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玲
略論朱熹眼中的王安石
○張艷玲
摘要:王安石歷來飽受爭議,對其評價有褒有貶。而朱熹眼中的王安石是全方位立體型的人物,朱熹對其優(yōu)點刻畫了很多,但對其缺點也毫不避諱。在《朱子全書》中,朱熹用《三朝名臣言行錄》充分展示了王安石的生平,并加以評論,為我們呈現(xiàn)出他眼中的王安石。
關鍵詞:王安石朱熹評論
王安石,又稱王荊公,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然而至今文學界對王安石的評價仍然褒貶不一,如《宋史》說他“強辯背理”[1]“性強忮,遇事無可否,自信所見,執(zhí)意不回”[2],而據(jù)陸游《老學庵筆記》記載,王安石列居嘉祐四友,“目睛如龍”[3],公正廉明。此外,許多人對于王安石的評價只側重一個方面,有的人只評價他的詩文,如《漫叟詩話》云:“荊公定林后詩,精深華妙,非少作之比”[4],劉克莊云:“及荊公蘇黃輩出,然后詩格極于高古”;有的人只評價他的書法,《墨莊漫錄》云:“荊公書,清勁峭拔,飄飄不凡,世謂之橫風疾雨”[5],還有更多的人評價的只有他的變法。這些都是從單方面來鑒定王安石,那么就全面觀之,王安石究竟是怎樣一個人?朱熹為我們做出了展示。
《三朝名臣言行錄》與《五朝名臣言行錄》共同組成了《八朝名臣言行錄》,又稱《朱子名臣言行錄》,三朝為宋神宗朝、宋哲宗朝和宋徽宗朝。既然是言行錄,自然是輯錄他書而成,包括《溫公語錄》《涑水紀聞》《鄭介夫言行錄》《邵氏聞見錄》《龜山語錄》,等等。但它首尾完整、毀譽俱錄,所以在眾多言行錄中脫穎而出。在《三朝名臣言行錄》卷六之二輯錄了丞相荊國王文公生平事跡,完整具體、全面客觀,刻畫出了朱熹眼中的王安石形象。
在朱熹眼中,王安石有很多優(yōu)點。首先他是有才的,王安石在宋仁宗慶歷二年登進士甲科,“有名于時”,進入仕途,歷仕仁宗、神宗、哲宗三朝,更在神宗朝兩度為相。朱熹摘引《溫公瑣語》這樣贊賞王安石:“好讀書,能強記,雖后進投贄及程氏有美者,一讀過輒成誦在口,終身不忘。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措意,文成,見者皆服其精妙。”[6]可見朱熹對王安石文才的欣賞。其次,王安石家庭責任感強烈,朱熹引《邵氏聞見錄》云:“王荊公天資孝友,俸祿入門,諸弟輒用之至盡,不問。”[7]朱熹又引《溫公瑣語》云:“(安石)友愛諸弟,俸祿入家,數(shù)日輒盡為諸弟所費用,家道屢空一不問?!盵8]朱熹兩次摘引相同的事跡,可見對安石做法的認同與欽佩。王安石不僅在物質上關愛兄弟,在為人為官方面也對他們時時刻刻進行監(jiān)督,引《涑水紀聞》云:“(王安國)為西京國子監(jiān)教授,溺于聲色。介甫在相位,以書戒之曰:‘宜放鄭聲?!笨梢娡醢彩鳛樾珠L對自己家庭責任的重視。另外,在朱熹眼中,王安石是謙虛清廉的。在剛入仕途不久就“除直集賢院”,安石“累辭”;“召試館職”,安石“固辭不就”;命他修起居注,安石認為自己是新人,而“館中先進甚多,不當超處其右”[9],謙虛清廉體現(xiàn)得真實而不做作,故朱熹多次引例,展示他對安石的敬佩。還有一點,朱熹欣賞王安石倔強不屈的性格,引《溫公瑣語》云:“(安石)議論高奇,能以辯博濟其說,人莫能屈?!薄坝兄剂铋w門賚敕就三司授之,安石不受。吏隨而拜之,安石避之于廁。吏置敕于案而去,安石使人追而與之。朝廷卒不能奪?!盵10]倔強如此。又引《邵氏見聞錄》記載:包孝肅公請司馬光與安石賞牡丹,席間勸酒,“光不喜酒,亦強飲,介甫終席不飲,包公不能強也。光以此知其不屈”[11],可見王安石在倔強當中也體現(xiàn)了他嚴于律己的高風亮節(jié)。
人無完人,王安石有自己的缺點,朱熹對此也毫不避諱。朱熹提到最多的就是安石的任性自執(zhí),他引《程氏遺書》說:“介甫不知事君道理,觀他意思,只是要樂子之無知?!R涸谌酥髦稀W怨胖魇コ假t乃常理,何至如此?”[12]安石最大的毛病就是將自己凌駕于人主之上,因此做出許多任性之事,如朱熹引《涑水紀聞》記載,熙寧六年十一月,有官吏不附新法,安石要加罪懲罰,神宗不許,安石再三爭辯,神宗終不許,“介甫不悅,退而屬疾家居。數(shù)日,上遣使慰勞之,乃出”[13];安石進行經(jīng)濟改革,“宗室及諸軍不樂,有怨言”,神宗欲罷之,安石隨即發(fā)怒,臥床不出,直到皇上主動講和,乃起。[13]再引《上蔡語錄》記載:“(安石)嘗上殿進一劄子擬除人,神宗不允,對曰:‘阿除不得?’又進一劄子,擬除人,神宗亦不允,又曰:‘阿也除不得?’下殿出來,便乞去,更留不住?!盵15]其任性如此!人主終歸人主,臣子理應遵從,即便才華高超、能力超群,若不懂得如何事君,終究會馬失前蹄,所以后來安石兩次罷相也不出人意料。朱熹多次引例說明安石任性自執(zhí),表現(xiàn)出了他對安石此種行為的反感。
朱熹還記載了王安石其他的缺點,如他引《邵氏聞見錄》云:仁宗組織賞花釣魚宴,安石將魚餌食之盡,仁宗對宰輔說安石乃“詐人”也,安石記在心上,后作《王荊公日錄》多次鄙薄仁宗,而且連帶當時的大臣富弼、韓綺、文彥博也為其所詆毀,[15]可見安石的心胸狹窄。又引《涑水紀聞》資料說神宗“以外事問介甫”,介甫以君臣應該互相推心為由,誘神宗說出告密者李評,最終將李評“擠而逐之”[17],再次體現(xiàn)了安石的狡猾以及心胸狹窄。安石因任性而稱病不出,直至神宗派人慰問,他才出門上朝,趁機上奏“擢章惇、趙子幾等,上喜其出,勉強從之。由是權益重”[18],其奸詐如此。朱熹引例說明安石如此多缺點,一方面體現(xiàn)出朱熹對王安石的某些所作所為心存不滿,另一方面也將王安石的形象描繪得更加立體豐滿。
