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秋月
(廣西宜州市同德中學 廣西宜州 546328)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
覃秋月
(廣西宜州市同德中學 廣西宜州 546328)
在語文教學,學生情感的激發(fā)與培養(yǎng)是以課堂為主舞臺,通過教師的作用,讓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培養(yǎng)科學、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初中語文 學生情感 培養(yǎng)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世界一種特殊的反映形式,也是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個人需要的體驗,它是一種復雜的心理功能,包括人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它的載體大致包括三個方面:1.教材的清感;2.教師的情感;3.學生的情感。
文章是人情感的流露。劉艦在《文心雕龍》中說:“情動而言形,理發(fā)而文見”。即所謂有感而發(fā)。白居易講得更明確,認為寫文作詩要做到“聲情俱美”、“情文并茂”。并強調“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梢娢恼露际恰坝星槲铩?,是“文”與“情”的和諧統(tǒng)一。教材中的范文無不包含著濃郁的情感因素。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遵循“文情統(tǒng)一”的原則,充分利用文章自身的情感因素,對學生進行情感激發(fā)與培養(yǎng)。
1.走進教材,發(fā)揮作品的情感熏陶感染作用
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自主走進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體現的優(yōu)秀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品味詩詞字里行間的韻味,感受語言潛含的情感。在初中語文教材中,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中的“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讓學生欣賞領略山清水碧的壯麗美景;曹操的《觀滄?!分械摹f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體驗作者渴望建功立業(yè)的豪情壯志和宏偉抱負;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和博大胸襟;杜甫《石壕吏》中“獨與老翁別”的感時傷世、憂國憂民;冰心的《紙船》中透出的生動細膩的念母情懷……,這些都能觸及學生的靈魂深處,產生深深的震撼。作者的思想境界、人文情操漸漸內化為學生的情操境界,啟發(fā)學生思考,涵養(yǎng)學生情感,提高學生修養(yǎng)。
2.鉆研教材,抓住情感的觸發(fā)點激發(fā)學生情感
初中語文教材蘊涵著深厚的人文精神,起著啟蒙學生精神良知的作用。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十分注意把課文中那些富含情感的語句找出來,深人悟讀,讓學生體情揣意,發(fā)揮想象,感悟作品的人文價值,體驗人類的情感因素,從而獲得更高和更強烈的審美和情感。例如,著名詩人藏克家的《有的人》一詩中有這樣幾句話:“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眱煞N人對人民態(tài)度不同,而人民對這兩種人的態(tài)度也很鮮明,一個“摔垮”一個“記住”。通過對比研析,學生內心的情感自然被觸發(fā)起來,是非自明:為人民作出貢獻的人,將永遠值得并得到尊重,騎在人民頭上的人將是遺臭萬年。從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知識的肌體中歡騰跳躍的時候,知識才會融人人的精神世界?!敝挥薪處煶浞终J識到這一點,通過創(chuàng)設情感交流的活動,營造一種情感氛圍,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使得雙方互相走進對方精神、情感和整個心靈世界,并以此建樹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情之互融的基礎上,使教學能聽之順耳、理之達心、知之人腦,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境地。
1.導語傳情,營造課堂教學氣氛
上課伊始,學生的情感處于蟄伏狀態(tài),需要掀起學生的情感波瀾,促使學生進人最佳情境,因此“新課導人”這一關尤其重要。實踐證明,渲染一種氣氛、創(chuàng)設一種情境、高唱一首歌、競猜一個謎、播放一段樂曲、表演一個小品、朗誦一首詩等,都有良好的效果。如教課文《春》,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導語:春天讓大自然生機勃發(fā),給人溫暖,給人希望。每當春回大地時,人們情不自禁地吟詩作文。唐代的杜甫寫下《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苯裉煳覀児餐蕾p一篇今人贊春的散文。這樣以文章感情的發(fā)展變化為線索,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感情過程,逐步進人文章描繪的情境,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從而達到移情共鳴。
2.點撥動情,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
文章不是無情物,師生皆為有情人。教師在點撥講析課文之前,首先要熟透教材,準確把握作品的時代背景,深刻挖掘作品的思想內涵,進而將自己融人其中,成為情不自禁的作者。其次,語文教師還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素養(yǎng),增強情感的表達能力,把其中的內涵化為自己的情思,再用自己的“情”去打動學生,以情動人,這樣學生就會從中受到感染。如講《最后一課》韓麥爾先生宣布放學時的情景,教師應進人境界,聲音硬咽,茫然若失,神情呆滯,喃喃自語,充分顯示出愛祖國、恨敵人的悲憤感情。這樣,審美的主體和客體便融為一體,情景交融,達到喚起學生情感的目的。再次,教師在點撥講析課文的過程中,要用風趣、幽默、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課堂的收效往往出乎意料的好。學生回答中肯、陳述精彩時,教師包含激情地來一句“看,這就是我們班同學的真正風采!”,學生回答很糟時,來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我吧,給一點鼓勵?!薄泊说鹊?。
在中學各學科的教學中,語文課學生的情感活動是表現得最為活躍的。因此,教師必須好好利用這一優(yōu)勢,讓學生在語文教學的實踐活動中,自我培養(yǎng)積極的情感。
1.同中求異,盡量轉移學生的情感投人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只有真正從感情上來理解文章,有感情的去體會,才能真正有感而發(fā),有情而作。教材中的情感,只能說學生認知了這種情感,但是否能“學以致用”,還應學會情感轉移,同中求異,因此教師首先要提供一定的情感產生源和情感培養(yǎng)素,讓學生在這些“源”、“素”的觸發(fā)下,培養(yǎng)自己正確的情感。如課文《楊修之死》,大多數同學根據課文前幾個小故事一致認為,楊修是死于沒有遇上賢主,因才遭嫉。但有個學生卻大膽地提出這種看法不全面,他認為,楊修并非因才遭嫉,而是因為他只是賣弄小聰明,恃才放曠,沒能在行軍打仗上真正幫到曹操,他的死是由他本人性格上的弱點引致,曹操實在不該負主要責任。學生的分析雖然夾雜著一些主觀色彩,但卻能通過自己的分析思考來明辨是非,提高鑒別能力。
2.聯系生活,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現在青少年的感情匾乏,究其原因是生活的單調而平淡。語文學科的教學,如果沒有多少真實生活的情感體驗,也就無法形成一種潛意識的感性思維,當然最終學生是學不好語文的。所以,最終的結論是應該由家庭與學校配合,有意識地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真實的生活,走向文化的廣闊天地,讓學生用現實的角度去審視生活,體驗生活的滋味,抒發(fā)自己的感情。
總而言之,無論從教育教學還是從語文學習等方面來考慮,學生情感的激發(fā)與培養(yǎng)己經成為教育之本,教學之源。語文教師應堅持情感教學觀,才能把語文教學中的情感培養(yǎng)做好,促進學生的全面提高。
覃秋月,性別:女出生年月:1970年9月,學歷:本科,職務:副校長 職稱:中學一級 民族:壯族 籍貫:廣西宜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