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條件
楊 軍,軒 艷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武漢 430072)
摘 要:我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現實基礎上展開的。我國經濟建設所取得的成績?yōu)榕嘤哇`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堅實支撐;不斷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國共產黨的高度重視、積極推進,與人民群眾的關心和參與,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打造了強大合力。這些條件有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有成效地展開。
關鍵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現實條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收稿日期:2014-10-23
基金項目: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專項項目“當代中國社會思潮與意識形態(tài)安全”(11JD710008)
作者簡介:楊軍(1967-),女,湖北宜昌人,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當代中國社會思潮研究;軒艷(1988-),女,河南駐馬店人,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
馬克思曾指出:“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fā)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保?]33我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脫離現實物質條件和制度條件的玄想和鼓動,而是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完善發(fā)展相適應,與人民大眾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緊密聯(lián)系。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巨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確立,整個社會對良好社會風尚和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必需的物質支持、制度保證和社會基礎,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條件。
一、日益雄厚的經濟實力提供物質支撐
“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1]32經濟因素是整個社會生活和文化的決定力量和最終源泉,經濟發(fā)展是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提高的必要前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著積極影響。
我國經濟建設成就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依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走上快速發(fā)展的軌道,1979—200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實際增長9.8%,不僅明顯高于1953—1978年平均增長6.1%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經濟年平均增長3.0%的速度。到目前,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已位居世界第2位。三十多年持續(xù)快速的經濟發(fā)展,深刻改變著中國社會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縮小了我國與世界主要發(fā)達國家的差距。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用鮮活的事實說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也呈現了當代中國追求“富強”、“文明”、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而努力的國家意志。這不僅增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為增進人民群眾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及其價值觀提供了現實依據。
經濟實力增強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教育提供途徑和載體。古人云: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但社會道德文明水平的提高不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從“倉廩實”、“衣食足”到“知禮節(jié)”、“知榮辱”的轉化,人們認知、認同、踐行某種價值觀和行為規(guī)范,往往是通過一些載體傳播、教育、示范和引導的結果。同時,任何價值觀和行為規(guī)范都不是抽象的、玄虛的,它總是依托一定的物質載體和傳播形態(tài)成為具體的、可感知的存在。所以,一定的傳播教育機構和傳播形式,是價值觀和行為規(guī)范確立的必要途徑和載體。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教育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的既有成果,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多種途徑和傳播載體。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實力增強,我國對教育的投入不斷加大,形成了世界上最大規(guī)模的、包括義務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yè)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在內的國民教育體系,人口的整體受教育水平顯著提高。2007年我國6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比1982年增加了3年。2000年我國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目標,逐步落實《義務教育法》,在2006年和2008年先后實現農村、城市義務教育實現全免費,躋身于免費義務教育水平較高國家行列。2007年我國高等教育在學人數2 700萬人,規(guī)模居世界第一,比1978年增加了近11倍。龐大的國民教育體系和多層次的教育機構,提高了國民文化素質,也為大范圍、制度化地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成青少年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創(chuàng)造了條件。
同時,我國文化事業(yè)得到長足發(fā)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事業(yè)主要在公益性文化事業(yè)和經營性文化產業(yè)兩個方面推進。我國已初步形成覆蓋城鄉(xiāng)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到2009年,縣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鄉(xiāng)鎮(zhèn)(街道)文化站覆蓋率達到90%以上,全國向社會免費開放的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已達1 450家。我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取得初步成效,農村數字電影流動放映系統(tǒng)服務監(jiān)管平臺、農村數字電影的供片體系和覆蓋全國的農村數字電影放映網絡已經初步建立;到2013年底,全國有23.6萬個行政村被劃入直播衛(wèi)星服務區(qū)域,已開通戶戶通用戶近1 200萬戶,“十二五”時期全國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將達到99%。同時我國文化產業(yè)迅速發(fā)展,“十一五”期間文化產業(yè)增加值平均增速高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速。到2010年,我國成為世界第一大電視劇生產國,世界第三大電影生產國;圖書出版品種和總印數居世界第一,電子出版物總量居世界第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確立和文化產業(yè)的初步發(fā)展,不僅滿足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潛移默化地引導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和行為,同時也為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重要渠道。
