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華君
(湖南科技學院 圖書館,湖南 永州 425199)
遠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湘妃怨》語言解析
尹華君
(湖南科技學院 圖書館,湖南 永州 425199)
《湘妃怨》是一個擅長于學術研究的文學博士寫的文學作品,讀之覺得與眾不同,有點出乎意外而又合乎情理。細細品讀,這與作者嚴謹?shù)恼Z言構思、精巧的言語策略,以及恰當?shù)奈难园自捲~語并用不無關系。
湘妃;怨情;語言特色;語言構思;言語策略;文白并存
《湘妃怨》是一個擅長于學術研究的文學博士寫的文學作品,讀之覺得與眾不同,有點出乎意外而又合乎情理。細細品讀,這與作者嚴謹?shù)恼Z言構思、精巧的言語策略,以及恰當?shù)奈难园自捲~語并用不無關系。
西方語言學家阿爾諾和朗斯洛在17世紀就認為,“語言 是表達思想的符號,思維的內(nèi)容和方式?jīng)Q定了語言的形式”[1]20。這一觀點深深影響了西方語言學界,也不斷地為后人所闡釋,所翻新。到了19世紀,法國語言學家房德里耶斯甚至認為,“語言久存在于人的思維之中,語言不可能存在于進行思維和說話的人之外”[2]201。這些觀點概而言之就是,語言表達思想,思維決定語言。這與中國文學批評史中的基石——詩言志——是不謀而合的。錢穆甚至將之概括為,“中國文學亦可稱之為心學”[3]245。
言為心聲,文心即人心。詩三百之首句“關關雎鳩”,即言愛慕之心。曹孟德之“千里無人煙,白骨露于野”,即言憐憫之心,而其“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即言遠游懷鄉(xiāng)之心。陶淵明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即言歸隱之心。王右丞之“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即言唯美之心。柳宗元之“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即言孤獨之心。蘇東坡之《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即言凄苦之心。
《湘妃怨》亦然。在肖獻軍博士看來,娥皇、女英二妃不僅是道德楷模,更是政治犧牲品,是怨女。史傳美談堯舜禹的禪讓制,其實就是一曲宮斗劇。二妃在這場宮斗劇中,先后蒙受了婚姻政治化之苦,隱姓埋名下嫁之苦,私定終身之苦,后母迫害之苦,驅趕父母之苦,夫妻離別之苦,苦始苦終,終成最早的“怨婦”。二妃怨婦形象,顛覆了最早的愛情神話的傳統(tǒng),作者立意之新,足以令人咋舌。這一點,已有前輩細說,在此不再贅述。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是中國文學塑造藝術形象朦朧美、內(nèi)涵美的一大法寶,屢試不爽。不盡言,既為讀者留下了遐想的空間,也為讀者留下了閱讀時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的可能?!都t樓夢》中賈寶玉與林黛玉的生死之戀,最后在蕭瑟冷落的瀟湘館隨著林黛玉的咽氣而劃上句號。黛玉咽氣之前,一句“你好……”不盡之言,雖然是短短的兩個字,卻有千百種解。
本人不才,憑我理解,就這個“你”字就有如下選項:是指身在正在婚禮殿堂而心系瀟湘館的賈寶玉,還是得了寶玉的人而沒有得到寶玉的心的薛寶釵?是既讓她愛,愛其曾經(jīng)那么疼她,又讓她恨,恨其最終拍板選擇寶釵最為孫媳婦的老夫人,還是為了自身官宦而送黛玉進賈府致使黛玉寄人籬下的生父林如海?是祈求不應的茫茫蒼天,還是時不假我的時運?是喜氣盈門的怡紅院,還是冷落蕭瑟的瀟湘館?是有黛玉之神而命運多舛先黛玉而去的晴雯,還是大大咧咧傻人有傻福的史湘云?甚至是三進大觀園以自獻短處而供人取樂的劉姥姥,還是滿口噴糞,敢罵賈府上下沒有一個好東西,雖然最終被拖入馬廄掌嘴灌糞,卻落得敢直言罵街、人人敬畏的焦大?而“好”字之意,更加豐富,更加琢磨難定。是喜,還是憂?是怨,還是恨?是祝福,還是囑咐?
