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平 宋曉磊 馮曉東
(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康復中心,鄭州450000)
偏癱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直接影響其各種功能障礙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恢復,對病情恢復產(chǎn)生顯著的影響。所以,在功能恢復的同時應重視患者的心理干預。本研究將賞識性心理干預結合綜合康復訓練的方法應用于恢復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康復訓練,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康復中心進行康復治療的偏癱患者中篩選62例作為研究對象。入選標準:①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通過的診斷標準[1],通過CT或MRI明確診斷的初次發(fā)病的腦出血、腦梗死患者;②表現(xiàn)單側肢體癱瘓,無偏癱側忽略;③無嚴重認知障礙,無失語癥者,能夠理解溝通者;④病程在1個月以上,3個月以內(nèi);⑤患者及家屬具有一定耐力,能完成每天的治療項目;⑥無嚴重心、肺、腎、肝系統(tǒng)疾病,或者影響運動功能恢復的其他神經(jīng)、肌肉、骨骼疾病。
將患者分為對照組(n=31) 和治療組(n=31)。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s)
表1 治療前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s)
注:各項兩組比較P>0.05
例數(shù)性別男 女診斷腦出血 腦梗死病灶側左 右治療組 31 23 8對照組 31 24 7年齡(歲)56.40±5.30 56.57±5.18 15 16 14 17病程(d)47.51±8.10 48.32±8.03 9 22 11 20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賞識性心理干預結合綜合康復訓練,對照組給予單純綜合康復訓練,給予治療1次/d,5 d/周,總療程4周。
1.2.1 賞識性心理干預①治療師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關系,在治療的過程中善于發(fā)現(xiàn)患者優(yōu)點,對患者多加鼓勵,使他們在情緒上得到滿足,使之訓練心境保持“愉悅”,從而使患者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都處于良好的活動狀態(tài),產(chǎn)生積極訓練的欲望和情感,強化訓練效果,并取得訓練的成功;②治療師在幫助患者康復的過程中,對患者的點滴進步都給與充分的肯定與熱情的鼓勵,實行“正向激勵”;③針對康復訓練中出現(xiàn)的情緒波動,及時疏導,幫助患者建立積極、樂觀、持之以恒的良好心態(tài);④指導患者家屬配合對患者進行心理調(diào)整,糾正不良情緒。
1.2.2 綜合康復訓練 其訓練方案為我科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制定,具體訓練項目包括:①運動療法:以Bobath技術、運動再學習技術為主的康復訓練,包括Bobath握手上舉過頭、橋式訓練、偏癱側上下肢肌力訓練、坐站訓練、偏癱側下肢負重控制訓練、步行訓練等;②作業(yè)療法:包括滾筒作業(yè)、木釘作業(yè)、磨砂板作業(y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等;③針灸;④理療:中低頻;⑤電動起立床訓練;⑥踏車訓練。
1.3 評定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治療前和治療4周后進行評定,采用簡式Fugl-Meyer 運動功能量表[2](Fugl-Meyer Assessment, FMA) 評定患者運動功能、改良的Barthel指數(shù)[3](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 評定。評定由專人完成,評定者對患者的組別和治療情況均不知情。
治療前,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的FMA、MBI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FMA、MBI較治療前均明顯改善(P<0.01),治療組患者兩項指標改善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FMA(P<0.01)、MBI(P<0.05)]。見表2,3。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4周后FMA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4周后FMA比較 (±s)
組別 例數(shù) t值 P值治療組 31 -21.516 0.000治療后34.74±3.97對照組 31 -23.143 0.000治療前26.03±4.46 26.06±4.57 31.29±4.34 t值 -0.028 3.046 P值 0.977 0.00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4周后MBI比較 (±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4周后MBI比較 (±s)
組別 例數(shù) t值 P值治療組 31 -18.787 0.000治療后59.03±12.93對照組 31 -18.003 0.000治療前42.90±9.69 43.22±9.87 51.77±11.14 t值 -0.128 2.366 P值 0.898 0.021
由于偏癱患者的肢體功能障礙嚴重影響了日常生活活動,給患者帶來了沉重的心理創(chuàng)傷,患者易產(chǎn)生恐懼、消極、悲觀的心理反應,這種心理反應抑制了患者對康復治療的積極性,從而嚴重影響了偏癱患者疾病的康復和生存質(zhì)量。因此,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除了給予相應的治療康復外,心理干預尤為重要。治療組通過賞識性心理干預,目的就是幫助患者消除負面的心理反應,調(diào)動患者康復訓練的積極性,積極的心態(tài)會使患者配合康復訓練的主動性加強,潛能得到充分發(fā)揮。
患者被賞識,就會興奮及產(chǎn)生良好的情緒。以往研究證明[4-6],當患者處于興奮狀態(tài)及良好情緒時,神經(jīng)肌肉調(diào)節(jié)達到最佳狀態(tài),神經(jīng)抑制被解除,神經(jīng)易化增多,能大大提高康復的效果。良好的心理活動能夠提高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調(diào)節(jié)能力,克服消極的情緒,使大腦皮質(zhì)處于良好的興奮狀態(tài),進而運動神經(jīng)元能充分募集肌纖維,使得神經(jīng)調(diào)節(jié)功能和肌力發(fā)揮達到最佳水平,促進運動功能的恢復[7]。
賞識性心理干預充分調(diào)動了偏癱患者康復訓練的主觀能動性,把心理狀態(tài)調(diào)節(jié)至最佳水平,使其以積極樂觀的情緒對待人生,對肢體康復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隨著偏癱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可以使其產(chǎn)生愉快的情緒,又可以更快促進肢體功能恢復[8]。通過對31例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賞識性心理干預,有效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狀況,幫助患者樹立了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變“被動消極訓練”為“主動積極訓練”,從而使患者患側肢體得到最大限度的康復。賞識性心理干預在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康復治療中具有藥物無法替代的作用,明顯調(diào)動了患者治療的主動性,促進了患者的全面康復。因此,在臨床上應重視心理因素對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恢復的影響,強調(diào)心身一體,使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相互促進,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復[6]。
本研究結果顯示,偏癱患者經(jīng)過4周的治療,兩項指標明顯改善,證明了賞識性心理干預對偏癱患者的康復有良好的促進作用。由此可見,賞識性心理干預意義重大,我們在臨床康復工作中不可忽視。
[1]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12(6):379.
[2]Fugl-Meyer. The post-stoke hemiplegic patient. In:a method for evaluation of physical performance[J].Scand J Rehabil Med,1975,7:13-31.
[3]錢珊,王蜀昌,陳志勇,等.流程化康復治療對腦卒中病人Barthel 指數(shù)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5,9(5):152.
[4]佟劍平,韋晴霖,周麗芳,等.綜合康復治療提高急性腦卒中偏癱能力患者日常生活[J].中國臨床康復,2003,31(7):4284.
[5]李韻.早期功能訓練對腦卒中后心理康復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4,26(4):241-242.
[6]肖萬英,楊建華,張平利.心理護理在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中的作用[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院報,2009,30(21):2700-2701.
[7]高玲,錢開林,孫延文,等.心理康復治療對年輕腦梗死后偏癱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4,8(25):5369.
[8]吳風銀,李利平.激勵式心理護理在腦卒中偏癱病人康復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9):855-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