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愛紅
談高中閱讀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繆愛紅
提高學生閱讀能力要從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入手:辨識文體,定位尋旨,利于學生讀懂文章;審美細讀,提高學生的審美感悟力;歸納、比較、及時反思,提高學生答題的效率。
閱讀習慣 定位尋旨 審美細讀 歸納比較
2014年江蘇省高考文學類文本《安娜之死》學生平均得分僅為4.48分,得分率僅為22%。這中間固然存在諸多因素,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高中學生的閱讀能力確實有待提高。駱冬青教授在解讀2014年江蘇高考時也明確指出,今后江蘇語文高考將從以知識為導向過渡到以能力為導向。高中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離不開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盡管一百個讀者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但那畢竟還是哈姆雷特,不是李爾王,也不是麥克白。文本閱讀有一個基本釋義框架,解讀不可天馬行空,隨心所欲。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首先要解決的是讀不懂、讀不透的問題。例如,做常州模考卷《摔老盆》時,有很多學生看過一遍文章,就武斷地認為其主旨是批判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以及人的虛偽,完全偏離了文本愿意。再如,做到江蘇卷的《一幅煙雨牛鷺圖》時,部分學生僅注意到自然的美麗和諧,忽略了文章對象是古老的農(nóng)耕文明,也沒有體悟到作者的態(tài)度除眷戀之外還有對歷史進步的認可。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wù)是教會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準確領(lǐng)會文章的旨意。這就一定要引導學生變被動閱讀為主動閱讀,培養(yǎng)閱讀時積極思考的習慣。在讀文章時,要宏觀上居高臨下地去駕馭文章,心中要有目標,要清楚自己要讀出些什么。帶著問題閱讀是學生閱讀思維能力發(fā)展的重要途徑。教師要訓練他們?nèi)⒖迹笇麄內(nèi)ニ妓鳎詈媒o他們一種具體的提示。
先來談?wù)劇拔捏w感”。文體感,就是指對(某一種)文章體式基本特征的敏感和熟悉。無論讀、寫,不懂得文體的特點,就會不得要領(lǐng),勞而無功。閱讀、寫作思維都是“文體”思維,缺乏“文體感”,就會“胡讀”“瞎寫”。所以閱讀時我們先要指導學生辨明文體,培養(yǎng)學生的文體感,了解每種文體的基本特點,依據(jù)不同文體,提不同的問題。
江蘇省高考文學類文本主要有散文和小說兩大體裁。先說散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大多有一個由實到虛的層層深化的過程。文章往往借助于某個觸發(fā)點——現(xiàn)實中的人或事,引發(fā)自己的感懷或思考。如09年江蘇卷的《上善若水》,由都江堰寫到李冰及其繼承者們,再到至善之精神。所以在閱讀散文時中我們要駕馭文本,邊讀邊思考:文章借助什么?如何一步步深入的?抒發(fā)什么感慨?當然這只是一個整體思路,人有千面,文章亦如此。我們還要培養(yǎng)學生根據(jù)具體情況,帶著問題閱讀文章,抓住關(guān)鍵句、關(guān)聯(lián)句、結(jié)構(gòu)句,圈點勾畫,理清文章脈絡(luò)的習慣。讀書應(yīng)當邊讀邊想,力求理解,弄懂書中文本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原理。閱讀時,應(yīng)當每看一段就想一想,把道理弄懂;在全文讀完之后,再串起來看一看,想一想,找到各段之間的聯(lián)系,以便從整體上理解一篇文章。
