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炎
40年以前,很多人是因為錢鐘書是楊絳的丈夫,才知道錢鐘書;40年后,又有很多人是因為楊絳是錢鐘書的夫人,才知道楊絳。我了解楊絳先生,是從看了錢鐘書先生所著的名著——《圍城》之后。
“錢鐘書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壓根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間,打掃現(xiàn)場,盡我應(yīng)盡的責任?!碑斈暌呀攀啐g的楊絳開始翻譯柏拉圖的《斐多篇》。2003年,《我們仨》出版問世,這本書寫盡了她對丈夫和女兒最深切綿長的懷念,感動了無數(shù)中國人。時隔4年后,96歲的楊絳又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探討人生價值和靈魂的去向,被評論家稱贊:“96歲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嬰兒的純真和美麗?!弊叩饺松吷?,她愈戰(zhàn)愈勇,20卷的《錢鐘書手稿集·中文筆記》也已面世……這位百歲老人的意志和精力,讓所有人驚嘆。
這是她一貫身心修養(yǎng)的成果。據(jù)楊絳的親戚講述,她嚴格控制飲食,少吃油膩,喜歡買了大棒骨敲碎煮湯,再將湯煮黑木耳,每天一小碗,以保持骨骼硬朗。她還習慣每日早上散步、做大雁功,時常徘徊樹下,低吟淺詠,呼吸新鮮空氣。高齡后,改為每天在家里慢走7000步,直到現(xiàn)在還能彎腰手碰到地面。
當然更多的秘訣來自內(nèi)心的安寧與淡泊。楊絳有篇散文名為《隱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錢鐘書最想要的“仙家法寶”莫過于“隱身衣”,隱于世事喧嘩之外,陶陶然專心治學。生活中的她的確幾近“隱身”,低調(diào)至極,幾乎婉拒一切媒體的來訪。2004年《楊絳文集》出版,出版社準備大張旗鼓籌劃其作品研討會,楊絳打了比方風趣回絕:“稿子交出去了,賣書就不是我該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p>
錢鐘書去世后,楊絳以全家三人的名義,將高達800多萬元的稿費和版稅全部捐給母校清華大學,設(shè)立了“好讀書”獎學金。楊絳和錢鐘書一樣,不喜歡過生日,90歲壽辰時,她為避打擾,專門躲進清華大學招待所住了幾日。
她早就借翻譯英國詩人蘭德那首著名的詩,寫下自己無聲的心語:“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shù);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p>
現(xiàn)在的她,過著一個普通老人的生活,耳朵有些背,視力也下降了,已經(jīng)閉門謝客。總有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打電話過去,她總會溫和地聊幾句,然后說她的胳膊有些酸了,讓人不好意思再打擾。我想,我們真的不必再打擾,只是靜靜地讀一讀她和錢鐘書的書,真的,這就足夠了。《我們仨》中,我們看到那樣一個讓人仰止的家庭,也有普通家庭的歡喜與哀愁。楊先生的筆調(diào)依然清新優(yōu)雅,冷雋幽默。錢鐘書、楊絳、錢瑗“我們仨”,他們性格各異,志趣相投,都將讀書治學作為自己人生的追求,甚至生命本身。他們的善良、智慧和正直,他們對生、老、病、死的透徹豁達,使人深受啟發(fā),獲益匪淺。
楊絳現(xiàn)在開始漫不經(jīng)心地整理自己的作品,她卻說:做完他們的事情,心里才踏實,剩下我自己的事,已經(jīng)不要緊了,即使現(xiàn)在走了,也可放心了!
(摘自《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