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中,何漢霞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共同富裕一直是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社會理想。特別是在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人高舉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為實現共同富裕的崇高理想目的,前赴后繼、矢志不渝,歷時 60余年的探索和實踐。在孜孜以求的歲月里,黨和人民對共同富裕的理論和實踐不斷深化和發(fā)展。鄧小平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盵3]373。胡錦濤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講:“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2]14。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指出:“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進共同富?!盵1]19。在長期的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歷程中,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起到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作用,尤其是對 21世紀我國共同富裕思想的發(fā)展影響深遠。
我國歷史上曾經產生過不少有關共同富裕、社會和諧的思想。如:儒家《禮記》中“大同”社會“天下為公”的設想,《詩經》里“小康”社會“民亦勞止”的要求,晉代文人憧憬“世外桃源”里“怡然自樂”的美好愿景,唐宋起義農民“均平”和“均貧富、等貴賤”的經濟政治主張,直至近代洪秀全等人“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太平天國”理想社會。我國人民千百年來就從來沒有放棄過對共同富裕、社會和諧理想的崇尚與期盼。今天之所以在華夏大地上,人們不斷地追尋共同富裕理想的實現,這與中國悠久歷史文化傳統(tǒng)上的“小康、大同”主張、“均貧富”追求等“民本”思想有著深刻的關系。
馬克思、恩格斯在繼承前人思想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勾畫出共產主義社會的美好圖景,指明了實現共同富裕理想的正確路徑。在1848年提出了“自由人的聯合體”思想:“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4]294。毫無疑問,共同富裕和社會和諧在這個“自由人的聯合體”里,達到了完美的結合。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預言,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消除了階級、城鄉(xiāng)、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極大地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從而人人過上幸福富裕的生活。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指出:在未來的社會主義制度中,生產力的發(fā)展高超而迅速,社會生產將以滿足所有人的富裕和整個社會的需要為目的。在《反杜林論》中說:“通過社會生產,不僅可以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fā)展和運用”[5]633。馬恩共同富裕的經典理論,為后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幸福指明了方向。
中國的共同富裕思想不僅深受本土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而且還深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1956年底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以毛澤東為首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為實現共同富裕目標進行了艱辛而有益的探索。共同富裕這一概念,提出于 1953年發(fā)表的《關于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的決議》。后在 1955年,毛澤東說:“在逐步地實現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和實現對于手工業(yè)、對于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同時,逐步地實現對于整個農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即實現合作化,在農村中消滅富農經濟制度和個體經濟制度,使全體農村人民共同富裕起來”[6]437。據此可知,毛澤東希望通過工業(yè)化和社會主義革命,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1956年八大提出,集中力量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共同富裕。八大后,由于受種種“左”傾思想的干擾,這一理想目標并沒有實現。但他的艱辛探索,為新的歷史時期逐步達到共同富裕提供了寶貴經驗和前提基礎。
1978年后,鄧小平站在時代要求、國家發(fā)展和人民期待的高度,再度喚醒共同富裕的理想,領導推進了改革開放大業(yè),探索、提出并逐步豐富了共同富裕的思想。
鄧小平心中想著的就是廣大群眾,孜孜以求的就是增進人民福祉。1982年,他就講過:“社會主義必須大力發(fā)展生產力,逐步消滅貧窮,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10。1984年,他又指出:“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共產主義”[3]63。在1985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目的,“我們奮斗了幾十年,就是為了消滅貧困”[3]109,“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3]110。我國在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以后,多年來沒有制定出為發(fā)展生產力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的政策,導致生產力發(fā)展緩慢,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條件得不到很好的改善,國家也無法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態(tài)。這種情況,迫使我們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決定進行改革。鄧小平在1986年回答美國記者問時說:“社會主義財富屬于人民,社會主義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fā)展生產,第二是共同致富”[3]172,有力地批駁和糾正了種種“左”的思潮,突出強調了“致富不是罪過”,主張致富光榮,目的是更快地實現共同富裕。1990年,鄧小平說:“社會主義最大的優(yōu)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3]364。
