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雪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聞傳播與國家形象的對外宣傳途徑
袁 雪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摘 要:近幾年來,隨著各國社會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全球化趨勢日益加強,各國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使國家形象在國家競爭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新聞傳播則是影響國家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應做好新聞傳播與國家形象對外宣傳工作,提升國家形象,最終提高國家競爭力。
關鍵詞:全球化;新聞傳播;國家形象;對外宣傳
所謂國家形象是指國家公眾對某一國家的整體印象及綜合評價。隨著信息技術及新聞傳播手段的飛速發(fā)展,形象的視覺效力日益增強,其勢能得到前所未有的釋放。加上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人們對國家形象的關注已遠遠超過以往任何時期,使國家形象的對外宣傳提升到國家戰(zhàn)略的高度加以重視。在這一背景下,應充分利用新聞傳播,塑造良好國家形象,積極謀劃有效的國家對外宣傳戰(zhàn)略,為我國的發(fā)展提供有力的對外環(huán)境。
當前,大眾傳媒是現(xiàn)代社會中較為重要的信息提供者,關于國家的信息通過這些大眾傳媒使受眾了解,并在腦海中定格這一形象,最終形成國家形象。盡管新聞傳播不能決定受眾怎么想,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可左右受眾想什么。新聞傳播已滲透到受眾生活的各個方面,正是因為受眾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絕大多數(shù)受眾僅能通過新聞傳播了解國家大事,從而對這一國家形成看法。已有學者表明:新聞傳播能夠?qū)κ鼙娖鸬綕撘颇淖饔?。尤其國家事務通過新聞傳播,為受眾制造輿論平臺,形成規(guī)范評價,支配著整個社會輿論[1]。新聞傳播可塑造國家形象,同時也可詆毀國家形象。因此,應重視新聞傳播對國家形象對外宣傳的有利及不利影響。
2.1 轉(zhuǎn)變新聞傳播理念
一方面,應全面了解國外受眾的愛好、習慣及關注點,使新聞傳播對國家形象的宣傳具有針對性。由于國外生活習慣、文化特色與我國不同,往往想了解我國特色文化。一方面,我國新聞傳播可向國外受眾宣傳我國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向國外受眾傳達我國的文化內(nèi)涵。另一方面,我國在國外受眾心目中的國家形象,說到底就是我國人民的形象。這就使國外受眾希望通過我國國人的生活習慣、思想觀念、心態(tài)等了解整個國家形態(tài)。若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僅僅報道關于國家經(jīng)濟建設、政治建設及文化建設等宏觀上的新聞,往往難以引起國外受眾的關注及深入了解。因此,可傳播一些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及思想觀念,介紹我國的物質(zhì)文明等,引起國外受眾的共鳴,拉近我國大眾與國外受眾間的距離,使國外受眾受到新聞傳播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在心中改變對我國國家的印象,從而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歸根結(jié)底,新聞傳播應樹立“以人為本”的傳播理念,吸引更多的國外受眾[2]。
2.2 改革新聞傳播體制
為了適應當前全球化趨勢,增強經(jīng)濟實力,維護輿論安全,亟需對我國新聞傳播體制進行改革,從而提高自身新聞傳播競爭力。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
首先,對現(xiàn)有的運行模式進行改革,建立國家領導,新聞傳播自行調(diào)控的新聞傳播模式。新聞傳播中將社會效益放于首位,綜合應用法律、行政及經(jīng)濟等多項手段來管理新聞傳媒。政府主管部門可指定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為新聞傳播的監(jiān)管提供法律依據(jù)。同時,放寬新聞報道的行政管制,減少行政審批層次及范圍,減少行政干預手段,充分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性及積極性。
