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谷曉紅教授從胃腸積熱論治小兒抽動癥驗案舉隅

    2015-03-17 04:52:58李曉菲甄建華劉鐵鋼谷曉紅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5年3期
    關鍵詞:肝風抽動癥浙貝母

    李曉菲,于 河*,甄建華,劉鐵鋼,谷曉紅*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北京100029)

    小兒多發(fā)性抽動癥 (Tourette syndrome,TS)起病于兒童時期,是具有明顯遺傳傾向的復雜的精神神經(jīng)障礙性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不自主地、快速地、反復地一個或多個部位肌肉運動性和(或)發(fā)聲性抽動[1],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動、強迫性動作、思維或其他行為異常等癥狀。 本病發(fā)病的季節(jié)性不明顯,常易反復發(fā)作,病程持續(xù)時間較長,癥狀變化多端,多見于學齡前期和學齡期兒童,且以5~10 歲的患兒所占比例最大[2],男性多于女性。

    中醫(yī)學無小兒抽動癥病名,根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與特征可歸屬瘛瘋、筋惕肉瞤、抽搐、慢驚風、肝風、胞輪振跳、郁證及梅核氣等病,其中用“慢驚風”、“肝風證”命名此病者最多。 多數(shù)醫(yī)家認為本病的發(fā)病主要是由先天稟賦不足、產(chǎn)傷、感受外邪、內(nèi)傷飲食、情志失調等因素引起,多認為病位主要在肝,同時與心、肺、脾、腎等臟關系密切,并且與風、火、痰、濕、毒等因素內(nèi)擾有關,屬虛實夾雜之證。 谷曉紅教授根據(jù)多年臨床經(jīng)驗,在辨證治療小兒抽動癥的過程中,獨辟蹊徑,重視清小兒胃腸、肺胃之積熱,佐以平肝,療效頗佳,擇其驗案2 則報道如下。

    1 驗案舉隅

    1.1 驗案1

    張某某,男,10 歲。 初診:2013年3月10日。 3歲時由于驚嚇后出現(xiàn)頻繁眨眼。曾予中藥治療(具體不詳),效不顯,易反復,春季尤甚。 刻下癥見:眨眼頻,煩躁易怒,易疲倦,納可,嗜食肉類,眠欠安,多夢,大便不暢,舌紅,苔厚,脈弦滑。 查體:咽充血,雙頜下淋巴結腫大。診斷:抽動癥。辨證:脾胃積熱、擾動肝火證。治法:清胃消積、平肝熄風。處方:蒲公英10 g,瓜蔞仁10 g,白僵蠶15 g,鉤藤15 g,地龍10 g,浙貝母8 g,蘇子8 g,蘇梗8 g,黃芩10 g,柴胡8 g,炒梔子10 g,菊花15 g,枳殼10 g,萊菔子10 g,赤芍10 g,生甘草3 g,焦檳榔10 g。10 劑。水煎服,日1 劑,分兩次溫服。 二診:2013年3月27日?;純赫Q鄞螖?shù)顯減,緊張時偶有皺眉。納、眠可,二便調。效不更方,繼服10 劑。隨訪至今未見復發(fā)。

    按語:《醫(yī)宗金鑒》云:“食貴有節(jié),乳貴有時。 ”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且喂養(yǎng)過程中,乳食不知自節(jié),加之家長監(jiān)管不當,則易導致患兒飲食不節(jié),形成食積,食積日久蘊熱于胃腸,形成胃腸積熱,積熱日久,擾動肝火,肝陽上亢,亢而生風,風陽上擾,則可見眨眼、皺眉等抽動癥狀;食積化火,上蒸于肺,出現(xiàn)咽紅,頜下淋巴結腫大。 大便不暢、舌紅、苔厚均為胃腸積熱之象。 脈弦滑為胃腸積熱擾動肝火所致。 故用蒲公英、炒梔子清泄胃腸之熱;瓜蔞仁、萊菔子、枳殼消積行氣,起“釜底抽薪”之用;柴胡、黃芩、赤芍、菊花疏肝泄熱;鉤藤、僵蠶、地龍涼肝熄風止痙;蘇子、蘇梗、生甘草清熱解毒利咽;浙貝母化經(jīng)絡之痰,以助止痙,且能散結,以消淋巴結腫大。 10 劑后,頻繁眨眼消失,大便通暢,陽明積熱已消,熱有出路,肝熱無源,風象自熄。

