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仁善
(南京大學法學院,南京210093)
傳統(tǒng)“息訟”宣教的現(xiàn)代性啟迪
張仁善
(南京大學法學院,南京210093)
禮法結(jié)合、德刑并用,是傳統(tǒng)中國的基本治國方略。保持社會秩序的和諧穩(wěn)定,首先要極大限度地防止或減少社會紛爭,“定分止爭”也就成了禮法功能的主要外在體現(xiàn),“息訟”宣教則自然成了實現(xiàn)“定分止爭”的首選方法,它可以將一切紛爭消弭于未然。于是,國家、民間及宗教等均成了“息訟”宣教的主要領(lǐng)域,它們?nèi)诘赖陆袒⑵辗ㄐ麄饔谝惑w,形式豐富多樣,民眾喜聞樂見,詰屈聱牙的法規(guī)條例,變成朗朗上口的息訟“段子”,使民眾進腦入心。過于強調(diào)忍讓息訟,固然會抑制個體權(quán)益的張揚,淡化法治意識;但過度主張個體權(quán)益,也可能導致整體權(quán)益的折損。許多情況下,個體讓渡出部分私權(quán),可維護整體權(quán)益的完整;整體權(quán)益的完整,可能?;莞嗟膫€體,有助于在個體權(quán)益與整體權(quán)益之間保持最大平衡,時至今日,仍不失其一定借鑒意義。
和諧;“息訟”宣教;現(xiàn)代性啟迪
和諧,是傳統(tǒng)中國人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tài)。實現(xiàn)和諧,就要減少紛爭,杜絕訴訟。孔子曾說:“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1]盡管后人對此有不同理解,但孔子提出的“無訟”思想,一直為后世奉為圭臬。社會各個層面都大力提倡推廣無訟理念,帝國晚期,尤為系統(tǒng)。關(guān)于“息訟”宣教的原因和目的,學界多有論述①涉及“息訟”宣教的相關(guān)代表性著述如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范忠信、晏鋒譯,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徐忠明:《眾生喧嘩:明清法律文化的復(fù)調(diào)敘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寺田浩明:《權(quán)利與冤抑》(王亞新等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夫馬進:《中國訴訟社會史概論》(范愉譯,載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編:《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第六輯,2012年版)等。,本文擬重點論述傳統(tǒng)“息訟”宣教的層級及其現(xiàn)代性價值。
不少君主為求子民忠孝,社會安定,政權(quán)鞏固,往往通過發(fā)布上諭,勸導民眾,平息紛爭。如明太祖朱元璋就曾頒布“圣諭六言”:“孝順父母,恭敬長上,和睦鄉(xiāng)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边@六句二十四字的圣諭,成了明清統(tǒng)治者進行道德宣傳、倡息訟和諧的總綱,統(tǒng)治者對民眾的教化工作從此規(guī)范化、制度化。而《教民榜文》,則將“息訟”宣教系統(tǒng)化,具體化?!督堂癜裎摹罚ǖ谑艞l)就規(guī)定,在每鄉(xiāng)每里,各置一個木鐸(以銅為之,中懸木舌,搖晃發(fā)聲),從本里內(nèi)選年老或殘疾不能生理之人,或瞽目者,令小兒牽引,持鈴鐺循行本里。如本里內(nèi)無此等之人,從別里內(nèi)選取,俱令“直言叫喚,使眾聞知,勸其為善,毋犯刑憲”,其詞就是洪武皇帝的圣諭六條,每月宣講六次。如果鄉(xiāng)村人民住居分散遙遠,就在每一甲內(nèi)置一個,易為傳曉。
依據(jù)圣諭六條的總精神,明代政府根據(jù)社會實際,將具體“息訟”宣教內(nèi)容寫進《教民榜文》,知曉民眾。如:(第二十三條)針對一些地區(qū)人民好詞訟者多,雖為細微事務(wù),不能忍讓,直接赴京告狀的實際情況,要求今后老人須懇切告誡本里人民:“凡有戶婚、田土、斗毆、相爭等項細微事務(wù),互相含忍;設(shè)若被人凌辱太甚,情理難容,亦須赴老人處告訴,量事輕重,剖斷責罰,亦得伸其抑郁,免致官府系累。若頑民不遵榜諭,不聽老人告誡,輒赴官府告狀,或徑赴京越訴,許老人擒拿問罪”;(第二十五條)“鄉(xiāng)里人民,貧富不等,凡遇婚姻、死喪、吉兇等事,本里人戶要互相幫助”;(第二十八條)民間歲時依法祭祀,使福善禍淫,民知戒懼,不敢為惡;(第三十二條)民間子弟,均要入學讀書,每年十月初開學,至臘月結(jié)束;(第三十三條、三十五條)鄉(xiāng)里人民,年幼子弟,皆須敬讓,年長者以禮導后生;長幼相愛,和睦宗族鄰里,不犯刑憲,父母妻子,朝夕相守,如此則“日久自無爭訟,優(yōu)游田里,安享太平”;(第三十八條)民間詞訟,自下而上陳告,越訴者有罪,所司官吏今后敢有仍前不遵者,“以違制論決”?!督堂癜裎摹返目偩瘢ǖ谌艞l)“皆系教民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等事”,要求所在官吏、老人、里甲人等,各宜趨善避惡,保守身家,遵守奉行,毋視虛文,務(wù)在實效,“違此令者,各照所犯罪之”……,教民榜文充分考慮到宣傳對象的普遍性,民眾行為的可操作性,對家庭、社會、長幼、夫妻、老人、官員等都有勸誡,對忍讓、讀書、互助、互敬、互愛等均有要求,進而把“息訟”宣教上升到普法高度,充分體現(xiàn)了民間自發(fā)性與國家強制性緊密結(jié)合的特征。
