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黎冰(作者單位:哈爾濱體育學院)
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體育新聞娛樂化現(xiàn)象探析
于黎冰
(作者單位:哈爾濱體育學院)
摘 要:隨著體育新聞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和大眾傳播的飛速發(fā)展以及受眾需求的不斷提高,體育新聞報道越來越呈現(xiàn)出娛樂化的趨勢。本文將對體育新聞娛樂化產生的原因進行闡述,著重分析其所帶來的影響,進而總結出適合體育新聞娛樂化發(fā)展的正確的道路。
關鍵詞:體育;體育新聞;娛樂化
1.1體育新聞娛樂化的基本情況
體育新聞娛樂化并不算是一個多么新鮮的話題,關于它的概念,學者肖軍曾認為,體育報道娛樂化是指大眾傳媒在報道體育事件時,所關注的重點往往不是放在體育事件的發(fā)生、組織和結果上,而是將更多的空間、時段留給運動員、組織者和其他與體育事件有關的名人炒作上,尤其是熱心于追逐運動員,特別是明星運動員的私生活和花邊新聞。
1.2體育新聞娛樂化的特征
隨著受眾需求的不斷增加以及傳播方式的不斷改進,體育新聞的報道內容早已不再局限于賽事本身,它在娛樂化元素的影響之下,變得更為豐富多彩,更為大眾喜聞樂見,在報道方式上具有明顯的傾向性。因此,體育新聞娛樂化的特征的表現(xiàn)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首先,新聞報道所關注的主要內容集中在了刺激性較強的運動項目上。競技性較強的運動具有刺激性和懸念性,受眾更加偏愛這一類體育項目。將刺激性較強的運動項目作為報道的主流這一做法,更容易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從而使媒體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
其次,將體育明星作為報道的焦點。體育明星大多身形矯健、形象良好,與娛樂明星相比,體育明星的成名更依賴于自身的努力,體育明星們的事跡顯然更具有勵志意義。將體育明星作為報道的焦點,既可以滿足人們對體育明星了解的欲望,也可以讓體育明星的經歷激勵自己,對青少年來說這一點尤其重要。
1.3體育新聞娛樂化的消極影響
1.3.1體育新聞報道失實
新聞的生命就是真實,對于一名合格的新聞工作者來說,他必須要保證自己所報道的內容的真實性。事實上,在現(xiàn)實生活中,假新聞已經滲入到了各個領域,但是由于體育新聞自身的獨特性,使得關于體育新聞中的假新聞報道更加嚴重。尤其是在體育新聞娛樂化現(xiàn)象愈加普遍的今天,越來越多的體育媒體被高額的經濟效益所誘惑,忽視了新聞的真實性原則,不斷制造各種假新聞,使體育新聞報道失實的事情屢見不鮮,各種假新聞以及惡意炒作出來的新聞更是層出不窮。
1.3.2缺乏人文關懷
在當今社會,人文關懷不僅是指肯定人的價值,同時也是指在道義上和經濟上對人給予尊重和肯定,在精神上和政治上充分實現(xiàn)人的價值。
在當今的訓練模式中,運動員的基本權益和高強度的訓練是不成正比的。對于運動員自身來說,一旦獲得金牌就會獲得巨額的回報,反之就會失去競爭價值,便可能被殘酷地淘汰。對于新聞媒體來說,金牌至上的原則,使許多新聞工作者過度注重比賽的結果,注重運動員最后取得的名次和獎牌數量,而忽視了運動員們訓練時所付出的辛勤和汗水。
2.1堅持社會效益第一位
對于新聞媒體來說,社會效益比經濟效益更加重要,社會效益的提高必定會帶動經濟效益的增長,反之,如果只看得到經濟效益,那么這樣的媒體必定不會有長遠的發(fā)展。
2.2提高從業(yè)人員的素質
新聞工作者首先應該提高的就是自己的政治素質。新聞工作者應該時刻堅守原則,始終把握住正確的輿論導向,在進行新聞報道時,維護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做一名思想覺悟過硬的新聞人員。
過硬的專業(yè)知識和豐富的理論水平也很重要。新聞從業(yè)人員不僅應該具有廣泛的知識面和理論水平,更應該做到不被媒體圈所影響,腳踏實地地寫稿子拍片子,多和前輩溝通,認真對待每一次采訪,認真寫好每一份稿件。
2.3加強人文關懷
名利和鮮花以及掌聲自古就是人們的追求,比賽中金牌的物以稀為貴更是注定了運動員們要為之進行追逐。但是對于運動員們來說,金牌并不是衡量其運動水平唯一標準,運動員們平時訓練時所付出的努力所流下的汗水,都是值得肯定的,同時也值得人們的尊重。
體育新聞工作者們只有始終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質、專業(yè)素質以及思想道德素質,不斷加強自身的人文關懷,堅持新聞真實性的原則,堅持體育新聞為體育服務的態(tài)度,堅持新聞事業(yè)為人民服務的態(tài)度,體育新聞報道才會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體育新聞事業(yè)才能得到真正的、良性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肖軍.關注體育新聞報道模式的新走向[J].傳媒觀察,2003,(7):24.
[2]楊文賢,孟國正.探析體育新聞報道的娛樂化趨向[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4).
[3]陳宇家.在市場經濟的沖擊波下搏擊——關于中國體育新聞傳播娛樂化傾向的思考[J].安徽體育科技,2005,(4).
[4]夏濱.體壇網網絡體育視頻現(xiàn)狀和問題分析[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