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涉縣原曲中學 056400)
中學語文教學中的詩歌教學研究
姚翠霞(河北省涉縣原曲中學 056400)
本文首先探討了詩歌學習與創(chuàng)作的方法,詮釋了文學就是人學的道理,接著對古典詩歌的學習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分析,詮釋了大量的細節(jié),提出了許多個人的獨特見解。
中學語文教學詩歌教學古典詩歌
(一)認真學習,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
詩歌是靈魂的歌唱,是心底的吶喊。例如,《再別康橋》這首詩感染了我們,使得大家反復閱讀,并進行了男女同學交叉閱讀。我們全部沉浸在詩歌的意境里,都深受感動。于是,我進一步引領學生學習徐志摩的創(chuàng)作手法,布置作業(yè),要求學生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題目為《再別……》。接著,我對學生闡述說:“詩歌的創(chuàng)作是一種經驗的表達,是真情感的流露。如果沒有經驗,缺乏情感,絕對寫不出璀璨瑰麗、撼人魂魄的詩篇。詩道重氣節(jié)、靈魂,惟其如此,才能夠寫出千古的絕唱,不朽的詩篇。寫詩要有壯思,要有氣骨,要像《再別康橋》這樣有感染力。如果同學們有驚人之作,哪怕是出人意料的句子,我也一定給予獎勵!”
(二)傳道為先,解惑在后
傳道功成解惑果就,這是教學的目的。但是傳道為先,解惑在后。道者,世間真善美、人生真諦也。以《再別康橋》一詩為例,我在教學時這樣說:徐志摩天然妙手,《再別康橋》音節(jié)鏗鏘,筆力縱橫,意蘊超絕,字句清新,比喻奇特,想象豐富,意境優(yōu)美,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作品,因此此詩成為新月派詩歌的代表之作。全詩自始至終從肺腑出,感慨良深,非功力高卓莫能形諸筆墨,令人讀之心動。但是,同學們,才德兼?zhèn)洳攀且粋€合格的、偉大的詩人。徐志摩才華橫溢,有目共睹,可惜對家庭不負責,朝秦暮楚。妻子張幼儀有孕在身,徐志摩就追求林徽因,想做“中國離婚第一人”。后來又破壞王庚的婚姻,與其妻陸小曼結婚。一天,他與陸小曼夫妻二人發(fā)生爭執(zhí),便負氣出走。1931年11月18日,他乘早車到南京,住在朋友何競武家。他本打算再乘張學良的專機回北京。但臨行前,張學良通知他因事改期。徐志摩為了趕回北京參加19日晚舉行的林徽因的學術講座,便托人疏通關系,于19日早上免費搭乘中國航空公司的一架“濟南號”郵政班機,飛往北京,沒料到飛機失事遇難,年僅三十五歲。假如徐志摩品性高潔,他一定會給人間留下更多的光輝璀璨的詩篇。我們學習徐志摩的杰出詩作,但不能學習徐志摩放逸的人品。
(一)平仄的要求
古代格律詩要求極其嚴格,既要對仗,還要合乎格律,工對最佳,要避開重字。此外,律詩必須講平仄,否則非律詩。我們以下面的律詩為例來具體進行分析。
《冬至》(七言律詩,押虞韻)
亦舒
半掩重門謝嬸姑,稍閑掙得睡工夫。
仄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長街風過四合院,一榻寬如千里湖。(本聯(lián)上句三仄尾,失粘)
中平平中仄仄仄,仄仄平中平仄平。
云碧疏簾雨時有,橙香僻巷客偏無。
平仄平平仄平仄,中平仄仄仄平平。
年關諸事且擱下,日掃墻陰堆果蔬。(本聯(lián)上句失粘)
