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桂娣
貧瘠的土壤也能開出美麗的花朵
——淺談農村初中綜合性學習資源的開發(fā)
□俞桂娣
語文綜合性學習培養(yǎng)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整體發(fā)展聽說讀寫能力、溝通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緊密結合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能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合理開發(fā)教學資源,鼓勵學生從身邊找資源,并且學會合理利用資源,將學生的活動引向深入,提高學習質量。
鄉(xiāng)土文化;校園環(huán)境;學科資源
農村學校與城里學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農場學校資源匱乏,圖書陳舊,家庭缺乏書刊,家長的文化程度也相對不高,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較少,接受信息的渠道狹小,僅僅停留在課本上,外界新的知識難以獲得。但是,教學資源的匱乏真的會讓綜合性學習止步于農村學校嗎?我不斷地努力和嘗試,通過以下策略與渠道對課程資源進行有效的開發(fā),確保綜合性學習的正常開展,期待著在貧瘠的土壤中也能開出美麗的花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絡,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從以上分類可以看出,農村學校的語文課程資源在圖文、網絡、會議、場館、街道等資源方面明顯劣于城市,尤其是目前使用信息技術整合課程資源方面更顯貧弱;但農村學校在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等方面,資源又明顯優(yōu)于城市學校。
比如三七市鎮(zhèn)和周邊鄉(xiāng)鎮(zhèn)都有自己的農業(yè)特色產品,三七市的水磨年糕、楊梅,河姆渡的茭白,陸埠的豆酥糖等。如果組織學生進行題為《家鄉(xiāng)特產新聞發(fā)布會》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學生一定會樂于參與,因為這是他們身邊的事物,他們會通過調查、參觀、訪問、實踐等學習方式去了解家鄉(xiāng)的特產,而且在新聞發(fā)布會上,即便是平時羞于表現(xiàn)的學生也會滔滔不絕。而這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如果放在城市學校,學生只能在互聯(lián)網上或父母口中去了解家鄉(xiāng)的特產,因而會顯得枯燥無味,缺乏生機與趣味。
又如九年級上冊《雨的述說》一文,作為農村學生學習此文就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學生可以自由地漫步于鄉(xiāng)間的田野上去聆聽雨的足音,在身臨其境中體會對雨的獨特的感受。試問在被汽車聲充斥的城市中,學生怎能聆聽到雨滴落在屋檐瓦楞上的聲音?又怎能聽到雨落到花草樹木上的聲音?沒有茂密幽靜的竹林,悠長寂寥的長巷,又怎能領會到雨
的纖細動人呢?沒有切身體會又怎能有靈動的佳作呢?所以作為語文教師,不要認為農村學生見識狹窄,其實這些就是一筆豐富的語文資源,完全可以與城市學生的逛超市、旅游、上網相媲美。由此可見,農村學校如果能根據本地區(qū)的優(yōu)勢與特點,因地制宜地開發(fā)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讓農村中學的綜合性活動富有生命活力。
校園環(huán)境也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包括顯現(xiàn)的校園景點、設備設施,又包括隱性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那碧綠的草坪、盛開的鮮花,豐富多采的校園文化活動等,都可以作為語文教學資源來開采、挖掘、利用,將這些資源賦以生命的活力,以熏陶學生的情感,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發(fā)展。
農村學校雖然缺乏先進的教學儀器和設備,但是擁有開闊的校園。利用這一優(yōu)勢,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體活動,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我校每年一屆的以“知識求真,道德求善,藝術求真”為宗旨的文化藝術節(jié),內容精彩紛呈:剪紙比賽,現(xiàn)場硬筆書法比賽,水果拼盤比賽,混合跳繩比賽,愛心拍賣,文藝匯演,拼圖比賽,趣味活動,投籃比賽等等,這些活動總會讓學生收獲良多。試問學生在參與這些校園文體活動之后,還會沒有寫作素材嗎?如果學生此時以“記一次有意義的活動”為題進行寫作,那么肯定是佳作不斷的。
農村學校還可以因地制宜地通過學校的宣傳窗、黑板報、“廣播之聲”等媒介,為學生傳遞豐富的信息。比如“神州八號”升空,學校第一時間就在“廣播之聲”中進行了報道,第二天又在宣傳窗中對相關的知識進行宣傳,學生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了解到這些知識。學校的黑板報每期都有“名人名言”“生活常識”“美文欣賞”等內容的刊登。這些都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儲備。
此外,農村校園花草茂盛,我校草坪上就寫著“小草正在睡覺,請不要打擾她”“茵茵綠草,惜于足下”“用愛心畫出一幅美麗的畫卷”等充滿愛心和詩意的話語,這些也可以成為學生知識的積累。簡單純樸的校園文化如果都能好好利用,那是多么可貴的一份財富呀,它就會讓我們的綜合性學習更具成效。
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有許多融合點,找到合適的“契合點”是學科間整合的前提和基礎,它也直接影響著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如七年級《探索月球奧秘》的綜合性學習中,我除了制定積累和欣賞有關“月亮”的文化知識,如“月亮”的古詩文佳句的教學目的外,還設計了了解月球基本的運行規(guī)律,條理清楚地介紹科學現(xiàn)象,培養(yǎng)探索科學的精神和豐富學生生活的教學目的。我邀請了科學老師走進了我的語文課堂,在“月亮知識知多少”的環(huán)節(jié)中,給予學生很多的指導,有效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再以七年級上冊《漫游語文世界》的綜合性學習為例,我除了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外,還請專任的社會教師為學生講些成語故事的來源;讓學生開展“街頭錯別字”的調查時,請信息技術課教師指導學生制作電子版小報,圖文版小報。此外,我還和音樂老師一起合作走進戲曲大舞臺,讓學生在戲曲知識競賽中享受樂趣;和社會老師一起帶領學生在“世界何時鑄劍為犁”活動中大聲呼吁和平……師生的情感緊緊地融合在一起,師生的生命散發(fā)著創(chuàng)新的活力。只有教師群體對課程資源的開發(fā),才能最大限度地拓寬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廣度。
貧瘠的土壤之所以貧瘠有時不是因為缺乏養(yǎng)料,而是因為人們忘了修葺和整理。綜合性學習的資源也一樣,不是因為它身處農村而貧乏,是因為我們忘了開發(fā)和利用。只要我們有心,最貧瘠的土壤也能開出最美的花。同樣,只要我們用心,最缺乏資源的農村學校也能呈現(xiàn)最精彩的綜合性學習。
(作者單位:浙江寧波余姚市三七市鎮(zhèn)中學)
[責編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