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索爾·貝婁對人類狀況的關注
    ——以《尋找格林先生》為例

    2015-03-17 21:14:32
    外語學刊 2015年6期
    關鍵詞:貝婁索爾格里

    張 軍

    (黃河科技學院,鄭州 450000)

    索爾·貝婁對人類狀況的關注
    ——以《尋找格林先生》為例

    張 軍

    (黃河科技學院,鄭州 450000)

    在《尋找格林先生》中,索爾·貝婁將喬治·格里布的故事轉換成一個當代神話,它是《傳道書》式的寓言,象征美國公眾普遍的生存環(huán)境,旨在關注人類狀況這一主題。本文探討貝婁充滿寓言式的寫作與人類狀況這一主題之間的關系。

    索爾·貝婁;人類狀況;《尋找格林先生》;《傳道書》

    1 主題:人類狀況

    索爾·貝婁指出,普遍意義上的價值觀是非人性的。他在《尋找格林先生》中暗示,知識分子處于事業(yè)瓶頸的時候,往往迷失夢想的方向,生活態(tài)度過于現(xiàn)實其實是一個國家人文夢想的墮落。夢想是為給人生帶來意義和快樂,而為了實際的利益放棄自我真正的社會價值是一種悲哀、反人類的思想?!秾ふ腋窳窒壬返墓适虑楣?jié)顯示,服務他人帶來的不是雙贏,而是一種充滿艱辛、讓人失去判斷力的工作。當知識分子都追求自由時,社會便是文明的,但當大家都崇拜現(xiàn)實和攀附權貴時,這個國家便已經(jīng)墮落與腐化。

    貝婁勾勒現(xiàn)實的表象: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芝加哥知識分子的生活境遇和感受,同時用象征世界向世人傳達一種思想:人文世界的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平衡關系。作品的主人公格里布作為一名知識分子,要在社會中找準自己的位置和人生目標就需要在紛亂的迷惘中客觀分析現(xiàn)實,發(fā)掘其核心。這充分說明貝婁自己的觀點:“沒有藝術,就不可能解釋現(xiàn)實,藝術和語言的退化導致判斷力的衰減”(Singh 1993:280)。小說書寫記憶與思考,其中人和事物的記憶寫實則作為必要元素出現(xiàn),因為對于小說里的很多人物來說,芝加哥是傳統(tǒng)猶太文化的中心。有學者認為,尋找格林先生實為尋找自我,也是講述自我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定義。事實上,故事中的自我構建在金錢之上(Kindilien 1978:105)。 象征世界的表象憑借故事中主人公格里布的意識而流露,讓讀者深刻感受到社會現(xiàn)實的復雜與浮華,感受到各個階層和各個種族之間相存共處的本質與形式。

    2 人生歷程:《傳道書》

    20世紀30年代,美國社會進入歷史上的陰霾時代:銀行和企業(yè)倒閉,農(nóng)業(yè)岌岌可危,數(shù)百萬失業(yè)者涌向街頭,貧困、饑餓和悲苦在全國蔓延,城市中的現(xiàn)代街區(qū)成為絕望情緒的傾吐之地,失落感甚至災難意識開始進入美國人的思想。20年代的精神世界瞬間坍塌,人們的精神欲望被理性和物質奢求代替,成為個人世界甚至整個美國社會的主宰。但是,在充滿無序感和崩潰感的社會情緒中,引導人們尋找用何種精神力量支撐、救贖自我是該時代作家所要探索的真理。《尋找格林先生》顯示,理性與現(xiàn)實觀念背后起支撐作用的仍舊是《圣經(jīng)》的教義與精神。最原始、最直接的經(jīng)濟危機、社會變化、困惑和自省意識催生很多像《尋找格林先生》一樣的寓言故事。

