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1914-1917年英國在美國的軍需采購

    2015-03-11 06:01:42
    關鍵詞:英國

    柏 友 春

    (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 北京 100048)

    ?

    1914-1917年英國在美國的軍需采購

    柏 友 春

    (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北京100048)

    摘要:自一戰(zhàn)爆發(fā)至美國參戰(zhàn),英國在美國的軍需采購經(jīng)歷了起步、發(fā)展到體系化的過程。陸軍部在美國的訂單開始了批量的軍需采購;J.P.摩根公司的任命使得英國在美國建立了較為完整的采購體系;軍需部及其美國代表進一步完善了在美采購體系。1914-1917年英國對采購政策的不斷調整,克服了危機,得以穩(wěn)定從美國獲得軍需物資供應。

    關鍵詞:一戰(zhàn);英國;軍需采購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英國在美國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軍需采購,尤其是在美國參戰(zhàn)前,來自美洲大陸的軍需供應有力地支援了英國的戰(zhàn)爭行動。英國在美國的軍需采購雖然進行得很早,但是規(guī)模較小,且未得到當局的重視。隨著馬恩河戰(zhàn)役的結束,軍需短缺的壓力迅猛增加。在國內生產無法滿足戰(zhàn)爭需求的情況下,處于中立的美國市場開始受到重視。英國為了開發(fā)利用美國的資源和工業(yè)能力,進行了一系列嘗試。本文試以1914-1917年英國的對美采購為研究對象,探討中立時期英國在美國軍需采購體系的發(fā)展。

    一、陸軍部的職責及1914年8月至1915年1月英國在美國的軍需采購

    戰(zhàn)爭第一年的軍需供應是由陸軍部負責的,具體執(zhí)行此項職能的是其下屬的軍械局。不同于首相阿斯奎斯對戰(zhàn)爭的樂觀態(tài)度,陸軍大臣基欽納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了戰(zhàn)爭的艱巨性和軍需的重要性。他曾在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不久與別人談到:“舊式的英國小規(guī)模軍隊只占世界的極為小的一部分,照管它的軍備不比在哈羅茲買一頂草帽難。但是我現(xiàn)在需要更多的數(shù)量,這是以前從未有過的,而且我認為海軍和空軍也是如此?!盵1]35盡管基欽納頗有遠見,但是兩個方面的原因使得陸軍部未能充分滿足戰(zhàn)場的需求。

    第一,軍需需求急劇擴大。戰(zhàn)爭爆發(fā)后,戰(zhàn)場的形勢遠遠超出預期。塹壕戰(zhàn)的出現(xiàn)打破了以往的戰(zhàn)爭形式,交戰(zhàn)雙方膠著在塹壕兩端,陣地戰(zhàn)代替了運動戰(zhàn)。機關槍、迫擊炮等武器導致戰(zhàn)場的傷亡成倍增加,使得依據(jù)塹壕防守的一方更有優(yōu)勢。不管東線還是西線,戰(zhàn)爭都陷入了僵局,彼此消耗著人員和物資。除戰(zhàn)場的消耗外,英國本身的軍事戰(zhàn)略調整也導致了需求的增加。戰(zhàn)前英國傾向于海洋戰(zhàn)略,只維持著一支小規(guī)模的陸軍。參戰(zhàn)后,基欽納說服內閣,擴編軍隊,建立了一支人數(shù)空前的陸軍,其軍備也由陸軍部負責。

    第二,陸軍部的采購模式不能滿足需要。和平時期陸軍部正常的采購是在經(jīng)過批準的一些供應商間展開競標,不會將政府的訂單給外圍企業(yè)。但是戰(zhàn)爭爆發(fā)后,大量的軍需供應需求使得這種限制無法再持續(xù)。如戰(zhàn)前陸軍部預計在一場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的前6個月需訂立162 000發(fā)榴彈炮,但是到1915年1月皇家兵工廠每個月就要交付這些數(shù)量的彈藥[1]12。為應對緊急形勢,陸軍部批準國內那些先前沒有執(zhí)行過政府訂單的企業(yè)作為轉包商,并讓有經(jīng)驗的軍工企業(yè)負責培訓新公司,以達到必要的標準[2]。陸軍部試圖通過這一途徑來緩解危機,但即便是這樣的擴充,仍無法滿足戰(zhàn)爭的需求。