明清易代,順治九年(1652年),順治帝將朱元璋的“圣諭六言”欽定為“六諭文”,原封不動地沿用下來,作為教化士民的準則。通過設(shè)立鄉(xiāng)約,公舉60歲以上德業(yè)素著的生員(秀才),或素有德望的六七十歲的平民負責,每逢初一、十五,申明六諭,旌表善惡。此為清代“宣講圣諭”之始。以宣講圣諭進行“息訟”的宣教活動,到康熙、雍正時期進一步系統(tǒng)規(guī)范,形成定制。
康熙九年十月,康熙帝對禮部發(fā)布上諭,認為“至治之世,不以法令為亟,而以教化為先”,因為“法令禁于一時,而教化維于可久。若徒恃法令,而教化不先,是舍本而務(wù)末”,可是,擺在他面前的現(xiàn)狀則是:“風俗日敝、人心不古,囂凌成習,僭濫多端。狙詐之術(shù)日工,獄訟之興靡已?!睂Υ?,康熙憂心忡忡,感到對違法涉訟者“誅之則無知可憫,宥之則憲典難寬”。左右為難之際,他產(chǎn)生了“法古帝王、尚德緩刑、化民成俗”的創(chuàng)意,于是,提出了如下十六條綱領(lǐng):
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穆。
和鄉(xiāng)黨以息爭訟,重農(nóng)桑以足衣食。
尚節(jié)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
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
明禮讓以厚風俗,務(wù)本業(yè)以定民志。
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善良。
誡匿逃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
聯(lián)保甲以弭盜賊,解仇忿以重身命[2]。
要求禮部就以上諸條,如何訓迪勸導,如何責成內(nèi)外文武主管各官督率舉行等事項,拿出計劃,形成定制,這就是著名的“上諭十六條”。較之朱元璋六條上諭文及教民榜文等,康熙的“上諭十六條”涉及家庭倫理、文化修養(yǎng)、遵紀守法、和睦息訟等諸多方面,核心內(nèi)容則是,號召民眾遵紀守法,維持社會治安穩(wěn)定,高度概括,言簡意賅,成為清代“息訟”宣教的總綱。宣講圣諭成為地方官的重要職責,督撫等保舉、薦舉府州縣官時都要把人這些是否認真宣傳上諭十六條作為必要條件之一。如果保薦冊中沒有注明這一條,保薦官要受降級調(diào)用處分[3]。
“上諭十六條”的雅訓抽象涵義要能為廣大普通民眾所接受,需要對其加以解讀,用簡明易懂的語言,解釋明白。此項工作在“皇四子”雍正帝即位的第二年(1724)得以完成,通過對上諭十六條的逐條解釋,擴展為洋洋一萬多言的《圣諭廣訓》。《圣諭廣訓》意在廣泛宣傳圣諭,要求在直省各州縣大鄉(xiāng)大村人居稠密之處,均設(shè)立“講約”所,從當?shù)嘏e、貢、生員等知識分子中挑選老成者一人,擔任“約正”,再選樸實謹守者三四人充任“值月”,每月朔望(初一、十五)召集鄉(xiāng)村的耆老、里長及讀書之人宣讀《圣諭廣訓》,“詳示開導,務(wù)使鄉(xiāng)曲愚民,共知鼓舞向善。”雍正以后,清朝歷代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均不斷頒布政令,要求各自宣講圣諭廣訓,宣講時,要舉行隆重儀式,整個“宣講圣諭”的時間都要達到一定鐘點,以示政府對教化的重視。
“上諭十六條”中,有一半左右的內(nèi)容都在講法律問題,包括普法和息訟,如“和鄉(xiāng)黨以息爭訟、講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風俗、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善良、誡匿逃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聯(lián)保甲以弭盜賊、解仇忿以重身命”等諸條,都與此相關(guān)。不過政府要民眾了解法律,并非要求人們具有法律意識,善于利用法律捍衛(wèi)自己的權(quán)利,而是希望人們自覺履行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wù),平時遇事互相禮讓,發(fā)生糾紛亦盡量不要訴諸法律,不到萬不得已,不要訴諸法庭。圣諭廣訓在這方面的闡述也尤為詳細。例如:闡發(fā)“和鄉(xiāng)黨以息爭訟”一條時,大量引用《詩經(jīng)》《易經(jīng)》資料,說明保持鄉(xiāng)里和睦的重要性。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雍正帝充分利用民間通俗易懂的道理,告訴人們,只有鄰居處好了,鄉(xiāng)里和睦了,爭訟自然會止息;平息訴訟,重在杜絕爭論的開端,相鄰之間,團結(jié)友愛,互相幫助,寬容禮讓,父老子弟、士農(nóng)工商融洽相處,邪惡頑愚之徒就會收斂;只要大家按照圣祖的話去做,人人淳樸敦厚,家家講求德行,就可以“訟息人安,延及子孫,協(xié)和遍于萬邦,太和烝于宇宙”。
闡述“講法律以儆愚頑”一條時講道:平時將頒行的法律有條有理、深入細致的剖析,講明律意,就是要大家做到“見法知懼,觀律懷行”,即見到法律,就該害怕刑罰,如知道越訴誣告之律,就自然會革除好打官司的習性。接著又苦口婆心地告誡百姓:法律千條萬緒,不過是按照情理辦事;天理人情,是人心所共同具有的;人心存在于情理之中,自身一定不會陷于法律羅網(wǎng);況且你們本性縱然愚頑,或許不能通曉理義,但未必不愛惜自身和家庭。試想一蹈法網(wǎng),就嘗盡各種苦楚,與其到那時輾轉(zhuǎn)呼號,想著躲避杖刑責罰,哪里比得上洗去自己的邪惡之心,及早悔過于清夜之間?與其傾家蕩產(chǎn),求稍稍減輕自己的罪過,哪里比得上改掉惡行,多做善事,不觸犯法令條規(guī),使自身和家庭可以長保安全?倘若不自我警覺省悟,偶或觸犯法律,上使父母受到恥辱,下連累妻子兒女,鄉(xiāng)里不容留我,宗族不與我同列。即或希求皇恩僥幸免罪,但身敗行虧,已不足與他人同列。這時再來追悔以前的過錯,難道不太晚了嗎?