不可否認,經濟體制的轉型和市場經濟的不成熟,誘發(fā)了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觀念和行為,經濟生活中存在的不公制造了社會的積怨和焦慮,導致價值選擇的迷茫。這些無疑是制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因素。但是,改變始于問題。當前經濟生活帶給價值觀念的負面影響,深刻說明經濟建設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能搞“兩張皮”,而要密切地結合在一起。今后,無論是確立經濟發(fā)展規(guī)劃、出臺經濟政策措施,還是開展日常經營活動,都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融入其中,注重經濟行為和價值導向有機統(tǒng)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tǒng)一,同時要建立完善相應的政策評估和糾偏機制,保證市場經濟和道德建設的良性互動。
二、日臻完善的制度體系構建有力保障
“每一種社會制度都有它自身內在的質的規(guī)定性,而同其他社會制度相區(qū)別?!保?]這種質的規(guī)定性源于社會制度所追求的社會理想和遵循的價值觀念。中國共產黨人遵循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社會理想,結合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在長期的接力探索中設計和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這一制度體系作為實體性工具,不僅在多個方面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而且能夠通過普遍的、強制的力量約束人們的行為,以使社會成員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自身的價值取向,成為判斷是非和調節(jié)關系的共同標準。
第一,社會主義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不斷完善的政治體制,彰顯了對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的崇尚?!懊裰鳌笔邱R克思主義的重要價值取向之一,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只有在消滅了剝削制度的共產主義社會,人類才能實現真實的民主。列寧也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3]782。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構成了中國政治制度的核心內容和基本框架,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集中體現,保證了人民當家做主。在改革開放中,我國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政治體制得到不斷完善。把“民主”、“法治”等價值理念以制度的方式現實化。
第二,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彰顯了對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的追求。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公正的根本狀況
取決于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生產資料所有制。公平的基礎是平等,尤其是經濟關系的平等。而“無產階級平等要求的實際內容都是消滅階級的要求”[4]113。在未來社會里,消滅階級差別,實現“生產資料的社會共同占有”,是實現公平分配、經濟平等的重要前提,因為“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5]436。在社會主義社會里,生產資料公有制是最典型的制度特征,是勞動者享有平等的政治經濟權利、社會地位,建立人與人之間和諧互助關系的制度基礎。我國在改革開放中根據現實生產力水平狀況,改變了單一公有制狀況,確立了公有制以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一制度把發(fā)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和發(fā)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有效性結合起來,對經濟發(fā)展起到極大推動作用。相應地,我國在分配制度上,堅持按勞分配為主,同時采取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機制、稅收調節(jié)機制、最低工資制、工資集體協(xié)商制度,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增加對弱勢群體的公共服務等措施,努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問題,推動我國向著共同富裕、和諧互利的方向前行。
第三,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用制度推進和保障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fā)展,體現社會主義的價值導向和精神追求。在制度層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初步形成科學有效的宏觀文化管理體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產和服務的微觀運行機制;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范圍,保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運行,等等,努力推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價值取向。同時文化體制在改革中不斷創(chuàng)新完善,積極打造文化精品,推動更多、更好搭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鮮明民族特點、時代氣息和濃郁生活氣息的文化產品、文化服務出現,為培育社會主義價值觀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今中國發(fā)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yōu)勢?!保?]8從價值觀的角度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在于總體上體現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理念,其優(yōu)勢在于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全民共同富裕,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wěn)定、國家統(tǒng)一。