    在國內供應不足的情況下,英國政府開始轉向美國來獲得進一步的工業(yè)生產能力。英國宣戰(zhàn)后不久,弗雷德里克·本森帶領一個委員會前往加拿大購買馬匹。他們發(fā)現(xiàn)美國的市場遠比加拿大的規(guī)模大,但是不易確定中立的美國對采購會采取何種態(tài)度,因此決定派遣一個小組去美國試探。該小組在美國的采購獲得成功,并在美國成立了一個馬匹委員會,仍在加拿大的總部管理下工作[3]。在此刺激下,1914年10月陸軍部在美國訂立第一個炮彈、炸藥合同,11月訂立第一個步槍合同,開始了英國在美國正式的批量采購[4]5。隨后,海軍部和其他部門又陸續(xù)同美國廠商簽訂了五金和原材料的合同。從表1和表2的對比中可以清晰發(fā)現(xiàn),包括軍需物資在內的英國在美國的進口,自戰(zhàn)爭爆發(fā)后有了顯著的增長。

    表1 美國1914年12月,1915年1月和2月進出口變化[5]75 (單位:美元)

    表2 美國對英國及其殖民地的進出口變化[5]146 (單位:美元)

    從大戰(zhàn)爆發(fā)到1915年初是英國在美國采購的起步階段。這一時期雖然已經(jīng)開始注意到美國的市場,但是由于戰(zhàn)爭才剛開始,英國對戰(zhàn)爭持續(xù)不久的看法還未改變,在美國的采購未步入正軌。采購的數(shù)量較小,而且主要集中于英國稀缺的工業(yè)原料,如丙酮等。但是,采購實行分散的方式,由政府的各個部門根據(jù)需要自行負責。這一狀況很快導致在美國的軍需采購陷入混亂。

    二、J.P.摩根公司的任命及1915年1月至5月英國在美國的軍需采購

    到1915年初,不僅英國,法、俄等協(xié)約國也紛紛在美國進行采購。英國在美國的分散采購活動使得既要面對協(xié)約國之間的競爭,也要應對英國政府內不同部門的爭奪。三個方面的原因導致了英國在美國的軍需采購亟待改變。

    首先,美國很多企業(yè)無法按時交付貨物。美國的商人渴望與英國進行軍需生意,因為一些人在1913和1914年的工業(yè)蕭條狀況下陷入了令人絕望的財政狀況[6]16。為了得到這些訂單,商人們競相提出各種保證,答應提前交付、降低價格、優(yōu)先供應等等。實際上,很多工廠之前未曾有軍需生產的經(jīng)驗,其設備也無法滿足技術要求,他們許下諾言總是比兌現(xiàn)要容易得多。不幸的是,英國的采購代理們往往不能分辨企業(yè)是否有實力擔負責任,最后導致了嚴重的交付延期問題。

    其次,云集的私人掮客和代理導致了美國市場的混亂。陸軍部的一位負責人指出:“美國充斥著商業(yè)冒險者。他們擾亂市場,抬高了戰(zhàn)爭物資的買賣價格,最終提供給陸軍部的價格包括了一系列的中間商傭金。生產商沒有切實的辦法將這些人與真正的陸軍部代理人相區(qū)別,他們不規(guī)范的運作敗壞了整個的政府購買體系?!盵4]5當時難以識別前來同美國企業(yè)談判的人是否有官方授權,因為各個部門自行其是,相互不通知彼此的采購計劃與安排,故投機者甚多。面對相關企業(yè)的抱怨和要求時,英國大使賴斯和紐約的總領事科特尼·班尼特,一般只能通過向倫敦發(fā)電報以查實[6]17。

