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苗苗
?
李清照詞中“覺醒”的愁
牛苗苗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陜西西安 710119)
李清照可以說是中國文學史上唯一一個稱得上大家的女性作家。她憑著獨特的女性意識來抒發(fā)自己“青年”、“中年”、“晚年”詞中情愁、國愁、家愁,打破了男子一統(tǒng)文壇的局面,以其獨具魅力的女性創(chuàng)作向我們展示了女性被歷史壓迫、蒙蔽的內(nèi)心世界,是宋代詞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李清照;愁;女性意識的覺醒
李清照,一個家喻戶曉的宋代女詞人,她的名垂千古、流芳百世在于她是一位特殊的女詞人,一個有獨立的品格,堅強的個性,開闊與細膩眼光的才女,更重要的是她有著同時代的女詞人如朱淑真等所沒有的骨氣,也即“丈夫氣”。但作為一個女性,她又有著同時代女性的共性。以男權(quán)為中心的社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女性的發(fā)展,僅限于閨閣中的古代女子完全被剝奪了承擔責任參與社會的權(quán)利,從而多生憂愁。前人描述這種女子憂愁的多是男子,“男子而作閨音”,在他們看來,“他們永遠是女性心目中的白馬王子。仕途失意,江湖落魄時,他們更需要在幻覺中維系自己‘白馬王子’的形象,以女性的奉獻來證明自身存在的價值,以擺脫人生價值幻滅的失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這是一種典型的‘自戀’情結(jié)。”[1]
李清照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這種傳統(tǒng),女性與生俱來的陰柔美與“要眇宜修”的詞的本質(zhì)剛好相符,詞的表達方式更有利于情感的抒發(fā)。她以“我”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詞的創(chuàng)作中,以直抒胸臆的方式來抒發(fā)她的愁苦,但這種愁與李煜、柳永的愁有所不同,在抒發(fā)愁的過程中滲透著一種女性意識的覺醒。前代對女性的認識是“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并制定《女戒》、《女論語》來禁錮、限制女性,從而使女性成為男性的附屬品。在《大戴禮?本命》就確定了女性服從性別的關(guān)系:“婦者,服也,服于家事,事人者也。”[2]宋代是一個較特殊的時代,唐代開放自由,較為尊重女性的風氣對其有影響,且宋朝商品經(jīng)濟發(fā)達,文學樣式多樣,比如說詞,筆記小說等,這樣寬松自由的環(huán)境為女性意識的覺醒準備了肥沃的土壤。而所謂的“覺醒”即是“指女性逐漸從禮教‘玉液瓊漿’的沉醉中清醒,其主體意識從男權(quán)中心社會意識逐漸疏離,用女性自我的意識來感知,發(fā)現(xiàn),認識自我、社會及世界萬物,而不是在男性意識強加下的認識活動。也就是說,‘覺醒’是女性對自身作為‘人’的所有活動(生理的、心理的和精神的)體驗的初步醒悟,而不是在禮教信條束縛下的合于男權(quán)社會規(guī)范的女性生命體驗?!盵3]女性意識的覺醒就是意識到自身存在,明白“人”與“女人”的區(qū)別所在。
下面從三個方面論述李清照詞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滲透著女性意識覺醒的“愁”。
“紅燭昏羅帳”的青少年時代,充滿著陽光,歡樂,到處都是青春的氣息。她的詞的少年時代大約到24歲左右。在此期間,以18歲為界分為前后兩期。
(一)懵懂期
李清照生于一個官宦家庭,父親李格非是“蘇門后四學士”之一,父親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對她影響深遠?!澳赣H王氏也是一位文學修養(yǎng)很高的女性,《宋史李格非傳》說她‘亦善文’,《祖國名媛錄》說她‘工詞翰’?!盵2]這樣良好的家庭教育為她的早期教育提供了一個學術(shù)氣息濃郁的氛圍,對她自信、自由不羈的性格的形成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如《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盵4]小詞筆調(diào)輕快自然,除了與李清照的個性有關(guān)外,“壯闊的齊魯山州,珍珠般翻滾的故鄉(xiāng)明水數(shù)不清的活水甘泉,為詞人提供了馳騁豪興遐想的前提,涵育了她的胸襟懷抱”[5]。
