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倩+++王后雄
一、化學解題心理性障礙及其成因
“心理障礙”,是一種由于動機性行為受到阻礙和干擾,而不能順利完成預先設定的目標,進而所產生的緊張、焦慮、不安的一種復雜的心理狀態(tài)[1]。化學解題心理性障礙是指影響、制約、阻礙學生快速、正確解決化學問題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2]。即學生在化學解題過程中因“困惑”、“不解”、“沒有興趣”或“焦慮”等而產生的一種消極的心理現象。
1.解題動力偏頗
Gardner和Lambert把學習動力分為融入型和工具型兩種[3]。融入型動力是指學習者對目標社團本身有興趣,期望參與或融入該社團的動力。工具型動力是指學習者的目的在于從目標社團中獲得實際好處。有研究表明,由于學優(yōu)生的化學學習動力大多具有功利性,因此他們往往容易急功近利,這就導致了他們考前壓力過大,考試時焦慮過度、心理抑制,尤其是一旦分數不盡如人意他們會難以接受;而學困生由于基礎薄弱等原因,設定的目標常常無法達到,于是便產生了化學學習動力不足,對目標的設定與實施采取消極態(tài)度,從而引發(fā)心理性障礙[4]。
2.能力效能感偏差
能力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力的評估,它反映了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學業(yè)或取得好成績的一種預先判斷[5]。在當前評價方式普遍單一的情況下,部分學生對自己的評價并不準確。有些學優(yōu)生對自己評價過高,驕傲自滿,因此當他們真正解題時,容易對題設陷阱麻痹大意,造成了“一看就懂,一做就錯”的尷尬局面;而有些學困生則對自己評價過低,妄自菲薄,導致在解題過程中出現了“難題不敢做,簡單的題目不相信自己做的對”的現象。
3.習得性無能
習得性無能是當前心理學界非常熱門的研究課題之一,它是指在經歷打擊和挫敗之后,人們面對問題時所產生的無助、失望的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6]。在調查中我們發(fā)現,習得性無能主要存在于學困生當中。由于他們常常遭遇學業(yè)上的失敗,久而久之,心灰意冷,自暴自棄,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并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最終產生了焦慮、恐懼等消極情感。此外,習得性無能的學生習慣于將解題失敗歸因于智力低下、能力不強、題目出得太難等不可控因素,消極地接受看似“預定”的命運,因此,嚴重地阻礙著學生解題思維的鍛煉和解題能力的提高。
4.定勢心理影響
定勢是由某種心理操作形成模式所引起的一種心理活動的準備狀態(tài),它決定同類后繼心理活動的趨勢,產生對后繼學習心理的影響[6]。定勢心理用習慣的思維方式來解決同類問題顯然是有利的,但是如果解決不同類型問題或接受與原有知識相關性較強的知識時,它易產生強烈的干擾,阻礙學習,成為學生對新知識進行重新組合的障礙。在解題過程中,學生受定勢影響往往會簡單套用、機械對比,很少會對題干進行再分析和再判斷,這就導致了學生雖然知識點都掌握,但依舊失分的現象。
二、化學解題心理性障礙的類型
通過對中學化學學習過程的微觀分析,結合日常教學中遇到的心理性障礙案例,我們對化學解題中的心理性障礙進行了歸類探析[7]。
1.缺乏動力,水平低下
在考試時,學生要發(fā)揮正常水平,除了需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和思維能力以外,還涉及到動力支配。如,填寫下列空白:
(1)寫出表示含有8個質子、10個中子的原子的化學符號:________。
(2)周期____、____中,其元素個數超過了18。
測試顯示:第一輪測試中,第(1)、(2)小題分別只有54.7%和47.5%的學生答對。但是當教師對上述中等生群體施加一定的壓力后,在剛才錯答第(1)、(2)題的學生中,竟有60%左右的學生糾正了錯誤,獲得了正確答案。由此看來,學生在訓練和考試中的表現,有些是知識和能力的問題,而有些則是刺激、信心及態(tài)度的問題。
2.草率粗心,盲目沖動
不少考生對于稍有難度的題目,先是苦苦思索,一旦解題思路有了眉目,便奮筆疾書,很少考慮在這條解題路徑上是否還應注意問題情境中的隱蔽因素等,因此難免出錯。如:甲、乙兩個電解池均以Pt為電極,且互相串聯(lián),甲池盛有AgNO3溶液,乙池盛有一定量的某鹽溶液。通電一段時間后,測得甲池中電極質量增加2.16g,乙池中電極上析出0.24g金屬,則乙池中溶質可能是( )。