以林清玄的散文《可以預(yù)約的雪》為例,通過閱讀,找到它的出發(fā)點,搜尋它層層深入的軌跡,挖掘到它的主旨。首先看題目,給人感覺作者寫的或許會是雪,可能要通過雪花來抒發(fā)些什么。接著看文章,開篇寫的是朋友約我去看臺灣美景菅芒花,文中朋友說道:“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預(yù)約的雪呀!”到這里我們明白“雪”是打比方,沒有雪。文章借助的是友人相約去看菅芒花這件事。借助這件事作者想說什么呢?我們再往下看,文章不再花筆墨寫這個事件,而是由“預(yù)約”這個詞,聯(lián)想到實際生活中人的變遷離散,人生的不可預(yù)知。在這里作者把他的思考普遍化、深刻化,揭示出人生的一個困局:向往、渴望“?!钡娜藗儏s生活在“變”的常態(tài)之中。陷于此困局中的人們總陷入畏懼、茫然的情感。作者的思考到此結(jié)束了嗎?沒有,作者還有自己的感悟要說。接著林清玄指出要深刻認識生命里的“?!迸c“變”,對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對生命的變化有寬容之心,對他人或自己的因緣變化無怨無尤。作者旨在引導人們走出困局。并且還不盡于此,作者繼續(xù)推進一層,提出在認識到這一點的基礎(chǔ)上,我們更要懂得欣賞,維持美好的心、欣賞的心,永遠保持預(yù)約的希望。擁有一顆通透、澄澈、美的心靈,這的確是我們熟悉的林清玄。瀏覽自己圈劃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回顧一下課文,文章的思路理出來了,主旨也就了然于心了。
當學生對散文文體特征有一定的認識,并且有帶著問題進行探尋閱讀的習慣時,注意力就更集中,更容易抓住文中的關(guān)鍵詞、關(guān)鍵句。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文章思有路,遵路識斯真?!币馑际敲恳黄恼露俭w現(xiàn)著作者的思路,遵循這一思路閱讀,才能理解文章的實質(zhì)。在平時的閱讀訓練中,教師也注意培養(yǎng)學生回望的習慣:合上書本,回想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由淺入深把自己的思想呈現(xiàn)出來的。這樣,不僅把握住了文意,通過舉一反三,學生的散文閱讀能力也在這過程中逐漸得以提升。
至于小說,我們目前常見的類型是通過敘述一個生動而有意味的故事,塑造一個或幾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以模仿或再現(xiàn)客觀現(xiàn)實為基本原則,具有明確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主題的文本。因此,要讀懂一篇小說,我們可以邊讀邊理清以下幾個問題:文章主人公是誰?干了什么?作者對他的態(tài)度是褒還是貶?具體褒貶的內(nèi)容是什么?當然,若文章以記事為主,有多位主人公,除了逐個考慮外,還可以考慮他們的關(guān)系如何。帶著這幾個問題去閱讀小說,文章主旨也就不難被找出來了。如??季碇小堵槿隣敽退您棥?。讀小說時緊緊扣住這幾個問題,不難讀懂文章,小說講述了麻三爺養(yǎng)了一只鷹,這只鷹磨喙拔趾獲得新生,而麻三爺40年如一日不顧個人安危地看護山林,退休后,不愿安享晚年,仍要堅守崗位的故事。文中麻三爺和鷹二位一體,作者贊揚麻三爺公而忘私、無私奉獻的品質(zhì);贊美其不服老,追求不息的精神;贊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相信,一般的小說有了這架“四問”之梯之后,學生只要扣緊文本,認真思索,皆能探得主旨。
另外,需要補充的是以上要點也不能囊括所有文本。老師也要盡量擴充學生的閱讀面,使其接觸其他類型的文章。例如有一些小說,人物性格并不鮮明,甚至把人物淡化到背景中,故事情節(jié)也較平淡,沒有尖銳的矛盾沖突。這類小說往往展現(xiàn)的是某種生存狀態(tài)、生存境遇、社會氛圍。如師陀的《郵差》和汪曾祺的一些小說。再有,我們也要適當引導學生接觸一些現(xiàn)代主義小說。這種文學不主張用作品去再現(xiàn)生活,而是提倡從人的心理感受出發(fā),表現(xiàn)生活對人的壓抑和扭曲。閱讀這類小說時,思考點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人物的心理描寫?,F(xiàn)代派作家熱衷于挖掘人的潛意識,力求開掘人物心理的復雜性,擴大了心理描寫的范圍。二是重視意象,注意象征、隱喻等手法的運用。例如廣東卷曾考過的《河的第三條岸》。