    1.2 驗案2

    池某某,女,10 歲。 初診:2011年1月9日。 患兒既往有抽動癥病史3年,曾予中藥治療1年余(具體不詳),效不顯??滔掳Y見:時有皺鼻、搖頭,煩躁易怒、惡熱,鼻衄,流濁涕,納可,眠欠安,便干不暢,舌紅,苔白厚,脈弦滑。 查體:咽紅,頜下淋巴結腫大。診斷:抽動癥(肺胃積熱證)。 治法:清肺瀉胃。 處方:蒲公英10 g,瓜蔞10 g,蘇子8 g,蘇梗8 g,辛夷(包煎)8 g,白芷8 g,忍冬藤20 g,蒼耳子8 g,枳殼10 g,桔梗8 g,白芥子5 g,陳皮8 g,蘆根15 g,白茅根15 g,雞內(nèi)金10 g,焦檳榔10 g,浙貝母8 g。6劑,水煎服,每日1 劑,早晚飯后分兩次溫服。 二診:2011年1月23日。 癥見:仍怕熱、多汗,未見皺鼻、搖頭,小便黃,大便可,舌紅,苔薄黃,脈細弦。 查體:咽稍紅。 處方:蒲公英10 g,忍冬藤20 g,辛夷(包煎)8 g,蘇子8 g,蘇梗8 g,蒼耳子8 g,桔梗8 g,焦三仙各10 g,杏仁8 g,浙貝母8 g,枇杷葉10 g,瓜蔞仁10 g,魚腥草15 g,蘆根15 g,白茅根15 g,連翹10 g,僵蠶10 g。 12 劑。 隨訪半年,未見復發(fā)。

    按語:“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肺與大腸相表里,肺經(jīng)與胃經(jīng)于缺盆和喉嚨經(jīng)氣相合。 肺與胃腸在生理上相互聯(lián)系,病理上相互影響。 清·柳寶詒在《溫熱逢源》云:“蓋肺中之熱,悉由胃腑上熏,清肺而不先清胃,則熱之來路不清,非釜底抽薪之道也。 患兒便干不暢,舌苔白厚,脈弦滑,屬胃腸積熱癥狀。 積熱上熏于肺則見鼻衄,流濁涕,咽紅、惡熱。 肺胃積熱日久淫及肝經(jīng),肝風內(nèi)動,引發(fā)皺鼻、搖頭、脈弦滑。 蒲公英、瓜蔞仁清泄胃腸積熱。 雞內(nèi)金、焦檳榔、陳皮、枳殼助運中焦。 辛夷入肺、胃經(jīng),蒼耳子入肺、肝經(jīng),二藥均可祛風,通竅暢氣機。 忍冬藤、桔梗、白茅根、浙貝母、白芷、杏仁、白芥子、蘇子、蘇梗宣降肺氣,清熱化痰。 清肺胃積熱,肝熱不顯,即可達熄風之目的。即“治病必求于本”。 二診無皺鼻、搖頭,但仍有熱象:怕熱、小便黃、苔薄黃。 加入連翹、魚腥草、白僵蠶,祛熱邪追擊流寇。

    2 討論

    谷教授依據(jù)多年臨床經(jīng)驗, 認為小兒脾胃虛弱,乳食本不知自節(jié),加之家長盲目溺愛,對兒童食用膨化食品、 油炸食品以及碳酸飲料等監(jiān)管不力,日久終傷礙脾胃,使脾胃運化失司,升降失調,停留胃腸,形成食積,食積日久蘊熱于胃腸,形成胃腸積熱,積熱日久,擾動肝火,肝陽上亢,亢而生風,患者出現(xiàn)眨眼、皺眉、皺鼻、四肢抽搐等抽動癥狀。

    張瑩瑩等[3]對105 例抽動癥患兒飲食情況研究發(fā)現(xiàn),48.6%的患兒存在過食肥甘、喜食肉類及各種零食等情況。 Muller-VahiKR 等[4]針對32 種不同食物對224 份抽動癥患者的調查問卷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可樂、咖啡及紅茶等含有咖啡因和茶素的興奮性物質的飲料以及防腐劑、精制焦油、糖精等食品添加劑均與抽動癥狀的加重明顯相關。 這些食品和成分往往存在于口感較好的快餐、 零食之中,小兒食用較多,中醫(yī)認為日久可積食生熱。 如《原機啟微》中云:“辛香厚味多易生熱助火”。 在臨床可見胃脘灼熱、口渴喜涼飲、口干、口臭、手足心熱、身熱惡熱、易汗出、咽干或痛、消谷善饑或不欲飲食,睡眠不實、心煩易怒、多夢、夜磨牙、囈語,大便干、小便短黃、脈弦滑、滑數(shù)或洪大等胃腸積熱證的表現(xiàn)?,F(xiàn)代研究認為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腸神經(jīng)系統(tǒng)通過神經(jīng)體液免疫機制聯(lián)系起來,稱為“腦-腸軸”。 腸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反射傳到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同時又受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調節(jié),稱為“腦-腸互動”,以此維持胃腸道功能的協(xié)調。 外源性(景象、氣味等)或內(nèi)感性(情緒和思維)信息通過高級中樞傳出的神經(jīng)沖動,可以影響胃腸感覺、運動、分泌和炎癥;相反,內(nèi)臟效應(傷害感受等)又可影響中樞痛覺、情緒和行為。 因此,消化系統(tǒng)大部分疾病與腦腸軸的關系密切[5]。

