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 吳新保 張躍堂 祁萬鋒
微通道與標準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腎結石的療效對比
楊波 吳新保 張躍堂 祁萬鋒
目的比較微通道與標準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的臨床效果。方法96 例腎結石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48例, 觀察組采用微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 對照組采用標準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 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等, 術后3個月隨訪并評價結石清除率。結果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均較對照組增加(P<0.05), 兩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結石清除率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與標準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相比, 微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增加, 但并不增加患者住院時間, 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也未增加, 可取得與標準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一樣的結石清除效果, 臨床選擇哪一種方式需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綜合分析。
腎結石;微創(chuàng)經皮腎鏡取石術;標準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
腎結石是泌尿系統(tǒng)常見疾病, 如不及時治療將嚴重危害患者健康。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 使得經皮腎鏡取石術腎鏡通道由標準通道(20~24 F)逐漸發(fā)展至微通道(14~18 F), 這也使得患者受到的創(chuàng)傷逐漸降低。2012年3月~2014年3月,作者分別采用微通道、標準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腎結石各48例, 并對兩種取石術進行分析,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96例患者全部為本院2012 年3 月~2014 年3月收治的腎結石患者, 其中男61例、女35例, 年齡19~73歲,平均年齡(49.5±7.4)歲。單側結石69例, 雙側結石27例;結石大小1.0~5.4 cm, 平均大小(1.9±0.9)cm ;病程6個月~4年,平均病程(1.6±0.3)年。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48例, 觀察組采用微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 對照組采用標準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颊呔哂忻鞔_的手術指征, 排除心肺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礙、腎腫瘤、既往有腎臟及上腹部手術史、嚴重脊柱側彎患者以及合并腎結核、腎積膿患者[1]。
1.2 治療方法 術前兩組患者均行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凝血功能、肝腎功能、胸片及心電圖等檢查。對照組行微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 持續(xù)硬膜外麻醉, 常規(guī)消毒鋪巾。麻醉成功后,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于患側逆行插入輸尿管導管造人工腎盂積水。然后改俯臥位, 超聲定位, 并在超聲引導下選擇腋后線與肩胛線之間第11肋或12肋緣下進針[1], 置入斑馬導絲,采用筋膜擴張器擴張至24 F, 置入F24腎鏡鏡鞘建立經皮腎通道。采用超聲彈道碎石清石系統(tǒng)粉碎結石, 監(jiān)測結石殘留情況, 判斷是否需術后1周Ⅱ期碎石, 清除結石后留置F6~7雙J管及腎造瘺管[1,2]。術后3~5 d復查腹平片, 如無結石殘留即可夾閉腎造瘺管,1 d后拔除。術后常規(guī)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觀察組患者采用微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 前期操作同對照組, 置入斑馬導絲后采用筋膜擴張器擴張至18 F, 采用輸尿管鏡氣壓彈道碎石擊碎結石, 清理后使用灌注泵。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結石清除率以及住院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患者手術基本情況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均較對照組明顯增加,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住院天數、結石清除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觀察組術后出現發(fā)熱2例, 術后感染4例, 術后尿外滲3例, 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8.75%;對照組發(fā)熱3例, 術后感染5例, 術后尿外滲3例, 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2.92%;對照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于觀察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微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和標準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的情況比較(±s, %)
表1 微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和標準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的情況比較(±s, %)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術后住院天數(d)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結石清除率對照組 48 107.2±24.1 107.5±28.6 5.73±1.47 22.92 91.67觀察組 48 119.2±25.3a 157.3±29.2a 5.82±1.68 18.75 93.75
近年來, 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以及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結構等不斷改變, 越來越多的尿路結石被發(fā)現。通常情況下當結石直徑<2 cm時, 多采用保守或體外碎石, 但當其>2 cm時就應采取手術取石了。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使得經皮腎鏡取石術的手術指征及手術范圍不斷擴大, 而腎鏡通道逐漸變小,由20 F或24 F逐漸降至16 F或18 F, 再結合不斷發(fā)展的碎石技術, 應用超聲聯(lián)合氣壓彈道碎石清石系統(tǒng), 碎石清除效果也不斷提高。本組48例患者采用微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后結石清除率達93.75%, 較標準通道組增高, 雖然組間無顯著性差異, 但至少提示并未因通道減小而降低了結石清除效果。
采用微通道后, 腎鏡通道直徑變小, 這使得手術操作空間更為狹窄, 超聲聯(lián)合氣壓彈道碎石清石系統(tǒng)的工作效率就出現了下降, 結石需充分擊碎后才能從通道中取出, 這也是微通道組手術時間增長的主要原因;對于直徑較大、鑄型或鹿角形、密度較高或多發(fā)性結石, 采用微通道時手術風險也相對增加[3,4];如結石合并感染積膿, 微通道可能也不利于炎癥的及時消散;同時, 因碎石時間增加, 使得患者術中出血量也較標準通道組有所增加;微通道對術者的要求也進一步增高, 醫(yī)生要熟練掌握操作過程, 學習時間更長[5]。但因微通道損傷更小更少, 術后康復時間并未因手術時間較長或出血較多而出現延長, 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并未出現明顯增高。
綜上所述, 微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可取得與標準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一樣的結石清除效果, 患者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也未明顯增加, 但手術及術中出血量均較標準通道組增加, 因而, 采用何種治療方式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選擇。
[1]周錦波.標準通道與微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腎結石的療效對比.基層醫(yī)學論壇,2014,18(25):3383-3384.
[2]莊劍秋, 郎根強, 鄧曉俊, 等.微創(chuàng)經皮腎鏡取石術與標準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的臨床效果分析.現代泌尿外科雜志,2011,16(6):539-541.
[3]肖茂林, 劉士貴, 張峻.微創(chuàng)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腎臟鹿角狀結石的臨床研究.當代醫(yī)學,2013,19(15):45-46.
[4]馬錦成. 腹腔鏡腎盂切開、腎鏡取石術治療多發(fā)性結石51 例效果觀察.中國實用醫(yī)藥,2012,7(18):109-110.
[5]高飛, 劉清學, 彭洪, 等. 經皮腎鏡與后腹腔鏡治療復雜性輸尿管上段結石的療效對比分析.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4,30(16):2455-245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2.036
2014-09-15]
462600 河南省臨穎縣人民醫(yī)院泌尿外科(楊波張躍堂 祁萬鋒), 兒科(吳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