闡述“解仇忿以重身命”一條時說:解除冤仇和怨忿,是全身保家之道。保養(yǎng)和平之氣,消除亢戾之氣,不須等到排除危難,化解紛爭,而欺凌爭競的習氣就自然平息化解,這種風氣多么淳厚啊!一旦閭閻相保,營伍相安,下以承繼家業(yè),上以報效國家,悠閑自得地生活在太平盛世,共同升上仁者長壽的境域,就是解除冤仇和怨忿的最佳效果[4]。簡單而言,要求百姓講情理,改惡習,做善事,多反省,避法律,保身家。否則,國法難容,后悔莫及。如果大家遇有紛爭,都能平心靜氣地,講究禮讓,就可以將矛盾化解于無形,和平安詳?shù)厣钣谛腋Vl(xiāng)[5]。
雍正帝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從正反兩方面,苦口婆心地要求民眾知曉“息訟”的好處和興訟的壞處。朝廷為了將宣傳圣諭廣訓運動持久開展下去,特地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wù)布置給各級政府,組織宣講圣諭廣訓的宣講團,定期宣講。這項宣教活動在整個清朝宣教活動中堅持的時間最長,覆蓋最廣。到清朝末期,還有官員主動組織宣講活動,如丁日昌在任江蘇藩司、巡撫時,為“端風化而正人心”,就大力“尊崇正學”,通飭轄區(qū)部屬宣講“圣諭”,并頒發(fā)《小學》各書,飭令認真勸解,俾城鄉(xiāng)士民得以目染耳濡,納身軌物[6]。由于清末社會紛亂,朝綱松弛,因此,盡管朝廷頻頻發(fā)布諭令,要求加強圣諭宣講,但一些地方官也揣摩出這只是朝廷的官樣文章,雷大雨小,因而口諾心違,不見起色,如光緒二年御史吳鴻恩奏道:“宣講圣諭廣訓,巨典昭垂,自應(yīng)認真舉辦,乃近來各地方官往往視為具文,實屬不成事體?!保?]光緒三年,國子監(jiān)司業(yè)寶廷也奏道:“近來地方官往往視(宣講圣諭廣訓)為具文,以致有名無實?!北M管清末宣講圣諭活動不如早期那么嚴格,但在不少地方還是堅持下來。有的省份在本地竟找不出透徹宣講圣諭廣訓的人士,只好從別省延請專家前來講授,如光緒十五年,江蘇廩生張敝、附生姜森因在鄉(xiāng)里宣講圣諭而稍有名氣,被邀請到安徽宣講。一項法律宣傳活動方式能持續(xù)一個半世紀,實屬不易。
民間層面的“息訟”宣教更貼近大眾,也更接地氣。民間人士為了配合《圣諭廣訓》宣傳,紛紛編排了朗朗上口的詩歌,供普通民眾吟唱,便于記憶,容易遵行。如《孝順父母》歌吟唱道:“我勸世人孝父母,父母之恩爾知否?懷胎十月苦難言,乳哺三年未釋手。每逢疾病更關(guān)心,教讀成人求配偶。豈徒生我愛劬勞,終身為我忙奔走。子欲養(yǎng)時親不在,欲報罔極空回首。莫教風木淚沾襟,我勸世人孝父母。”《和睦鄉(xiāng)里》吟唱道:“我勸世人睦鄉(xiāng)里,仁里原從和睦始。須知海內(nèi)皆兄弟,安得鄰居分彼此。從來和氣能致祥,自古鄉(xiāng)情稱美水。東家有粟宜相周,西家有勢勿輕使。偶逢患難必扶持,若遇告狀相勸止。同鄉(xiāng)共井如至親,我勸世人睦鄉(xiāng)里?!薄督逃栕訉O》歌吟唱道:“我勸世人訓子孫,子孫成敗關(guān)家門。良玉不琢不成器,若還驕養(yǎng)是病根。寢坐視聽胎有教,箕裘弓冶武當繩。黃金萬兩有時盡,詩書一卷可常存。養(yǎng)子不教父之過,愛而勿勞豈是恩。世間不肖因姑息,我勸世人訓子孫?!敝行淖h題就是要求民眾:做晚輩的,孝敬尊長;做長輩的,教育好子孫;鄰里之間,和睦相處,消除紛爭。
在民間一些啟蒙讀物中,也把有關(guān)息訟、勸忍的內(nèi)容編入其中,從幼小開始,就通過兒歌的形式,對民眾進行“息訟”宣教。如明人編的幼兒識字讀物《幼學瓊林》中,就有“圣人以無訟為貴”為核心的篇段:
世人惟不平則鳴,圣人以無訟為貴。上有恤刑之主,桁楊雨潤;下無冤枉之民,肺石風清。雖囹圄便是福堂,而畫地亦可為獄……上古時削木為吏,今日之淳風安在;唐太宗縱囚歸獄,古人之誠信可嘉。花落訟庭間,草生囹圄靜,歌何易治民之簡;吏從冰上立,人在鏡中行,頌盧奐折獄之清[8]。
