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永勝
從事審計工作的人都知道,重要性水平和審計風險是編制審計方案所使用的兩個重要參數,決定了實質性測試的性質、重點和范圍。二者關系密切,相互依存。但是重要性水平和審計風險又是不同的兩個概念,本文筆者主要從重要性水平和審計風險概念入手,對重要性水平與審計風險的關系,以及重要性水平、審計風險與審計證據的關系談談個人看法。
一、重要性水平的含義
審計重要性是指被審計單位財政收支、財務收支及相關會計信息錯弊的嚴重程度,該錯弊未被揭露足以影響信息使用者的判斷或決策,以及審計目標的實現。
審計重要性是針對會計報表而言的,是審計人員從會計報表使用者的角度進行判斷的結果。這種判斷離不開特定的環(huán)境,不同單位面臨不同的環(huán)境,因而判斷重要性的標準也不相同。例如,某一金額對某個企業(yè)的會計報表來說是重要的,而對另一個企業(yè)的會計報表可能不重要。對某一特定企業(yè)而言,重要性也會因時間而改變。
審計重要性由金額和性質兩個因素所決定。以金額形式表現的重要性通常稱作重要性水平。審計人員確定重要性水平時需要運用專業(yè)判斷,由于影響重要性水平的因素很多,不同被審計單位的重要性水平不同,同一個被審計單位在不同時期的重要性水平也不同,因此在確定重要性水平方面,沒有現成的適合所有情況的規(guī)則可言。不同的審計人員在確定同一個單位會計報表的重要性水平時,得出的結果可能不同,甚至相差很大,其原因就在于不同審計人員對影響重要性水平的各種因素的判斷存在差異。所以,審計人員確定重要性水平需要運用專業(yè)判斷,并保持應有的職業(yè)謹慎。
二、審計風險的含義
審計風險是指被審計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存在重大錯弊而審計人員沒有發(fā)現,作出不恰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審計風險包括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和檢查風險三個要素:固有風險是假設在沒有內部控制的情況下,被審計單位的業(yè)務和會計處理發(fā)生錯誤的可能性;控制風險是指被審計單位的業(yè)務和相應的會計處理發(fā)生差錯不能被內部控制防止或糾正的可能性;檢查風險是指審計人員進行實質性測試不能發(fā)現被審計單位存在的差錯的可能性。
在審計風險的三個構成要素中,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與被審計單位有關,審計人員對此只能評估,不能控制。審計人員可以通過對被審計單位的了解,對被審計單位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的高低進行評估。在此基礎上,確定實質性測試的性質和范圍,以便將檢查風險以及總審計風險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審計風險水平受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和檢查風險三個因素影響。在總審計風險一定的情況下,檢查風險與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的綜合水平之間存在反比關系,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的綜合水平越高,可接受的檢查風險越低,審計人員必須擴大審計范圍,降低檢查風險,以便使整個審計風險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反過來,如果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行之有效,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的綜合水平較低,審計人員即使采用較高的檢查風險水平,總審計風險仍然較低。
三、重要性水平與審計風險的關系
審計人員在審計測試過程中,總是希望通過執(zhí)行合理必要的審計程序,盡可能將審計風險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同時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就需要充分考慮重要性水平與審計風險二者之間的關系。
重要性水平與審計風險之間成相互作用的反向關系。首先,重要性水平越高,審計風險就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審計風險就越高。
重要性是決定審計風險水平高低的關鍵因素,審計人員對重要性水平的判斷直接影響審計風險水平的確定。如果審計人員確定的重要性水平較低,則審計風險就會增加;所以審計人員必須通過執(zhí)行有關審計程序來降低審計風險。例如,一般來說10萬元的重要性水平比5萬元的重要性水平高,如果重要性水平是10萬元,則意味著低于10萬元的錯報與漏報不會影響到會計報表使用者的判斷與決策,審計人員僅僅需要通過執(zhí)行有關審計程序查出高于10萬元的錯報或漏報。如果重要性水平是5萬元,則意味著金額在5萬元到10萬元之間的錯報或漏報仍然會影響到會計報表使用者的決策與判斷,審計人員不僅需要執(zhí)行有關審計程序查出金額在10萬元以上的錯報或漏報,而且還要通過執(zhí)行有關審計程序查出金額在5萬元至10萬元之間的錯報或漏報??梢?,重要性水平是10萬元的審計風險比重要性水平是5萬元的審計風險低。
