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強, 張瀚博
(張大強鈞瓷藝術工作室,河南 禹州 461670)
?
鈞釉的工藝掌控與操作技巧
張大強, 張瀚博
(張大強鈞瓷藝術工作室,河南 禹州 461670)
鈞釉色彩絢麗,富于變化,流暢的紋路和各色斑點,給人以自然質樸之美,是藝術與工藝技術的結晶,是泥與火的天成,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泥胎、造型、釉面和燒成,構成了鈞釉的四要素。鈞窯施釉工藝有浸、澆、涂、蕩、點等,各有操作要領。科學合理的操作,能避免產生縮釉、流釉、針孔、起泡等缺陷,同時也可以巧妙利用缺陷,形成新的表現(xiàn)形式,使缺陷產生獨特的裝飾效果,展現(xiàn)異趣與魅力,呈現(xiàn)出一種返璞歸真的殘缺美。
鈞釉;窯變;工藝掌控;操作技巧
“釉”是最能體現(xiàn)人類技術能力和人文情致的人工制造物。對中國人來說,它是巧妙利用和駕馭自然力的技術成就,是中國工匠卓越智慧和非凡能力的體現(xiàn),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卓越貢獻。我國商代發(fā)明了釉,歷經幾千年的發(fā)展,我們創(chuàng)造出的各種經典釉色,盡情地展示著造物與造化之美,譜寫著中華陶瓷文明的樂章。
鈞窯是中國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中國及世界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鈞釉色彩絢麗,富于變化,流暢的紋理或紋路,給人以自然純樸之美。其獨特的裝飾手法和窯變肌理,徹底改變了以往青、白、黑釉類瓷的單調格局,為后來陶瓷裝飾藝術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因此,對鈞釉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人根據(jù)自己的摸索和經驗積累,試對鈞釉的燒制工藝和形成機理做一點探討。
鈞釉是藝術與科學的結晶,是泥與火的天成。泥胎、造型、釉面和燒成,構成了鈞釉的四大要素。
(一)泥胎
鈞瓷是泥與火的藝術。泥料有不同的成分、不同的色彩、不同的粗細、不同的可塑性、不同的燒成機理和不同的燒造溫度,選擇合適的泥料是作品能否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鈞瓷泥胎制作,首選泥料為火石坡土(又稱一和土),即胎料為一元配方,可單獨成胎。由于SiO2含量較高,并含有一定的堿性氧化物,可塑性極強,使用這一種原料即可成坯體?;鹗峦镣庥^呈黃、紅或青白色,為半軟質黏土,多為片巖狀,以含少量的白色小云母片為外觀鑒定特征,是鈞瓷坯體的主要原料。
(二)造型
鈞瓷造型,古樸大方,簡潔明朗,便于釉面的流淌。鈞瓷釉層肥厚,覆蓋力較強,能夠把胎面充分覆蓋住,只有凸凹線角處才能透出胎面。由于高溫燒成時釉面的流動,不同部位釉層的厚度不一,形成了深淺不同的變化,尤其是線角處更為突出。于是,就鈞瓷造型來看,凹線角處釉面轉厚,顏色轉深;凸線角處釉層較薄,透出胎體。形體坡度小的地方,釉厚色重;坡度大的地方,特別是垂直狀的面,釉彩交錯變化,構成各種壯麗的自然景色。鈞瓷造型就是要充分利用鈞釉的“窯變”特色,采用手拉坯成型、泥條盤筑成型和泥片卷筒成型,使型與釉完美結合,彰顯鈞窯“天人合一”的美學意蘊。
1.手拉坯成型
手拉坯成型是利用輪子旋轉,通過雙手與泥土進行對話,在運動中賦予泥土筋骨,使泥土成為立體中空的形體,又賦予泥土“精”“氣”“神”,塑造出豐富優(yōu)美的鈞瓷造型。
2.泥條盤筑成型
盤泥條成型是把泥搓成一根根細泥條,根據(jù)設計構思,一條條向上盤繞黏結起來,最終制成一定形狀的坯體。盤泥條成型,可有效地發(fā)揮泥的可塑性,利用線條的粗細、長短及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形成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和美感。
3.泥片卷筒成型
泥片卷筒成型是將泥打成板狀,后用滾壓桿壓出所要的大小,爾后卷、疊、摁、壓成所需形體的一種成型手法?!熬砟嗤病毙纬傻目臻g也能發(fā)揮泥土的可塑性。一頂一壓的塑造方法使作品形成各種肌理和裂紋,有一種天然的泥味和似乎風化了的自然殘缺美。
(三)釉面
