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杰
(四川省德陽市人民醫(yī)院放射科 618000)
?
·臨床探討·
3D路徑圖用于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進程中的價值
王友杰
(四川省德陽市人民醫(yī)院放射科 618000)
目的 分析平板旋轉造影結合3D路徑圖用于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進程中的價值。方法 選取德陽市人民醫(yī)院2013年11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患者82例作為研究對象,分為二維組和三維組各41例。三維組患者在3D路徑圖引導下行介入治療,二維組患者在二維路徑下行介入治療,分析兩組患者圖像、照射劑量面積及手術時間等。結果 三維組患者診斷動脈瘤準確率和特異性顯著高于二維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二維組患者X射線照射劑量面積乘積(239 735.62±45 552.29)mGy·cm2,顯著高于三維組的(184 625.58±56 354.14)mGy·cm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二維組患者手術時間(54.56±7.53)min,顯著長于三維組的(39.16±9.84)min,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二維組患者透視時間(1 162.38±526.37)s,顯著長于三維組的(852.34±269.46)s,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D路徑圖圖像顯著高于2D路徑圖圖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D外形圖像評分(1.97±0.26)分,顯著高于2D外形圖像評分的(1.43±0.87)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顱內動脈瘤介入手術治療中,采用平板旋轉血管造影聯(lián)合3D路徑圖能夠縮短手術時間,減少X射線輻射劑量,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顱內動脈瘤;介入手術;3D路徑圖;圖像
顱內動脈瘤是顱內出血最為危險的疾病之一,絕大多數患者屬于囊狀動脈瘤,出現(xiàn)破裂將會導致顱內出血,有很高的致殘率和病死率,因此臨床診斷對患者顱內動脈瘤的精確治療有現(xiàn)實意義[1]。在以往分析中二維路徑圖診斷圖像分辨率較高,能夠為手術提供血流方向等信息,但是無法描述動脈瘤手術細節(jié),采用三維路徑圖引導介入手術能夠彌補存在的不足[2-3]。為分析平板旋轉造影結合3D路徑圖用于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進程中的價值,本文整理本院82例患者臨床資料,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1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顱內單發(fā)動脈瘤并行介入治療患者82例作為研究對象,造影結果顯示各支血管迂曲程度尚可,患者臨床表現(xiàn)為劇烈頭痛、嘔吐、意識障礙等,排除嚴重心肺疾病患者,依照引導方式不同,分為二維組和三維組各41例,二維組患者男28例,女13例,平均年齡(56.4±6.79)歲;三維組患者男26例,女15例,平均年齡(54.8±8.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設備儀器包括3S數字平板探測器、后處理工作站、麻醉設備、微量泵等。2D-DSA檢查:患者取仰臥位,全身麻醉,股動脈穿刺,安放動脈鞘,觀察弓上行支位置和走向,實施路徑圖,根據神經定位體征確定第一靶動脈,插入導管,常規(guī)正側位造影,完成腦血管造影。3D-DSA檢查:在載瘤動脈注射碘對比劑,旋轉掃描獲取造影數據,重建圖像。二維組患者在2D路徑圖引導下結合平板旋轉血管造影介入治療,在透視下制作二維路徑圖,每次使用4~6 mL造影劑,透視時間為2~4 s,血管影像清晰時松開,彈簧圈填塞中通過2D-DSA確定填塞情況。三維組患者在3D路徑圖引導下結合平板旋轉血管造影介入治療,股動脈插管,椎動脈開口處正側位造影加做3D-DSA造影,時間4.1 s,椎動脈造影劑3 mL/s,探測器視野在旋轉造影時為48 cm,治療用19 cm。
1.3 觀察指標 記錄并觀察患者透視時間(FT)、手術時間(OT)、X射線照射劑量面積(DAP),分析圖像質量和結果,劑量測試儀器為國際電工委員會60601-2穿透電離室型系統(tǒng)。圖像質量由2名以上資深介入醫(yī)生共同判斷,確定最佳展示瘤體、大小及程度等。
2.1 兩組檢查結果分析 見表1。二維組患者陽性檢出率為87.8%,三維組患者陽性檢出率為95.1%,三維組患者診斷動脈瘤準確率和特異性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診斷價值分析(%)
2.2 治療結果比較 見表2。二維組患者X射線照射劑量面積乘積顯著大于三維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二維組患者手術時間顯著長于三維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二維組患者透視時間顯著長于三維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各項指標結果比較
2.3 介入治療隨訪造影結果 見表3?;颊咝g后6個月進行腦血管造影復查,均采取二維重建掃描檢查,3D路徑圖圖像顯著高于2D路徑圖圖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D外形圖像評分顯著高于2D外形圖像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介入治療隨訪造影結果
顱內動脈瘤是常見的腦血管病變,相關資料顯示,顱內動脈癌一旦破裂引起的病死率可達40%,采取積極的治療和防范對患者治療有現(xiàn)實意義[4]。
