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立
(唐山師范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隋文帝楊堅的節(jié)儉政治
王士立
(唐山師范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隋文帝楊堅是中國歷史上稀有的節(jié)儉皇帝。他厲行節(jié)儉政治,自俸甚薄,對皇子約束嚴厲,節(jié)省官費支出,減少擾民之舉。抑制了社會上的奢靡之風,造就了一批廉吏。成為歷史上廉政文化的一個范例。
關鍵詞:隋文帝;節(jié)儉政治;廉吏;廉政文化
隋文帝楊堅以史為鑒,懂得“儉以得國,奢以失國”的道理。為了隋朝的長治久安,楊堅厲行節(jié)儉政治,成為中國歷史上廉政文化的一個范例。
自古以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实蹆€樸與否,直接影響百官。戒奢從儉,楊堅首先從自己做起。他自俸甚薄,是中國歷史上稀有的節(jié)儉皇帝。
《隋書》稱:楊堅“居處服玩,務存節(jié)儉,令行禁止,上下化之”[1,p54]。楊堅規(guī)定,六宮妃嬪,穿過和洗過的舊衣服,都要再穿;外出所乘的車轎等物,盡量不做新的,有的地方破了,隨時補一補再用。日常飲食,只要不是舉行宴會,最多只有一個肉菜。開皇元年(581)三月,他詔令“犬馬、器玩、口味不得獻上?!彼脑?,令太常散樂并放為百姓,禁雜樂百戲。大臣蘇威見宮中以銀鑄帳幕鉤,向楊堅盛陳節(jié)儉之美,楊堅立即為之改容;下令雕飾舊物完全除毀。有的官吏給楊堅送干姜,用布袋裝著,他認為太耗費,大加譴責。他去進香,有關部門官吏用氈袋裝香料,他認為太靡費,竟然用竹板打了送香料的官吏,引為后戒。楊堅所穿的衣服,多是布帛所做,很少用綾羅綢緞。開皇十五年(595)相州刺史豆盧通貢奉了一些綾文細布,楊堅命在朝堂上當著群臣的面燒掉,以戒奢侈。
楊堅的節(jié)儉,還表現在后宮的清簡,以及對后宮和皇子的約束上。
北周宣帝在位時,荒淫無度,皇后就有5個,貴人以下更無定數,后宮衣飾粉黛耗費驚人。楊堅即位后,進行大幅度改革,除皇后外私寵很少。由于獨孤皇后嫉妒心重,虛嬪妾之位,不設三妃,自嬪以下置60員,只及隋煬帝時后宮120員之半。較之晉朝開國皇帝武帝司馬炎后宮美女近萬人,更顯得清簡了。獨孤皇后限制了楊堅的荒淫,也節(jié)省了開支。開皇十一年(591),西疆吐谷渾主遺使至隋都,奉表稱藩,請求接納美女以備后庭,楊堅不允。他對吐谷渾使者說:“朕情存安養(yǎng),欲令遂性,豈可聚斂子女以實后宮乎?”[1,p1844]
楊堅經常教育他的兒子注意節(jié)儉。有一次太子楊勇因為在一副蜀地出產的鎧甲上刻上花紋,就批評他奢侈。楊堅說:“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長久者。汝為儲后,當以儉約為先,乃能奉承宗廟。”[2]楊堅命人取出一件他穿過的舊衣服,留在楊勇那里,警戒其不要奢靡。又把他以前佩帶過的一把刀子和楊勇當年任上士時常吃的葅醬一盒,一并賜給楊勇,戒其不忘昔時之事??芍^用心良苦。以后楊勇仍追求鋪張,成為他被廢黷的原因之一。