長期以來,鈞窯一直以釉色窯變之美為世人稱頌,其最突出的成就在于銅紅釉的穩(wěn)定燒成。它改變了以往單一色釉瓷的局面,在中國古代陶瓷工藝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從釉質上看,鈞釉渾厚瑩潤,色彩絢麗多變,周身遍布“兔絲紋”、“蚯蚓走泥紋”等生動美妙的窯變流紋,宛若花瑪瑙一般美麗,把釉在高溫下的流動痕跡維妙維肖地顯示出來,構成多種美妙的流紋和花斑,像瞬息萬變的自然景象一樣瑰麗動人。所以有人以“夕陽紫翠忽成嵐”來形容鈞釉的“窯變”之美。
以下談談鈞釉部分釉面的裝飾方法和蚯蚓走泥紋及兔絲紋形成的原理。
鈞釉是底釉和面釉在高溫下形成的復合釉,雙層釉融合后引起釉層理化基礎的改變,導致釉層的分相程度和釉面色調、紋路等藝術外觀上產生變化,形成“窯變”。
1.里青外紅。里青外紅是宋代鈞官窯釉面的裝飾方法。其操作方法是先在素胎上施一層天藍色底釉,然后在器物外面抹上銅紅色面釉。器物里部涂上天青色面釉。
2.山水紅。底釉為月白乳濁釉,面釉抹低溫流動釉(含銅量較高),在高溫燒制過程中,通過釉面流動形成山水圖景。
3.拉絲紅。底釉為青釉,面釉為銅紅釉,在高溫燒制過程中,通過釉面流動形成拉絲紅。
4.飄雪。底釉為月白釉,釉層較厚,面釉抹低溫流動釉,在高溫燒成中,釉面發(fā)泡大,恰似飄動的雪花。
5.鸚哥綠。底釉為月白釉,面釉抹高銅爐鈞釉,在燒制過程中起泡,使銅點聚集形成鸚哥綠色和珍珠點。
6.星辰釉。底釉為藍鈞釉,面釉涂銅紅釉,在燒制過程中起泡形成小點,仿佛滿天星辰。
7.蚯蚓走泥紋。蚯蚓走泥紋是釉面形成一種狀若蚯蚓爬過的痕跡一樣的自然紋路。形成原因是把鈞釉細度研磨到250—280目,篩子內沒有任何篩余物。釉層干燥后,顆粒之間結合更為緊密,釉層易出現(xiàn)不規(guī)則的自然裂縫,再施面釉的時候,部分裂縫將會被面釉填充,這樣燒成后由于里邊和周邊釉層的成分差異,最終形成清晰自然的紋路——“蚯蚓走泥紋”。
8.兔絲紋。鈞釉在高溫下形成小液滴,小液滴在沉降過程中,受到釉中空氣泡的阻礙和釉組織的不均勻性的影響,致使小液滴不能沿原來的方向前進,從而改變方向形成自然彎曲、長短不一的兔絲紋。
(四)燒成
在鈞瓷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火是一個統(tǒng)一性的環(huán)節(jié),其他環(huán)節(jié)都最終在此由火連接起來,表現(xiàn)出最終的效果,它充滿了偶然性和隨機性。只有通過火的洗禮,才能顯示出鈞瓷的光彩。鈞瓷是材料質地、工藝技術、藝術表現(xiàn)三者融合的綜合體。只有對其材料配方、工藝調控和操作技巧有充分的認識和掌控,才能有效地完成創(chuàng)作。實際上鈞釉燒制工藝上有許多不可控因素,同一個配方、同一個窯爐,燒成釉色效果會出現(xiàn)很大的差別。還原氣氛的輕重,會形成不同的藝術效果。如氧化銅在弱還原焰中呈青綠色,在重還原焰中呈紅紫色。這也是鈞釉迥異于其他瓷種的典型特征,因此,只有經過反復的親身實踐才能領悟火的真諦,使鈞瓷既體現(xiàn)火的創(chuàng)造性,又顯示出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性。
(一)鈞瓷施釉的工藝操作
鈞窯施釉工藝有浸、澆、涂、蕩、點等,各有操作要領。
1.浸釉。先把釉漿量好合適的濃度,爾后把經過素燒的作品用海綿蘸水抹去表面的浮灰,浸入釉漿中,片刻后取出。釉層厚度由釉漿的濃度和浸入釉漿時間的長短來決定。
2.澆釉。把形體過大,經過素燒的作品放在轉輪上轉動,用盛滿釉漿的舀子由上而下把釉漿均勻地澆到作品形體上。釉層厚度如不夠,可重復澆釉。
3.涂釉。浸過或澆過釉漿的作品,釉層達不到厚度要求,經過充分干燥后,用毛刷在胎體再刷一層或數(shù)層釉漿,直到釉層厚度達到要求為止。
4.蕩釉。又稱涮釉,即用舀子把釉漿倒入作品空腔內,手拿胎體轉動或搖蕩,使釉漿均勻分布內表面,然后把多余的釉漿倒出。
5.點釉。在施過釉的作品上,根據(jù)需要在局部點涂低溫流動釉或各種彩斑,在高溫下和底釉相融合滲化,形成各種窯變效果。
(二)鈞瓷常見的缺陷及解決辦法
在實際操作中,有時花費很大精力完成的作品,因施釉和操作不當,以失敗告終的情況屢見不鮮。因此,科學合理的操作,能避免產生縮釉、流釉、針孔、起泡等缺陷。同時,可以巧妙地利用缺陷,形成新的表現(xiàn)形式。
1.縮釉。釉漿濃度過高或施在臟污的坯面上,釉漿會收縮而露出素胎塊面,形成滾釉。剛施釉未干,又涂面釉,也易縮釉。因此,胎體上釉前要補水,確保坯體清潔,有氣孔處要壓實填平。釉層在充分干燥后方可涂面釉。
