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汝律
WU-14,是一種外界猜測的中國新型高超音速武器,WU意指山西五寨導彈基地,14為首試年份2014。一次,在網(wǎng)上查找相關新聞時,我對美國媒體口中的“新型高超音速武器”產(chǎn)生了極大興趣,試圖用已學知識對WU-14的性能進行解讀。
一、高超音速飛行器的種類
目前,在大氣層內(nèi)或臨近空間內(nèi)飛行的高超音速飛行器大致可分為兩類。一種類似美軍的X-51A,使用超燃沖壓發(fā)動機等新型動力技術和乘波體氣動外形的高超音速飛行器。由于速度快,空氣動力流場十分復雜,這類飛行器進行大過載的機動比較難。
另一種是諸如“獵鷹”這樣的助推-滑翔飛行器,由火箭發(fā)動機投送到太空邊緣后釋放,進行無動力的滑翔飛行。按美國媒體所說,中國的WU-14就屬于第二種(如圖1)。
這種高超音速飛行器可被視為彈道導彈的新型彈頭,進入大氣層后,能通過高達數(shù)十個G的大幅機動擺脫攔截。但它也有弱點,如不能掉頭、側向機動范圍有限、飛行范圍有一定規(guī)律等。另外,飛行器進行滑翔和機動時可能大大降低自身速度,又會降低攔截的難度。
二、根據(jù)高中物理知識解讀WU-14
1.達到最高點的高度
首先,由運載火箭將彈頭運至軌道最高點,若彈頭由最高點下降滑翔的過程中機械能保持不變,最高點勢能轉(zhuǎn)化為具有10倍音速彈頭的動能。
由公式mgh=mv2/2,其中V=10*340m/s,得到h=578km。也就是說,要由運載火箭將彈頭運送至距地面578km的高度處。
運載火箭能將彈頭運至這么高嗎?事實證明是可以的。中國于2007年1月11日進行的一次反衛(wèi)星導彈試驗中,由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發(fā)射的一枚開拓者1號系列火箭攜帶動能彈頭,以反方向8km/s的速度,擊毀了軌道高度863km、重750kg的本國已報廢的氣象衛(wèi)星風云一號C。這是自1985年美國發(fā)射ASM-135反衛(wèi)星導彈摧毀P78-1人造衛(wèi)星以來首次成功的人造衛(wèi)星攔截試驗。
2.水平滑翔飛行的高度
考慮彈頭是在大氣中飛行,大氣對飛行的彈頭有摩擦阻力,彈頭克服摩擦阻力做功轉(zhuǎn)化為熱能,從而需承受極高的溫度。上網(wǎng)查找資料得知,大氣的密度隨高度的變化單調(diào)下降(如圖2)。但大氣溫度卻有兩個低點,分別是距地面20km和90km處。
進一步了解發(fā)現(xiàn),距地面20km高度處是大氣對流頂層和同溫層的分界處;距地面90km高度處是大氣均質(zhì)層和非均質(zhì)層的分界線,也是中間層和電離層的分界線。
如圖2所示,大氣距地面90km高度處溫度最低,為零下一百多攝氏度;密度為10-9g/cm3左右,是地面大氣密度的1/106;距地面20km高度處大氣溫度次低,為零下六十多攝氏度;密度10-5g/cm3左右,是地面大氣密度的1/100。
若按報道,WU-14在大氣層邊緣按“錢學森彈道”在大氣上層進行“打水漂”式飛行,原則上它的水平滑翔飛行的高度可有兩個選擇:距地面90km至100km高度處或距地面20km至30km高度處。而根據(jù)最近的報道,WU-14至目標上空30km左右時打開雷達導引頭進行末制導,俯沖至目標并完成攻擊,所以其水平滑翔飛行的高度應是在距地面20km至30km高度處。
3.水平滑翔飛行的距離
在空氣中如果速度高于2.5 M(馬赫),網(wǎng)上提供了空氣阻力的公式:F=C■SρV2。式中C為空氣阻力系數(shù),該值通常是實驗值,與物體的特征面積(迎風面積)、物體光滑程度和整體形狀有關;ρ為空氣密度,S為物體迎風面積;V為物體與空氣的相對運動速度。
由上式可知,正常情況下空氣阻力的大小與空氣阻力系數(shù)及迎風面積成正比,與速度平方成正比。
設WU-14水平滑翔飛行的距離為L,初速度為10M(3400m/s),末速度為8M。由動能定理可知摩擦力做功FL=mV02/2-mV末2/2,其中V末=0.8V0,V平均=0.9V0 ,CρSV平均2L/2= mV02/2-mV末2/2,取空氣阻力系數(shù)C=0.08,30km高度處空氣密度ρ=5*10-3kg/m3,彈頭迎風面積S=0.5m2,彈頭質(zhì)量m=600kg,得到水平滑翔飛行的距離為1330km。
飛行時間t=L/V平均=7.24min,符合在西北基地試射WU-14的飛行路程和大致時間。
4.俯沖至目標并完成攻擊的速度
? ?由機械能守恒定律得v=2828.14m/s=8.32M,即WU-14行至目標上空30km左右時,速度約為8M。
三、對WU-14的一些猜想
WU-14目前在國內(nèi)基地的實驗射程只有一千多千米,而作戰(zhàn)中無論是攻擊航母,還是使用核彈頭攻擊敵方核武器,實際射程要遠遠大于該射程。若要遠程作戰(zhàn),可以這樣設想:
1.由運載火箭將彈頭運載至地面578km的高度處。
2.彈頭迅速下降滑翔至距地面90km至100km高度處,以減少被對方陸基雷達預警的幾率。
3.90km至100km高度處以10M速度水平滑翔飛行,阻力是30km高度處的幾千分之一,水平滑翔飛行距離5000km至6000km,速度幾乎沒有減小。
4.再降至30km高度處,靠氣動升力作無動力遠距離跳躍、滑翔機動飛行1000km至2000km,以突破導彈防御系統(tǒng)。
5.至目標上空時,俯沖至目標并完成攻擊。
之所以增加第一次水平飛行,是為了從最高點主動降低高度,減少對方陸基雷達早期預警的幾率;第一次水平飛行比第二次水平飛行高度要高一些,是為了減少空氣摩擦阻力做功導致的能耗,增加射程。
本文根據(jù)高中物理知識解讀WU-14出于興趣,若與實際情況誤差較大,可能是模型簡單、關鍵數(shù)據(jù)缺乏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