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武
冬天哈爾濱的夜晚,雪花亂飛,地面覆蓋著厚厚的積雪,街道上行人稀少,在迷幻的路燈下面和不時閃過的車燈中,一個人獨自散步。他的身影已經(jīng)融進雪里。他不需要理解什么,也不需要被理解。雪和他都邁著同樣輕盈的腳步,走在時間里,走在黑暗和燈光之中。
放下張曙光的詩集《午后的降雪》,我的眼前浮現(xiàn)出以上一組畫面。
作為詩人,張曙光是孤獨的。這種孤獨不是說他沒有朋友和親人,甚至有沒有同道者,而是說儒雅、內(nèi)斂、敏銳的氣質(zhì)讓他選擇了獨往獨來。他喜歡獨自沉思,有時嘴里叼著煙斗,面對一片茫茫雪地長時間不說一句話,或者凝神注視一只鳥、一片樹葉,用心與他們交談。更多的時候,他和自己的內(nèi)心對話,通過記憶喚醒沉睡的往事,讓自己再一次直面生命的活力與死亡,直面人性的真誠與虛偽,直面美的樸素與華麗。張曙光是中國當代詩人中少有的止觀型詩人之一,他的詩里擁有一種不動聲色而洞穿真相的智慧力量。用樂器來比喻他的詩歌,首先不是鋼琴,鋼琴太飽滿了;也不是小提琴,小提琴太華麗了;也不是琵琶和古箏,琵琶和古箏太張揚了。適合比喻張曙光的樂器我認為是古琴,低沉厚重,迂回委婉,是融天地于心之后的獨白,是靈魂的低語。
張曙光是一位通過寫作讓自己醒著的詩人。無論是基于對某種責任的擔當,還是基于對生命真相透徹的覺悟,以及對樸素人性的贊美,張曙光的詩都有一種對人和事的敬重感,尤其是通過呈現(xiàn)一些卑微的人和事而讓他們變得更有意義,這顯示出張曙光強大的樸素和平等情懷以及對生活獨到的省察視角。事實上,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當先鋒詩人們熱身于洛爾迦式的抒情,或者里爾克式意象營造的時候,張曙光就已經(jīng)把目光瞄準了“敘述”,讓充滿激情和澹妄的詩歌語言擁有了真實樸素的質(zhì)地。這是張曙光對中國現(xiàn)代詩歌的貢獻,他獨有的自白式敘述語調(diào)也讓詩人們醒悟到心跳和呼吸在詩歌語言中的重要性。他曾經(jīng)影響很多詩人,有的人承認,有的人不愿承認這種影響,但公正地說,現(xiàn)代詩歌敘述性寫作的先導者當屬張曙光。他不僅豐富了現(xiàn)代漢語的詩性語言,更主要的是他開啟了邁向詩歌無所不在天地的大門,他告訴我們詩歌高貴和美麗的靈魂不一定非要通過驚天地、泣鬼神的方式來體現(xiàn),也可以在細微的事物間自言自語來體現(xiàn)。比如《初冬:1984》
長椅的靠背落滿了雪
在一棵白樺樹上,殘留著幾片
秋天的葉子
——白色的虛空,和一點點殘跡書,語
言,以及
刻在竹簡上的歷史
而星光嘎嘎地響著
消隱在淡藍色的霧里
我們并不等待什么。
面對初冬萬物凋零的景象,他沒有感傷,沒有幽怨,而是平靜地面對雪、殘葉、虛空和歷史,他的不動聲色是因為他內(nèi)心擁有更大的信念,他的不等待是因為他看到了一個必然的未來。雪萊對此激情高呼:“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張曙光只是讓自己的腳步如同星光發(fā)出“嘎嘎”的聲響,消隱在淡藍色的霧里。這首詩展現(xiàn)了敘述性寫作的難度和高度,當一個詩人不再放大個人情感,不再縱容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壞脾氣,讓自己內(nèi)在心靈世界和精神力量不動聲色地展現(xiàn)出來,這需要高超的語言功夫和智慧。越是簡約的詩歌越難寫,這首詩可以作為例證。特別是1984年張曙光能寫出這樣的詩歌,就讓我更加的肅然起敬。