又《點絳唇》“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有人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詞的上片寫自己在蕩秋千的場面,下片寫有客人到,性格大大咧咧的她“襪剗金釵溜”,這個細節(jié)描寫可以看出她的緊張?!昂托咦?,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可見客人與自己有密切的關(guān)系,整首詞將李清照活潑自由的少女形象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以上兩首詞是婚前的代表作,詞中對自我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少女心中那種淺淺的情思中若隱若現(xiàn)地閃出了女性意識覺醒的亮光。
(二)婚后初期
婚姻,對女子來說,是人生中的一大轉(zhuǎn)折,“合兩姓之好”的宗旨成全了李清照,她與趙明誠的結(jié)合在當時看來是門當戶對。在中國古代,“三綱五?!薄ⅰ叭龔乃牡隆薄ⅰ案改钢藉浴钡葘ε缘囊蟊认胂笾幸吆枚?,對女性的影響也是深遠的,而大部分婚姻是不幸的。但李清照與趙明誠的婚姻則是一段奇緣。他們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兩人又都是真性情的人,這就為他倆幸福美滿的婚姻奠定了基礎(chǔ)?!稖p字花木蘭》“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4]怕丈夫喜歡梅花而不喜歡自己,將少婦的那種溫婉多情,向丈夫撒嬌的情態(tài)塑造出來。又如《浣溪沙》“秀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盵4]它“描述了一位嬌美多情的青年女子與心上人幽會并相約在月夜花影中再度幽會的情景,表現(xiàn)出了對愛情大膽主動的追求?!盵2]這是其一。
其二,她的自信自強的個性“與‘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規(guī)范相違背,李清照與現(xiàn)實觀念、周圍社會的碰撞、沖突也就不可避免,在現(xiàn)實生活中表現(xiàn)為種種叛逆的方式?!盵6]崇寧元年為救父不惜作詩與公公作對“炙手可熱心可寒”,這在當時需要多大的勇氣!因為父親的事她被迫離開京城,這對新婚的她來說無疑是雙重打擊?!队駱谴骸贰?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未,不知蘊藉幾多香,但見包藏無限意。道人憔悴春窗底,悶損闌干愁不倚,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盵4]陳祖美說是“借對紅梅未來命運的關(guān)注,寄予作者本人因受新舊黨爭株連,朝不保夕的身世之嘆”[5];而諸葛憶兵說是一首“別離相思的詞”[6],不管是哪種說法,都包含著一種哀愁,紅梅成為了作者的化身,在對梅的描述中傾注了自身經(jīng)歷所獲得的人生經(jīng)驗。又《行香子》“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云階月地,關(guān)鎖千重??v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星橋鵲駕,經(jīng)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椗?,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4]寫出了自己對丈夫的思念之情,這是妻子由衷的內(nèi)在情感的抒發(fā),不矯揉造作;此外還有《怨王孫》、《慶清朝慢》等詞都表達了李清照的相思之情,由此可見李趙的夫妻情深。
“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的“壯年詞”表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對自我精神苦悶的傾訴及一種對新生活的追求。大約到她46歲左右,一段有著重要轉(zhuǎn)折意義的歲月。
(一)青州十年的“情愁”