上引雖然是蒙學材料,卻已引經(jīng)據(jù)典,贊美圣君清官,謳歌無訟情境。還有如《增廣賢文》一類的啟蒙讀物,也多含有息訟材料,如“好訟之子,多數(shù)終兇”之類,則多是教育普通百姓的。《幼學瓊林》《增廣賢文》等,均是傳統(tǒng)中國蒙學資料中內(nèi)容全、影響大的讀物,民間甚至有“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走天下”之說,可見其普及的程度。通過誦讀相關(guān)“息訟”內(nèi)容,可使民眾從小接受遠離訴訟的教育,其遺產(chǎn)價值,不僅體現(xiàn)于傳統(tǒng)中國的法制啟蒙教育中,當下中國在進行法律人才的選拔培養(yǎng)時,仍關(guān)注這類傳統(tǒng)遺產(chǎn)。最明顯的例證就是2007年,司法考試卷四第七題,列舉了兩則素材,讓考生比較分析:
素材一:中國古籍《幼學瓊林》載:“世人惟不平則鳴,圣人以無訟為貴。”《增廣賢文》也載:“好訟之子,多數(shù)終兇?!敝袊糯小盁o訟以求”“息訟止爭”的法律傳統(tǒng)。
素材二:1997年至2006年,全國各級法院辦結(jié)案件呈大量上升趨勢……
要求考生根據(jù)試題所提供的素材,從古代的“無訟”“厭訟”“恥訟”觀念到當代的訴訟案件數(shù)量不斷上升的變化,自選角度談?wù)勛约旱目捶?。本卷總?50分,此題分值25分,占了六分之一。不能說司法考試出現(xiàn)此類素材,就標明傳統(tǒng)“無訟”觀念對今天的法律生活有多大影響,但可以間接提示我們,“無訟”“厭訟”“恥訟”與“多訟”“好訟”“健訟”觀念,在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推進法治化進程中的作用,仍是當今國人比較關(guān)注的話題之一。
直接以“忍”字為主題字編輯的啟蒙讀物還有不少。元代吳亮在《忍經(jīng)》中就收集不少有關(guān)內(nèi)容,如《莫爭打》歌就寫道:“時閑憤怒便引拳,招引官方在眼前;下獄戴枷遭責罰,更須枉費幾文錢。”[9]歌中建議人們遇事要學會克制、忍耐,一旦沖動傷人,就會惹上官司。但這些都未提到現(xiàn)代的意義上的人身侵害和正當防衛(wèi)的區(qū)別。在另一篇《勸忍詞》中,對息訟與興訟的利弊得失詮釋得更詳細:
俗語有云:得忍且忍,得誡且誡,不忍不誡,小事成大。試觀今人憤爭致訟,以致亡身及親、破家蕩產(chǎn)者,其初亦有大故哉?被人少有觸擊必憤,被人少有侵凌則必爭。不能忍也,則詈人,而人亦詈之;毆人,人亦毆之;訟人,人亦訟之。相怨相仇,各務(wù)相勝,勝心既無緣可遏,此亡身及親、破家蕩業(yè)之由也。莫若于將憤之初則便忍之,才過片時,則必清涼矣。欲其欲爭之初則便忍之,果有所侵利害,徐以禮懇問之,不從而徐訟之于官可也。若蒙官司見直,行之稍峻,亦當委屈以全鄰里之義。如此則不傷財,不勞神,身心安寧,人亦信服。此人世中安樂法也。比之爭斗憤競,喪心費財,伺候公庭,俯仰胥吏,拘系囹圄,荒廢本業(yè),以事亡身及親、破家蕩產(chǎn)者,不亦遠乎?[10]
上述勸忍詞中,把忍讓、息訟的好處以及忍耐不住引起訴訟后如何對簿公堂、法庭一旦判決執(zhí)行后可能產(chǎn)生哪些不良后果等,都有詳細描述,交代得清清楚楚,給民眾以足夠的心里預(yù)期,警示效應(yīng)明顯。
一些地區(qū)有關(guān)息訟的警言警句還被書寫成對聯(lián),刻掛在衙曙大門的門柱上,目的是讓有意訴訟的百姓一看,就心知肚明:打官司不容易。如山西平遙縣衙正門門柱的對聯(lián)就這樣寫道:“莫尋仇,莫負氣,莫聽教唆到此地;費心費力費錢,就勝人,終累己;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時事做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難欺天?!鄙下?lián)顯然是寫給百姓看的,是在提醒民眾,遇有糾紛,當克制忍讓,不要輕信他人教唆,動輒來衙門來告狀。誰會教唆詞訟呢?首當其沖的是被官府視為“訟棍”,在民間負有“惡訟師”罵名的那幫所謂的“民間律師”;其次應(yīng)該是想從興訟中牟利的相關(guān)人員。官府的提醒很明確:費心、費力、費錢之后,官司有可能打贏,但當事人自己也會筋疲力盡。意在警告民眾:早知這樣,何必當初!