    格里布是20世紀典型的美國人代表,擁有“向往和渴求美國夢和物質的知識分子的典型思想”(Kulshrestha 1978:152)。故事圍繞他一次跑外勤的經(jīng)歷展開,詳細敘述他在投遞救濟金支票時遇到的種種困難:下層民眾的冷漠、黑人的敵視和多次找尋的失敗等。他經(jīng)歷多次曲折,最終才將支票投遞出去,但收件人卻并非格林先生本人。在大蕭條時期謀來一份珍貴的工作后,他仍然堅持追求物質生活之外的精神世界,但無法擺脫虛華現(xiàn)實生活的誘惑,迷失在追求與認識的無限循環(huán)中,因此得出結論:在規(guī)定的范圍內尋求人生福祉從來不是美國傳統(tǒng)文化認同的觀念。對于生活在芝加哥的美國猶太人來說,他們愿意棲息在傳統(tǒng)的區(qū)域文化視野中,用精神和意識尋找未來?!秾ふ腋窳窒壬凤@示,猶太人從舊的意識世界到新的意識世界的主要經(jīng)驗都來自傳統(tǒng)宗教生活。

    貝婁以旁觀者的身份和用格里布的經(jīng)歷構成反諷,表現(xiàn)具體現(xiàn)實。小說包含的元素頗多:社會、種族、心理、神話和理論(Marovitz 2002:61-77)。其中,《圣經(jīng)》中《傳道書》的結構影響作品的不同視角、視點及其動態(tài)過程?!秱鞯罆肥恰杜f約全書》中“智慧書”的第四卷,其寫作對象是當時耶路撒冷的居民。書名本身就是召集的意思,其主題揭示人類的虛空,昭示人類追求各種欲望并無意義。卷首題詞明確地指出,人類一生都在追求一些永恒的事物,如自由、真理和智慧?!秱鞯罆繁灰暈楠q太教的正典,為所羅門王所著。作者以經(jīng)歷過人生的長者身份,闡述對生死的困惑與絕望及在有限人生過程中的各種追求。首先,作者分析追求智慧:人生意義的實現(xiàn)在于追求現(xiàn)實且價值永恒的東西,但追求智慧和知識不能使人感到滿足和充實,因為隨著智慧和知識的增加,人會徒增憂愁煩惱。特別是當愚昧的人立在高位,智慧不會帶來應有的尊重,不會得到任何回報,也不能使智者延長生命,避免死亡。因此,作者認為智慧本身的虛妄不能改變生命的結局。其次,作者闡述個人的生存觀念:他從墻上的門看到希望,悟出“莫強如吃喝快樂”,強調立足現(xiàn)實的重要性;人生要獲得意義,就必須尊重現(xiàn)實,懂得如何適應現(xiàn)實,享受生命。這間接證實《圣經(jīng)》的主旨:只有經(jīng)歷現(xiàn)實的百般痛苦,才會感受到神賦予生命的意義。

    貝婁在引語中指出:“凡你手所當作的事,要盡力去做……”(索爾·貝婁2011:338)。這正是《傳道書》中第九章第十節(jié):“凡你手所當作的事,要盡力去做;因為在你所必去的陰間,沒有謀算,沒有知識,也沒有智慧”。貝婁的故事同樣采用“認識”和“尋找”的結構,用文學虛構方式陳述同一事實,引導和激發(fā)真實的感受體驗,質疑人類追尋智慧;同時,證實在現(xiàn)實面前感受到人生意義和價值的失落,懷疑正統(tǒng)的人生最高境界,試圖從另外的人生道路探求出路。從結構上看,《尋找格林先生》和《傳道書》的目的同一:闡明人生虛華,說明當代人生活的虛幻。貝婁在敘述當中屢屢借用《圣經(jīng)》話語和寓言故事,重新用現(xiàn)實的觀點加強《圣經(jīng)》傳統(tǒng)對后世社會的影響,用一種新的闡述方式宣告虛華、浮躁的爵士樂時代和特有的社會結構的結束。

