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晶晶(齊魯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3)
在教學中成長
——高校外語教師學習過程研究
郝晶晶
(齊魯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3)
論文將主要探究外語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學成長的過程與需求。文章以不同背景、不同閱歷的教師組成的教師團隊作為研究對象,以教師間的學習與實踐為主體,尋找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有效途徑,達到優(yōu)化外語教師隊伍的目的。
高校外語教師;教師學習;教學
隨著我國經濟發(fā)展不斷傾向國際化,社會對英語領域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因此,國家、社會及相關部門對國內高校英語教學領域的關注度也在持續(xù)提升。自零四年 起,國家的大學英語教育改革便開始在國內的百余家試點院校中進行實施。進行整改的目的是引進借由信息技術作為輔助的教學方式,以達到提升學生英語水準的目的,特別是學生的口語交流能力。經過數(shù)年的時間,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教學的整改能否得到成效,主要是由參與教改的教師陣容決定的,他們是否深刻了解學生的需求,是否能心無旁騖的投入到教學過程中,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熱情,是否能對教學資源進行充分的利用,這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素。英語教育改革的效果,與教師本身的知識含量、創(chuàng)造力與專業(yè)素養(yǎng)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所以推動外語教師隊伍的發(fā)展,提升外語教師各方面素質,成為了英語教育改革工作中的必走一步。許多年來,因為大學的英語教師陣容長期處于流失嚴重,人數(shù)不足的狀態(tài),對于廣大教師的發(fā)展需求與自我提升需求,上級領導人員通常只是給予言論上的支持與承諾,在實際的工作中,多數(shù)教師的發(fā)展與自我提升期望依然難以得到滿足。教師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情與使命感,逐漸在無味的工作中流失,也忘記了自己從事教育事業(yè)的初衷。這種局面對于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有著很大的負面影響,所以,如何讓教師能在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得到更多提升與發(fā)展,其中重要的條件又是什么,這是本次研究的主要問題。
這次的研究內容主要是在 S學院進行為期兩年的英語課程整改實驗研究,主要采用課堂觀察、團體備課、教學日志、學生座談和訪談等手段來對教師成長發(fā)展的基礎條件與所需環(huán)境進行研究。為了使教學整改內容更加符合教師發(fā)展的實際需要,實驗的負責人就要以參與者及研究者的身份參與到教學工作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中,對授課的進程進行協(xié)調,并充分了解學生的需求,協(xié)助教師排除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各類問題,安排教師進行輪流主持備課,并與教師探討教學有關的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措施。本次研究的分析與落實也是以教師行動研究為主題進行的一次嘗試。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教師在為期兩年的教學過程中是否有各方面的變化,是什么樣的因素推動了教師的變化。