訴訟花錢、花時間,古今中外同理。中國民諺有“贏了官司輸了錢”之說,西諺也有“遲來的正義為非正義”(Justice delayer is justice denied)的古訓。它們都特別強調(diào)了司法效率與司法效益問題,大意是:即使司法裁判的結(jié)果是公正的,如果過遲作出裁判,或者過遲執(zhí)行裁判結(jié)果,未能在第一時間內(nèi)對當事人的權(quán)利實施救濟,那也不能說司法是正義的,或者不是完全正義的。當然中西方對“遲來的正義”的理解還有差異,不過打官司花錢、耗時間、費精力,則基本相同。傳統(tǒng)官府如此告誡,更多是在勸導民眾,在提起訴訟之前,盡量平息紛爭,一旦訴訟,則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不到萬不得已,不要訴諸公堂。
家族是民間層面“息訟”宣教的重要載體,限于篇幅,筆者擬另文專論,茲不贅述。
傳統(tǒng)中國是多神崇拜,而非一神崇拜,為了實現(xiàn)某種意愿,人們可以借用某種宗教教義,輔助教化。對于外來宗教,則秉持寬容相待為我所用的原則加以吸收、闡釋。果報思想往往就是借助宗教意識而宣傳的。中國的果報觀,有強調(diào)現(xiàn)世報的,如《科場異聞錄》《太上感應(yīng)篇》等,強調(diào)報應(yīng)不應(yīng)放在來生,而應(yīng)放在現(xiàn)世;也有強調(diào)來世報的,多以佛家“輪回說”為主[11]。元雜劇《朱砂擔》借東岳太尉之口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若不降嚴霜,松柏不如蒿草。神靈若不報應(yīng),積善不如積惡?!惫肝膶W中的此類記載,多宣明正義必賴報應(yīng)刑來實現(xiàn),惡人必遭懲處才完結(jié),這也是民眾最樂意見到的結(jié)局?!跋⒃A”宣教是傳統(tǒng)國人進行果報開示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在“息訟”宣教上,佛教宣揚的為善、忍耐、因果等,道教宣揚的功過、無爭、出世等,均與儒家的息訟、克制、和諧等主張暗合。
其實,民間的“息訟”宣教,經(jīng)常彼此借用,世俗與宗教結(jié)合,功利與信仰互通,現(xiàn)世與來世相映,這樣民眾反而可以各憑所信,各取所需,形式內(nèi)容均為大眾喜聞樂見,在“息訟”宣教與果報理念上,儒、釋、道之間并無明顯界限。編輯“勸善書”、散發(fā)“勸善文”等,就是民間“息訟”宣教的常用手段?!度探?jīng)·王龍舒勸誡》就成篇地引用佛、道的誡諭。例如,佛曰:“我得無爭三昧,最為人中第一”,又曰:“六度萬行,忍為第一”,突出了佛家的“忍”字。又如引用道家著述《朝天懺》曰:“為人富貴昌熾者,從忍辱中來”;紫虛元君曰:“饒、饒、饒,萬禍千災(zāi)一旦消,忍、忍、忍,債主冤家從此盡”;孫真人曰:“忍則百惡自滅,省則禍不及身”,也均突出忍和饒,認為只要能忍和饒,一切紛爭均可消弭于無形。
不忍、不饒,就容易發(fā)生訴訟,發(fā)生訴訟,就難有好的果報。為了讓民眾能具體理解忍讓對息訟的正面功效,一些勸善文竟然通過量化的方式,針對不同對象,分別為涉訴行為打正、負分,果報好壞即取決于正負分值大小。如《文昌帝君功過格·居官》言:懲治訟師打證,保人身家,十功;摘發(fā)奸蠹訟棍,不使詐騙,十功;教誨頑民,使省息爭,十功。相反,如果官吏“濫準詞狀,一紙一過”,也就是說,對官員的打分標準是按能否有效打擊訟師、檢舉訟棍、教誨頑民及平息爭訟來定的:做到了,就加十分“功”,做不到,則一案加一“過”。對于知識分子“士”,則勸誡他們不要代人書寫詞狀,這樣,可以從源頭控制住詞狀或誣告。打分標準與官員有區(qū)別:“不與人作詞狀,一次一功?!比绻按鷮懸辉~狀,十過;致人傾家及害命者加十倍;代作刁狀,至人傾家,百過?!睂τ谄胀癖姡瑒t又是一個標準:“阻人爭訟,勸人和好者,一個功德”;“息人一訟”十個功德。功德越多,則果報越好,死后輪回的處境就更妙[12]。
《不費錢功德例》則深刻揭示了“誣告”“唆訟”的惡果,要求必須嚴懲此類行為。懲罰了“誣告”,則“訟源清也。訟源清,則詭狀少??啥偶殄?、敗人家產(chǎn)之謀也”;“唆訟必懲”,則“息訟端也”;“訟端息,則人得安居樂業(yè)?!睕]有訴訟,人們才能安居樂業(yè)。這就要求士人:“不書誣揭,不寫呈稟?!鞭r(nóng)家也要“不訟、不斗、不盜、不賭”[13]。從惡性程度而言,唆使訴訟比主動訴訟要嚴重得多,如《云谷禪師授袁了凡功過格》就規(guī)定:“但若唆一人訟,則準三十過”,即唆訟一次,負分為三十。
刑法本有激勵和懲罰功用,有些勸善文甚至仿照世俗刑罰,為勸訴和助訴制定了賞罰等級。如《自知錄》劃定:“勸和斗爭為一善”,“勸人息訟,免死刑一人為十善;軍刑、徒刑為五善;杖刑一人為二善;笞刑一人為一善?!狈粗?,“贊助人詞訟,死刑成,為三十過;軍徒刑成,為二十過;杖刑成,為十過;笞刑成,為五過?!币撬粼A,懲罰就更嚴重了:若教唆取利,死刑,為百過;軍徒刑為三十過,笞刑為十五過[14]。朝廷規(guī)定刑法的笞、杖、徒、流、死,在勸善文中被唯妙唯肖地演繹出來。善男信女們未必知道朝廷刑法的詳細規(guī)定,卻在拜佛、參道、修行中,潛移默化地了解到官府刑法內(nèi)容,并盡量規(guī)避刑罰。