    最后,美國此時保守中立,民眾的不干涉情緒比較強烈,害怕因英國在美國的軍需采購而卷入歐洲的爭端。英國政府擔心,如果以官方的方式在美國進行大規(guī)模的采購,可能會招致美國輿論的攻擊,導致政治摩擦,甚至禁止向英國出口軍需物資。

    對于這些問題,英國政府內的勞合·喬治、D.A.托馬斯和賴斯等人積極推動在美國建立統(tǒng)一的采購機構。這就為J.P.摩根公司與英國政府的合作打下了基礎。

    J.P.摩根公司在1915年被任命為英國政府在美國的采購代理不是偶然的,它有兩個方面的優(yōu)勢。

    第一,實力雄厚。摩根財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38年,到1914年在華爾街23號建立稱之為“摩根之家”的J.P.摩根公司總部時,已是美國金融界最重要的代表,在美國有眾多的合伙人。當時摩根財團有三家主要的公司——紐約的J.P.摩根公司,倫敦的摩根·格倫費爾公司和在巴黎的摩根·哈耶斯公司,因此在幾國間能形成有效的溝通[6]21。此外,J.P.摩根公司的老本行是籌資。如果讓其在美國發(fā)行英國債券,再由美國各大銀行向公眾推銷,籌資將會容易很多。

    第二,與英法尤其是英國關系密切。摩根財團同歐洲諸國頗有淵源,它通過在倫敦和巴黎的機構,給普法戰(zhàn)爭中的法國提供了資助,給布爾戰(zhàn)爭中的英格蘭提供了資助[7]210。J.P.摩根公司當時的掌權者杰克·摩根是親英人士。一戰(zhàn)期間他照例每年花6個月的時間住在英國,過著地道的雙重文化生活。他將朱尼厄斯在羅漢普頓的鄉(xiāng)村舊房“多佛爾莊園”捐獻出來作為受傷軍官的療養(yǎng)所;他吩咐沃爾霍爾莊園的人員把園林用地翻耕出來,種上麥子,以備戰(zhàn)爭之用[7]206。從人際關系來說,杰克·摩根同當時英國駐華盛頓大使普林斯·賴斯關系密切。而摩根財團的英國分支摩根·格倫費爾公司的負責人特迪·格倫費爾同勞合·喬治等人也保持了良好的關系。另外,摩根家族同英國貴族還有著聯(lián)姻關系。因此對英國政府來說,J.P.摩根公司是較為理想的選擇。

    1915年英國政府最終下定決心。1月15日,雷金納德·布雷德爵士代表陸軍委員會,威廉·格雷厄姆代表皇家海軍,H.P. 戴維森代表摩根公司,簽訂了任命摩根公司作為英國政府采購代理的協(xié)議[4]6。

    J.P.摩根公司的任命使得英國在美國有了統(tǒng)一的采購體系,但它與英國政府的合作,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經(jīng)歷不斷的磨合,克服一系列的爭端才最終使統(tǒng)一的采購體系運轉良好。

    首先,合同企業(yè)的選擇問題。J.P.摩根公司主要是一家金融公司,在商業(yè)采購方面沒有多少經(jīng)驗,為此雇傭鉆石火柴公司的總裁E.R. 斯特蒂紐斯,由他負責采購事宜[4]6。針對美國公司的水平良莠不齊,英國方面又沒有充分的精力對其進行詳細的審核,J.P.摩根公司采取只同那些有聲譽和地位,技術和經(jīng)驗已經(jīng)得到證實的公司打交道的政策[4]16。J.P.摩根公司認為盡管小公司提出的條件更好,但是很難兌現(xiàn)。小公司不僅沒有生產軍需物資的經(jīng)驗,而且缺乏人力和財力來處理大訂單,與其打交道遇到的問題要遠遠大于可能得到的好處。總的來說,陸軍部接受了這一建議[4]16。但是有時,那些未得到合同的小公司向陸軍部抱怨他們的提案沒有得到充分的考慮。對于這些情況,J.P.摩根公司通常會向英國政府提供一份詳細的報告,以解釋選擇的理由。大多數(shù)情況下,英國方面都是支持J.P.摩根公司的。不過由于J.P.摩根公司在美國的商業(yè)裙帶關系,英國政府也擔心它會優(yōu)先照顧自己的合伙人。為此,英國方面曾多次派出人員進行調查,并要求J.P.摩根公司詳細解釋和重新考慮。J.P.摩根公司對此曾表示:“在我們代理采購的上百家企業(yè)中,只有11家公司有摩根的股份,但其中我們持股最高的也沒超過該公司股額的3%。”[8]