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對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和根本目的問題作出了總結性的理論概況,突出強調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任務,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是鄧小平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內在統(tǒng)一的基礎上認識社會主義的一個創(chuàng)造;同時,也突出強調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發(fā)展目標。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發(fā)展生產力的目的根本不同。前者發(fā)展生產力是為資本家謀利益,肯定產生剝削,必然導致兩極分化。而后者必須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民眾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就是要使全體社會成員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要體現在人民生活水平的“富?!鄙?,“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則是要使這種富裕成為“共同富?!?。他的共同富裕思想的探索、提出與實踐,開創(chuàng)了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思想的新境界。
1978年底,安徽四川等省探索實行“包產到戶”的農業(yè)生產責任制。1980年鄧小平發(fā)表“關于農村政策問題”的談話,肯定了這一形式,并在全國逐步推廣。1983年10月,中央決定廢除人民公社,建立鄉(xiāng)(鎮(zhèn))政府作為基層政權,同時成立村民委員會作為村民自治組織。鄧小平根據新的歷史狀況,強調“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我們首先解決農村問題。中國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農村,中國穩(wěn)定不穩(wěn)定首先要看這百分之八十穩(wěn)定不穩(wěn)定”[3]65。他從一個特別的視角闡明了農業(yè)、農村和農民在解決中國問題上的極端重要性?!稗r村改革的內容總的說就是搞責任制”[3]117,他及時給予“包產到戶”支持和肯定:“農村政策放寬以后,一些適宜搞包產到戶的地方搞了包產到戶,效果很好,變化很快”[7]315。他真正號準了中國農民的脈,通過這一方式,給農民“自主”、“自由”和“實惠”,千方百計使農民富裕起來。1982年初,第一個以農村工作為內容的中央一號文件對此予以充分肯定,標志著我國農村改革走出了具有決定性的一步。
“包產到戶”后,城市改革重點推開。“不僅包括工業(yè)、商業(yè)。還有科技、教育等,各行各業(yè)都在內”[3]65。對計劃經濟的改革,順應了時代的潮流。鄧小平發(fā)出了“殺出一條血路來”[8]510、“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3]113和“不改革就沒有出路”[3]237的吶喊。他從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高度,闡明了對外開放是全球化的必然趨勢,“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3]64,“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3]78。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是一部最豐富、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給中國帶來了生機與希望,是我們事業(yè)成功的重要法寶。
作為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鄧小平開拓創(chuàng)新、勇于擔當,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精辟論斷。他指出:“說市場經濟只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7]236,“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3]148,“市場也可以為社會主義服務”[3]367, “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qū)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3]373。正是在這一關節(jié)點上找到了突破口,使成千上萬辛勤耕耘的中國人民,才把共同富裕由可能性變?yōu)楝F實性,完成了“先富”第一步。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yè)。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歷史性貢獻。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殫精竭慮,苦苦思索,怎樣才能實現中國共產黨人國強民富的歷史追求?“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3]139。目標確定以后,手段就顯得格外重要。