還是錢穆說得好,“中國人主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故其著之文字,出之語言,僅略道己意而止。其未盡者,則待讀吾書聽吾言者之自然體會。其贊成與反對,亦待其自加判定”[3]150。其中意思,全由讀者領悟,任憑讀者解讀。也只有這樣,文學形象的多樣性才得以凸顯,才會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林黛玉”的多樣美。
《湘妃怨》可以說是一部時下流行的宮斗劇,堯舜禹是前后相繼的皇阿瑪,娥皇、女英則先后經(jīng)歷了格格和皇后的角色轉換。在宮廷斗爭中,前朝爭權,后宮爭寵,無休無止。而這些爾虞我詐的爭斗從來不是通過擺在桌面上來辯論來投票實現(xiàn)的,而是通過表面和平背地里較暗勁來取得的。在言語的選擇上,說一半留一半,點到即止,聲東擊西,話里藏話,常常是宮斗劇的標配,其實這正是宮斗中的真實反映。因此,《湘妃怨》的言語策略選擇“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是得體的。
宮斗劇之所以在時下的中國大有市場,就是因為中國歷史上長期上演了、現(xiàn)在也還在上演著宮斗劇。草民有知情權(或者說是知情的欲望),但無處可知情,繼而轉向戲臺。俗話說,要找清官在戲臺,其實,要知真相也在戲臺。
《引子:舅舅來訪中》中述說的雖是舅舅與舅母之苦難,其實是現(xiàn)代湘妃之怨。舅舅的出逃源于1960年那個苦日子?!澳菚r實在太困難了,我們大隊里已經(jīng)餓死了不少人。大隊長也生了憐憫之心……”[4]2
我曾經(jīng)把這段話讀給我正在念小學的兒子聽,原先只想到他不能理解,更讓人想不到的是十歲小兒竟然是這么認為的:“還會餓死人,沒飯吃,可以吃方便面??!”“這個大隊長好厲害,還能管著人不讓走,我們的大隊長(少先隊大隊長)還幫我們掃地,得到廣播表揚呢。”
前輩的苦難永遠是個迷,看來零零后已經(jīng)無法理解那段歲月了。天災人禍交加的那段歲月,民不聊生,吃野草,吃樹皮,吃像白面團似的觀音土,餓殍滿地,哀鴻遍野??墒?,這樣的關頭還有精神枷鎖套著,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寧肯餓死也不要國外的救濟糧。最后,到底餓死了多少人,至今是個謎。犬兒不知,那時的大隊長是多大的官——簡直有生殺予奪之權。連大隊長也生了憐憫之心,可見當時的情況有多糟糕?!断驽埂反颂幍牧攘葦?shù)語,卻如蜻蜓點水,水面雖然只是泛出輕輕漣漪,水下卻有驚天駭浪在洶涌,讀之令人掩卷深思。
錢穆大師說過,中國人于語言文字,特重雅俗之分。俗即限于地,限于時。而雅則不為其所限。[3]150看來《瀟湘怨》的作者是深諳語言的雅俗之道。從俗是作者立意取材的一大原則,也是作者選詞行文的一個標桿。然而作者意欲將遠古傳說解釋得更加合理,從眾之余,另辟新徑是常有的事,偶爾話語出格也就在所難免了。具體到語言運用,莊者雅之,述以文言;非莊者俗之,多用白話。
(一)書信公文多用雅語
古人講古語,這是常識。然而考慮到現(xiàn)代人的閱讀習慣,通篇多用符合現(xiàn)代人的白話語言。但在書信公文之時,仍然用文言寫作。第二章《下嫁》中,娥皇、女英隱藏了身份,扮成難民餓到在重華門口,最后互相愛慕,私定終身,談婚論嫁得稟告父母。于是,娥皇與重華分別修書,送與帝堯。
娥皇呈送給帝堯的書信中寫道,“伏維闊別以來,已有四月有余,念慈之心,未嘗一日而忘,以致兀兀忘行,負重負憂……公子重華……以利安元元為任,雖世之士大夫無與比也”[4]87。全信以文言寫成,雖然書卷味濃,但典雅大體,甚合古意。
(二)人物對話多用白話
《湘妃怨》一文,人物對話較多,史前人物的話語想必與現(xiàn)在大有不同,而作者將之轉換為現(xiàn)在白話,流暢的表達出來,便于常人閱讀。