當然,這些戒律如果有“大師”級的高僧老道進行宣講,則權(quán)威性、經(jīng)典性及說服力就會更強,信眾會更多,在傳播手段比較單一的傳統(tǒng)社會,聚徒講經(jīng),能夠直接快速地普及教義,提高規(guī)則意識。如晚明高僧憨山德清所作《息訟詞》,就現(xiàn)身說法,陳說戒訟和爭訟的得失利弊:
余生禍事惟訟,發(fā)念皆由性縱,遇人憤氣欲鳴,勸之慎勿輕動。但云一紙入官,便受奸人愚弄。守候不能回家,耽延不能耕種。妻孥急得神昏,父母急得腸痛。產(chǎn)業(yè)由此消亡,性命由此斷送。況且人壽無多,轉(zhuǎn)眼一場春夢。逞威逞智奚為?報怨報仇何用?說到入情入理,自然喚醒懵懵。俾伊轉(zhuǎn)意回頭,此際陰功可頌[15]。
《息訟詞》利用以家庭、親情、愛心、身家性命等干系,進行息訟勸誡,沒有純粹的說教,卻充滿佛家悲天憫人的溫暖情懷,而且句句押韻,簡明易懂,一聽即能感覺到是一個高德法師在對信徒淳淳善誘,諄諄教導。宗教法師或牧師參與法制教育、感化罪犯,中外均有。時至今日,港、澳不少監(jiān)獄或社區(qū),在對罪犯進行改造、心理矯治以及實施恢復(fù)性司法中,仍注意吸收宗教界人士參加,無疑有助于對罪犯的心靈感化。
由于傳統(tǒng)中國不是一神崇拜的國家,民眾充分享有信仰自由,很少有某種超人的精神偶像能一統(tǒng)民眾的精神世界。儒、佛、道等,均有勸善戒爭的息訟功效,與官方的息訟理念基本相符,所以三者在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中能并行不悖,相安無事。反觀天主教、基督教,其教義也有“息訟”的宣教內(nèi)容,如《圣經(jīng)·舊約全書》“摩西十誡”中就告誡上帝的子民:“當孝敬父親,孝敬母親,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上帝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不可殺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不可貪戀別人的房屋;也不可貪戀別人的妻子、仆婢、牛驢,以及他一切所有的”[16];《新約全書·路加福音》中,耶穌對門徒闡述貧窮的人、饑餓的人、哀哭的人以及遭人恨惡辱罵的人與富裕的人、飽足的人、喜笑的人以及受人寵愛吹捧的人之間禍福果報的轉(zhuǎn)換[17];《圣經(jīng)》還要求信眾“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哥林多前書13:7》);“凡所行的,都不要發(fā)怨言,起爭論”(《腓立比書2:14》);赦免犯過錯的人,有過錯的人“受了眾人的責罰也就算了,倒不如赦免他,安慰他,免得他憂愁太過,甚至沉淪了,要向他顯出堅定不移的愛心來。”(《哥林多后書2:5-8》)
《箴言》及《詩篇》中,也都有教人謙讓、原諒的訓誡,如:“設(shè)筵滿屋,大家相爭,不如有塊餅干,大家相安”;(《箴言17:1》)“有終日貪得無厭的,義人施舍而不吝惜”(《箴言21:26》);別人做錯了事情,愛他,就原諒,不要懲罰,因為“耶和華有恩惠,有憐憫,不輕易發(fā)怒,大有慈愛?!保ā对娖?45:8》)《圣經(jīng)》還要求徒眾愛敵如友,別人打你左嘴巴,可換右嘴巴給人打之類的教導;上帝還發(fā)明“末日審判”,以安慰在世間的吃虧者,嚇唬作惡者。
這些教義也均具有勸人少爭、無爭的準“息訟”宣教內(nèi)涵。息訟宣傳的在中西文化中原本暗合相通,只是《圣經(jīng)》所倡導的權(quán)利意識,與前三者尚有一定差別,特別是“上帝面前眾生平等”之類的觀念,跟傳統(tǒng)中國官方禮法思維的節(jié)拍不完全相符,因為傳統(tǒng)中國的天道、倫理秩序觀中,每個人的身份地位天然存在差別,社會秩序往往圍繞天道、倫理秩序來設(shè)置,所以,天主教、基督教能否在中國順利傳播,完全取決于官方階段性的政策需求。
傳統(tǒng)中國的“息訟”宣教是全方位的,能夠保持克制寬容、消除訟爭,也往往被視為個人的良好品德或家族的傳世家風。其主旨就是:忍讓就能減少紛爭,減少紛爭就能減少訴訟,減少訴訟社會秩序就能和諧安定。這既是歷代政府追求的理想治理模式,也是絕大多數(shù)民眾期盼的生活狀態(tài)。三國時的“孔融讓梨”所以成為孩童啟蒙的生動故事,清代軍機大臣張英勸說桐城老家人建房時主動退后的家書“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所以能被后人吟頌不斷,都含有謙讓、寬容之意,符合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基本禮數(shù)。