其次,實現(xiàn)新聞傳播的產(chǎn)業(yè)化發(fā)展。在當前全球化時代背景下,國家形象對外宣傳中如果沒有強大的經(jīng)濟及科技實力,也就不可能有強大的輿論影響力[3]。因此,從國家利益角度出發(fā),我國民眾應緊緊抓牢輿論主動權(quán),加快新聞傳播的經(jīng)濟實力,建立具有輿論導向強的傳播集團產(chǎn)業(yè)。
最后,開發(fā)及建立第四媒體。近幾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已逐漸形成了“第四媒體”,已突破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間的交流限制。為此,應重視“第四媒體”的作用,充分利用這一途徑,拓寬國家形象對外宣傳范圍,提高宣傳速度,加大宣傳影響,向國內(nèi)外受眾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增強凝聚力。
2.3 創(chuàng)新新聞傳播手段
要想提高新聞傳播效果,首先必須樹立良好的新聞傳播形象,應塑造可信及可親的形象。正如霍夫蘭的“可信性效果”中所敘述的“只有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說服效果也就越大;反之,說服效果也就越低”。由此可見,增強新聞傳播效果的前提條件則是擁有良好的自身形象。其次,改革傳播技巧。在新聞傳播過程中,不要回避敏感話題,應學會主動出擊,引導國際輿論;避免自白說教,將觀點引用到材料中,向受眾傳達自身觀點,從而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在傳播對象上,應合理選擇。盡量選擇國外的精英階層作為主要的新
聞傳播對象,其次為一般受眾群體,實現(xiàn)兩者的有效結(jié)合。選擇這樣的新聞傳播對象,主要由于精英階層在國外具有一定影響力,若在此類階層中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可起到較好的帶動作用,使我國的新聞傳播更易被國外大眾接受。最后,積極拓寬新聞傳播空間。我國的新聞傳播可與外國新聞傳播加強合作交流,交換各國的新聞傳播信息,讓我國的傳播信息在國外的報紙、電視、網(wǎng)絡中傳播。同時,我國的新聞傳播應積極參加國外媒體所舉辦的節(jié)目,通過參加這些節(jié)目傳達我國的觀點,從而樹立本國的國家形象。例如,鄧小平被“時代周刊”評為世界風云人物,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國形象,并在國外受眾心理樹立了我國改革開放來的良好形象,同時還帶動了新聞傳媒產(chǎn)業(yè)的大力發(fā)展[4]。
2.4 建立國際傳播秩序
要想提高新聞傳播對國家形象的宣傳力度,必須建立良好的國家新聞傳播秩序。早在20世紀90年代,麥克布萊德委員會已通過了《多種聲音,一個世界》的報告,并得到了絕大多數(shù)發(fā)展中國家的認同,且為發(fā)展中國家新聞傳播的發(fā)展提供相應秩序。但以美國為首的發(fā)達國家并不滿這一決定,并向其不斷施壓,使國家傳播秩序得不到進一步發(fā)展。因此,在當前全球化時代背景下,應明確將國家輿論環(huán)境納入到國際安全環(huán)境中,并將國家形象的宣傳納入到國際戰(zhàn)略體系中,實現(xiàn)統(tǒng)一規(guī)劃及運籌,最終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
在全球化時代下,要想做好國家對外宣傳工作,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必須依靠新聞傳播這一媒介,通過轉(zhuǎn)變新聞傳播觀念、改變新聞傳播體制、創(chuàng)新新聞傳播手段及建立國家新聞傳播秩序等手段,提高新聞傳播的經(jīng)濟實力,更好地向國內(nèi)外受眾傳播國家形象,提高我國國家軟實力,增強本國人民的意志力及凝聚力。
參考文獻:
[1]齊美煜.新聞視閾下的對外傳播——論國家形象塑造中的“和而不同”[J].中國傳媒科技,2013(12):13-14.
[2]鄒晨雅,劉丹丹.淺析國家形象宣傳片對外傳播效度低的原因——以近五年我國國家形象宣傳片為例[J].今傳媒(學術版),2015(4):33-34.
[3]程亞靜.國家形象媒介環(huán)境建構(gòu)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新聞傳播,2014(11).
[4]李一凡.淺談國家形象宣傳片傳播策略[J].中國傳媒科技,2013(4):126-127.
作者簡介:袁雪(1994-),女,河南洛陽人,本科,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