    其次,采購途徑問題。J.P.摩根公司與企業(yè)的談判由于1月15日協(xié)議中的保留條款而導致了困難。協(xié)議的第13條規(guī)定:“海軍部也應當通過商業(yè)代理來進行采購,只要他們覺得這樣較方便且并不對他們已經(jīng)在美國建立的供應渠道做過分的干預。”[4]115第14條規(guī)定:“上一段條款的目的并不限制英國政府通過除商業(yè)代理之外的途徑采購,只要陸軍委員會和海軍部有充分和良好的理由這樣去做。同時為了避免糾紛,如果采購是通過其他途徑的話,英國政府將會完全通知商業(yè)代理。”[4]115但是陸軍部和海軍部經(jīng)常覺得“不方便”同J.P.摩根公司打交道,喜歡通過自己的渠道在美國采購物資。J.P.摩根公司認為這些不經(jīng)過他們達成的合同將嚴重削弱其談判地位,尤其是陸軍部直接談判達成的價格往往要高于J.P.摩根公司的提價。J.P.摩根公司指出,如果所有的公司都認為能在同陸軍部的合同中能獲得更高的價格,那么就再也不會有人愿意同他們進行談判。最后,陸軍合同主任(the Director of Army Contracts)在2月11日做出指示,在沒有他的授權下,不得通過J.P.摩根公司以外的途徑訂立合同[4]19。但是在一些情況下,如丙酮和炸藥的購買,J.P.摩根公司默許了中間商的存在,因為他們覺得中間商可能更為熟悉這些業(yè)務。

    再次,傭金問題。根據(jù)1月15日協(xié)議的第2條和第11條,“摩根公司的責任是,在質量、價格、交付、優(yōu)惠等方面,盡其所能為英國政府獲得最有利的條款,并以各種方式幫助和加快所需物資的供應”,為此“英國政府將以通過他們獲得的訂單凈價的2%為傭金,但是在訂單總額累計到達1千萬英鎊后,以凈價的1%為傭金?!盵4]114-115協(xié)議簽訂的時候,陸軍部認為所需美國軍需的很大一部分已經(jīng)由自己談判完畢,交給摩根公司負責簽訂的合同不會很多。陸軍大臣基欽納告訴J.P.摩根公司的合伙人戴維森,采購金額也許能達到1千萬英鎊——他強調他所估計的是最高限度[7]202。但是到5月中旬,采購總額已經(jīng)超過6千萬英鎊,給予摩根公司的傭金超過60萬英鎊,而且這一數(shù)字還在不斷擴大[4]8。英國政府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試圖對協(xié)議的條款進行修訂,以減少未來的傭金。幾個月后,當D.A.托馬斯帶領他的使團前往加拿大和美國時,他被要求與J.P.摩根公司談論減少報酬的問題。但是英國大使賴斯極力建議他不要提出這個問題[4]10。賴斯懷疑在此時候提出這一問題,英國沒有獲得讓步的有利條件。而這一嘗試很可能只會損壞現(xiàn)存的友好關系,并有使J.P.摩根公司退出代理的危險。另一些人則認為J.P.摩根公司所取得的成果遠遠抵消了給予他們的報酬。勞合·喬治曾在12月20日的議會講話中高度贊揚了J.P.摩根公司的工作,認為他們通過降低價格為英國政府已省下幾百萬英鎊[9]。政府內的不同意見和戰(zhàn)爭的緊迫形勢,使得J.P.摩根公司的傭金問題一直擱置下來,直到美國參戰(zhàn)后才予以解決。當時J.P.摩根公司認為美國參戰(zhàn)使形勢改變,在美采購最好是通過外交途徑來解決,主動要求解除采購代理。但是英國政府婉拒了這一請求,因此做出如下調整——1917年6月1日以后該公司所定合同的傭金應當減少為凈價的0.5%。1917年9月在英國使團接管訂立合同的工作后,摩根公司僅僅作為為這些合同付款的金融機構,收取0.125%的傭金[4]14。