    格里布是《圣經(jīng)》文化背景下傳統(tǒng)的知識分子,認為萬事都需忍耐和努力,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到盡善盡美,以此追求人生圓滿。這種思想觀念與美國大蕭條時處于支配地位的消極情緒相悖,因此他的工作過程坎坷曲折。在無秩序的社會中,身份秩序遭到破壞。對于被邊緣化的知識分子,除了加入當時盛行的政治和新聞事業(yè)外,只能像格里布一樣到救濟所從事公益工作。貝婁要反映的不是真正的政治沖突或整體美國愿景,而是勞動階級的生活、社會底層民眾的苦難和種族疏隔等,因此作品折射真正的社會意義。格倫德認為,貝婁對美國現(xiàn)行文化的批判通過在小說中揭露日?,F(xiàn)實實現(xiàn),而現(xiàn)實世界的系統(tǒng)才是美國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Glenday 1990:1)。在故事結尾,格里布成為一個現(xiàn)代布道者,而貝婁通過對《傳道書》的戲擬來表達他對人文主義的現(xiàn)實性思考。猶太裔的主人公陷入文化錯位,被美國社會邊緣化,卻依然不懈地尋找人生的正確方向。對此,貝婁在種族基礎上解讀文化和政治,這就決定他的文化觀和歷史觀不可避免地來自宗教。借鑒《傳道書》的思想,成為解讀作家思想的鑰匙。

    格里布就像一位精神導師,啟示并帶領世人。作為一名書生,他并非文弱,他經(jīng)受試煉,依舊忍耐,直到完成所有的任務。他追尋格林先生,實為追尋真理,追尋智慧。毋庸置疑,他最終會因為忍受苦難和堅忍不拔而獲得福分。面對籠罩一切的病態(tài)社會關系,什么才是人的適當反應?貝婁提供3種選擇:人可以毫無保留地愛,通過善事和博愛賦予冷漠自私的人類環(huán)境以高尚意義;制造新的希望或者幻覺,取代迷惘,消除冷漠世界的寒風和聊以自慰的謊言;堅忍地承受遭遇,既不認可也不否定,不思考對錯,只是硬挺過去。當然,貝婁讓他的主人公格里布選擇高尚的第一種方式。的確,人類生活的目的是在周圍尋找實現(xiàn)自己理想的途徑。

    由此可以推斷出,格里布并非在找尋自己的身份。如果格林先生是錢,錢的確可以確定人在這個社會上的地位,但是從格里布的回憶中可以看出:他并非追求錢財,而是追求智慧和真理。文中出現(xiàn)的種種現(xiàn)實和表象的象征均來自于格里布的思考:“他想知道什么是永恒的;血肉是不是《圣經(jīng)》中的草…… 這些東西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大家同意與他們一起存在——我們已經(jīng)到了這樣地步,——同時,還有一種現(xiàn)實,它并不取決于同意,而在這種現(xiàn)實的內部,同意是一種花招。但是需要呢? 那種使得這么許許多多的人保持職位的需要呢?請你告訴我,你這個不問世事微不足道的君子,老實人——為什么他用這些話來嘲諷自己。為什么把同意給了苦難?為什么丑惡得這樣令人痛苦?因為有什么東西是陰沉的,永遠丑惡的?”(索爾·貝婁 2011:347)。這些想法流露出主人公夢想和現(xiàn)實之間的碰撞:他本身是一個懷有美好愿望、內心充滿愛的理想主義者,希望擁有崇高的生活,但社會卻殘酷無情。于是,他不斷尋找能夠在現(xiàn)實中實現(xiàn)這種崇高目標的事業(yè)。在這種具有象征意義的尋找當中,他的內心經(jīng)歷自我懷疑與掙扎,展現(xiàn)出真實的內心世界:愿意活在理想的內心世界,把身份界定為高尚的追夢者,甚至不介意做一份大家都不愿做的體力活。格里布這一人物顯示,在一個虛華的社會里,傲骨和鄙視一樣無用,只有自我毀滅和隨波逐流。