該項目的實施與完成需要依賴組內所有成員的努力參與。所有的參與教師都有一個共識,就是希望做好教學整改工作,切實提升學生的英語知識含量及應用能力,同時也達到對自己各項能力的提升。這是確保研究得到更好的成效,并能夠順利完成的前提,也是讓參與教師更加團結、更加專注的推動力。在研究開始的初期,教師團體最大的期望就是能完成教學任務,而科研任務并沒有列入到關注的范圍內,這也讓研究活動的協(xié)調人更加清楚的意識到了本次活動中教師的研究工作主要還是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而且需要與教師的教學需求有密切的聯(lián)系,所以要重點做好教學過程中的三個主要環(huán)節(jié),即備課、課堂活動及課后的反思。而在這些活動之中,做好教師的團體備課是順利完成教學與科研目標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師隊伍中的成員Mabel作為主要協(xié)調人,對團隊成員進行了詳細的講解,讓其他成員充分意識到了這三個環(huán)節(jié)對教師綜合能力及專業(yè)素質的提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的學院,其英語教學的改革重點是建立起良好的教師隊伍學習平臺。在這樣的平臺上,每個教師的優(yōu)秀能力與教學熱情都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和發(fā)揮,并且在教師隊伍的溝通與合作過程中,能夠讓教師的綜合能力與素質都有所提升。
無論是有經驗的資深教師,還是無經驗的新教師,在課程開始前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或緊張心理。所以在課前做好備課,特別是教師隊伍的團體備課,是能夠讓教師更加順利完成授課,降低焦慮的有效方式。對于團體備課,教師普遍都有不同的心理認知,資深的教師通常會覺得備課是對時間的浪費,因為資深教師認為自己對于授課流程已經有了深刻的了解,并且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授課模式,對青年教師來說,團體備課又會加大其心理上的負擔,讓其本身經驗的不足更加明顯。對于這一點,Mabel認為,團體備課是能夠養(yǎng)成校對團體精神的重要機會,因為團體備課不單是要讓教師了解到授課內容的重點,更重要的是能為教師提供一個分享教育經歷與提出教學問題的機會,通過信息的交流,能夠更多了解到其他教師的經驗,與遇到的問題,并通過共同的討論將遇到的問題進行解決。所以團體備課從開始就有了新的方向。其一,對學生在課上課下的狀態(tài)與情況進行交流與總結,并及時對授課方式及課程內容等方面進行改善。其二,培養(yǎng)出創(chuàng)新且符合教師與學生發(fā)展需求的教學理念。其三,建立起教師隊伍的分享意識與合作精神。其四,對教學的目的與觀念進行統(tǒng)一,加深對教輔及教材的認識,找出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通過討論進行解決,達到資源的共享。顯然這樣的團體備課方式與教師平常所知的團體備課在形式與內容上都是不同的,在這樣的團體備課過程中,教師們的關注點也產生了轉變。
雖然這樣的團體備課能夠有效的協(xié)助教師提升教學能力,建立教學的信心,但最終教師還是要獨立在課堂上面對學生的各種問題與突發(fā)事件。在教學的觀念與教學的實踐經驗之間還是有很大區(qū)別的。所以怎樣能夠讓教學觀念在教學的實踐過程中得以貫徹落實,是 Mabel始終十分重視的一點。在開學一個月之后,Mabel便開始到每個班級去進行輪流聽課,以便了解教師的教學需求與學生的學習情況。她向所有參與研究的教師都進行了說明,表明聽課的目的并非是為了評判每個人的教學成果好壞,而是為了對各個班級的教學進度及需求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進而輔助教師了解學生的特點,也能夠了解到教師的需求。所以雖然參與的教師在收到聽課的通知后都感到十分緊張,但也都對這樣的課堂觀察給予了認可與支持,并且承認這樣的聽課環(huán)節(jié)是有必要的,對于提升其自身的各項綜合能力也是有很大幫助的,在聽課的過程中,Mabel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其一是師生的互動是否良好。其二是課堂的整體氣氛是否和諧。其三是教師在課堂掌控方面的能力。其四是學生在課堂中是否投入,注意力是否集中。而且在每次聽課之后,Mabel都會與授課教師進行一次討論,首先是要了解教師在課堂上整體的感受及發(fā)現(xiàn)的問題,讓教師提出自己所關注到的情況,并對教師做法正確的方面給予全面的肯定。對于課堂效果十分優(yōu)秀的課程,Mabel會選擇在團體備課的過程中與所有教師進行分享,而另一些課堂效果并不完全理想的課程,則會在私下提示教師應當注意的方面。
通過研究,我們可以看出,優(yōu)秀的教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良好的反思能力。Poser(1989)提出一個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他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對自己教學經驗的反思,來促進其對教學實踐活動的理解和認識,從而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培養(yǎng)職業(yè)能力。