由于傳統(tǒng)中國不是一神崇拜的國家,民眾充分享有信仰自由,很少有某種超人的精神偶像能一統(tǒng)民眾的精神世界。儒、佛、道等,均有勸善戒爭的息訟功效,與官方的息訟理念基本相符,所以三者在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中能并行不悖,相安無事。反觀天主教、基督教,其教義也有“息訟”的宣教內(nèi)容,如《圣經(jīng)·舊約全書》“摩西十誡”中就告誡上帝的子民:“當孝敬父親,孝敬母親,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上帝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不可殺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不可貪戀別人的房屋;也不可貪戀別人的妻子、仆婢、牛驢,以及他一切所有的”[18];《新約全書·路加福音》中,耶穌對門徒闡述貧窮的人、饑餓的人、哀哭的人以及遭人恨惡辱罵的人與富裕的人、飽足的人、喜笑的人以及受人寵愛吹捧的人之間禍福果報的轉(zhuǎn)換[19];《圣經(jīng)》還要求徒眾愛敵如友、別打你嘴巴可換個嘴巴給人打之類的教導;上帝還發(fā)明“末日審判”,以安慰在世間的吃虧者,嚇唬作惡者……這些教義也均具有勸人少爭、無爭的“準息訟”宣教內(nèi)涵。只是《圣經(jīng)》所倡導的權(quán)利意識,與前三者尚有一定差別,特別是“上帝面前眾生平等”之類的觀念,跟傳統(tǒng)中國官方禮法思維的節(jié)拍不完全相符,因為傳統(tǒng)中國的天道、倫理秩序觀中,每個人的身份地位天然存在差別,社會秩序往往圍繞天道、倫理秩序來設(shè)置,所以,天主教、基督教能否在中國順利傳播,完全取決于官方階段性的政策需求。
世間本無絕對平等之事,即便在上帝老人家面前,也無法做到“人人平等”,更不用說在法官面前了。司法雖說是守衛(wèi)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法庭、法官似乎是該“防線”的守護神,其實司法本無絕對公正可言,法官的判決也未必完全可靠,否則就不會出現(xiàn)數(shù)道“審級”的設(shè)置,連美國聯(lián)邦大法官波斯納都承認:“最高法院的判決是終極的,并不是因為這些判決是對的,而是因為這些判決是終極的?!蓖硗普摚杭偃缭儆幸粋€“超級法院”,那么許多最高法院的終審判決可能被不斷推翻[20]。因此,過于強調(diào)忍讓息訟,固然會抑制個體權(quán)益的張揚,淡化法治意識;但過度主張個體權(quán)益,也可能導致整體權(quán)益的損害。許多情況下,個體讓渡出部分私權(quán),可維護整體權(quán)益的完整;整體權(quán)益的完整,又可以?;莞嗟膫€體。通過“息訟”宣教,有助于在個體權(quán)益與整體權(quán)益之間保持最大平衡。
近世以來,科學昌明,實用主義盛行,五四以后,傳統(tǒng)儒、佛、道等教化地位和作用日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新興的“主義”或“學派”,民眾也在諸多“主義”的引導下,重新調(diào)整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直接后果就是造就了精神信仰的政治化、功利化。不同時代也都會有不同的宣傳主調(diào),如“三民主義”“社會主義”“共產(chǎn)主義”等。提出的口號也不斷翻新,如“自由博愛”“忠勇仁義”“雷鋒精神”“五講、四美、三熱愛”“八榮八恥”“核心價值觀”等等。
雖不能把上述這些宣傳教育直接與“息訟”宣教行為掛鉤,但不能否認,它們在引導民眾與人為善、和睦相處、互相幫助、克制謙讓等方面所起的積極作用。禮法結(jié)合、德刑并用,是傳統(tǒng)中國的基本治國方略。保持社會秩序的和諧穩(wěn)定,首先要極大限度地防止或減少社會紛爭,“定分止爭”也就成了禮法功能的主要外在體現(xiàn),“息訟”宣教則自然成了實現(xiàn)“定分止爭”的首選方法,它可以將一切紛爭消弭于未然。于是,國家、民間、家族及宗教等均成了“息訟”宣教的主要領(lǐng)域,它們?nèi)诘赖陆袒?、普法宣傳于一體,形式豐富多樣,民眾喜聞樂見,詰屈聱牙的法規(guī)條例,變成朗朗上口的息訟“段子”,使民眾進耳入心。古人所說“圣人以無訟為貴”“無爭無訟,安享太平”以及“安上全下,莫善乎禮”等理想的生活狀態(tài),就是平息爭訟,平安相處,國家制定禮法的目的就是正人心、厚風俗、順人情。參加《法國民法典》制定的法學家波塔利斯說過:“切不可忘記:法為人而立,而非人為法而生;法律必須適應(yīng)它所針對的人民的特征、習慣和情況?!保?1]伏爾泰也說過,“法律與習俗并不矛盾,習俗如果好,法律也就沒有什么用處了?!保?2]撇開工具性說教宣傳不說,基于傳統(tǒng)中國社會結(jié)構(gòu)、社會生活基礎(chǔ)上的善良風俗教育、忍讓寬容感化等,很大程度上發(fā)揮了平息紛爭、減少訴訟的作用,既降低了當事人的成本開銷,又節(jié)約了國家有限的司法資源,無論是對國家、政府,還是對社會、民眾,都傳遞了較大的正能量。過于強調(diào)忍讓息訟,固然會抑制個體權(quán)益的張揚,淡化法治意識;但過度主張個體權(quán)益,也可能導致整體權(quán)益的折損。許多情況下,個體讓渡出部分私權(quán),可維護整體權(quán)益的完整;整體權(quán)益的完整,可能?;莞嗟膫€體,有助于在個體權(quán)益與整體權(quán)益之間保持最大平衡,時至今日,仍不失其一定借鑒意義。
[1]《大學》第四十二.
[2]《清圣祖實錄》卷三十四,康熙九年十月癸巳條.
[3]《清圣祖實錄》卷一百二十二,康熙二十四年十月庚寅條.
