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馨蔓
【關鍵詞】 幼兒園;美術教學;游戲化;
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1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2—0120—01
游戲化的美術活動是幼兒按自己的意愿進行的一種帶有學習性質的活動。筆者從美術內容游戲化、材料游戲化、美術教學過程游戲化、美術作品評價游戲化等方面著手,以期探索一種更加符合幼兒身心發(fā)展特點的美術教學策略,以便使游戲與美術課程緊密結合,最大程度發(fā)揮游戲在美術教學中的作用。
一、內容游戲化,激發(fā)幼兒美術創(chuàng)造的興趣
無論是哪個年齡段的幼兒都非常喜歡游戲,有明顯的游戲自主需要和欲望。因此,教師選擇的美術內容要有趣味性,應充分考慮幼兒熟悉且感興趣的事物,應以生活化、情節(jié)化、游戲化的內容喚起幼兒的興趣。
例如,“吹泡泡”是幼兒最喜歡的一個游戲,教師可以讓幼兒自己先玩“吹泡泡”:用吸管蘸一點肥皂水,輕輕一吹,大泡泡、小泡泡滿天飛,然后教師再提一些啟發(fā)性的問題引導幼兒觀察:“你吹的泡泡是什么樣子的?”“吹泡泡這么好玩,我們把它畫下來好嗎?”在自由自在的吹泡泡游戲中,幼兒感受到了大大小小的圓形和色彩的相互融合。
又如,在繪畫“繞毛線”中,教師和幼兒可一起拆舊毛衣。幼兒在拉毛線的過程中,能感受到曲線和直線之間線條的變化;也可讓幼兒試著繞毛線球,感受毛線球由里到外逐漸變大的過程。這樣,以游戲活動滿足幼兒的情感需要,可以激發(fā)其想象、創(chuàng)造的熱情。
二、材料多樣化,增強幼兒美術創(chuàng)造的靈感
幼兒的美術活動內容相當廣泛,因此,教師給幼兒作畫的材料應該是豐富的、多變的,應給幼兒準備一些掛歷紙、彩紙、海綿、瓶蓋、舊牙刷、棉簽、樹葉、吸管、玻璃球等,使幼兒熟悉更多的美術工具材料。這樣幼兒可根據(jù)需要選取不同的材料,進行撕撕貼貼、印印畫畫,不僅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也鍛煉了幼兒的小手肌肉,這樣他們創(chuàng)作出的畫面也會更加生動活潑。例如,幼兒喜歡涂抹顏色,教師不妨讓幼兒嘗試用水粉顏料進行涂抹,這樣幼兒會覺得很好玩,很有意思。又如,大班的玩色彩游戲“珠子碰碰碰”,可讓幼兒把紅、黃、藍三種顏色的珠子浸入相應的三種顏色中,在取出后一起放在盒子內的襯紙上來回滾動,滾到之處會留下一道道彩色的痕跡,而且在紅與藍、藍與黃、黃與紅相融之處會形成橙、綠、紫三種顏色等,幼兒會非常喜歡這種創(chuàng)作美術作品的方式。
三、環(huán)境游戲化,提高幼兒感受美的能力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環(huán)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fā)展。”如,教師可模仿民間過年的習俗,在活動室門上貼上生肖題材的剪紙作品,掛上紅燈籠;在墻上張貼幼兒創(chuàng)作的剪紙、染紙作品等,使幼兒身臨其境地感受熱鬧、歡快的節(jié)日氣氛,獲得有關民間藝術形式的審美經(jīng)驗,培養(yǎng)幼兒對美的敏銳的捕捉能力。再如,教師還可組織幼兒欣賞大自然的美、社會生活的美以及各種藝術的美,加強幼兒美的視覺感受,培養(yǎng)幼兒對美的事物的敏感性,引發(fā)幼兒對美的向往。
四、教學過程游戲化,挖掘幼兒美術創(chuàng)造的潛能
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幼兒無拘無束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大膽地想象和創(chuàng)造。因此,教師應將游戲和教學融合在一起,以游戲化的口吻導入教學。比如,在畫“小雞”一課中,教師可通過形象的兒歌教學:“一大一小兩個圈,插上樹枝變小雞”進行導入,這樣幼兒可以很快地畫出小雞;或者在創(chuàng)作之前,教師也可提出一些誘發(fā)幼兒主動觀察的主題,如先看什么,后看什么等,挖掘幼兒創(chuàng)造的潛能。
五、評價游戲化,培養(yǎng)幼兒美術創(chuàng)造的情感
評價應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幼兒發(fā)展為中心,以促進幼兒發(fā)展為根本目的。教師可采用游戲化的評價語言,使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促進幼兒的發(fā)展。幼兒繪畫的思維活動屬于初級直觀的形象思維,他們繪畫并不在乎畫得“像不像”,而是按照自己的興趣,用畫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因此,教師要進入幼兒的天地里和幼兒同處一個世界,就要用一顆童心來認識他們對事物的發(fā)現(xiàn)和理解;更要努力從幼兒的作品中去體驗他們的特殊情趣。如,教師可直接進行評價或者讓幼兒互相評價,給幼兒更多的鼓勵,從而讓幼兒始終對美術活動充滿著向往和迷戀并保持持續(xù)的創(chuàng)作激情,培養(yǎng)幼兒美術創(chuàng)造的情感。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