第一,在大觀元年,蔡京復相,趙氏一族遷于青州,在父親事件之后,李清照厭惡官場的勾心斗角,青州對她來說無疑是世外桃源,她和丈夫過著如魚得水的生活,共同搜集整理金石字畫。但好景不長,趙明誠復任,離開青州,清照不得不獨居在青州的“秦樓”上,之后隨著兩地分居,情感心理距離拉大,再加之“宋代經(jīng)濟繁榮而隨之興盛的歌舞技藝和冶游成風的社會環(huán)境,尤其是李清照無子的殘酷現(xiàn)實,都會影響這對琴瑟和諧的恩愛伴侶的不和諧的因素。”[3]如《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忱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盵4]此詞是在重陽節(jié)思念丈夫而作,全詞塑造了一個滿臉愁容,面目憔悴的婦人形象。丈夫不在身邊,也沒心情打扮,愛美麗的她成了“首如飛蓬”的怨婦,整首詞被“愁”字所籠蓋,一句“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寫盡了李清照心中思念情深,同時也暗含著“悔教夫婿覓封侯”的感慨。又如《鳳凰臺上憶吹簫》,這首詞作于丈夫重返仕途時,妻子內(nèi)心的變化。
兩首詞都是借酒消愁,從中讀出了無奈的痛苦和酸楚的甜蜜。“酒”這種意象在詞中頻繁出現(xiàn),處在深閨中的她無處排遣自己這種壓抑苦悶的心情,只好借酒來抒發(fā),在酒中暫且忘卻痛苦,在酒中融入了自己復雜的心情。就借酒消愁這方面來說,女性的覺醒又進了一步,但只是初級階段。
第二,青州階段的女性意識最集中的體現(xiàn)在《詞論》的創(chuàng)作中。這篇文章最重要的特色有三點:一是對詞的發(fā)展與現(xiàn)狀進行了系統(tǒng)的總結(jié);二是提出了“詞別是一家”的主張,對詞的定位分析對后世影響深遠,她認為詞的創(chuàng)作應(yīng)該是協(xié)音律,重鋪敘,貴典雅,有情致,尚故實;三是敢于批判當時著名的男性詞作家,如柳永是“雖協(xié)音律,而詞語塵下”,秦觀“專主情致而少故實”等。女性意識的“別是一家”奠定了李清照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二)國難當頭,雪上加霜的國愁,家愁
首先,隨著金兵的入侵,北宋政權(quán)風雨飄搖,國勢衰微,李清照的美好寧靜生活被打破。她自小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尤其是父親的影響,文人的那種憤世嫉俗,關(guān)心國家政事的傳統(tǒng)在她身上打上了印記。她攜帶大量的金石收藏到達江寧,國家的巨大變化使她發(fā)出了“金剛怒目式”的吶喊“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4],主要是贊美項羽寧死不屈的氣節(jié),這是對英雄氣概的張揚,寧可壯烈地死,也不要茍活,這也是她的英雄觀。又如《臨江仙》“庭院深深深幾許?云窗霧閣常扃。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無心情?!盵4]建康城使她身心俱疲,從側(cè)面可以看出她的那種國破家亡的痛苦,再也沒有踏雪尋梅的心情,如今更多的是“試燈無意思,踏雪無心情”的不平之氣。
其次,世事難料,在國難當頭之際,她的丈夫因風寒而逝世,這對她來說是雪上加霜,家愁,國愁,情愁紛紛向她涌來?!豆卵銉骸贰疤俅布垘こ咂?,說不盡、無佳思。沉香斷續(xù)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小風疏雨簫簫地,又催下、千行淚。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盵4]一首懷念丈夫的詞作,上片寫梅花的開放,梅花三弄的笛聲,春天美好的景色在作者眼里卻是另一番景象;下片借蕭史弄玉的故事來回憶生前與丈夫一起賞梅的情景,最后發(fā)出“沒個人堪寄”的無奈與痛苦。這兩件大事使這位女性倍受打擊,這段時期的作品集中體現(xiàn)她抒發(fā)內(nèi)在的情懷,從自身出發(fā)來觀察審視這個世界,承載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鬢已星星”的晚年比“少年”、壯年“沉重了許多。這大致是從丈夫逝世到生命的盡頭,人生中的最后一站。這段夕陽歲月給人更多的是一種沉重。李清照從自信活潑的少女變成了歷經(jīng)離亂后憔悴的婦人,但卻不失其獨立人格的一面。
(一)顛沛流離 亡命天涯
自從丈夫去世后,她沒有了固定的家,從建康城亡命到溫州,還帶著那么多文物,這些文物是她和丈夫相知相愛,生命的見證。她在“流離轉(zhuǎn)徙的逃亡中,在夫死家亡的悲哀中,在秋去春來的節(jié)序更替中,體味著特殊遭際里女性生命的滋味和情感跌伏起落的心律節(jié)奏?!盵3]《清平樂》“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慈⊥韥盹L勢,故應(yīng)難看梅花?!盵4]梅花一直是李清照自我形象物化的典型代表,而此時沒有“卻把青梅嗅”的閑情,有的只是無心觀看梅花,“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年事已高卻還要背井離鄉(xiāng),這是多么的傷感!這首詞中梅花就象征著風雨飄搖中的國家,亡國之痛,喪夫的悲苦,作者哪還有賞梅的心情呢?