如果說這首詩的可貴之處在于張曙光運用敘述巧妙地釋放出自己內(nèi)心抱負的話,那么另一首詩讓我看到了張曙光不動心計的誠實。這首詩就是《在旅途中,雪是唯一的景色》
我不知道
該對你說些什么
當面對車窗外面
無限延展的白色
(夏日里開滿了野百合)
——三百公里的崎嶇和雪
人生不過是
一場虛幻的景色
虛空,寒冷,死亡
當汽車從雪的荒原駛過
我想到的只是這些
技術(shù)考驗修煉,誠實考驗修為。一個詩人掌握了語言能力之后可以做到想怎么寫就怎么寫,想寫什么就寫什么,但是,這樣的詩人如果忽略另外一種東西,就是“修為”會是可怕的和十分危險的。優(yōu)秀的詩人可能通過“有為”而體現(xiàn),但杰出的詩人往往通過“不為”而體現(xiàn)。決定一個詩人是否獨立的內(nèi)在力量不是語言的功夫,而一定是修為的功夫。“我想到的只是這些”這樣一句純粹的補白在詩歌中通常是可以省略的,用在這首詩里卻是點睛之筆。曙光有失語的習慣。我在哈爾濱時經(jīng)常與曙光兄碰面,如果只有我們兩個人,彼此會常常相對無語,沉默是我們彼此的交談語言。開始的時候我不大習慣,總找話題與他聊,漸漸地我發(fā)現(xiàn)內(nèi)心的溝通是不需要借助語言的。但是曙光兄面對朋友的失語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的,有的人以為他高傲,看不起自己,有的人以為他怠慢自己,其實,正如這首詩所寫,他并沒有多想,他內(nèi)心很簡單,他把無聊扯淡的時間都用在了感知雪原景物上面了。這一刻的誠實與單純也展示出他內(nèi)心的干凈。他曾在2001年寫過一首詩,題目就叫《失語癥》,開門見山就說:“我無法說出想說的話/其實我無話想說?!蔽译[約記得在讀米歇爾·??圃L談時,聽他說,最難忘的一次采訪是與采訪記者相對無語坐在咖啡館里,整個過程都不說話。米歇爾·福科內(nèi)心的歡喜我能理解并想象到。我也能理解張曙光的失語,正如緬甸著名禪師焦諦卡在他的《炎夏飄雪》中揭示的那樣:實際上,我們生活在話語的泛濫之中,每個人都在大聲地說話,努力表白自己,或者試圖說服他人,卻很少有人寧靜下來和自己的內(nèi)心交談,他們只顧不停地說話,叭啦叭啦說個不停,其實他們對自己所言真正知道多少呢?
張曙光的失語并非是無奈的選擇,也不是憂郁癥的病態(tài)反應,而是一個洞悉現(xiàn)實真相之后對言說的節(jié)制,是拒絕附庸、潔身自好的沉默,是給自己在語言洪流裹挾中保持清醒獨立拋出的一個錨鏈。語不亂心則不亂,獨立、覺醒、自在都從止語開始。這是禪修的功課,張曙光雖未皈依佛法,但他內(nèi)心與禪契合,實際上早就這么做了。他的沉默就好比雪的沉默,潔白耀眼而不需多言,但雪是有骨骼的,你若踩到它,它的骨骼會發(fā)出嘎嘎的響聲,那骨骼的響聲才是張曙光詩歌語言的內(nèi)在奧秘。
