及宏觀社會工作方法如何在老年社會工作中運用,研究者涉獵較少。
老年社會工作的理論視角,在已有的研究中涉及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增權視角、心理社會視角。李金娟認為人本主義思想的啟示在于,以老年人為本,強調服務關系和氛圍的重要性,構建一個溫暖的、安全的、自由的、充滿情感的環(huán)境,充分重視老人自身的資源,實現(xiàn)助人自助。另外,“以案主為中心”的助人關系為主軸,這要求社工是一個真實坦誠的人,能做到無條件地接納案主,與老年案主能夠換位思考。何楠針對老年群體的特征,引入“增權理論”的視角,對老年社會群體進行權力分析。該文認為,老年群體的基本生存狀況無論從個體層面、人際交往層面,還是社會層面都處于無權狀態(tài)。根據老年人失權的程度劃分為三層,無權群體、弱權群體和有權群體,并分別采取介入策略。在個體層面,幫助老年人增加對環(huán)境和個人心理的控制力。在人際交往層面,通過社會關系網絡的構建與拓展,使得老年人擁有具有一定關系品質的社會資源,使得其活動以及生活中的各種需求在不同的狀況下,都能得以滿足和實現(xiàn),并且提升其個體對群體的影響力,從而構建起具有滋養(yǎng)型的生活和社會環(huán)境。在社會參與層面,鼓勵老年人參加社會活動,培養(yǎng)表達自己利益和需求的社會意識,爭取話語權,并掌握基本的利益表達途徑。易勇和余少杭的文章,也從“增權”的視角分析了解決老年歧視所帶來的老年社會問題的策略,認為要使老年人的生活過得有價值有尊嚴,不但要從微觀層面上,更要從宏觀制度層面上,對他們進行賦權,使其能夠全面地參與社會生活。另外,心理社會視角也常運用在老年個案社會工作上,社工通過心理社會治療模式的直接治療、間接治療、懷舊等多種技巧,同時挖掘、整合和改善案主的社會資源,使案主的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
在老年社會問題的回應策略上,已有的研究成果從理念、制度、傳媒、個體和社會等諸多方面展開論述。認為,從服務理念方面要樹立一個正確的老年社會工作的價值觀;在制度上要加大對老年群體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的資金投入。劉雯認為,在社會福利方面,必須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做好老年人的醫(yī)療護理和照顧工作,補貼老年人的生活費用支出,與非政府機構合作,成立各類老年活動中心;在社會上各種新聞媒介要努力塑造老年人的健康形象。如果從宏觀社會工作的視角介入老年問題,不但要從理念和制度入手,在具體的策略上,在社區(qū)層面要加強為老服務,為老年人提供文體娛樂和再學習條件,成立日間活動中心,為老年人提供醫(yī)療、康復和保健服務,組織老年人投身社區(qū)服務。對于老年人個體而言,社會工作不但要關注到健康老人的需求,幫助他們在知識與技能的培訓、行為處事能力、老年人的自我形象,也包括通過對其政治和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維護其權益不受侵犯,使得其過一個體面的老年生活;同時,也要關注到病患老人的就醫(yī)、生活照料、養(yǎng)老等方面的需求,使其能過一個相對有質量的,減少身體上的痛苦的晚年生活。
在老年社會工作的內容上,包括老年社會救助,老年生活服務、老年家庭關系處理、老年心理輔導、老年社會參與和社會融合,另外還包括醫(yī)療服務、教育服務和就業(yè)服務等內容。但是,已有文獻更多地關注了養(yǎng)老需求方面。目前,在全國老年人的自殺問題呈現(xiàn)出有一部分老人的心理需要干預和介入。從老年社會工作的理論視角看,可以從多個角度切入該研究領域,如社會撤離理論、活動理論、連續(xù)性理論、生死觀理論、相互作用理論、年齡分層理論、老年亞文化群理論、角色理論、交換理論、現(xiàn)代化理論等。已有的研究從心理社會視角、增權視角、人本視角展開,對其他的理論視角都沒有涉獵。從研究對象群體的選擇上,已有的研究集中在農村老年婦女,受艾滋病影響的老年人,西部貧困地區(qū)老年人。對老年群體的分化和需求的多樣性相關的研究資料和成果比較有限。老年社會工作關注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改善老年人生活待遇和服務水平,而對于老年人的自助組織、老年人權益、潛能、精神狀態(tài)等方面的研究尚顯不足。而且對于老年人群體角色的呈現(xiàn),更多地以受惠者、弱勢群體和問題群體等詞匯來概括,而對于老年人的價值創(chuàng)造者的形象沒有很好地表現(xiàn)出來。
當前,我國老年社會工作的研究范圍比較廣泛,而且問題解決具有急迫性,但是相對于社會現(xiàn)實來說,有關老年社會工作的研究顯得落后于現(xiàn)實,研究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社會工作的重要屬性是其實務操作性,而已有的研究成果,對問題的呈現(xiàn)和分析都比較細膩,不足之處在于開展服務的方法、成效、評估、反思等內容涉獵較少。這也將是未來該領域研究中需要強調的部分。
鑒于此,如何消除我國老年社會工作研究的不足和問題,使其能夠回應我國現(xiàn)階段在老年問題解決上的急迫性,是當前老年社會工作面臨的主要方向和議題。需要努力的是,學者們應該關注于實地的研究調查,敏銳細膩地發(fā)現(xiàn)不同地區(qū)不同階層的老年人需求的差異性,探索具體的介入方式方法和模式,具體地通過行動和細致入微的服務來回應老年問題。
[1]何楠.增權理論與老年社會工作實務[J].法制與社會,2010
[2]牟羨,張策.心理社會治療模式在老年個案中的運用及反思[J].社會工作,2008
[3]丁振明,何少穎.探索小組工作方法在老年公寓開展社工服務的具體應用[J].福建醫(yī)科大學學報,2009
[4]孫唐水.養(yǎng)老機構中開展老年小組工作的實證研究[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
[5]王芝蘭.角色扮演法在老年社會工作教學中的運用[J].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2
[6]吳偉. 老年社會工作“認知——體驗”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社會工作,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