“公子,我們進屋去吧!”娥皇拉著他的手說。
重華分明感到了從她身上發(fā)出的陣陣幽香和柔荑上傳來的溫度,這不是夢,夢不可能如此親切。
“公主……”重華遲疑了一下喊道。
“不,還是叫我皇兒吧,我已經(jīng)習慣了。”娥皇說。
“皇兒,你說說,這是怎么回事?”重華怎么也想不明白,帝王之女怎么會進入這個平常老百姓家,并且還和他共同生活了多年。[4]140
無論是人物對話,還是書中敘事,多以白話表達,順暢明了。
(三)情景描述多以文白并存
即使在敘事之中,作者有時也在白話之中夾雜了文言詞語或者文言句子。這種文白夾雜,時而顯得簡潔易懂,時而顯得艱澀深奧。
在描寫帝堯都城平陽出席之夜的祥和時,作者文白并用,十分簡明?!安还苁歉蝗诉€是窮人之家,也不管家的大小,都把門前灑掃得干干凈凈。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貼春聯(lián),祭祀祖宗,家家忙得熱熱鬧鬧,臉上洋溢著歡樂的氣氛?!盵4]39一連串動賓短語的聯(lián)排使用,語義明白,語勢強烈。
對娥皇、女英的美貌描寫,則文白并存。
然細看起來,姐妹二人有各有特色。姐姐一襲長發(fā)披肩,膚如凝脂,氣若幽蘭,眉間唇畔透露出一種高雅的氣韻,卻又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覺,而給人以溫婉、親切之感。破爛的衣服雖然遮住了她的身體,然而,那有如蝤蠐的脖子,帶給人無限的遐想。
妹妹面如初春將盛開的桃花,歲缺少姐姐高雅的氣質,卻多了一份妖嬈。雙頰邊若隱若現(xiàn)的紅扉配上那有如花瓣般嬌嫩可愛的小嘴,已發(fā)給人可愛的感覺。
嘴角始終掛著狡黠微笑,一雙游離不定,仿佛會說話似的。雖然不如姐姐豐滿,那微微隆起的胸脯尚還未構成曲線美,但卻猶如含苞待放的花朵,別有風情。[4]69
娥皇、女英屬于古典美女,天生麗質,不需鉛華。對其描寫當然得用典雅的文言,“膚如凝脂,氣若幽蘭”寫出了姐姐娥皇的莊重美、高雅美。妹妹女英較之姐姐娥皇就多了一份妖嬈美,所以多用生動活潑的現(xiàn)代白話來描述,“嬌嫩可愛的小嘴”、“狡黠的微笑”、“會說話的眼睛”等詞語賦予了女英現(xiàn)代美女的元素。
當然也有文白夾雜,不甚明了之時。如第一章《初識》中對上祀節(jié)的描述。
“轉眼上祀節(jié)到了,天氣也日漸暖和起來,帝堯和他的大臣們各自帶上自己的家眷,來到汾水河邊,洗濯祓除,去宿垢疚,同時祭祀祈福,以消除疾病隱患?!盵4]40此處敘事大體上是順暢的,然而,“洗濯祓除,去宿垢疚”這兩個文言詞組的運用,就有礙常人理解了,原因是文言太深,不好懂啊。
要之,《湘妃怨》是一部有著學術著作語言特色的文學作品,其語言構思精巧,言語策略得當,文言白話并存,甚合史前人物古意。
[1][法]阿爾諾,朗斯洛.普遍唯理語法[A].胡明楊.西方語言學名著選讀[C].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法]房德里耶斯.語言論[A].胡明楊·西方語言學名著選讀[C].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錢穆·現(xiàn)代中國學術論衡[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1.
[4]肖獻軍·湘妃怨[M].北京:團結出版社,2014.
(責任編校:張京華)
I247
A
1673-2219(2015)06-0036-02
2015—03—23
尹華君(1975—),男,湖南洞口人,湖南科技學院圖書館館員,研究方向為地方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