平平平仄中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此詩從意境上論甚佳,亦有聊以卒歲之慵懶。一榻寬如千里湖,極具夸張之筆,字里行間,心寬閑適,享受孤獨;尾韻可以上鄰韻,蔬為“上平六魚”,此是前面所稱“孤雁入群格”,乃詩人不得已而為之者。格律詩的一聯(lián)中,出句對句的平仄相反,即仄對平,平對仄,此謂“對”,否則屬于失對;相連兩聯(lián)的關系是,下聯(lián)的出句與上聯(lián)的對句必須一致,即平仄完全吻合,稱為“粘”,否則屬于“失粘”。當然,格律詩要押平聲韻,必然會有不符合粘對要求的地方,不過這是允許的。重中之重者,每句第二字,必須恪守格律規(guī)定。我們仔細看這首年關,很明顯兩處失粘了,且有三仄尾之病。
(二)押韻要求
格律詩有嚴格的押韻要求,比如下面這首詩《七律題照·瀾》(靜云):
波隨浪倒路何長,卑陋之歸德韻殤。
萬里澄流聚溪水,三竿旭日送清霜。
人生易老少休惰,學業(yè)雖成老莫狂。
應信當初今夕事,瀾平寒枕夢黃粱。
此詩屬下平七陽韻,為首句用韻,長、殤、霜、狂、粱皆從此韻中出,兩句一押韻,中間不換韻,韻腳不重復押。不過,尾句可用鄰韻,稱之為“孤雁入群格”。當然,也有一定的條件,那就是首句必須起韻。到了宋代,首句放寬,也可用臨韻字,稱之為“孤雁出群格”,當然也有條件,就是首句用韻不可以用鄰韻。換言之,“孤雁入群格”“孤雁出群格”只能擇一。
(三)關于重字
重字是格律詩的大忌,古往今來,皆禁重字,但也有例外,比如下面的《年終總結》,作者在二十八字里面,居然用了十個一字,用筆精煉,格律尚工。
年終總結(齊哲)
一年一度一春節(jié),
一陣炮鳴一陣歇。
一得一失還一盼,
一點完美一點缺。
不過,既有重字,就算不得絕句,只能算是古絕了。
(四)關于“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對于初學者,這個口訣簡單實用。實際上,不能概括律詩的平仄的調配變化。在平收的詩句里,常常會失誤。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個字,如果不論,用仄,就會犯孤平;再者,“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字,必須用仄,設若使用平,則會出現(xiàn)“平平仄仄平平平”,這種情況屬于古體詩的專用,稱為“三平尾”,為格律詩之大忌。關于二四六分明,也不能一概而論,比如“仄仄平平平仄仄”,根據(jù)文字需要,可以易為“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可以易為“平平仄平仄”。這樣,二四六就造成了不分明的情況,這是合理的,在允許之內,被稱為平仄變格。
(五)古為今用的基礎上,要與時代息息相關
我們來看下面一首詩:
計劃生育好(文如其人)
泱泱華夏人丁旺,地廣田貧寶藏稀。
力子箴言驚朝政,寅初理論震京畿。
群娃多罪無福享,一法嚴明有據(jù)依。
國策持恒成效顯,黎民足食且豐衣。
我們來看中間的兩聯(lián),力子對寅初,就是:邵力子對馬寅初,人名相對;箴言對理論,名詞相對;驚對震,動詞相對;朝政對京畿,名詞相對;群對一,數(shù)量詞相對,娃對法,名詞對名詞;多對嚴,形容詞相對;罪對明,名詞相對;無對有,動詞相對;福對據(jù),名詞相對;享對依,動詞相對。可以說,對仗十分嚴格,屬于工對。
除了中間兩聯(lián)對仗外,還有其他形式的對仗,比如頸聯(lián)對仗,稱之為“蜂腰格”,也有是首聯(lián)的情況,也有頷聯(lián)的情況,不是絕對的。設若首聯(lián)對仗,頷聯(lián)未對,稱之為“換柱對”,尾聯(lián)一般而言不對仗,便于詩人隨意收合。
詩歌的學習,任重道遠,非朝夕就能掌握其精髓,必須刻苦研究,仔細分析其內涵,了解其創(chuàng)作規(guī)律,天長日久,一定會有所收獲,從而更上一層樓。
(責編 張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