當然,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應該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特色鮮明、富有效率的,但還不是盡善盡美、成熟定型的?!保?]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需要隨著改革的推進不斷完善,各個方面的具體體制,包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管理體制、生態(tài)管理體制和一些具體的工作機制等還存在著缺失、不完善和相互間沖突等問題。社會生活中出現的大量新現象、新事物缺乏制度的規(guī)范,比如,現行法律、法規(guī)中未明確提及意識形態(tài)安全及其保障問題,主要是用法律手段規(guī)范其他國家安全保障行為。一些具體制度與法律不一致,或者缺乏法律的保護和規(guī)范;一些具體的工作機制導致工作程序繁瑣、效率低下、方法單一、運行成本高和資源浪費嚴重;制度中存在的漏洞為相關領導干部和工作人員的腐敗行為打開方便之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明確,我國將通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加強頂層設計,攻克體制機制上的頑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制度性藩籬,“既改革不適應實踐發(fā)展要求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guī),又不斷構建新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guī),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學、更加完善,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8]。這將推動我國各項體制機制的完善、創(chuàng)新,有利于營造合理的利益關系,在更高程度上使科學社會主義倡導的人民民主、公平平等、共同富裕、人的全面發(fā)展等價值原則成為可以感知的“社會存在”,為推動全社會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保障。
三、日益聚合的社會共識打造強大合力
“社會主義事業(yè)是全體人民的事業(yè)?!保?]496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zhàn)略任務,作為多元社會條件下引領人們精神追求和價值判斷的基礎工程,在客觀上需要領導力量的持續(xù)推動,需要動員全體社會成員參與。當前,中國共產黨及廣大人民群眾對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共識正在凝聚,社會合力正在形成。
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核心價值觀的建設,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強領導力量。自2006年《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zhàn)略任務以來,中國共產黨以高度的理論自覺,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規(guī)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后,中國共產黨在一系列文件中,系統(tǒng)闡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意義、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途徑、組織領導等,為培育和踐行社會
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指南。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進行第十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強調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提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必須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社會生活方方面面,融入社會生活等要求[10],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這個問題上的務實態(tài)度。各地黨組織、政府結合實際,積極探索培育和踐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辦法和途徑,開展多種多樣具有特色的活動,都積極推動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步伐。
我國社會普遍關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部分社會成員能夠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基礎。近幾年來,我國各地無論是在黨員干部中,還是在普通百姓中,涌現了一批具有助人為樂、見義勇為、敬業(yè)奉獻、誠實守信、孝老愛親等精神和品德的模范人物,在他們身上體現著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等價值觀,對社會大眾產生了激勵和感召作用;愈來愈多的機構和個人積極投身于公益活動,志愿者的身影活躍在一些重大活動中或者特殊時刻,高校大學生到偏遠鄉(xiāng)村扶貧支教已成為常態(tài);網民們常常在網上“曬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的心地善良、勤勞誠實、盡職盡責、忘我為人的好人,而對那些目無法紀、對弱者缺乏同情、損公肥私、損人利己的現象和個人普遍批評譴責。這一切都反映出中華民族擁有“崇德向善”的文化傳統(tǒng),展現著廣大人民群眾對良好社會風尚的向往,也說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在成為人們判斷是非的標準,這有利于形成普遍關心、共同參與、合力推進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局面。
在社會價值觀多元化的條件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然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所生成的物質條件、制度支撐和社會合力,賦予我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性。充分利用現實有利條件,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yǎng)成、制度保障等,使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更有成效。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周新城.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能夠趨同嗎———評辛子陵關于未來社會發(fā)展趨勢的一個觀點[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
[3]列寧.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需要不斷完善[N].人民日報,2012-11-18.
[8]習近平.切實把思想統(tǒng)一到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J].求是,2014(1).
[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讀: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0]習近平: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1).
The Realistic Conditions of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YANG Jun,XUAN Yan
(School of Marxism,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Hubei,China)
Abstract: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the achievements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provide material basis,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rovides the institutional guarantee,and the leadership of the CCP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constitute a powerful social force.These conditions are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Key words: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realistic conditions
(責任編輯孔凡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