楊堅的第三子楊俊,也是因為奢侈不法,受到楊堅嚴懲。楊俊,開皇元年(581)立為秦王。翌年,拜上柱國、河南道行臺尚書令、洛州刺史,時年12歲。加右武衛(wèi)大將軍,領關東兵。開皇三年(583),遷秦州總管。開皇六年(586),遷山南道行臺尚書令。平陳戰(zhàn)爭中,任山南道行軍元帥,督30州總管,屯兵漢口,為長江上流節(jié)度,有戰(zhàn)功。后授揚州總管44州諸軍事,轉并州總管24州諸軍事。
楊俊居官,起初頗有好名聲,楊堅聞而大悅,下書獎勵。后來楊俊恃皇子地位,生活越來越奢侈,不把法律制度放在眼中。他指使下屬放高利貸,敲詐勒索,許多百姓和一些小官吏深受其害。楊堅聽說以后,特地派人去調查處理,把楊俊手下的人抓了100多個。但是楊俊不知悔改,更加胡作妄為。他“盛治宮室,窮極侈麗”。用香料涂粉墻壁,用美玉、黃金裝飾臺階,梁柱間到處鑲著明鏡,嵌上寶珠,“極榮飾之美”。又搜羅許多美女,日夜尋歡作樂。楊堅知道這些情況以后,非常生氣。于是下令罷免楊俊的官職。
左武衛(wèi)將軍劉升為楊俊說情。他對楊堅說:“秦王非有他過,但費官物營廨舍而已。臣謂可容?!睏顖哉f:“法不可違?!币馑际遣徽撌裁慈硕嫉米袷貒业姆?。劉升又進諫,楊堅忿然變臉,劉升只得作罷。過了幾天,大臣楊素又去勸說楊堅赦免楊俊,楊堅仍舊不允。他說:“我是五兒之父,若如公意,何不別制天子兒律?以周公之為人,尚誅管、蔡,我誠不及周公遠矣,安能虧法乎?”[1,p1240]楊堅堅持“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不別制“天子兒律”,不講父子情面,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本來,楊俊因寵幸姬妾,遭其妃崔氏嫉妒,于瓜中放毒,使楊俊染病,征還京師。楊俊罷官以后,病情加重,臥床不起。楊俊抱病致書楊堅,表示認罪,請求寬恕。楊堅對送信的人說:“我艱苦創(chuàng)業(yè),都是為了他們子孫,希望他們守之而不失。他是我的兒子,卻要斷送楊家天下,叫我還有什么可說?”楊俊聽后既慚愧又害怕,病情進一步加重。大都督皇甫統上表,請求楊堅寬赦楊俊,恢復原官職。楊堅心如鐵石,不因楊俊重病而憐憫,仍然不許。
開皇二十年(600)六月,楊俊病死,時年30歲。楊堅聞知,只哭了幾聲而止。楊俊所有侈麗之物,悉命燒掉。令送終之物,務從儉約,作為后法。楊俊手下僚佐請求為楊俊立碑,楊堅不同意。他說:“欲求名,一卷史書足矣,何用碑為?若子孫不能保家,徒與人作鎮(zhèn)石耳?!盵1,p1240]
這便是楊堅大義滅親、嚴懲皇子楊俊奢侈不法的經過,足見楊堅實行節(jié)儉政治是比較堅決的。
楊堅第四子楊秀也因奢侈不法獲罪。楊秀于開皇元年(581)立為越王。未幾,改封蜀王,拜柱國、益州刺史,總管二十四州諸軍事。翌年,進位上柱國,西南道行臺尚書令。開皇十二年(592)任內史令,居相位,又任右領軍大將軍。不久,出鎮(zhèn)蜀地(今四川地區(qū))。
楊秀“好奢侈”。他以追捕少數民族平民為樂,每次捕到山僚的男子,便“以為閹人”。還“生剖死囚,取膽為藥”。由于長史元巖進諫才停止這樣做。開皇十三年(593)元巖病逝后,楊秀“漸奢侈,違犯制度,車馬被服,擬于天子”。又與王妃出獵,以彈彈人;多捕山僚以充宦者,僚佐無能諫止。因為他對廢太子楊勇“意甚不平”,楊廣怕楊秀終為后患,便派楊素搜集楊秀的不法行為,向楊堅密報。楊堅便于仁壽二年(602)年初,召楊秀回京。