    最后,J.P.摩根公司的政治傾向和經(jīng)濟地位所導致的問題。J.P.摩根公司的大部分合伙人都是堅定的共和黨人,在政治上同華盛頓的民主黨政府相對。1916年,杰克·摩根幫助共和黨總統(tǒng)候選人查爾斯·埃文斯·休斯進行競選,導致了英國政府處境的尷尬[7]216。同時J.P.摩根公司在美國被視為中西部和南部的代表,這就遭到了東部金融集團的抵制。英國政府竭力避免涉入美國的國內政治,同時一再要求在分配訂單時多考慮東部地區(qū)的利益。

    這一系列問題的調和與解決,使得英國與J.P.摩根公司的合作更為融洽,統(tǒng)一采購的效果更為顯著。到1915年3月,軍需的采購價格明顯降低了。尤其是考慮到當時勞動力和原材料的價格正在快速上升,這就更顯出統(tǒng)一采購體系的價值。這方面比較突出的例子有3月8日的引線合同、3月13日的硝化纖維火藥合同、3月15日和4月6日的炮彈合同。英國在美國的軍需采購經(jīng)過零散的活動后,通過J.P.摩根公司的統(tǒng)一代理,終于步入了正軌。此后合同的數(shù)量急劇增多,表3的數(shù)字顯示了合同金額的突破。合同的種類幾乎涉及戰(zhàn)爭的幾乎所有方面。美國市場的潛力被大范圍開發(fā),成為英國和協(xié)約國不可或缺的戰(zhàn)爭支柱。盡管在美國的采購發(fā)展較快,但是到1915年5月英國仍然面臨軍需供應不足、美國企業(yè)交付不及時、質量不合格等問題。

    表3 由J.P.摩根公司為軍需部、陸軍部、海軍部

    三、軍需部的成立及1915年5月-1917年4月英國在美國的軍需采購

    陸軍部自戰(zhàn)爭開始就被指責辦事拖拉,不能提供充足的軍需供應。勞合·喬治曾抱怨:“到1915年5月29日,陸軍部已經(jīng)訂立了5 797 274發(fā)炮彈,但是實際上只有1 968 252發(fā)交付。”[1]38此外,英國當時的政治形勢也較為微妙。首先,合并派(Unionists)對掌權的自由黨不滿;其次,《愛爾蘭自治法》擱淺后,愛爾蘭民族主義者對阿斯奎斯政府也沒有什么好感,再加上基欽納對待愛爾蘭志愿者的粗暴態(tài)度,使他們也站在了阿斯奎斯的對立面;再次,當時保守黨的領導人發(fā)生了變化,博納·勞代替貝爾福成了保守黨的下院領袖。在阿斯奎斯看來,貝爾福是一位易于合作的紳士,而博納·勞則被看成是一個“搗蛋者”,兩黨關系不佳[10]71。最后,更重要的是自由黨內部出現(xiàn)了矛盾。戰(zhàn)前勞合·喬治是政府首席工業(yè)調解員,那時他同阿斯奎斯互補,而不是競爭者,兩人一起工作,相處融洽[11]28。但是參戰(zhàn)后,兩人在建立聯(lián)合政府和義務兵役征集問題上起了爭執(zhí),阿斯奎斯的自由黨政府認為既不需要建立國民聯(lián)合內閣,更沒有必要去制定一個全民動員進行戰(zhàn)爭的統(tǒng)一規(guī)劃[10]72。阿斯奎斯與勞合·喬治的對立日漸加深。