但亡命天涯的無奈并沒有壓垮她,在失去丈夫、顛沛流離之苦之后,她將注意力轉(zhuǎn)移到了對國家安危上,如《漁家傲》中李清照的放蕩不羈,自由奔放,自強不息的性格表現(xiàn)出來,她“超越了俗界的束縛,在云濤翻卷、廣闊無垠的自由天宇,‘長風破浪’,鵬擊萬里,全力飛向自己理想的樂園,擺脫了俗世的沉重,獲得了精神超越后生命價值實現(xiàn)的滿足和人格的平等與自由。”[3]
(二)再嫁婚變
李清照的叛逆性格在第二次婚姻中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近50歲的她在飽嘗顛沛流離之苦后,與張汝舟成婚,開始了人生中的第二段婚姻。但婚后不久,雙方知道了對方的心理,張汝舟是覬覦李清照的財物才與其成婚,并對她實行家暴,而李清照勇于擺脫傳統(tǒng)道德的枷鎖的代價竟是這樣的回報。于是她毅然決然地離婚,并狀告丈夫,這種勇氣與氣勢正是李清照為維護自己的權(quán)利的動力。在面對自己的不幸時,勇于反抗,甚至冒牢獄之災的風險,這恰恰與她的自信自強的個性相符。而這種婚變的根源應(yīng)該是源于對趙明誠的深深的愛與思念。
(三)回憶往昔
晚年的李清照并沒有完全陷于對丈夫的思念和國破家亡的沉痛中,她又開始整理剩下來的金石字畫,完成丈夫的遺愿,并最終獻給了朝廷。而此階段的創(chuàng)作動機是憶往昔,回憶與趙明誠的美好的婚姻生活,回憶中帶有深深的苦澀;回憶國家未被入侵前的繁榮景象,這其中含有對國家前途的擔憂。如《攤破浣溪沙》“揉破黃金萬點輕,剪成碧玉葉層層。風度精神如彥輔,太鮮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結(jié)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夢,卻無情?!盵4]表達了憂心國事的情懷,而《永遇樂》“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jié),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4]最為集中體現(xiàn)。詞的上片寫元宵佳節(jié)的環(huán)境,下片寫佳節(jié)盛況,抒發(fā)了南渡后今昔盛衰之感。“此時發(fā)出歡笑聲的主要是權(quán)臣佞人及其隨之飛升的家人親屬。愛國將相倍受猜忌、主戰(zhàn)派不得君心,老臣殊勛多于清寒中度日,退避隱居,甚至被編貶遇害。所以‘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其所概括的不僅是李清照一人因喪偶而產(chǎn)生的孤苦心情,其所隱含的當是投降派得勢、愛國有罪,忠藎之士噤若寒蟬,奸佞之輩無法無天的極度黑暗的政治現(xiàn)狀?!盵5]
綜觀李清照的一生,她“不是裹著厚重的禮教外衣,失去女性自我意識和情感世界,合于三從四德審美規(guī)范的雕塑品,而是有獨立意識和情欲要求的靈魂和肉體完美統(tǒng)一的真實,活潑女人”[3], “愁”字伴隨了她的一生。青少年時淺淺的情愁,后來沉重的家愁國愁,而她排遣愁的方式一是通過對自己個性的追求,包括幸福,對封建禮教的反抗,在詞中塑造了不同時期的自我形象;二是通過對精神苦悶的傾訴來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從而找到自身的價值所在;三是對國家命運的關(guān)注。國破家亡,喪偶喪侶,異鄉(xiāng)漂泊,人生所能經(jīng)歷的悲痛集中發(fā)生在她一個人身上,是“女性生命個體對承載時代巨大災難時心理情感的體驗,濃縮著厚重的時代憂患意識?!盵3]這就是“一代詞宗”李清照?!耙装苍谒沃T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黃九之下。詞無一首不工,其煉處可奪夢窗之席,其麗處可直片玉之斑。蓋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須眉”[7](李調(diào)元《雨村詞話》)是對她最好的詮釋。
[1]諸葛憶兵.李清照與趙明誠[M].北京:中華書局,2004.
[2]謝嬙.宋代女性詞人群體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2010.9.
[3]舒紅霞.女性審美文化——宋代女性文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
[4]李清照.徐培均,箋注.李清照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
[5]陳祖美.李清照詩詞文選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0.
[6]諸葛憶兵.李清照詩詞選[M].北京:中華書局,2009.8.
[7]陳祖美.李清照評傳[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2015-01-18
牛苗苗(1989-),女,山西晉城人,陜西師范大學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方向.
I207.23
A
1672-4658(2015)02-01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