楊秀抵達京師后,楊堅見到了離別多年的兒子,卻一句話也沒有說。第二天,楊堅便派使臣對楊秀進行嚴厲的斥責,楊秀謝罪。楊堅在大殿之上對朝臣說:“頃者秦王糜費財物,我以父道訓之。今秀蠹害生民,當以君道繩之?!盵1,p1242]群臣看出要對楊秀興師問罪,紛紛進諫。開府慶整說:楊勇既廢,秦王已死,陛下現子不多,何至如此!“蜀王性甚耿介,今被重責,恐不自全。”楊堅聽后大怒,欲斷其舌。楊堅對群臣說:應該把楊秀這個畜牲斬于市,以謝百姓。于是命楊素等人調查審理此案。仁壽二年(602)十二月二十日,楊堅下詔貶楊秀為平民。楊秀被貶固然有楊廣和楊素從中陷害的原因,而楊堅對楊秀奢侈不法卻是痛惡深絕的。
楊堅儉約還表現為對民力比較愛惜。楊堅在位期間對民眾征調比較少,注意減少擾民之舉。
開皇九年(589)隋滅陳以后,百官紛紛奏議,都要求楊堅舉行封禪大禮。所謂封禪,古來有之。戰(zhàn)國時齊、魯有些儒士認為五岳中泰山最高,帝王應到泰山祭祀,登泰山筑壇祭天曰“封”,在山南梁父山上辟基祭地曰“禪”。目的在于宣揚封建帝王的天命攸歸,欺騙人民大眾。秦、漢以后常有帝王舉行這種封禪大禮,耗費巨資,擾民不堪。楊堅頭腦比較清醒,對百官奏議沒有采納。他于當年七月下詔說:“豈可命一將軍,除一小國,遐邇注意,便謂太平。以薄德而封名山,用虛言而干上帝,非朕攸聞。而今以后,言及封禪,宜即禁絕。”[1,p33]楊堅說自己功德不大,不應封禪;實際上他是認為違背了節(jié)儉政治的原則。不管怎么說,“禁絕封禪”是值得稱道的。
當年十一月,考使定州刺史豆盧通等人上表,又請楊堅封禪,楊堅不許。后來,兗州刺史薛胄派遣博士登泰山,觀古跡,撰成《封禪圖》及儀禮獻于楊堅,勸他封禪,楊堅依然不許。開皇十四年(594)晉王楊廣率百官抗表,固請封禪。楊堅令牛弘定儀注;既成,楊堅認為“茲事體大”,沒有實行。改為東巡,致祭泰山。
楊堅的節(jié)儉政治還有兩個重要方面,一是官俸支出的減省,二是軍費負擔的降低。
開皇三年(533),楊堅根據臣下建議,改革地方建制,變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兩級制,一下子罷去508個郡級行政機構。原來郡分九等,郡太守以下屬吏依等為77人至146人,平均一郡官吏大約112人;罷去508個郡,大約共減少官吏5.689 6萬之眾(另京兆郡屬吏244人未計入),占原有州郡縣三級地方官吏的33.12%,從而減省相當數量的官吏永業(yè)田、職分田和郡守俸祿負擔(郡守分九等,歲俸祿100石至300石)。同時又根據“存要去閑,并小為大”的原則,并省了不少州、縣(數目未見記載),進一步精簡了官吏數目,減省了養(yǎng)官費用。開皇九年(589)隋平陳后,楊堅隨即罷去南方諸郡,全國劃一,又在全國范圍內重新析置州縣。不僅提高了地方機構行政效能,同時節(jié)省了財政支出。
隋朝初年,由于北疆有突厥的威脅,南方與陳朝、后梁對峙,軍兵數量趨于增加,軍費開支尚大。開皇五年(585)隋朝制勝突厥后,楊堅對突厥“節(jié)之以禮,不為虛費”,軍費減省,賞賜也有節(jié)。開皇七年,隋滅后梁;開皇九年,隋滅陳,國家統一,由戰(zhàn)爭時期轉入和平時期。楊堅當即下令“禁衛(wèi)九重之余,鎮(zhèn)守四方之外,戎旅軍器,皆宜停罷”[1,p33]?!敖l(wèi)九重”是指中央十二府的禁軍;“鎮(zhèn)守四方”是指中央管轄下的地方軍區(qū)和總管府軍隊,除此以外的軍隊全部裁免。開皇十年,又詔令罷山東、河南及北方緣邊之地新置軍府。