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通過無線網絡在微博、微信上發(fā)布自己的所見、所得、所思、所遇,成為很多人傳播信息的方式。在這種情況下,幾乎人人都能發(fā)布信息,人人都能成為“記者”,這就是所謂的“自媒體”時代。傳統(tǒng)意義上的媒體和記者,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常常是剛接到線索記者還沒趕到現場,網絡上已經開始大規(guī)模傳播、轉發(fā)事件現場的消息了;等記者急急忙忙地趕到現場時,可能第一現場已經沒有了,事件當事人和有關人員早已經不在現場。
新聞最注重鮮活,拍到的第一現場,照片再差,也比后期場面有震撼力、有說服力。那些在第一現場的普通大眾,他們發(fā)布的現場信息,比后期趕到的記者更有時效性、真實性,受眾更愿意接受他們的信息。這些發(fā)布者,在這次事件中已經成為一名廣義上的“記者”。傳統(tǒng)媒體“壟斷”信息來源和發(fā)布渠道的情況,一去不復返了。
“自媒體”勢不可擋,迅速改變了傳媒生存環(huán)境,傳統(tǒng)媒介的傳播手段、采訪方式受到嚴峻挑戰(zhàn),同時,也為新聞記者的日常工作開啟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之門。在這樣的時代環(huán)境中,要當好一名記者,充分利用現代傳播手段,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 積極參與到“自媒體”的傳播渠道中
“自媒體”看似沖擊了傳統(tǒng)媒體的陣地,但從宏觀來看,信息渠道的多樣化,對傳統(tǒng)媒體來說其實也是一件好事。記者只要融入到這一傳播渠道中,就隨時隨地能獲得大量鮮活的信息。時下,作為一名記者,如果不會登錄論壇、不會收發(fā)郵件、不會訪問微博、不會使用微信,就很難融入到時代的節(jié)奏中,跟受眾的語境也會產生錯位。記者應熟練使用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善于借助自媒體發(fā)現、掌握新聞線索,并及時利用自媒體發(fā)布。積極參與到這些傳播渠道,甚至主動發(fā)布一些短平快的信息,這些自媒體傳播方式可以“為我所用”,幫助自己掌握社會上的最新動態(tài)。
2 建立廣泛的聯系方式
做一個好記者,善于溝通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素質。記者要善于跟人打交道,接觸各種人,與他們交流,從中獲得有價值的信息。從某種意義上講,記者就是一名溝通者,不善于溝通的人,很難做好一名記者。在傳統(tǒng)媒體的時代,記者的溝通一是上門拜訪,面對面交流采訪;二是電話交流,溝通信息;三是信件交流。有了互聯網后,郵件也是很常用的溝通方式。在自媒體時代,溝通的信息進一步多樣化,可以在論壇上與人交談;可以在微博上與博主、粉絲交流;可以在qq上與他人交流;可以在微信上與人點對點交流、在群里與多人共同交流。在這些交流過程中,一些信息源就慢慢建立起來,特別是朋友圈內發(fā)布的信息,很多都有采訪價值。
作為一名與時俱進的記者,這些溝通方式都應當掌握,特別是微信、微博這些溝通渠道,因其發(fā)布信息快,傳播速度快,更容易從中獲得有價值的信息。記者可以對這些信息進行進一步的采訪核實,形成新聞稿件。
3 甄別信息,保持理性
在“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能發(fā)出自己的聲音,海量的信息中,也是魚目混珠,真真假假,委實難辨。作為一名有靈敏新聞嗅覺能力的記者,既應當在海量信息中發(fā)現新聞,也應當在這些信息中甄別出假信息、造謠信息。
作為一名職業(yè)記者,自身具備一定的職業(yè)素養(yǎng),在自媒體時代要以身作則,不做惡性社會事件傳播的放大者、也不做謠言的傳播者。在自媒體時代,傳播渠道日益廣泛,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大眾的獵奇心理,編造一些無中生有的事件博取關注度。或者編造虛假信息求得點擊量,甚至有的利用手機軟件傳播病毒、盜取公眾個人信息等。普通民眾真假難辨,很容易相信并大量轉發(fā)。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在接觸這類信息時,應當及時甄別,辨真?zhèn)危笳嫦?。對于真實可信的事件,可以及時采訪當事人,形成稿件。對于虛假信息,也可采訪公安等部門,還原真相,平息謠言。
其實,很多謠言漏洞頗多,時間、地點、人物、時間過程都存在漏洞,作為一位職業(yè)記者,稍加分析梳理,就能發(fā)現其中的破綻。切不可輕易相信,以訛傳訛,造成虛假新聞,給個人和媒體造成傷害。
4 加強自律
出于職業(yè)習慣,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也常常將自己的采訪見聞第一時間在自己的微博或微信中發(fā)布。這一方面是記者身處自媒體時代,自然也有利用自媒體傳播信息的想法;另一方面也是時下新聞傳播的規(guī)律,將重要的新聞第一時間傳播給受眾,并且根據新聞的進展不斷更新播報。
但在記者發(fā)布信息這一過程中,因其自身的職業(yè)特點,也產生了一定的困境:新聞記者的自媒體言論,是職業(yè)行為還是個人行為?他發(fā)表的這些觀點,是否代表了所在媒體的觀點?由此,也引發(fā)了不少的爭論。為規(guī)范此類問題,中宣部、中國記協等五部門2011年10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規(guī)范新聞采編工作的意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3年4月下發(fā)了《關于加強新聞采編人員網絡活動管理的通知》,這些規(guī)定,都要求我國新聞采編人員設立職務微博須經所在單位批準,其初衷也在于身份的識別,確保信息權威可信。
媒體組織、行業(yè)協會的規(guī)制畢竟屬于外部約束,關鍵還在于記者的自律。由于記者朋友圈、微信圈已經默認了記者的職務身份,所以,不管記者以何種身份發(fā)布信息,大家都在一定程度上默認為其記者身份,其影響和公信力自然與普通民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