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林峰
多想“我不如”少想“不如我”
●桑林峰
現(xiàn)實生活中,少數(shù)黨員干部總有“不如我”的想法,看自己“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看別人“東施效顰、嫫母搽粉”。有的夜郎自大、自以為是,看不見優(yōu)秀人才;有的獨斷專行,以自我為中心,不愿用比他強的人;還有的抬高自己,踩低別人,不善于吸取他人優(yōu)長。如此常想“不如我”,視野狹窄、度量狹小、見識狹隘,不僅個人不會有太大進步,也不利于黨的事業(yè)發(fā)展。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常想“我不如”,少想“不如我”,正是一些人成功的秘訣。瞿秋白在29歲時被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負責人,他在一次會議上懇切地表白:“搞農(nóng)運,我不如彭湃、毛澤東;搞工運,我不如蘇兆征、鄧中夏;搞軍事,我不如葉挺、賀龍?!闭沁@種謙虛謹慎,博采眾長,善用人長,使他成為我黨早期的優(yōu)秀領(lǐng)導者。當然,“我不如”也是一種現(xiàn)實存在。隔行如隔山,一個人能力再強、涉獵再廣,也難免有“我不如”的地方。論種菜,孔子曰“吾不如菜農(nóng)”;論識弓,唐太宗承認“吾不如工匠”。你有屠龍之術(shù)、殺虎之力,他有開山之功、過河之計。接納別人優(yōu)長,自覺學習借鑒,既是增智之術(shù),也是育德之徑。如果像周瑜那樣,糾結(jié)于“既生瑜,何生亮”,被活活氣死,大可不必。黨員干部學習成才、推薦人才、科學用才,最是需要“我不如”的境界。
常想“我不如”是一種智慧。黨員干部要成就一番事業(yè),僅靠個人之力遠遠不夠,還應(yīng)善用比自己強的人。漢高祖劉邦在總結(jié)楚漢之爭時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泵绹撹F工業(yè)家卡內(nèi)基也因善用比他強的人,使其鋼鐵事業(yè)迅猛發(fā)展,其墓志銘寫到:“一位知道選用比他本人能力更強而來為他工作的人,安息于此?!?/p>
常想“我不如”是一種胸襟。黨的事業(yè)不是某個人的事業(yè),總認為自己是“人才”,就可能看不到身邊的人才。領(lǐng)導干部樂于直身為梯、俯身為橋,樂于推薦比自己優(yōu)秀的人才,才能不斷推進黨的事業(yè)蓬勃發(fā)展。在這方面,鮑叔牙是典范。當齊桓公決定鮑叔牙為相時,他卻說:“我不行,我有五個方面不如管仲:寬厚愛民,我不如他;治國不失權(quán)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諸侯,我不如他;制定禮儀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擊鼓,立于軍門,使百姓勇氣倍增,我不如他。主公若想建立王霸天下的萬世功業(yè),那非用管仲不可。”舉薦人才、培植新人,黨員干部應(yīng)學學鮑叔牙“我不如”的精神。
常想“我不如”是一種清醒。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即使再有本事的人,也不會是無人能及的全才,只有明白自己的不足,善于學習別人的長處,才能促進自己全面發(fā)展。自詡“老子天下第一”,往往會成為“倒數(shù)第一”。顧炎武在《廣師》中一連寫了十個“吾不如”:“夫?qū)W究天人,確乎不拔,吾不如王寅旭;讀書為己,探賾洞微,吾不如楊雪臣;獨精三《禮》,卓然經(jīng)師,吾不如張稷若……”正是這種清醒,使他成為“一代通儒”。
泰戈爾有句名言:“當我們大為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最近于偉大的時候?!倍嘞搿拔也蝗纭?,少想“不如我”——多一點自知之明、少一點自以為是,多一點虛心謙卑、少一點驕傲自滿,多一點甘拜下風、少一點盛氣凌人,無疑是黨員干部不斷成長進步的重要保證。
【作者系解放軍報社評論部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