A.CuSO4 B.Mg(NO3)2 C.Al(NO3)3 D.Na2SO4
誤解:甲池陰極電極反應為:Ag++e-=Ag,
n(e-)=n(Ag)=■=0.02mol,
故乙池中電子轉移的物質的量為0.02mol。
乙池陰極電極反應式為:Mn++ne-=M(設M的相對原子質量為a),
根據甲、乙兩池電子轉移的物質的量相等,則■=■,得:
a=12n當n=1時,a=12,無此金屬當n=2時,a=24,Mg符合當n=3時,a=36,無此金屬故答案為B。
盲目的自信,加上解題過程中“感覺順暢,無阻礙”,而且得到的答案在選項中“正好出現”,因此不少學生放棄了對題目的再判斷,這就恰好誤入了命題者所設置的“圈套”之中。由于在溶液中,離子得電子的能力為:H+>Al3+>Mg2+>Na+,因此,電解Al3+、Mg2+、Na+的水溶液時,陰極上是不可能有金屬單質析出的。故本題無需計算,答案為A。
3.優(yōu)柔寡斷,坐失良機
有些考生由于平時考試多次失利,缺乏自信心,當遇到較難的問題時,即使已有了初步思考,仍然猶豫不決,不能果斷地按已形成的思路作答,甚至放棄,這樣考生的成績肯定會降低。這種“習得性無助”是學生學習和考試的嚴重障礙。在中學化學教學過程中,自我放棄、自我否定最終變得“破罐子破摔”、悲觀絕望等是學生“習得性無助”最常見的表現。如:通過電解而加工成的硬鋁,是制作門窗的主要材料。那么,硬鋁是( )。
A.表面有氧化鋁膜的純鋁 B.Al-Mg合金
C.Al、Cu、Mg、Mn、Si合金 D.Mg-Si合金
由題給定的硬鋁的顏色和學生已知Cu、Al、Al2O3、Mg、Mn、Si的顏色比較可推測或猜想答案為C,因僅C中含有銅。有些考生只能在這個答案上徘徊,遲遲不敢下筆作答。實際上,正確的猜想也是學生應具備的一種能力,如果學生一味優(yōu)柔寡斷,就只能浪費時間,坐失良機。
4.刻意求同,陷于定勢
有些學生特別善于做個“有心人”,在平時的習題訓練過程中,他們非常留心題目答案的特點,因此,當與這些題目相似的考題出現在試卷上時,他們往往容易機械照搬,把訓練題的答案“遷移”到考試題目的答案中,而命題中隱含的細微差別很少考慮。一旦命題者在出題時稍微“設陷”的話,他們因定勢而出錯的幾率便大大上升。
如:(1)異丙苯[■—(CH(CH3)2)]分子中苯環(huán)上一氯取代物的同分異構體的數目有( )。
A.3種 B.4種 C. 5種 D.6種
(2)異丙苯[■—(CH(CH3)2)]分子的一氯取代物的同分異構體的數目有( )。
A.3種 B.4種 C.5種 D.6種
(3)異丙基環(huán)已烷[■—(CH(CH3)2)]分子的一氯取代物的同分異構體的數目有( )。
A.3種 B.4種 C.5種 D.6種
隔日測試“求同心理的定勢負遷移對學生答題影響”實測數據如下:題(1)有72%的學生能正確回答A;隔日,測試題(2)僅有48.5%的學生正確選擇C,尚有24.4%受前日解題定勢影響錯選A;評講題(2)后,隔日測試題(3),結果顯示,有30%的學生受題(2)定勢的影響誤選C,有8.9%的學生受題(1)定勢的影響誤選A。
考試中,學生的高度焦慮能產生強烈和頑固的思維定勢,這種定勢對求同心理感受特別強,而限制了學生“同中求異”,因此對題目中細微的變化難以覺察。
三、化學解題心理性障礙的矯正策略
針對化學解題心理性障礙的特征和類型,我們提出了相應的矯正策略。
1.開展心理輔導,調適學習動力
為了預防心理性障礙的產生,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過程中對學生開展適當的心理輔導既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如針對學優(yōu)生急功近利等問題,教師要通過與學生談心,讓學生認識到,要以一種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分數,辯證地認識考試的價值,調適自己的學習動力,減輕不必要的心理壓力,不要讓考試與分數成為思想包袱、精神枷鎖。而針對學困生因缺乏學習動力而悲觀失望、自暴自棄的現象,教師要私下和他們多交流、多溝通、多關心鼓勵,給予他們更多成功的機會,善于發(fā)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尤其要看到他們學業(yè)上的進步,多鼓勵、多表揚,最大限度地激發(fā)他們追求知識的欲望,消除學業(yè)上的自卑心理,讓他們滿懷信心地參與到問題解決過程中來。