    3 尋找歷程與當代人類生存狀況

    《傳道書》和《尋找格林先生》都有對不同歷史現(xiàn)實的深刻感知,是現(xiàn)實表征背后的象征。格里布在傳統(tǒng)圣經(jīng)文化教育下建構“人生虛華”這一觀念,然而大蕭條時代的絕望情緒遠比其它任何傳統(tǒng)積極因素的威力要大。貝婁將這些消極情緒巧妙地置于主人公的積極態(tài)度與各種象征符號中,用反襯手法奠定作品的悲觀主義基調。在這種進退維谷的狀況下,主體人的選擇便成為決定生命價值最重要的因素。而格里布的經(jīng)歷、尋找過程和最后的自我認識隨時間推移不斷調整,最后上升到深層認知。他的生存狀況、對現(xiàn)實的反應和生存策略3個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由投遞救濟金支票這件小事生動地展現(xiàn)出來。

    貝婁詳細地描述大蕭條時期格里布的境況,其描述現(xiàn)實的方式用插敘完成。由此,作者在格里布的尋找過程中呈現(xiàn)自己的思想感受。故事開始于虛華中的茫然尋找,帶有沮喪和失落的情緒,但是失落并非因為從知識分子到投遞員的地位跌宕,而是尋找目標時格林先生不在場。表面上講述的是投遞支票,實際上是對現(xiàn)實社會狀況及其對知識分子思想觀的不滿。格里布原來是一個35歲的古語言講師、芝加哥大學的研究員,但由于社會經(jīng)濟崩潰,他失去原有的教育工作,只有托熟人找到一份救濟所的投遞員工作。這凸顯知識分子見證社會和經(jīng)濟的遽變,不能夠維持原有的正常生活,不得不無奈適應。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像格里布這樣有信仰有追求的正派人卻被孤立無援地拋棄在一個浮華、無序的社會里,成為無名的小人物。人物的命運往往成為體制所控制的群體社會的犧牲品,但他們中極少能在體制框架中找到出路。然而,思想中的保守成分使他們相信,只要通過自己的不斷尋找和努力便會生活得很好。《尋找格林先生》關注知識分子在幻想破滅后所發(fā)出的抗議,但貝婁只展現(xiàn)意味深長的文字畫面,并未進行任何預言或評判。

    文本通過設置敘述線索人物來交代現(xiàn)實狀況,如格里布的上司雷諾。他通過格里布的回憶出現(xiàn),并提供尋找的路標。這種尋找本身就是一種象征行為,而雷諾的身份就變成引路人:解釋現(xiàn)實,提供指南。但是,這個指路人無論自身對錯,行路人都要按照他的指點前行。于是,尋找過程就出現(xiàn)迷失。尋找一定要按照正確的道路前行,而找不到格林先生的原因是沒有做好準備工作:“格里布一份檔案記錄也沒有看,這是他的工作遇到巨大障礙的原因,雷諾應該讓他看幾個小時檔案的,但是顯然他認為沒有必要,大概認為這項工作并不重要。送幾張支票為什么要作周密的準備?”(索爾·貝婁 2011:339)。顯然,決策的錯誤決定迷失的程度。不過,他又提供一些經(jīng)驗和道路指南,幫助格里布尋找目的地。

    然而,這些并沒有幫到格里布,尋路要靠他的摸索。雖然雷諾告訴他政府工作不需要認真完成,但固執(zhí)的格里布不畏嚴寒,堅持把救濟金支票送到被救助者手上。雷諾先生告訴他幾種投遞方法:“碰到郵遞員就可以打聽一下,如果碰不上他,就到附近的商店和做小買賣的地方去試一下,再不行,就找看門的或是街坊打聽。不過你會發(fā)現(xiàn),你要找的人越近,人們愿意告訴你的東西越少。他們什么也不愿意告訴你”(索爾·貝婁 2011:339)。格里布按照這種籠統(tǒng)的方法一一尋找,但又一再碰釘子,因為郵遞員早已下班,不得不邊找邊問。與平白的直敘故事不同,作者在格里布送信過程中插敘涉及這份工作的方方面面和一些紛繁復雜的事實,本質上都是對社會問題的揭露。送信困難的原因不僅僅是種族問題,如同雷諾的解釋:“反正,你會碰到的困難是,誰的情況,他們也不愿意告訴你,他們以為你是便衣偵探,或者是去收分期付款的,或者是替法院送傳票的,諸如此類的人,要等到你在那一帶露了幾個月的面,大家才知道你不過是從救濟站來的”(索爾·貝婁 2011:339)。黑人對白人的警戒并非一時狀況,暴露出嚴重的社會種族和階級問題。白人作為統(tǒng)治美國的主要力量,給黑人帶來的政治壓力不言而喻,當然也包含猶太人。黑人的本能抗拒和冷漠使格里布工作難度增加到極點。