大體來講,反思在任何領域都是能夠催人上進提升能力的有效措施,在教育過程中也不例外,教師不但要學會教書,還需要學會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詳細的總結與思考,找出需要改進的地方,進行針對性的改善,這便是反思,在任何事情上都學會反思,就能夠有效減少錯誤的發(fā)生。所以,教師的反思行為,不但是其教學職責的一個部分,也是協(xié)助教師達到進一步發(fā)展的有效措施。為了養(yǎng)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反思能力與反思意識,Mabel鼓勵參與的教師在每次課后都寫教學日記,并組建了專門的討論會讓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觀念、教學模式進行分析與思考,并對相關的教育問題進行討論。例如教師自身的語言能力是否就代表語言教育的能力?你認為學習語言的最佳途徑是什么?學習語言的重點是什么?等等。另外,許多在語言學習方面具有很大爭議性的問題也可以對教師進行提問,促進教師的討論,例如學習語言天分重要還是努力重要?語言學習與其他科目的學習一樣嗎?語言學習是不是比其他科目要復雜很多?等等。當參與的教師在這些問題上對自己的立場進行選擇時,他們就會發(fā)現(xiàn)許多時候自己所堅持的觀點,自己也未必完全能夠闡述清楚,這就說明對于自己觀點的理解還需要進一步深化。這些問題推動著教師進行進一步的分析、討論與自我反思。這樣的討論過程能夠促進教師對語言知識及語言教學問題的進一步認識及思考,并讓教師在對這些問題的探討中發(fā)展出自己在語言教學方面獨樹一幟的觀念。
隨著研究活動的進展,參與的教師隊伍不但在團體備課過程中對自己的教育關注點進行了轉變,而且在教學觀念及其他方面也產生了明顯的轉變。
(一)對教師職業(yè)觀的肯定
在開始進行研究時,教師隊伍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達成研究期間的教學目標,在研究期間教好學生方面。而隨著研究的逐漸深入,教師們開始對自己所從事的教師職業(yè)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教師隊伍對研究與教學工作的投入度因教師之間的互相影響作用而呈現(xiàn)著持續(xù)升高的局面。特別是年輕的教師,對資深教師在教學過程與團體備課過程中所顯示出的教育熱情與認真程度產生了十分強烈的敬佩心理。
(二)對學習主體的認知
經過這兩年的教學實踐,教師隊伍開始在學習主體的認識上有了顯著的思想轉變。原本多數(shù)教師都覺得教師才是教學過程當中的主導者,但在實踐的過程中,通過向其他教師學習與自身吸取教育經驗。教師們都逐漸意識到,學生才是教育過程中的主體,教師進行授課的目的也是能夠讓學生學會知識。她們也開始注重學生的情緒變化與本身性格。并且學會了根據學生需求來對自己的授課方式進行調整。
(三)個人信心的提升
教師的信心是做好教學與推動教師自我發(fā)展的基本條件。隨著研究的進行,教師間的交流不斷加深,參與研究的教師隊伍也都感受到自己作為教育工作者的信心有所增強。這其中 Ruby的變化是最為明顯的,在研究開始時,Ruby是教師隊伍中性格最為內向的,而且教學過程中也經常會有無法控制課堂,學生不聽勸告的情況發(fā)生。但在活動的進行中,許多資深教師對Ruby進行了心理上的強化與疏導,讓Ruby充分了解到了自己的優(yōu)勢與職責,所以逐漸增強了自己的信心。而Ruby自信心的增強也讓她獲得了更好的授課效果。
為期兩年的教學改革研究活動順利結束,參與的教師隊伍并未因為活動的結束而感到解脫或輕松,反而更加希望能夠繼續(xù)參與這樣的研究活動,進行更多的實踐與學習,這說明本次的研究對于教師隊伍的教育心理與教學知識構建都有著很大的幫助,并且讓教師隊伍產生了正面、積極、熱情的教學心態(tài)。而這樣的活動也正是幫助教師進行自身改善,得到更好發(fā)展的最有效措施。而教師隊伍的良好發(fā)展,也為教育事業(yè)未來的發(fā)展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保障。
[1]Poser,G. J.Field Experience:Methods of Reflective Teaching [M].New York:Longman Inc,1989.
[2]王薔,張虹.英語教師行動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
[3]王俊菊.外語課堂環(huán)境下的教師學習研究[J].中國外語,2012,(1).
[4]崔琳琳.外語教師學習研究述評:理論、主題與方法[J].中國外語,2013,(6).
(責任編校:張京華)
H319
A
1673-2219(2015)11-0143-03
2015—08—20
郝晶晶(1981—),女,山東金鄉(xiāng)人,碩士研究生,齊魯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英語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