2.倡導多元評價,端正自我認識
科學教育評價的任務不僅僅是要衡量學生學業(yè)進步的程度,更要對學生人格發(fā)展完整度進行跟蹤測評。然而,當前高中對學生評價的標準依舊是考試成績,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不但不能全面地評價學生,而且由于忽視了其他能力的評價,學生對自己的認識往往并不準確。因此,不僅要重視對學生學業(yè)成績的評價,更要重視對學生特長、思想品德等的評價;不僅要讓教師作出評價,更要讓生生之間、師生之間互相評價;不僅要通過考試進行評價,更要將評價方式融入到日常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最出色的表現、被否定過的觀點、設計的思路等記錄下來,讓學生客觀地認清自己,準確定位。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特長和愛好分別在實驗、理論學習、社會調查等方面發(fā)展,培養(yǎng)他們自我評價的能力,端正學生的自我認識,從根本上克服化學問題解決中能力效能感偏差的問題。
3.加強歸因訓練,克服習得性無能
對學生(尤其是學困生)進行積極地歸因訓練,是幫助其找出問題所在、克服習得性無能的有效方法。積極地歸因訓練一般包括兩個部分,即面對成功和失敗時的歸因訓練。對解題成功與失敗的不同歸因會對學生產生不同的心理效果。將問題解決的成功歸因于內部原因,如勤奮刻苦等會讓學生產生自豪感、滿足感,從而激勵學生繼續(xù)進步;而歸因于外部原因如題目簡單、評分較松,則學生只有幸運感,并無太大觸動。同樣,若將失敗歸因于內因如自身努力不夠、麻痹大意等,在充分保護了學生自尊心的同時,激發(fā)了其對問題解決的信心;而若完全歸因于題目難度大、做題時心情不好等外部因素的話,則不利于學生查找失敗的根源,對癥下藥。由此看來,通過積極地歸因訓練,不斷強化學生的自我意識,有助于提高其自我評價的能力,克服習得性無能,實現從習得性無能向自主性傾向的轉化[6]。
4.培養(yǎng)求異思維,消除定勢影響
求異思維對于克服學生思維的僵化、機械具有重要作用,教師在日常習題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追求“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以此開拓思路,鞏固知識,跳出固有解題模式的桎梏。此外,教師在解題示范中還應引導學生注重構建“知識網”。如在解答離子物質的量濃度的習題時,可以將水解、電離以及化學平衡等知識貫穿起來考慮,這樣不但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也讓學生在對知識進行深層次理解的基礎上,更好地避免解題中先入為主的定勢影響。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善于積累經驗、總結方法,在經驗、方法的基礎上大膽設想、創(chuàng)新,革新陳舊刻板的思維模式,形成新思路、新經驗和新方法,從而有效地消除定勢的影響。
高中生化學解題心理性障礙的解決絕不是輕而易舉的事,而是一個循序漸進、春風化雨的漫長過程。在中學化學的學習中,教師要堅持以人為本,理解和信任學生,潛心研究每一位學生心理性障礙產生的原因,從心理學的角度去認識、分析,并進行恰當的疏導,只有徹底克服了學生問題解決過程中的心理障礙,才能讓學生更加輕松、愉快地參與到化學學習中來,學生也才能真正變成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 劉曉瑜,丁少紅.試論克服中學生數學學習心理障礙的對策[J].現代教育論叢,1999(6).
[2] 嚴云.高中生數學學習心理障礙研究[D].蘇州大學,2010.
[3] Gardner,R.C.&Lambert.W.E.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72.
[4] 皇甫倩,王后雄.化學學困生學習情感障礙及診治策略[J].化學教學,2013(10).
[5] Bandera A. What Education needs?[J].Education Psychologist,1993(282).
[6] 王春梅,辛宏偉.學困生的學習心理障礙與教育對策[J].教育探索,2003(4).
[7] 王后雄,王世存.新理念化學教學診斷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