的確,雪對于張曙光來說有著別樣的情感和意義。他寫了很多關(guān)于雪的詩歌,比如《雪并不選擇》《城市:雪》《十月里的一場雪》《雪的故事》《降雪的午后》……雪與其說是他寄托心靈的符號標記,不如說是他孤獨行走的情人或伴侶。他們彼此是那樣的互相理解與包容,相互欣賞,心有靈犀,所有無法說出的話語都可對雪表白,雪不僅是一個非常忠實的聽眾,也是一個心靈的導師,雪落屋頂,雪落樹上,雪落河里……隨風而飄,不選擇、不挑剔,對大地充滿摯愛,潔身護佑草木,又融化自然,潤物無聲。雪對張曙光來說既是現(xiàn)世,也是來世的情人;既是情感的伴侶,也是靈魂的天使。長時間的北方生活經(jīng)歷讓我懂得雪對于漫長冬天的重要性,對于死亡來說,雪就是生機,對于荒涼來說,雪就是最耀眼的色彩。所以,雪落南方不過是一次狂歡而已,而雪落北方卻是一次生命的賜予,甚至宗教的洗禮。張曙光熱愛雪,不僅因為他對雪純潔品行的熱愛,也有他對雪向死而生,無畏荒涼博大情懷的敬仰。讓我們來聽聽張曙光自己的內(nèi)心獨白:
雪還在下著,回憶因死亡而變得安詳
也許最終雪將覆蓋一切
而我仍將為生命而歌唱
就像一切曾經(jīng)生活過的人
就像我們的前輩大師那樣
在本·布爾本山下,是否也在下雪
那里安葬著偉大的葉芝,他曾在狂風中
怒吼,高傲地蔑視著死亡
——《得自雪中的一個思想》
“他曾在狂風中/怒吼,高傲地蔑視著死亡”,這是張曙光對葉芝的禮贊,又何嘗不是他對自己的呼喚?在張曙光貌似“古典”“書卷”“經(jīng)驗”“沉穩(wěn)”等等這些評語之外,我們對他最欠缺的理解和肯定就是忽略了他身上這種剛直不阿,蔑視死亡的高傲之氣。張曙光是一個嫉惡如仇的人,是一個滿身傲骨的人,是一個內(nèi)斂卻又大丈夫氣十足的人。這是張曙光的另一面,可以通過他的組詩《大師的素描》來窺見一斑。其實,張曙光的詩歌向度非常寬泛,有代表對底層人物禮贊的《小丑的花格外衣》,也有代表對杰出典范禮贊的《大師的素描》?!洞髱煹乃孛琛贩从沉藦埵锕庠谒囆g(shù)和精神追求中的價值崇尚與取向,暗藏著張曙光個人寫作抱負和努力目標。里爾克曾向羅丹和托爾斯泰致敬,萊蒙托夫曾向普希金致敬,馬爾克斯曾向海明威致敬,葉芝曾向泰戈爾致敬……偉大的心靈之所以互通是因為彼此存在敬重,張曙光因為敬重大師,才寫出《大師的素描》,遺憾的是這組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發(fā)表時,有的批評人士卻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地認為“張曙光試圖借此抬高自己,與大師們平起平坐”,簡直荒謬可笑至極。張曙光畢竟儒雅多于奔放,他對這樣的評論一笑了之。也正因為內(nèi)斂的品性,太多的“怒吼”變成了“靈魂的低語”。
張曙光也是一位十分注重形式創(chuàng)新的詩人。其中《尤利西斯》《樓梯:盤旋而下或盤旋而上》《小丑的花格外衣》《看電影》《時間表》等都給當時的詩歌創(chuàng)作吹入一股清新的春風,令人耳目一新。
譬如《樓梯:盤旋而上或盤旋而下》是一首非常復雜的詩歌,張曙光把生命向上或向下的重大思考放到了一個旋轉(zhuǎn)樓梯上,并且,舍去所有我們熟悉的意義,從全新的視角展示出了他對生命升降的感受和體驗。
這件事做了一次又一次,但你必須得做,
因為這是
我們每天生活的全部風景
像維生素,你一定得吃下它,據(jù)說是為了
你的健康
這段詩完全借用了世俗的教育性語言,強制、重復、虛假、空洞,要多乏味有多乏味,就是這樣的語言,張曙光卻把它納入了詩里。單純從語言來說,這段毫無詩意。但是,一個僵化的、龐大而空洞的教育體制被張曙光濃縮成三行文字就看出了詩人的洞察力和語言功夫,這超出了單個詞語的隱喻、象征等表現(xiàn)技巧,而是通過營造一種語境來整體暗示某種現(xiàn)實,這就有了創(chuàng)新和突破。第二段雖在邏輯上有遞進性,卻充滿戲劇性變化。
孩子們的笑聲從黑暗的甬道中傳來
當他們爬到頂層