    這些問題在1915年5月集中爆發(fā),導致一戰(zhàn)時期英國政府首次嚴重的政治危機。1915年初,遠征軍司令約翰·弗倫奇在法國發(fā)動了一系列攻勢——新沙佩勒戰(zhàn)役、第二次伊普爾戰(zhàn)役、奧貝爾嶺戰(zhàn)役,所有這三次行動都以失敗告終。弗倫奇將這些行動尤其是最后一次戰(zhàn)役的失敗歸咎于缺乏炮彈[11]26。5月14日,新聞巨頭諾斯克利夫所有的《泰晤士報》刊登了戰(zhàn)地記者雷平頓的報道,指責英國軍隊在奧貝爾嶺戰(zhàn)役中的失敗是因為高爆彈的短缺,一時輿論嘩然。正當自由黨焦頭爛額之際,費希爾的辭職使危機進一步加深。由于在達達尼爾戰(zhàn)役上同海軍大臣丘吉爾的分歧不可調和,5月15日費希爾辭去了第一海務大臣的職務。各派反對力量迅速利用這兩個事件導致的有利時機,聯(lián)合起來,迫使阿斯奎斯做出妥協(xié)。5月17日,阿斯奎斯同博納·勞進行了15分鐘的會談,終于決定成立聯(lián)合政府。為解決軍需短缺問題,緩解民眾擔憂,設立軍需部接管陸軍部的軍需供應職能,以勞合·喬治為首位軍需大臣。

    軍需部建立后,在美國的軍需采購組織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勞合·喬治比大多數(shù)人更早地意識到這是一場“工程師的戰(zhàn)爭”,如同波蘭和比利時的戰(zhàn)爭一樣,戰(zhàn)斗也將在英國和法國的車間內發(fā)生[12]。他不僅重視動員國內的力量,也未忽視美國的工業(yè)能力。他一就任軍需大臣,立即命令D.A.托馬斯前往美國以幫助發(fā)展美國市場。在6月23日的下院講話中,勞合·喬治表示“托馬斯將與在美國的英國商業(yè)代理機構,J.P.摩根公司合作,以任何可能的方式加快軍需供應”[2]。

    此時,在美國的軍需采購由于J.P.摩根公司的參與有了很大發(fā)展,但是仍面臨幾項棘手問題。第一,軍需供應數(shù)量雖大為提升,但還是無法跟上戰(zhàn)爭形勢的發(fā)展,美國的生產有待進一步提高;第二,美國廠商缺乏生產軍需品的經(jīng)驗,產品質量難以達到英國的要求;第三,由于缺乏對美國企業(yè)的生產進程進行監(jiān)督,交付延期問題依然很嚴重。以托馬斯為首的軍需部在美國代表,為解決這些問題,果斷采取了一些措施。

    首先,建立和完善在美國的軍需使團組織,尋找新的供應渠道,以促進生產。托馬斯到達美國后于7月12日成立了一個咨詢委員會,由已經(jīng)在美國的英國政府代表組成,以調查新公司的設備,開展新的軍需合同。9月5日,為了應對不斷發(fā)展的需要,托馬斯將其擴展為英國軍需委員會,L.T.皮斯將軍為主席,在美國的英國檢查負責人陸軍中校C.E.菲普斯被任命為副主席[4]44。托馬斯因病返回英國后,E.W.莫伊爾作為軍需部在美國的代表繼續(xù)托馬斯的工作。莫伊爾在勞合·喬治的授權下對軍需委員會進行了改組,他將不同種類的軍需分給不同的部門負責,然后將它們整合為發(fā)展部,主要功能是走訪承包商和轉包商的工廠,以新的供應渠道替換效率低的工廠,幫助制造商增加新工廠。