    送信的對象是黑人,而格里布是白人。雷諾告訴他應該找個黑人來干這個工作,但大蕭條時期,格里布連這份工作也得之不易。雷諾的話非常清晰地解釋為何格里布這樣的知識分子會落到跑外勤的地步:“但是目前找不到人,當然你也得吃飯,而且這是公開招工??偟锰峁┚蜆I(yè)機會,這話對我也適用。我自己不想出去,我比你資格老三年,如此而已。而且還有法學學位。否則很可能是你坐辦公室,我在這大冷天出去跑外勤。付給咱倆的工資都是一樣的,原因也完全是一模一樣。我的法學學位與這有什么相干?不過你得把這些支票送出去,格里布先生”(索爾·貝婁 2011:339)。面對現(xiàn)實社會的衰退和人的迷惘,格里布無條件地服從社會法則,但他仍然保持為人的基本準則,暫時避免被社會淘汰的命運,這是一種自我平衡。周圍投遞區(qū)域的狀況變化是他判斷和預測未來的重要參照,據(jù)此不斷修正決定。格里布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困難,采用溝通與促進理解的方式工作,從中獲取對生存本質的理解。他堅定地尋找格林先生,而且積極適應社會趨勢。外表的平靜、積極是因為他內心中務實與接受的力量和理想信仰相互對立并相互對話。對立使他重新自我反省,從而找到自己的力量;對話使他得到新的指引和方向。

    他這種高于常人的思想和力量折射出教育和信念是人的支撐。他希望從現(xiàn)實中尋找自己的夢想,能找出世界上恒久不變的真理、智慧和希望。自然,在這種特殊環(huán)境中,在尋找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也是個性與社會習俗之間的碰撞。格里布的任務不僅僅是簡單地觀察社會現(xiàn)象,探索人如何適應社會,而且是洞察與思考混亂社會背后他所能改變的部分,有效處理大量復雜情況,是一個人生存的基本條件。

    格里布的一切思想變化都象征個人信念與外部社會的斗爭。人類內心存在一種意識,即自我無法掌控外界的發(fā)展,但人類具有改變社會的潛能,只有合理地維系兩方平衡,才能駛向勝利。這不僅僅適用于大蕭條時期,更適用于當代社會。彼得·海蘭德認為,貝婁作品晦暗色彩的根源與時代息息相關,即大蕭條和戰(zhàn)爭年代(Hyland 1992:31),而這正是貝婁作為人文主義大師所要展示給世人的生存參考。只有在特殊的環(huán)境和時代中,真正的人性和信念才會展現(xiàn)出來。格里布的經(jīng)歷就是明證,他的人生和信念明確地告訴世人,在遭遇挫折時應該堅持什么。動搖的人徹底落入災難,而與生俱來的傳統(tǒng)信仰和自我形成的理念在美國猶太人的思想中是主宰者,牢不可摧。格倫德總結說,“個人與社會、人類與自然的交融中的人文主義信念以及道德的合法性,可以歸入猶太美國人的文化適應理想”(Glenday 1990:9)。

    格里布的故事清楚地說明,要活得有理想、有原則和有信念并非易事;這與地位無關,地位、榮耀只是虛華的社會給予人暫時的功利性身份,一旦社會變遷,即刻成為浮云。但追求真理、追求永恒的精神信念卻能給予人強有力的支撐。愛德華·沙皮諾指出,“社會變遷會嚴重影響民族文化建立,也改變我們對自己經(jīng)歷的看法。所有人都能夠從這些變化中意識到建立精神生存法則的重要性” (Shapiro, Wesley 1991:3)。人應該有信仰,有了自己的信仰或理念,人生就不會被社會浮華迷惑雙眼,也不會失去方向和目標,這就是貝婁要傳達的核心思想。