2.流釉。釉層太厚、燒成溫度過高、高溫時間過長都可造成流釉??稍谟灾刑岣呤⒑脱趸X的含量,提高釉的耐火度,或降低釉的濃度和稍降燒成溫度。
3.針孔。升溫過快,導致雜質未能充分氧化或釉子較硬,釉面易出現(xiàn)針孔??朔k法是升溫慢一些,保溫時間長些,充分還原一些。
4.起泡。起泡原因一是坯體燒得過高致使釉料中各元素反應激烈,部分成為蒸氣浮在坯胎周圍出現(xiàn)氣泡。二是在燒制中氧化不徹底,坯體中的碳素釋放出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沖破變軟的釉面形成“氧化泡”。因此,燒窯時升溫慢一些,可以防止后火出現(xiàn)氧化現(xiàn)象。
5.缺陷的再利用。鈞釉有些缺陷,從藝術審美角度看,經合理運用,反倒能豐富和增強藝術創(chuàng)作效果。如“裂紋釉”就是利用坯釉膨脹系數(shù)的差異和窯爐的溫差,獲得不同的裂紋效果。在實踐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釉子的粗細、溫度的高低、釉層的厚薄會產生多種意想不到的缺陷,而有些缺陷則具有獨特的裝飾效果,展現(xiàn)出的異趣與魅力,震撼著觀賞者的心靈。如縮釉的《金蟾》、珍珠釉的《家園》、聚集釉的《道·玄》等鈞瓷作品就呈現(xiàn)出一種強烈的返璞歸真的殘缺美。
總之,鈞瓷的工藝掌握和操作,需要熟悉其工藝性能,惟有按照科學技術與藝術規(guī)律駕馭鈞瓷,才能使作品達到“型釉合一”的美妙境界。
責任編輯:師連枝
Crafts Control and Operation Skills in Jun Glaze
ZHANG Da-qiang, ZHANG Han-bo
(Zhang Daqiang Jun Porcelain Art Studio, Yuzhou461670, China)
With colorful, varied and smooth lines and colored spots, Jun glaze gives the pristine natural beauty. It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art and technology and ingenious combination of mud and fire. Especially it is strongly practical. Unpainted clay idol, shape, glaze and firing constitute the four elements of Jun glaze. Glazing operation essentials are immersing, casting, coating, swinging, pointing and so on.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operation can avoid crawling, flow glaze, pinhole, blistering and other defects. But it can also exploit the use of the defect to constitute a new form of expression, so that defects shall produce a unique decorative effect and show an imperfect beauty.
Jun glaze, kiln changes, crafts control; operation skills
2014-12-15
張大強(1968—),男,河南禹州人,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河南省陶瓷藝術大師,中國陶瓷工業(yè)協(xié)會陶瓷藝術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家,河南大學中國陶瓷文化研究所首席陶藝家,張大強鈞瓷藝術工作室主任、藝術總監(jiān),研究方向:鈞釉的研制及鈞瓷造型藝術;張瀚博(1991—),男,河南禹州人,河南省青年陶藝家,張大強鈞瓷藝術工作室工藝助理,研究方向:鈞瓷成型與燒制工藝。
TQ174
A
1671-9824(2015)03-0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