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樣的語文課才是一堂好課?
——比較黃厚江、余映潮關于《孔乙己》主問題教學
◎唐伶俐
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是關于語文教學的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是否能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所教的內容是否與教學目標和課程標準的要求相一致,是衡量一堂語文課好壞的基本標準。怎樣的語文課才是一堂好課?筆者認為從一些優(yōu)秀教師和一些優(yōu)秀的教學案例中我們可以切實地體會到語文教學內容的合理性與合適性。本文通過比較黃厚江老師和余映潮老師關于《孔乙己》主問題教學的異同,學習其合理組織教學內容的方法,了解這兩位名師是如何致力于提高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從而得出一堂好的語文課的標準。
(一)教學過程簡析
黃老師從孔乙己的“手”這個角度切入,調動學生“找手”“圈手”“寫手”“論手”,由這雙“手”一路牽引分析,個性化的解讀了孔乙己的悲慘遭遇。
“找手”:黃老師提示學生文中有很多地方寫了孔乙己的手,請大家一起到小說里找一找,并劃上標記。學生找出四處:“將兩個指頭的長指甲敲著柜臺”“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過來的”“坐著用這手走去了”。黃老師接著提示了一個“排”字,學生按照這個提示也找到了文中的“摸”字。
“圈手”:學生找到手后就過渡到“圈手”,黃老師概括了文中從外形、形狀、動作這三個方面寫的手,然后讓同學們以動作為主,找一找文中寫了哪些動作。學生很快找到了“排----敲----伸開----罩---摸----走”,黃老師又重點研究三個動作-----“排、摸、走”,并分析背后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寫手”:黃老師設計了兩個小練筆,練筆一是讓學生自己找一找文中有哪個地方還可以寫手,而作者沒有寫。要求學生來一次創(chuàng)作,補寫一兩句話,并說說自己為什么這樣寫。練筆二是穿插了一個想象創(chuàng)作活動:如果你親眼看到孔乙己的死,你覺得會是一個什么情景?還必須寫他的手。
“論手”:黃老師引導學生從手看主題,總結孔乙己的悲劇原因。
(二)評價
黃厚江老師的這節(jié)課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以“手”作為切入點,激活有效課堂的興奮點,設計層層問題的追擊點,訓練語言活動的生長點,從而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fā)了學生思維。整個課堂教學的問題設計由淺入深,逐層推進,即吻合小說的行文脈絡,又符合小說閱讀欣賞的基本規(guī)律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加上提問親切自然,循序漸進,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課堂線索明晰,效果突出。這堂課的成功,主問題的精巧設計及機智推進是功不可沒的。
(一)教學過程簡析
余老師這節(jié)課在每個教學階段都設置了一個主問題:
初讀階段:余老師設置的主問題是說說孔乙己與“酒”,要求學生圍繞這個主問題自讀課文,從人物、場景、情節(jié)、結構等方面讀一讀,寫一寫,并說說自己的閱讀體會。
進行階段:余老師要求同學們圍繞“孔乙己與‘偷’”自讀課文,從課文中任選一個點進行品析,寫出自己的簡短發(fā)言稿,準備參加課堂討論。
深化階段:余老師設置的主問題是“議議孔乙己這個人”,要求學生依據(jù)文本對孔乙己這個人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建議同學們以“一句話人物短評”的方式談談個人見解。
(二)評價
余映潮老師的這節(jié)課通過三個主問題來組織課堂閱讀教學,學生帶著明確的問題,懷著探究的興趣進入文本,圈點勾畫,深化對課文的認識。學生們帶著學習的興趣和表達的欲望參加討論,聽取點撥,集“聽、說、讀、寫”于一體,發(fā)揮了語文課堂應該有的效果??v觀余老師這節(jié)課,通過三個教學主線讓學生們在整體上理解文本,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整體而有效地對文本進行解讀,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有效的學習空間。
(一)相同點
黃老師和余老師關于《孔乙己》這篇課文的教學有許多相同之處:教學主線都很清晰,教學目標一致,教學方法都以學生為本(聽說讀寫思結合),教學風格相似(簡約但不簡單)。
(二)不同點
這兩節(jié)課的不同之處在于:黃老師整節(jié)課設置了一個主問題,圍繞一條教學主線;余老師設置三個主問題,圍繞三條主線展開教學。黃老師從“手”這個局部視角展開閱讀教學;余老師引導學生在整體上理解文本,從全文的角度審視文本內容。黃老師在“寫”這個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上不及余老師全面,余老師在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上設計了三次寫的訓練。