    4 結束語

    《尋找格林先生》顯示貝婁對知識分子生存狀況的關注。這是一個描述積極追尋人生真理的故事,充滿宗教、人文和歷史象征。主人公格里布是人文主義傳教士的化身,他在世俗世界中心靈層面的顯現(xiàn)象征人文主義的創(chuàng)造力和智慧,也是我們夢想和渴望的化身。他擁有高尚、誠實、理想主義的特質,在事業(yè)上腳踏實地,在逆境中展現(xiàn)巨大勇氣,最終獲得成功。貝婁借格里布的尋找暗示當代知識分子追求的方向,深刻揭示生存意義主題。

    索爾·貝婁.尋找格林先生[A].鄭克魯編.20世紀歐美經(jīng)典作品選[C].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1.

    Glenday, M.L.SaulBellowandtheDeclineofHumanism[M].London: MacMillan, 1990.

    Hyland, P.SaulBellow[M].London: MacMillan, 1992.

    Kindilien, G.A.The Meaning of the Name ‘Green’ in Saul Bellow’sLookingforMr.Green[J].StudiesinShortFiction, 1978(1).

    Kulshrestha, Ch.SaulBellow:theProblemofAffirmation[M].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78.

    Marovitz, S.E.Melville and Humor in Bellow’s Early Stories[J].SaulBellowJournal, 2002(2).

    Shapiro, E.R., Wesley, C.A.LostinFamiliarPlacesCrea-tingNewConnectionsBetweentheIndividualandSociety[M].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1.

    Singh, S.ConversationswithSaulBellow:ACollectionofSelectedInterviews[M].Roudante: Academic Foundation, 1993.

    定稿日期:2015-05-23

    SaulBellow’sConcernforHumanConditioninLookingforMr.Green

    Zhang Jun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Zhengzhou 450000, China)

    InLookingforMr.Green, Saul Bellow transfigures the story of George Grebe into a contemporary myth, which is a parable of the Ecclesiastics.It symbolizes the general existential environment of American people, for the purpose of thematic concern for the human condition.In this pap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llow’s allegorical writing and the theme relating to human condition will be explored in detail.

    Saul Bellow; human condition;LookingforMr.Green; Ecclesiastics

    I106

    A

    1000-0100(2015)06-0152-4

    10.16263/j.cnki.23-1071/h.2015.06.030

    【責任編輯王松鶴】

    猜你喜歡
    貝婁索爾格里
    黑天鵝格里布
    南非薩索爾公司宣稱在莫桑比克南部近海發(fā)現(xiàn)石油
    錄井工程(2017年1期)2017-07-31 17:44:43
    索爾·貝婁的婚姻
    世界文化(2016年1期)2016-01-21 20:13:15
    暾欲谷碑所見古突厥文詞彙“騰格里”()釋讀
    索爾·貝婁創(chuàng)作中的“大屠殺”陰影及其反思
    論索爾·貝婁小說創(chuàng)作的文化源頭
    拼音大比武
    索爾·貝婁作品中的圣經(jīng)原型解讀
    短篇小說(2014年12期)2014-02-27 08:32:57
    假面馬索爾
    高唐县| 满洲里市| 天全县| 枣阳市| 田东县| 蒙山县| 枞阳县| 武胜县| 红河县| 南安市| 福州市| 金溪县| 定结县| 瑞安市| 蒲江县| 扎兰屯市| 临朐县| 滁州市| 铜陵市| 大兴区| 汉中市| 二手房| 丽江市| 凭祥市| 蒙阴县| 大足县| 长汀县| 潍坊市| 通辽市| 敖汉旗| 榆中县| 沂南县| 利辛县| 西吉县| 五原县| 镇平县| 始兴县| 永泰县| 天台县| 通渭县| 商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