對于“先富共富”理論,鄧小平有著獨到的、不同尋常的見解。早在1978年鄧小平就說過:“在經濟政策上,我認為要允許一部分地區(qū)、一部分企業(yè)、一部分工人農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來,就必然產生極大的示范力量,影響左鄰右舍”,而且認定“這是一個大政策,一個能夠影響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政策”[7]152。“不講多勞多得,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7]146,鄧小平堅持唯物論,更講辯證法?!拔覀儓猿肿呱鐣髁x道路,根本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然而平均發(fā)展是不可能的”[3]155,“一部分地區(qū)發(fā)展快一點,帶動大部分地區(qū),這是加速發(fā)展、達到共同富裕的捷徑”[3]166,“共同致富,我們從改革一開始就講,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課題”[3]364。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他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本質的有關論斷,揭示了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終極價值目標,準確把握了科學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思想的實質。實踐證明,“先富共富”構想,符合中國實際,有力地推動了全社會邁向共同富裕的進程。
中國幅員遼闊,由于歷史和現實的種種原因,各個地區(qū)的發(fā)展極不平衡。在現有的生產力水平條件下,不可能使所有地區(qū)在同一時間和同等速度富裕起來。共同富裕作為一個歷史過程,不同區(qū)域、全體社會成員奔向這一目標的道路上,必然會出現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不同,這是整個社會走向共富的必由之路。
在國家層面,鄧小平把東南沿海擺在了優(yōu)先位置,作為帶動整個中國經濟發(fā)展的火車頭。他指出“沿海地區(qū)要加快對外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地先發(fā)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fā)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fā)展到一定的時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來幫助內地發(fā)展,這也是個大局。那時沿海也要服從這個大局”[3]277。他強調,中央在這個問題上要發(fā)揮權威作用,避免出現各顧各,互相打架、相互拆臺的局面,把思想統(tǒng)一起來。
在經濟社會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到 20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鄧小平預計,就該提出和研究收入分配這個問題和它的意義,就要突出地重視和解決發(fā)達地區(qū)支持貧困地區(qū)發(fā)展的問題?!熬褪钦f,要考慮落后地區(qū)和發(fā)達地區(qū)的差距問題。不同地區(qū)總會有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太小不行,太大也不行”[8]1356?!把睾H绾螏椭鷥鹊?,這是一個大問題”[3]364?!皟蓚€大局”是戰(zhàn)略,是宏觀控制[3]278,否則,“情況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區(qū)域間矛盾、階級矛盾都會發(fā)展,相應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會發(fā)展,就可能出亂子”[3]364。戰(zhàn)略問題是一個政黨、民族和國家根本性的問題。戰(zhàn)略上判斷得準確、謀劃得科學,我們的事業(yè)就大有希望。
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是鄧小平共同富裕理論和實踐的制度保障。1984年,他說:“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以使中國百分之幾的人富裕起來,但是絕對解決不了百分之九十幾的人生活富裕的問題。而堅持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就不會產生貧富過大的差距”[3]64。如何在堅持社會主義的基礎上避免兩極分化?鄧小平前瞻性地提出了防御對策,認為關鍵在于制度和政策。他說:“我們遵循兩條最重要的原則,第一,公有制經濟始終占主體地位;第二,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8]1075-1076。
首先,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治制度和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是防止兩極分化的制度保障,保證人民在政治上當家作主,保證經濟上“創(chuàng)造的財富,第一歸國家,第二歸人民,不會產生新的資產階級”[3]123。其次,對困難群眾和困難地區(qū),“國家應當從各方面給以幫助,特別要從物質上給以有力的支持”[7]152,包括國家財政轉移支付、政策傾斜、建立和完善各項社會保障制度等。再次,“發(fā)達地區(qū)要繼續(xù)發(fā)展,并通過多交利稅和技術轉讓等方式大力支持不發(fā)達地區(qū)”[3]374。第四,提倡先富幫后富,“先進地區(qū)幫助落后地區(qū)是一個義務”[3]155。如:地區(qū)之間的對口支援,開展各行各業(yè)的扶貧濟困活動,“提倡有的人富裕起來以后,自愿拿出錢來辦教育、修路”等[3]111。第五,“對一部分先富起來的個人,也要有一些限制”[3]111,如:征收個人所得稅、遺產稅等。在晚年,鄧小平曾說過:“過去我們講先發(fā)展起來?,F在看,發(fā)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fā)展少”[8]1364。社會進步“不僅僅決定于生產力的發(fā)展,而且還決定于生產力是否歸人民所有”[4]771。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社會結構的調整;消除兩極分化則是第二次社會結構的調整。第二次比第一次難度更大,但意義也更重大。
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反復證明:中國的事情必須按照中國自己的特點和實際來辦才能成功。鄧小平制定符合實際的政策措施,采取符合實際的工作方法,他的“共同富裕”思想始終在人民中間,也始終在人民心間[10]2。他為我們擘畫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藍圖正在一步步變成美好的現實。
[1]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6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 鄧小平.鄧小平年譜(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9]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 習近平.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4-08-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