頭上將沾滿厚厚的雪
孩子是陽光的代名詞,他們的笑聲卻來自“黑暗的甬道”,黑暗的甬道擁有的象征意義每個人都可以聯(lián)想到,但如果不能從第一段中領(lǐng)悟到教育話語的僵化,就無法把上下段結(jié)合起來,并且從孩子成長這個現(xiàn)實問題上進行關(guān)照這首詩歌的焦點。至此,也就不難想象那些爬到樓頂?shù)暮⒆?,當他們除了頭上沾滿厚厚的雪以外一無所獲,內(nèi)心是怎樣的失落和沮喪。但這是所有孩子成長的軌跡,每個孩子必須爬的樓梯,這就暗示出了這首詩主題的沉重部分。這樣的樓梯其實是相當可怕的。正因為如此,第三段筆鋒一轉(zhuǎn),突然出現(xiàn)一個“失蹤的他”,讓人的心不免緊張起來。
從上個月他離開我們
一直沒有信來
四月綠色的郵差只是為我們帶來一些糖果。
“他”是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里有了具體的主體,可能是一位因叛逆而離開的人,也可能是一位因不堪其苦,走向絕路的人,總之,“他”的出現(xiàn)讓事件的發(fā)展有了延展,故事有了新的情節(jié),敘述不經(jīng)意地把鏡頭轉(zhuǎn)向了另一個場景。這之間的過渡沒有任何連接詞,突然、生硬恰恰蘊含著現(xiàn)實的殘酷性和冷漠性。可憐的孩子們就這樣被這種謊言引導著“上升上升”,直到他們傾其一生一無所獲。
第二部分,張曙光對此并不是一個局外人,他也是一個受害者。于是自己由幕后走向前臺,直接說話:
我們一直向往著頂點
但地面上似乎更為安全
哦,請不要帶走我最后一枚硬幣
僅僅三行詩,語言包括了闡釋、表達和祈請的語言方式,使得這一段的表現(xiàn)力更為多點化和復雜化,暗含著強烈的焦慮、恐懼和無助的訴求情緒。
這是多么殘酷而嚴峻的現(xiàn)實,艾略特曾說:“向上的路也是向下的路?!崩硐牒屯捦瑯哟嗳醪豢?,經(jīng)不住現(xiàn)實機器的撞擊和碾壓,每個生命都懷著希望來到這個世上,又都失望痛苦地離開,這就是生命的意義嗎?詩人的視角由外至內(nèi),最后落到自己的心上,他不無沉重地懷疑人真的有靈魂嗎?如果有他該是什么樣子?全詩不過兩個部分,八個段落,二十四行,卻如同上演了一幕大戲,其中故事起伏跌宕、人物穿梭往來、事件貫穿生死,包含了社會、政治、宗教和個人精神追求等諸多重大問題、情感苦痛幽憤,展現(xiàn)了現(xiàn)代漢語詩歌豐富的表現(xiàn)力和承載力,堪稱現(xiàn)代新詩佳品。
靜下心來,細細品讀張曙光的詩歌,令我激動和興奮的作品還有很多。有些詩雖然過去讀過,也許是當時的見識不足,也許是自心不凈,恭敬心不足,未得其妙。今天讀罷,有拍案叫絕之感。張曙光高超的詩藝、多樣化的創(chuàng)作題材、豐富的語言形式和他的為人一樣,不細品是很難發(fā)現(xiàn)妙處的。靈魂的低語需要我們同樣以靈魂來傾聽。盡管我和曙光兄相識已久,可是,我發(fā)現(xiàn)今天所感都是全新的,我像第一次認識他那樣感到意外和驚喜。從早晨開始,我就進入和張曙光獨自的交談,謝天謝地沒有人和電話來打擾我,直到日落我如愿以償,心生歡喜。我想我可以結(jié)束這篇文章了。此刻,我坐在蘇州的家里,努力回想著哈爾濱的樣子,離開那里十幾年了,不知為什么,想到那里的冰雪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2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