另外,從朱熹的摘錄當中也可以看出朱熹是愛護同情王安石的。他引用《邵氏聞見錄》為王安石變法產(chǎn)生的不良后果作辯護:王荊公所變之法都是他在明州鄞縣做官時的所行之法,鄞縣因此大治,“然荊公知行于一邑則可,不知行于天下不可也”,且“荊公與司馬溫公皆早貴,少歷州縣,不能周知四方風俗”;另外安石變法失敗是因為他所用之人“多刻薄小人,急于功利”,最終導致變法出現(xiàn)許多不良后果,百姓反而生活更艱難。將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歸結到客觀以及他人身上,可見朱熹對安石的愛護之心。同時,在朱熹眼中,王安石是可悲的,他引《東軒筆錄》詳細記載了王安石如何提拔重用門人呂惠卿、卻最終被呂惠卿無情背叛的整個過程,側面體現(xiàn)出朱熹對于安石因用人不明而遭陷害背叛的同情。安石之子王雱“時已病”,呂惠卿被治罪之時語連王雱,雱因此憂憤而卒。王雱是安石次子,更是安石的左膀右臂,安石“更張政事,雱實導之”[19]?!耙蝗狰P鳥去,千年良木摧”,兒子的去世對安石打擊甚大,且子為徒所害,悲痛之情更加可想而知。朱熹引用資料將安石晚年的失子失徒過程記錄下來,同情憐憫之情可謂溢于言表。安石為振國運而進行變法,最終卻與多位故人絕交,“荊公、溫公……二公平生相善,至議新法不合,始著書絕交矣”,“錢景諶者,忠懿王孫,師事康節(jié)先生,舊與王荊公善。后荊公用事,論新法不合,遂相絕”,故人相繼絕交、門人無情背叛、兒子英年早逝,三重悲劇加之于身,怎能不讓人心生同情?或許是因為同情,所以朱熹才會對王安石多加愛護吧。
在朱熹眼中,王安石是一個活生生的真實的人,他是有才、謙虛、英勇不屈的一代名相,同時他也有任性、狡猾、奸詐的陰暗一面。正是由于這種全面客觀的記述方法,《朱子名臣言行錄》才能成為一部文學歷史著作,為我們后人研究古人提供了可靠全面的資料,也正因此,我們才能對王安石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注釋:
[1][元]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0546頁。
[2][元]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0550頁。
[3]陸游:《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96頁。
[4]厲鶚:《宋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86頁。
[5]張邦基撰,孔凡禮點校:《墨莊漫錄》,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34頁。
[6]朱熹:《朱子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537頁。
[7]朱熹:《朱子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555頁。
[8][9][10][11]朱熹:《朱子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537頁。
[12][15]朱熹:《朱子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552頁。
[13]朱熹:《朱子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545頁。
[14]朱熹:《朱子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546頁。
[16]朱熹:《朱子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538頁。
[17][18]朱熹:《朱子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545頁。
[19][元]脫脫等:《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0551頁。
參考文獻:
[1][元]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2]厲鶚.宋詩紀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劉克莊.后村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陳善.捫虱新話[M].上海:上海書店,1990.
[5]盧國龍.宋儒微言[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6]朱熹.朱子全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張艷玲山西太原山西大學文學院0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