楊堅對軍隊實行壓縮精簡,使軍費支出大為減少。開皇十年,楊堅對府兵制度進行重大改革,實現了兵農合一,從而使國家軍費支出更為降低。開皇初年實行的府兵制度,承襲北周,府兵專立軍籍,費用全由國家負擔。開皇十年楊堅詔令:“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與民同。軍府統領,宜依舊式?!盵1,p35]令軍人悉屬州縣,就是軍人除另有軍籍外,還同自己的家屬列入州縣戶籍,轉為民戶。軍人及其家屬皆按照均田法受田。軍人平時耕作,每年有一定時間輪番宿衛(wèi),戰(zhàn)時出征。府兵制下的軍人,也是均田制下的農民,實現了寓兵于農。府兵受田而免租調力役,從征時自備武器裝備和資糧,從而減少了國家軍費負擔。
此外,楊堅還重視匡正民間風俗,以倡簡樸之風。如開皇中,京邑和外州都邑百姓,每年正月十五日夜,燃燈作角抵之戲(包括摔跤在內的雜技百戲),競相攀比排場。往往搭起高棚,大幕遮天,人戴獸面,男為女服,打扮華麗,車馬塞道,大擺酒宴,音樂伴奏,靡費財力無數。治書傳御史柳彧上書楊堅,認為這種風俗“非益于化,實損于民”。于是楊堅下詔頒行天下,禁斷此事。
楊堅厲行節(jié)儉政治的結果,首先,減省了國家財政支出。這成為隋朝殷富的原因之一。關于隋朝之富,古今史家,眾口一詞?!坝锰幊3?,納處常入”“府庫盈溢”“資儲遍于天下”的記載不絕于書。元朝人馬端臨說:“古今稱國計之富者莫如隋。”[3]清初王夫之說:“隋之富,漢唐之盛,未之逮也。”[4]
其次,凈化了社會風氣。兩晉以來,奢靡之風盛行,整個統治階級貪婪腐敗,窮極奢侈。西晉重臣何曾一擲千金,“猶曰無下箸處”。石崇與王愷斗富,縱欲無限。整個社會道德淪喪。史稱由于楊堅躬履儉約,上行下效,積久成為風氣。開皇、仁壽年間,士人的便服多以布帛制作,不用綾羅綢緞;裝帶只用銅鐵骨角,而無金玉之飾。完全改變了兩晉以來士族權貴中盛行的爭奇斗富、奢侈淫樂之風。
最后,造就了一批廉吏、循吏。楊堅厲行節(jié)儉政治,彰顯了廉潔高尚、貪腐可恥的理念,由此形成了較為濃厚的反腐倡廉的社會氛圍,從而造就出廉吏、循吏的群體。楊堅對于清廉的官吏,一表彰,二賞賜,三升遷,使廉潔之士比肩于朝,樹為榜樣,發(fā)揮更大作用。這是楊堅的政治智慧和賢明之處。
治書侍御史柳彧,官至從五品,但家貧無以為宅。楊堅因其忠直有貢獻,令官府為他建筑住宅。
直秘書內省李文博,家素貧。
韋師,初為河北道行臺尚書,兼領晉王楊廣司馬。平陳之役,以本官領元帥屬官。陳國府藏,悉委于韋師,“秋毫無所犯,稱為清白”。楊堅任命他為州刺史,“甚有治名”。
趙軌,開皇初任齊州別駕,有能名,是一個清廉的官吏。其東鄰桑葚落在他家,趙軌趕緊派人完全拾還其主。告誡諸子說:“吾非以此求名,意者非機杼之物,不愿侵入。汝等宜以為誡?!痹谥?年,考績連年第一。持節(jié)使者上報楊堅,賞賜物300段,米300石,并征趙軌入朝。離任時父老前來送行,揮淚說:別駕在官,水火不與百姓交,因此不敢以壺酒相送。您的廉潔像清水一樣清澈,今天就請飲一杯水餞別吧!趙軌接水飲下。后來楊堅授趙軌原州總管司馬,赴任時在道夜行,其左右的馬跑入田中傷了莊稼;趙軌令即駐馬不行,等到天明找到莊稼的主人,賠了錢才去。
柳儉,很早就立行清苦,為州里人所敬。隋初,楊堅以柳儉為廣漢太守,甚有能名。不久擢拜蓬州刺史,又遷邛州刺史,在職十余年,夷人悅服。后來蜀王楊秀得罪,柳儉因與楊秀有交往而被免職。柳儉還回鄉(xiāng)里,乘舊車瘦馬,妻子衣食不足,見者莫不嘆服其清廉。