2014年江蘇高考文學類閱讀選了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節(jié)選,所選部分是小說的高潮,在內(nèi)容上保持了相對完整,在題目設(shè)置上也較好地體現(xiàn)了對文本的細讀的要求,因文設(shè)題,回歸文本,能夠更好地考査學生的閱讀能力、感悟能力和審美能力。這正好詮釋了駱冬青教授所指出的江蘇語文高考試卷的變化方向:以文本為最重要的考核點,讓考生能自由自主地用自己的審美的感悟力直接面對文本,考查學生真正的能力。中外文學作品浩如煙海,出題者完全可以考任何一種文本。只有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感悟能力,才可以以不變應(yīng)萬變。而審美和感悟卻是我們現(xiàn)今埋首于題海的高中生的軟肋。這或許也是本篇文本得分極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平時教學中我們不能忽視培養(yǎng)學生審美細讀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審美細讀的習慣可以從兩方面入手:
一是力求溝通閱讀與生活,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生活體驗帶進閱讀,讓生活浸潤閱讀。在做??碱}《一張百元舊鈔》時,有些學生未讀懂,認為市場管理員是個受人尊敬的好人,因為大家對他笑,送他東西。這部分學生肯定沒有認真琢磨細節(jié),未看到笑臉背后的畏懼與無奈。在現(xiàn)實生活中笑容也有勉強的,送東西也有被迫的,學生沒有把這個生活體驗帶進文本。如果沒有把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體悟作為基底,《想念地壇》中“安靜”“零度”“柔弱”三個關(guān)鍵詞的含義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是鏡中花、水中月,難以把握體會。但是,一個腳受傷的老師針對幾天的拐杖生活的感慨,學生自己獨處時心境的回顧,有關(guān)學習的“零度”的探討,這些現(xiàn)實生活的火花,會激發(fā)學生作深一層次的解讀和領(lǐng)悟。
二是指導學生了解并運用文學理論的知識和術(shù)語進行鑒賞,培養(yǎng)細讀的習慣。教師引領(lǐng)可以幫助學生拉開文本中的審美價值和現(xiàn)實中的實用價值的距離,體悟人物內(nèi)心動蕩和外部動作之間的不平衡,解讀人物的情感邏輯超越人物的理性邏輯的藝術(shù)魅力,體會人物肖像的表面感覺和縱深感覺……培養(yǎng)審美細讀的習慣,體會文學之美,領(lǐng)略鑒賞之欣愉。2014年江蘇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的第二題,所涉及內(nèi)容是將人物的心理感受投射到外在事物上,將現(xiàn)實與非現(xiàn)實糅合在一起。如果學生平時沒有鑒賞過類似內(nèi)容,對這種描寫方法沒有概念,那么就讀不懂這段文字,也答不了這道題。
語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這些已被“解剖”過的閱讀素材,幾乎全是文質(zhì)兼美的作品,能以巧妙的構(gòu)思、厚重的思想和優(yōu)美的語言吸引和感染學生。閱讀這些文字,對同學們而言,除了完成了考試,還可以獲得一次學習和體驗,接受一次健康的價值觀和審美觀的洗禮。任何一位老師都清楚,如果沒有這樣的閱讀,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是粗魯?shù)?,精神世界是狹窄貧乏的。如何通過審美細讀找到通往學生心靈的那條小路,使其體驗認識的快樂,享受文化的財富,追求思想的美,這也是閱讀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
這一條,針對具體做題。首先我們引導學生審清題意,理解題干表述的意思,明確它所包容的角度和要點,找準答題的角度和方法。問什么答什么,對象和目標都蘊含在題干中。有些題目目標明確,有些題目卻問得含蓄。例如2012年《郵差先生》中的探究題題目為“作品敘述舒緩,沒有太強的故事性,這樣寫對表現(xiàn)小說的內(nèi)容有什么作用?試作探究。”這道題初看很高深,當時很多考生覺得無從下手。其實仔細分析要求之后就不難發(fā)現(xiàn)問題對象是小說情節(jié)方面的某項藝術(shù)特色,目標是分析其作用。既然這樣就不算難了,高三學生對小說中的作用題已是熟能生巧了,扣著人物、情節(jié)、主旨和手法本身的效果就大差不離了。其實這種探究題在08年《侯銀匠》中就已考過,當年探究的是側(cè)面描寫的作用,認真研究過這道探究題的學生就可以胸有成竹地答題了。