    其次,改組軍事檢查團。在軍需部成立之前,英國已在美國設立了相對獨立的軍事檢查團,負責對美國企業(yè)的軍需生產進行技術指導和質量檢查。但是檢查團人手不足,個人負責的區(qū)域過大,其作用只能是杯水車薪。由于前期伯利恒鋼鐵公司的作用較為突出,故將檢查團的總部設在了賓夕法尼亞而不在紐約。但是隨著紐約的生產和運輸作用日益凸顯,這一安排導致對總體的軍需生產失去了控制。在莫伊爾的呼吁下,1916年將其總部搬到紐約,并置于軍需委員會的控制之下。此外,還從英國增派檢查員,美國企業(yè)也努力改進生產技術。在一番波折之后,美國產品的質量不斷提高,合格率穩(wěn)步上升。

    最后,設專人負責追蹤合同進展情況。J.P.摩根公司在同企業(yè)簽訂合同后,往往無法掌握企業(yè)的進展情況,只能寄希望于他們兌現(xiàn)諾言。美國企業(yè)一方面反感對其生產活動的監(jiān)督,另一方面又低估了軍需生產的難度。這就容易使軍需供應出現(xiàn)嚴重延誤。托馬斯在設立軍需委員會后,將委員會的工作分為三大部分,由F.W. 艾博特專門負責關注和追蹤企業(yè)的合同進展情況,及時解決企業(yè)遇到的難題。

    上述措施,很快收到效果。D.A.托馬斯在1915年12月報告說,步槍的供應是他不得不面對的最為嚴峻的難題,“沒有一個軍需生產部門,像步槍生產那樣經(jīng)驗是如此必要,設備是如此的難以獲得。但是另一方面,沒有其他生意能像這一行業(yè)能夠吸引如此眾多的不負責任的中間商。訂立合同是很容易的,從紙面上看美國有充足的步槍能夠裝備世界上所有的軍隊?!盵4]53這年5月,美國制造商生產了11 400支步槍,6月這一數(shù)字上升到20 655。7月的產量更為驚人,一個星期就可以生產18 000支槍。但是質量問題使英國在8月實行更為嚴格的標準,導致該月只接受了51 635支步槍[4]54。由于仍然存在一些彈夾與槍支不匹配問題,10月份的產量進一步跌倒了25 571支。然而到了12月情況開始好轉,接受了48 246支槍。以后產量逐漸提升,質量也得以保證。此外,緊缺的炮彈和雷管的交付數(shù)量和比例都有了改善(見表4和表5)。

    表4 1916年6月-12月美國炮彈的交付情況[4]51

    表5 雷管的交付情況[4]52

    軍需部派駐美國的代表,與J.P.摩根公司之間的分工是明確的。J.P.摩根公司仍負責軍需的采購,進行談判、訂立合同、完成支付,而新的組織則彌足了J.P.摩根公司的不足——尋找未被利用的生產能力、對合同的進展進行監(jiān)督、對軍需品的質量進行檢查,進一步完善了英國在美國的采購體系。

    四、結語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持久性是包括英國在內的所有國家皆始料未及的。英國在美國的軍需采購,自一開始不過是應急性的舉措。陸軍部在戰(zhàn)爭儲備不足,國內動員不充分的壓力下,開始了在美國的小規(guī)模采購。隨著戰(zhàn)事的吃緊,采購的規(guī)模亦有所擴大,但組織混亂,無有體系。J.P.摩根公司的任命將英國在美國的采購予以整合,以單一的采購代理代替形形色色的中間商,避免了無序的競爭,降低了價格。而利用J.P.摩根公司對本土市場的了解,美國的工業(yè)生產能力和資源得到大范圍開發(fā)利用,英國的采購終得以步入正軌。合同增加的同時,問題也增多。訂單的履行情況、產品質量的提高、需求的擴張等,使J.P.摩根公司也疲于應付。1915年5月的政治危機使軍需部接管了陸軍部大部分的軍需供應職能。勞合·喬治在提高國內經(jīng)濟動員水平的同時,向美國派出軍需部的海外代表,以配合J.P.摩根公司的活動。在經(jīng)過D.A.托馬斯和E.W.莫伊爾的組織與整改后,軍需委員會協(xié)調了與J.P.摩根公司的職責,負責產品質量審核,尋找新企業(yè)和監(jiān)督合同的進行。在美國的采購體系,日趨穩(wěn)定與完善。直到美國在1917年參戰(zhàn),采購體系開始由私人轉向官方,促進了盟國間重要的戰(zhàn)時合作。

