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鹽城市毓龍路實驗學校(224001) 袁悅華
低吟淺誦悟理趣,教出宋詩筋骨來
——以蘇教版六年級上冊《古詩兩首》課堂教學為例
江蘇鹽城市毓龍路實驗學校(224001) 袁悅華
宋詩的教學要引領學生感悟宋詩的理趣,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感受古詩的韻律、節(jié)奏、音調等,體味古詩情感,把握其意境和理趣;同時通過對比,論異同,加深體會;聯系已學舊詩,舉一反三,領悟宋詩的理趣特征,讓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領悟宋詩的理趣,有效落實拓展,提升學生的古詩學習能力。
宋詩 理趣 誦讀
蘇教版教材六年級上冊中的《古詩兩首》收錄了《觀書有感》《冬夜讀書示子聿》,這兩首詩都是宋詩中頗有成就的說理詩,前者出自宋代理學大家朱熹之手,后者由著名愛國詩人陸游所作,兩人都借助詩歌這一載體,寫出自己對讀書、學習的感悟,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如何讓學生感受古詩意境,并在此基礎上把握詩意,借此積累古詩學習的方法,領悟知識與實踐的關系,這是教學中我所關注的重點。趣是宋詩教學的關鍵,只有讓學生感受其情,才能領悟其理,情理相依,感受詩中的志趣。
新課標指出,古詩教學要重點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感受古詩的韻律、節(jié)奏、音調等,體味古詩情感,把握其意境和理趣,培養(yǎng)濃厚的學習興趣。為此,我展開反復誦讀的課堂環(huán)節(jié),從三個層次訓練學生的誦讀能力,第一個層次是讀準字音,把握句讀和節(jié)奏;第二個層次則讀出理解,感知詩意;第三個層次感受詩韻,層層推進,想象畫面意境,領悟理趣。
在《觀書有感》一詩中,我先讓學生借助文中的插圖,想象詩中描繪的半畝方塘的景色,感悟詩中的意境之美,進而引導學生質疑文題:為什么叫觀書?明明是說池塘的水,為何談的是讀書感受?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中,我讓學生抓住“絕知此事要躬行”一句中的“躬行”進行反復誦讀,為學生的自主探究提供議題,使其理解句子的含義,品讀古詩的理趣所在,為進入古詩整體解讀提供有力的保障。
《觀書有感》和《冬夜讀書示子聿》兩首宋詩雖然同為說理詩,同是針對讀書學習生發(fā)的感悟,但兩首詩在對古詩理趣的表達方面卻各有側重,也各有千秋。顯然,將兩首同題材同主題的宋詩安排在一起,是想通過兩首古詩在同一板塊中的構建,借助整體有序的教學,實現事半功倍的課堂效果。由此,我在教學中采用對比辨析的方法,帶領學生對兩首詩進行有效整合,一方面增加學生對古詩語言風格的感受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以及宋詩風格的把握。我讓學生思考:兩首歌在表達上有什么不同?學生發(fā)現,《觀書有感》的表達方式是借用比喻,將池塘中的活水與讀書后獲得的靈感進行形象闡釋,揭示出讀書的真諦,充分體現宋代理學大家朱熹說理含蓄有趣、睿智深邃的詩作風格。而《冬夜讀書示子聿》則借用古人讀書的事例進行闡釋,說理方式通俗易懂,直白淺顯。
通過兩首宋詩的比對辨析,學生在古詩資源的整合中深入淺出,逐步體會并理解到,不同的說理方式會呈現不同的情趣,并由此感知到宋詩的理趣所在。
學生對宋詩的理趣感知停留在粗淺的層面,此時還需要從形式到內容兩方面進行加強,促進學生古詩閱讀能力的提升,使其舉一反三,領悟更多宋詩的理趣特征,在更廣闊的空間里領悟宋詩的理趣,有效落實拓展,提升古詩學習能力。
我將學生曾經學習過的蘇軾名作《題西林壁》當做喚醒舊知的一個載體,讓學生借用宋詩說理的方法,解讀宋詩的理趣:“思考一下,《題西林壁》說明了什么道理?作者是如何表達這個道理的?”在對宋詩理趣的建構把握中,學生對《題西林壁》有了新的感知和領悟,認為這首宋詩講述了一個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事物,會發(fā)現不同的人生格局。文中對這一哲理的闡釋,是借助對廬山真面目的真實觀察自然生發(fā)出來的感悟,這一說理方式睿智透徹?!?/p>
通過對曾經學過的舊詩的再解讀和再認知,學生領悟到宋詩說理形式的不同,這樣的一個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思維反芻的過程,也是對舊知再學習再提高的過程。
毋庸置疑,對宋詩的理趣挖掘,是教師必須關注的一個重點,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對古詩課堂教學來說,學生學習的目的并不是背誦多少詩歌,而是能夠從理趣上理解多少,感知多少。這樣一個過程就需要從感性到理性的思維過渡,如先通過反復誦讀使學生水到渠成地感知理趣所在;然后通過比對辨析,使學生深入淺出地理解理趣所在;最后則通過激活舊知,進行鞏固運用,使學生舉一反三領悟理趣所在,并由此進行拓展。當然,對古詩教學空間的拓展把握,無論是從哪個層面,把握古詩教學的詩味,帶領學生領會詩味,這都是課堂必須的,也是根本所在。
(責編 莫彩鳳)
G623.2
A
1007-9068(2015)28-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