[4][清]雍正皇帝輯錄整理:《康熙皇帝告萬民書》《康熙皇帝教子格言》.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47、82.
[5]天津津河堂版《圣諭廣訓》.
[6]《撫吳公牘》卷一、卷二.
[7]《光緒朝東華錄》光緒二年正月戊戌條.中華書局,1958.185.
[8][明]程登吉.幼學瓊林·訟獄.
[9][元]吳亮.忍經(jīng)·莫爭打[J].遠方出版社,2006.77.
[10][元]吳亮.忍經(jīng)·將憤忍過片時心便清涼[J].遠方出版社,2006.43.
[11]薩孟武:《水滸傳》與中國社會[J].北京出版社,2005.57.
[12]袁嘯波.民間勸善書[J].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51、238、218-219.
[13]李日景.不費錢功德例[A].袁嘯波.民間勸善書[C].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60-162.
[14]《自知錄》,袁嘯波.民間勸善書[J].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89-197.
[15]《息訟詞》,袁嘯波.民間勸善書[J].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38.夏清瑕.從勸善書看明清民間社會法律觀念的構(gòu)建[D].江蘇法史年會論文集(未刊稿),2014.102.
[16][18]《舊約全書·出埃及記二十》.
[17][19]《新約全書·路加福音六·福和禍》.
[20]熊秉元.波斯納的鋸子[J].讀書,2014,(9).
[21]石佳友.中國法典的立法技術(shù)與法國的經(jīng)驗[J].“中國法律、司法和法學家的對話之過去與當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未刊稿),2014.115.
[22][法]伏爾泰.哲學辭典[J].續(xù)建國編譯.北京出版社,2008.143.
責任編輯:程政舉
Traditional“Dropping Lawsuits”Missionary and Its Modern Value
Zhang Renshan
(Law School,Nang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
Traditional“Dropping Lawsuits”missionary was the preferred method of mediating disputes in traditional China.The state,folk,family and religion etc.,became the main areas of“Dropping Lawsuits”missionary.They combined moral enlightenment with legal spreading.Their forms were varied diversely,and very welcomed by people.Too much emphasis on patient interest litigation,of course,the public interests would prejudice against the interests of the individuals,dilute legal awareness,but excessive advocates of individual rights,it may result in damages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whole.Inmost cases,the individuals transferring a part of its interests could maintain the integrity of the overall interests.Full rights regime also may bless more individual rights,make a contribution to the maximum balance between individual rights and the overall interests.Thus they could keep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harmony;“dropping lawsuits”missionary;modern value
D929
A
2095-3275(2015)05-0016-09
2015-06-11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中國傳統(tǒng)司法中的理性與經(jīng)驗”(11BFX016)系列成果之一。
張仁善(1964— ),男,江蘇東臺人,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