    谷教授主張平肝熄風必須詳查邪熱源頭,如為胃腸積熱引動肝風, 則需清泄胃腸積熱以治本,平肝熄風以治標,其自擬消積熄風湯應用于小兒抽動癥治療,每獲良效。 基本方為:蒲公英、萊菔子、瓜蔞、生白術、焦三仙、浙貝母、天麻、鉤藤、菊花、白僵蠶、遠志。 方證特點:胃腸積熱為本,本證以肝風內(nèi)動為標,治宜清熱消積為主,兼以平肝熄風,健脾化痰。 諸藥相合則力專效宏,使積除熱散痰消則肝風自熄,經(jīng)絡通暢則諸癥可愈。

    此外,谷教授指出,胃腸積熱除易引動肝風之外,也與呼吸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相關,胃腸積熱患者易招致外邪,表里相引,終成肺與陽明同病之熱證??梢娍人浴⒈囚?、鼻干、鼻淵、氣喘等肺系病癥。 胃腸積熱蓄熱外攻則出現(xiàn)痤瘡; 熱迫營分出現(xiàn)皮疹;陽明之熱下移膀胱, 導致膀胱失約出現(xiàn)遺尿、小便不利等[6]。

    南宋陳文中在《陳氏小兒病源方論》提出:“吃熱,吃軟,吃少,則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則生病?!惫冉淌谟绕浣ㄗh注重患兒飲食結構的調整、家庭教育和心理疏導,從患兒體質出發(fā)根據(jù)不同季節(jié)特點指導家長科學合理搭配飲食,并忌食油炸、膨化食品及碳酸飲料等不健康飲食。 并為家長講授推拿保健知識、日常養(yǎng)生方法,以調養(yǎng)脾胃,加強體育運動等,使其身心得到健康發(fā)展。 在辨證論治基礎上,充分考慮顧護陽明胃腸功能狀態(tài), 臨床治療效果甚佳。 這也提示臨床上在診治小兒疾病時勿忘顧護陽明,而非見風熄風、見咳止咳,否則效必不顯。

    [1]中華中醫(yī)藥學會.中醫(yī)兒科常見病診療指南[S].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73-76.

    [2]Kurlan R. Handbook of Tourette syndrome and related tic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M]. 2nded. New York:Maecel Dekker,2005:155-171.

    [3]張瑩瑩,白曉玲,許 波,等.抽動障礙的中醫(yī)病因學探討[J].中國中醫(yī)藥科技,2009,16(4):251-252.

    [4]Muller-Vahi KR,Buddensiek N,Geomelas M,et al.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ood and drink on ticsin Tourette syndrome [J].Actapaediatr,2008,97(4):442-446.

    [5]張莉華,方步武.腦腸軸及其在胃腸疾病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外科雜志,2007,13(2):199-201.

    [6]呂國凱,于 河,馬家駒,等.107 例陽明內(nèi)熱證患者相關四診信息分布調查研究[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4,41(7):1 380-1 381.

    猜你喜歡
    肝風抽動癥浙貝母
    On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uina 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張氏頭針治療兒童多發(fā)性抽動癥的隨機對照臨床研究
    馬丙祥教授辨證論治兒童多發(fā)性抽動癥經(jīng)驗總結
    徐榮謙對小兒多發(fā)性抽動癥的辨治經(jīng)驗介紹
    “肝風內(nèi)動”理論臨床發(fā)微
    浙貝母花總生物堿微波提取工藝的優(yōu)化
    中成藥(2018年5期)2018-06-06 03:11:51
    浙貝母花與寧海白枇杷花配伍的抗炎及抗菌作用
    中成藥(2018年1期)2018-02-02 07:19:48
    浙貝母花配伍寧海白枇杷花的止咳化痰作用
    中成藥(2017年9期)2017-12-19 13:34:46
    浙貝母超微粉、粗粉和飲片中3 種生物堿體外溶出度的比較
    中成藥(2017年6期)2017-06-13 07:30:35
    從痰、風辨治小兒多發(fā)性抽動癥經(jīng)驗
    郴州市| 康定县| 汉中市| 富裕县| 博爱县| 镇江市| 广昌县| 凌海市| 三河市| 宁强县| 正宁县| 顺昌县| 通城县| 建阳市| 扎鲁特旗| 东平县| 青神县| 科尔| 哈尔滨市| 阳东县| 麻阳| 交口县| 罗定市| 无锡市| 泰宁县| 广安市| 安福县| 唐海县| 霍山县| 库尔勒市| 大姚县| 射阳县| 阿城市| 井冈山市| 饶平县| 咸阳市| 宜兰市| 三穗县| 吴旗县| 平远县| 陆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