在一定程度上,審計風險水平的高低又反作用于重要性水平。審計人員在對重要性水平進行初步判斷時,應當考慮審計風險這一因素。審計人員對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斷時,應當綜合考慮的重要因素,比如內部控制。如果內部控制越差,評估的審計風險越高,確定的重要性水平就應越低;反之,如果內部控制行之有效,審計風險綜合評估水平較低,則重要性水平可以確定得高一些。
由于重要性水平與審計風險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反向關系,所以重要性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審計人員對其將要執(zhí)行的審計程序的確定,進而影響審計工作效率和所面臨的審計風險。如前例,如果原本是10萬元的錯報或漏報才會影響到會計報表使用者的決策,而審計人員將重要性水平評估為5萬元,顯然,重要性水平偏低,這樣會使審計人員誤認為審計風險較高,為了降低較高的審計風險,就會擴大審計程序的范圍或追加審計程序,而實際上沒有必要,只能是浪費時間和人力,降低了審計效率。相反,如果原本5萬元的錯報或漏報就會影響到會計報表使用者的判斷或決策,而審計人員卻將重要性水平確定為10萬元,重要性水平偏高,這樣會使審計人員誤認為審計風險較低,所執(zhí)行的審計程序要比原本應當執(zhí)行的審計程序少,審計范圍小,收集的審計證據不充分,必然導致錯誤的審計結論,其結果是審計人員承受的審計風險增加。
由此可見,重要性水平與審計風險之間成反向關系,這種關系對審計人員將要執(zhí)行的審計程序的時間、性質、范圍有著直接影響,審計人員應當保持應有的職業(yè)謹慎,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合理確定重要性水平。
四、重要性水平、審計風險與審計證據的關系
審計證據是指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獲取的,用以證明審計事實真相,形成審計結論的證明材料。其作用:(1)是審計意見的支柱;(2)是審計人員形成審計結論的基礎;(3)是解除或追究被審計人經濟責任的依據;(4)是控制審計工作質量的關鍵。
(一)重要性水平與審計證據的關系
在編制審計計劃時要對重要性的水平做出初步評估,以確定擬執(zhí)行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借以提高審計效率。審計人員之所以要對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斷,其目的就是要確定審計證據的數量,因為重要性是影響審計證據充分性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由于重要性是一種可容忍錯報或漏報的最高界限,因此,如果重要性水平定得越低,說明可容忍的錯報或漏報程度越小,就要求執(zhí)行越充分的審計程序,從而獲取越多的審計證據;反之,如果重要性水平定得越高,說明可容忍的錯報或漏報程度越大,則可執(zhí)行有限的審計程序,從而所需要的審計證據就可以少些。由此可見,重要性與審計證據之間成反向關系。
(二)審計風險與審計證據的關系
由于重要性與審計證據成反向關系,重要性與審計風險之間也成反向關系,所以可以推定審計風險與審計證據之間成正向關系。也就是說,如果審計風險越高,所需收集的審計證據數量也就越多。根據這一關系,審計人員可以根據其對審計風險的評估,來確定審計證據的需要數量,以達到證據充分性和適當性的要求。如果審計人員初步估計的審計風險水平較高,說明審計對象較為復雜,審計的內容也較為廣泛,審計人員發(fā)表恰當審計意見的難度就大,失誤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這時審計人員就要實施越詳細的實質性測試程序,收集更多的審計證據,以便將審計風險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反之,如果評估的審計風險水平較低,則審計人員只需要執(zhí)行有限的審計程序,收集較少的審計證據。例如,被審計單位業(yè)務復雜,內部控制差,管理當局品行存在問題,財務狀況惡化,頻繁更換會計師事務所等等,均可認為面臨著很高的審計風險,或者將審計風險評估為高水平,審計人員都應獲取更多的審計證據。審計人員判斷審計證據是否充分適當,應當考慮的因素第一個就是審計風險??梢?,審計風險與審計證據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作者單位:新余市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