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職業(yè)技術學院 梁杰
當代大學生素質教育問題及對策分析
河南職業(yè)技術學院梁杰
摘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優(yōu)秀人才,是推進現代化事業(yè)的必然選擇。高校作為培養(yǎng)經濟時代創(chuàng)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須從戰(zhàn)略和長遠角度出發(fā),從思想上認識到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本文重點分析了大學生素質教育現狀,并試提出若干政策建議。
關鍵詞:當代大學生;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4-0166-01
當前大學生素質教育狀況基本上是良好的,但存在一些問題:
(一)對于素質教育重視程度不夠
為推動素質教育,我國早已制定并出臺了相關的政策法規(guī),但高校對于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表現專業(yè)和課程設置,硬件設施配備、師資等方面。當前大學生大多只注重專業(yè)教育的學習,把對于專業(yè)技能的掌握作為唯一的價值取向,認為素質教育無關緊要,最終導致一些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缺乏,綜合素質不高,做人處世道理知之甚少,語言文字表達能力薄弱,甚至連求職簡歷和實驗報告都寫不好。
(二)校園育人環(huán)境滯后
多年來形成的傳統(tǒng)的教育觀認為加強學生素質教育僅僅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和領導的職責,與其他專業(yè)教師和行政人員及校園環(huán)境沒有什么關系。于是,高校的素質教育僅僅出現于課堂上開設的那幾門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而已,在校園文化環(huán)境、學生管理和服務方面沒有滲透素質教育。但在實際教學與生活中,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的行為影響很大。因此,堅持“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不容忽視。
(三)素質教育課程設置不科學、不合理
當前我國各高校現有的素質教育課程中,多以選修課形式存在。拿大學語文為例,本應和數學、英語和計算機一樣,列為大學生素質教育必修課程之一,但在目前許多高校,并沒有開設這門課程置。素質教育的課程形式,僅僅停留在讀書、上課、聽報告的層面上,在課程內容選擇上也比較雜亂,表面看起來是比較全面,實質上卻是蜻蜓點水,并不系統(tǒng)。
(四)思想政治素質欠佳,價值觀念混亂
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一些大學生理想信念淡薄,人生觀價值觀迷惘錯位,對民族命運和前途,對國家的未來和發(fā)展的關注度低,對當前的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漠視,對自身的思想品德要求降低,基礎文明素質不高,社會公德缺失,不懂基本禮貌,尊敬他人不夠。
(五)人文素質教育欠缺
人文素質教育在高等教育教學體系中所占比重偏低,人文素質教育程度欠缺,結果導致當前許多大學生人文素質偏低,人文素養(yǎng)缺乏,綜合素質不高,生活格調低下,全面發(fā)展不夠。對有關哲學、歷史、文學、和藝術方面的了解很少,對高雅藝術興趣索然,反而受社會上所謂“實惠”觀念和“個人功利”因素的影響,部分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漸漸有“功利化”傾向,熱衷于粗俗文化,崇拜另類文化等。
(一)需要提高對于素質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優(yōu)秀人才,是推進現代化事業(yè)的必然選擇。高等院校作為培養(yǎng)經濟時代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須從戰(zhàn)略和長遠角度出發(fā),從思想上認識到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高校人才培養(yǎng)模式要轉變傳統(tǒng)觀念,轉變?yōu)榕囵B(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整體化、系統(tǒng)化和綜合化知識、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結合并協調發(fā)展的新型人才的教育觀念。
(二)需要建立一套素質教育的運行機制
建立和完善適合素質教育的運行機制是實施素質教育面臨的首要問題,目的是創(chuàng)造一個合理評價、公平競爭,充分體現自我價值的良好環(huán)境。要建立一套合理的評價系統(tǒng)。評價對教育實踐,在一定程度上起著導向作用。沒有正確的評價,很難有正確的實踐。因此,必須按照素質教育的目標、原則和要求,確定評價標準。此外,學校還要通過不斷完善制度體制努力為教師創(chuàng)設一個公平競爭的環(huán)境。
(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關鍵
教師是素質教育的培育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一個學校能否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yǎng)合格人才,關鍵在于教師。教師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和基本保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必須重視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素質。
(四)設置素質教育課程,夯實素質教育的基礎
高校在設置素質教育課程時,應做到素質教育課程融民族文化、思維方法、創(chuàng)新精神、人格意識、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于一體,素質教育課程內容的設置應該做到:第一,開設優(yōu)秀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課程,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文化素質,具備當代大學生應有的文化底蘊。第二,開設包括關于思維方式方法訓練的課程,激發(fā)學生潛在思維能力,拓展學生潛在思維空間。第三,開設必要的大學美育課程內容,提升大學生的藝術氣質、人格操守和精神境界。
(五)營造素質教育氛圍,拓寬素質教育渠道
第一,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通過“三下鄉(xiāng)”、志愿者活動、社區(qū)服務、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培養(yǎng)大學生奉獻精神和服務意識,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也可以強化他們對政治、經濟、文化等問題的深入理解與體會。第二,強化校園文化建設。通過展板、標語、條幅、名師講座、學術報告、文藝演出、放映影片、讀書會等,在大學校園中營造濃郁的素質教育氛圍。第三,積極發(fā)揮網絡媒體的作用。把網絡作為開展素質教育重要平臺,充分利用校園網、論壇、貼吧、微博、QQ群,建成師生切磋、同學交流和正面引導平臺,學校起主導作用,承擔引導之責,調動師生積極參與,擴大素質教育的覆蓋面。此外,還要注重圖書館建設,把圖書館打造成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場所。
總之,在大學生中實施素質教育,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有機整合,為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我們要堅定信心,解放思想,積極改革,更新觀念,大膽創(chuàng)新,通過不斷探索,一定能開辟出大學素質教育的新天地。
參考文獻:
[1]張崟,王新惠.論創(chuàng)新性實驗與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關系[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4,(9)
[2]邵俊濤.以校園文化為載體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3,(13)
[3]趙云昌.當前學生素質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理論探討,2010,(1)
[4]楊澤喬.信息社會背景下高校校園媒體與大學生素質教育[J].文教資料,2013,(7)
項目基金:2015年度河南省科技廳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創(chuàng)新型國家建設視野下河南省高校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探索與實踐”(15240041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