“好課”猶如一塊魔石,無論對教師還是學生,乃至教學研究者都具有很大的魔力。當前,在對好語文課的研究上,理論層面上是建構了一個看上去很美的理想課堂,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卻滑向了一種形式大于內容的誤區(qū)。因而,如何將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師生之間、教與學之間達到和諧,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是我們該關注的重點。筆者希望通過比較黃厚江老師和余映潮老師關于《孔乙己》主問題教學過程及其異同,為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提供一個明晰的參照標準,進而探索出一條通向著眼于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有效教學之路。
(一)好的語文課是有取舍有主線的,不是枝枝蔓蔓的
我們一堂課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鐘,根本不可能面面俱到,也大可不必面面俱到。這就有一個取舍的問題,取什么舍什么?黃老師給了我們很好的示范:他取的是人物描寫,而且只取了一個“手”,將人物描寫的其他一一舍去,更舍棄了背景、情節(jié)等要素的肢解分析,一堂課讀、思、寫、論,全都圍繞著作者筆下的一雙“手”。當然,對于舍去的內容,黃老師也并非漠不關心,課堂最后一環(huán)的設計就是一個提醒,提醒同學們,這篇小說還遠遠沒有學完,可供探究的還有很多很多。余老師也是將幾個主要的問題當作整個課堂的一個中心來組織,是貫穿課堂的主線,這也是余老師課堂上的最大亮點。
(二)好的語文課是基于問題的,不是毫無目的的
在帶領學生深入探究文本時,余老師以“茴香豆的妙用之賞析”“孔乙己的挨打之賞析”這兩個問題為主線,讓學生獨立思考,談談自己的感受。這兩個方面是貫穿全文的,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孔乙己的一生和當時的整個社會背景,從而起到揭示全文主旨的作用。課堂上,學生在獨立思考的條件下,都能將自己對這兩方面的理解表述出來,課堂氛圍積極、活躍。黃老師也引導學生討論孔乙己為什么不愛勞動,通過追問讓學生明白不止是因為他本身的惰性,更有科舉制度下他骨子里那種可憐的清高。一切從學生的閱讀體驗出發(fā),通過問題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學生也能生動而極富個性地解讀文本的深刻內涵。
(三)好的語文課是把課堂交給學生的,不是教師一味教授的
余老師在教授《孔乙己》這堂課伊始,就讓學生自己讀背景材料,學生自己理解孔乙己所處的社會、時代背景,為更深入全面地理解課文打下基礎。在解讀文本之前,單獨給出學生自己獨立閱讀的時間,獲得自己獨特的感受。在課堂教學進行的過程中,余老師多次提到要留出思考的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尊重學生發(fā)表個性化的見解,始終讓學生自己作為學習的主體。黃老師一切從學生出發(fā),立足于學生需要,與學生用心交流,有效溝通,機會交給每一個學生,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把課堂留給學生,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學生能夠自己思考、感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新課標所提倡的自主學習落到實處。參考文獻:
[1]張盤英.巧“抓手”,活課堂——聽黃厚江老師《孔乙己》觀摩課有感[J].考試周刊,2012,(43):34-36.
[2]鄭濤.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創(chuàng)生——聽余映潮老師講《孔乙己》[J].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3,(04):91-92.
[3]施列彬.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黃厚江《孔乙己》教學片段賞析[J].江西教育,2013,(32):39-40.
[4]岳學賢.于平常處見真功夫——聽黃厚江老師執(zhí)教《孔乙己》有感[J].語文建設,2014,(31):32-34.
[5]汪為洪.平實樸實見巧思——賞析黃厚江老師一堂課的教學藝術[J].語文教學之友,2010,(12):25-26.(唐伶俐 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 2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