顱內動脈瘤確診后需要采取積極的治療措施,介入治療創(chuàng)傷小、治療效果明顯,被很多患者所接受[5]。在介入治療之前需要充分評估患者動脈瘤大小、形態(tài)及空間關系等,縮短曝光時間,在以往分析中多采用2D-DSA評估,能夠提供相應的一些評估信息,但是不少研究指出2D-DSA評估信息存在局限性[6-7]。本組研究主要分析3D路徑圖聯(lián)合平板旋轉血管造影的應用價值,采用三維血管圖像能夠觀察到導絲、彈簧圈等使用情況,使器材狀態(tài)更加直觀,因此減少操作時間和X射線輻射劑量[8]。本組研究三維組患者在三維路徑引導下行介入治療,并與二維路徑引導介入治療相對比,研究結果表明三維組診斷動脈瘤準確率和特異性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D路徑圖圖像顯著高于2D路徑圖圖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D外形圖像評分(1.97±0.26)分,顯著高于2D外形圖像的(1.43±0.87)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二維路徑無法顯示彈簧圈團塊三維結構,而三維路徑得到的質量更好。三維導航技術原理是將血管造影術得到的二維圖像傳到處理工作站,通過多個軟件構建三維結構,形成新的血管造影術,充分融合3D重建術、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等,顯示動脈瘤特征和血管結構,清晰顯示血管三維結構,消除骨骼和靜脈對手術帶來的影響。本組研究二維組患者采用2D-DSA檢查,三維組患者在2D-DSA檢查基礎上,在載瘤動脈注射碘對比劑,旋轉掃描獲取造影數據,重建圖像,相對于二維路徑圖,三維路徑圖提供二維圖像和三維圖像的融合。使用三維血管圖像等,在任意角度縮放比例,生成融合圖像,能夠準確測定瘤體和流頸大小,能夠為彈簧圈的選擇提供重要價值,通過測量瘤體形態(tài),能夠為治療方案的確定提供重要價值,提高介入治療的安全性。在介入治療隨訪工作中,初期治療動脈瘤尚未處于完全隔絕狀態(tài),巨大動脈瘤易出現(xiàn)復發(fā)情況,因此介入治療半年過一段時間后需要進行腦血管造影隨訪工作。
在介入手術中,照射量以DAP作為代表,能夠反映橫截面上平均空間比釋動能,該指標的估算能夠快速分析患者器官平均吸收劑量和全身有效劑量[9]。本組研究二維組患者X射線照射劑量面積乘積(239 735.62±45 552.29)mGy·cm2,顯著大于三維組的(184 625.58±56 354.14)mGy·cm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推測三維路徑圖在獲取掃描透視圖像中只需要一次旋轉掃描,就能實現(xiàn)實時聯(lián)動,即使改變探測器視野及投照角度,三維路徑圖仍然能夠做到實時動態(tài)改變[10]。三維路徑圖能夠相應減少透視時間,從本研究結果可以看出,二維組患者透視時間(1162.38±526.37)s,顯著長于三維組的(852.34±269.46)s,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是因為機器上顯示的DAP值是透視和造影的綜合,因此能夠相應減少患者受照射總劑量。從手術時間角度分析,二維組患者手術時間(54.56±7.53)min,顯著長于三維組的(39.16±9.84)min,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推測二維路徑圖雖然能夠實現(xiàn)引導功能,但是需要結合多種體位觀察,且介入治療需要多個彈簧圈,因此二維路徑圖引導容易延長手術時間,而三維路徑圖無需變換患者體位,因此能夠縮短手術時間。
總之,在顱內動脈瘤介入手術治療中,采用平板旋轉血管造影聯(lián)合3D路徑圖能夠縮短手術時間,減少X射線輻射劑量。在采用三維路徑圖引導介入治療中需要注意盡可能保持患者頭部靜止,控制好造影劑的注射速度,在應用中,若是閾值設置不當,容易丟失一些小血管信息,因此臨床應用中可以與二維影像結合使用。
[1]吳奇華,曾勇明.DSA三維導航技術在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中的應用[J].重慶醫(yī)學,2012,41(9):890-891.
[2]朱棟梁,盧建華,陳勝利,等.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實時三維路徑圖技術在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術中的應用[J].實用醫(yī)技雜志,2012,19(8):815-817.
[3]趙軍,陳健龍,陳美丹,等.顱內動脈瘤介入診療中三維旋轉造影成像技術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2):241-243.
[4]何強,朱純生,黃惠蓮,等.三維路徑圖技術在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中的初步應用[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2,22(9):1421-1423.
[5]游夢星,虞希祥,林永勝,等.三維CT血管造影與平板DSA對顱內動脈瘤診斷價值的對比分析[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1,20(9):676-680.
[6]鄭斌,苗衛(wèi)明,李一強,等.顱內微動脈瘤在CT血管造影與三維數字減影血管造影中的影像學表現(xiàn)[J].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2013,36(35):69-71.
[7]聶中.三維CT血管造影與DSA診斷顱內血管瘤的臨床價值比較分析[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2,39(13):3351-3352.
[8]楊顯存,單萍,劉強.三維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在顱內小動脈瘤診治中的應用進展[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4,25(6):1055-1058.
[9]戚春厚,趙慶花,李明軍,等.平板數字減影血管成像三維旋轉血管造影在顱內微小動脈瘤診療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2,21(10):786-788.
[10]汪建華,邱廣平,陳飛宇,等.三維路徑圖引導在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中的應用[J].廣東醫(yī)學,2013,34(5):719-720.
10.3969/j.issn.1672-9455.2015.23.062
A
1672-9455(2015)23-3593-02
2015-04-05
2015-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