    1914-1917年英國在美國的軍需采購,使得英國在美國未參戰(zhàn)之前就得以利用美國的工業(yè)能力為協(xié)約國的戰(zhàn)爭事業(yè)服務。美國軍需物資源源不斷地注入戰(zhàn)場,幫助塹壕一側的英國抵擋住了西線的僵持與消耗。從美國方面來說,英國的采購,在某種程度上初步動員了美國的戰(zhàn)爭工業(yè)能力。美國參戰(zhàn)后,這些為英國生產軍需的企業(yè),迅速成為美國戰(zhàn)爭動員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Kathleen Burk(ed). War and the St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British Government,1914-1919[M].New York:Routledge,2014.

    [2] HANSARD 1803-2005:HC Deb 23 June 1915 vol 72 cc1183-276[EB/OL]. http://hansard.millbanksystems.com.

    [3]William George Lyddon. British War Missions to the United States, 1914-1918[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8:9.

    [4]HMSO.The Official History of the Ministry of Munitions, volume II/2:General Organisation for Munitions Supply, PARTIII [M].London:Naval & Military Press Ltd,2008.

    [5]Kenneth Bourne and D.Cameron Watt eds. 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 (BDFA)[Z]. Part II, Series H, Vol.5,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 1989.

    [6]Kathleen Burk. Britain,America and the Sinews of War,1914-1918[M].New York:Routledge,2014.

    [7]徹諾.摩根財團:美國一代銀行王朝和現(xiàn)代金融業(yè)的崛起[M].北京:中國財政經(jīng)濟出版社, 1996.

    [8]谷文艷, 劉衛(wèi).華爾街的金元帝國:摩根家族[M].北京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8:318.

    [9]HANSARD 1803-2005:HC Deb 20 December 1915 vol 77 cc95-165[EB/OL].http://hansard.millbanksystems.com.

    [10] 高岱.英國政黨政治的新起點: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與英國自由黨的沒落[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1]A. J. P. Taylor.English History, 1914-1945[M]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12]HMSO. General Organisation for Munitions Supply, PARTI [M]//The Official History of the Ministry of Munitions, volume II/1 .London:Naval & Military Press Ltd,2008:3.

    責任編校:徐希軍

    中圖分類號:E145.3;E1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730(2015)05-0125-06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5.029

    作者簡介:柏友春,男,安徽舒城人,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碩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07-18

    網(wǎng)絡出版時間:2015-11-11 10:42網(wǎng)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51111.1042.029.html

    猜你喜歡
    英國
    英國的環(huán)保
    歐盟同意英國“脫歐”再次延期申請
    中國外匯(2019年21期)2019-05-21 03:04:06
    英國圣誕節(jié)
    英國立法向酗酒“宣戰(zhàn)”
    湘乡市| 鸡东县| 东丽区| 宁安市| 广德县| 阳信县| 新民市| 乐陵市| 囊谦县| 德昌县| 玉溪市| 天峻县| 婺源县| 平和县| 宣城市| 木里| 府谷县| 永寿县| 独山县| 衡山县| 手游| 罗江县| 万载县| 石楼县| 城固县| 扶绥县| 宁蒗| 澄江县| 莱阳市| 柏乡县| 五指山市| 筠连县| 岳西县| 民丰县| 于都县| 和政县| 淳化县| 积石山| 海阳市| 古丈县| 如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