有效指導學生做題,就要培養(yǎng)學生做題多歸納比較的習慣。一是指導學生自己歸納概括常見題型,明了其用意,熟悉其答題思路??梢砸罁?jù)不同體裁,也可以融會貫通,把作用題、手法題、分析題、比較題……題題了然于心。二是讓學生有意識地把容易錯讀的題目或讀不懂不會答的題目放一起對比研究,明確其差異點。有時為了對比鮮明,可以引導學生改動原題加以比較。如“本文用不少筆墨寫鷹,對人物刻畫有什么作用?請具體分析?!焙汀氨疚挠貌簧俟P墨寫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請具體分析?!毕啾容^,雖然同為人物的作用題,但要求分析的范圍不同。又如“文章敘寫了麻三爺和他的鷹的故事,請?zhí)骄科渲械那楦腥∠??!焙汀拔恼聰懥寺槿隣敽退您椀墓适拢執(zhí)骄科渲械纳羁桃馓N?!毕啾容^,雖然都同屬主旨題,但用語要求不一樣。再如人物題類中的主人公題型和人物作用題型,雖然大思路都朝向三個方向,但具體表述的術(shù)語有所不同。歸納和比較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鞏固強化其知識體系。
若想閱讀教學落到實處,還要培養(yǎng)學生做完題后反思總結(jié)的習慣,會動腦才能真正提高。要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評價。指導學生對照賦分點分析自己的做題情況:這道六分的題,我答到了哪幾個要點,能得幾分,還有哪些要點沒有得到,原因在哪里,可以積累的經(jīng)驗是什么?相信能認真細致分析自己情況的學生是進步最快的學生。例如常見的作用題,學生都知道從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兩方面回答。但是,照此做了得分仍不高,原因在哪里呢?細心嚴謹?shù)耐瑢W幾道題一比較分析,答案就出來了。學生答題往往喜歡側(cè)重于結(jié)構(gòu)方面,套術(shù)語,少動腦,忽視內(nèi)容的概括,或者概括含糊粗放,不能貼緊文本。而現(xiàn)今,“作用考題”有很多都逐漸傾向于概括能力的考核。如蘇州??肌抖冀摺分杏幸活}:“第三段濃墨重彩,對都江堰的水流作了極為生動的描繪,作者這樣寫有什么意圖?”很多學生做題不精細,在內(nèi)容方面只粗略地說“文段寫了都江堰”就過去了。殊不知,這道5分題,在內(nèi)容方面有3分的分值。若能扣緊文本概括“寫出了水的魅力和強悍生命力”進而根據(jù)文本主要表現(xiàn)對象為“都江堰”,揭示出其用意“顯示出水壩工程的神奇功效”。
當然,比較反省從來不是輕而易舉的事,針對老師的“反芻”要求,學生態(tài)度也冷熱不一,需要適時強化,養(yǎng)成習慣。學生在思考中提高答題能力,亦能提升自己的思維品質(zhì),獲得自我成就感。曾有學生頗為自得地告訴筆者:“老師,我都知道作用題中的內(nèi)容版塊需要答哪些內(nèi)容了。先直接概括內(nèi)容,然后蘊含情感豐富的點出情感,最后有深層義的寫出深層義?!闭媸亲屓苏駣^。更讓人驚喜的是在做完《邊街》《一幅煙雨牛鷺圖》《孤獨的守望》等系列篇章之后,另有學生自信滿滿地跟我說:“老師,以后這類傳統(tǒng)文化消亡型的文章全在我掌控之中。”他已能主動把這類題材歸納為“傳統(tǒng)文化消亡型”了。
以上三個習慣的培養(yǎng),說到底就是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主動動腦思考的習慣。蘇霍姆林斯基說:“30年的經(jīng)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能夠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時進行閱讀的學生,就不會在學業(yè)上落后?!保?]我也相信有了良好閱讀習慣的學生,其閱讀能力不會落后。
注釋:
[1]杜殿坤編譯,蘇霍姆林斯基著:《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10頁。
[1]雷桂萍.文學作品學習論[M].北京:語文出版社,2012.
[2]喬桂英.閱讀方法指導論[M].北京:語文出版社,2012.
[3]孫紹振.名作細讀:微觀分析個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4]葉圣陶.閱讀與講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2.
(繆愛紅 江蘇蘇州 吳中區(qū)外國語學校 21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