《隋書》作者對以上2人評論說:“柳儉去官,妻子不瞻;趙軌秩滿,酌水餞離,清矣!”[1,p1688-1689]柳儉、趙軌這樣清廉官吏的出現與楊堅推行節(jié)儉政治有密切關系。
公孫景茂,任息州刺史,法令清靜,德化大行。當時正進行平陳戰(zhàn)爭,征人在路有疾病者,公孫景茂用自己的一部分俸祿買食品和藥品,分別賑濟。救治了千數人。楊堅聞而宣告天下,表彰他修身潔己。開皇十五年(595)拜伊州刺史,第二年因病征還,官吏百姓號泣于道。后轉道州刺史,公孫景茂用自己的全部俸祿買了牛犢、雞和豬,分給孤弱不能維持生活的人。
辛公義,以平陳軍功授岷州刺史。當地風俗非常懼怕疾病,若一人有病,合家皆避,父子夫妻不相看養(yǎng),因此病者多死。辛公義對此非常憂慮,決心要改變這種風俗。于是分遺官員巡視各地,發(fā)現有患病者,皆用車接至州府治療。到了暑月發(fā)生流行疾病時,病人有時達到數百,州府廳廊住滿。辛公義親自設一床,獨坐其間,終日連夕,進行看護。他所得俸祿全部用來購買藥品和請醫(yī)治療;又親自勸病人飲食。辛公義召病人子孫進行勸導,諸病家子孫皆慚謝而去。后來有人遇病,皆爭著找辛公義,若其家無親屬,辛公義就將其留養(yǎng)。于是,原來的風俗改變,合境之內皆呼辛公義為“慈母”。
房恭懿,性沉深,有局量,達于從政。開皇初,吏部尚書蘇威推薦為新豐縣令,其政績?yōu)槿o地區(qū)之最。楊堅聞而嘉獎,賜物400段。房恭懿將所得賜物全部分給窮乏百姓。不久,又得賜米300石,房恭懿又用來賑濟貧民。后蘇威重新推薦,超拜澤州司馬,有異績,楊堅又賜物百段,良馬一匹。不久,遷德州司馬,在職歲余,其政績又為天下之最,楊堅又賜物百段。楊堅對諸州朝集使說:“房恭懿所在之處,百姓視之如父母。朕若置之而不賞,上天宗廟其當責我。內外官人宜知我意。”于是令房恭懿為使持節(jié)、海州諸軍事、海州刺史。
劉曠,性謹厚。開皇初,為平鄉(xiāng)縣令,禁絕鋪張,單騎去赴任。人有爭訟者,劉曠曉以義理,各自引咎而去。所得俸祿賑施貧乏。百姓感其德化,相互說:“有君如此,何得為非!”劉曠在職7年,風教大洽。當地監(jiān)獄中沒有系囚,監(jiān)獄內皆長草,庭院可張羅捕雀。后去官,官吏百姓不論少長,皆號泣于路,送行數百里不絕。后任臨穎縣令,清名善政,為天下第一。尚書左仆射高颎把劉曠情況報告楊堅,楊堅當即召見,慰勞說:“天下縣令固多矣,卿能獨異于眾,良足美也!”楊堅又對周圍侍臣說:“若不殊獎,何以為勸!”于是下優(yōu)詔,擢拜莒州刺史。
以上許多關于正身律己、勤政節(jié)儉的清官廉吏的出現,是傳統優(yōu)秀廉政文化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對于澄清當時吏治,革洗官場污風,有重大作用;也鞏固了統治政權的基石。隋文帝楊堅統治時期的廉政文化可為后世鑒戒。
不過,隋文帝楊堅的節(jié)儉政治也有局限性,在他統治后期有建造仁壽宮和行宮12所的奢侈之舉。
開皇十三年(593),楊堅令尚書右仆射楊素在岐州(今陜西鳳翔)北建造仁壽宮(在今陜西麟游縣西)。楊素征調民力,平山填谷,營建宮殿,樓臺亭謝,高聳重疊,婉曲相連。對民工役使緊急,不少民夫累死。他們的尸體被推填坑穴里,蓋上土石,筑為平地。死者以萬數。時方暑月,未及掩埋的死尸,就用火燒掉。宮建成后,楊堅命尚書左仆射高颎前往察看,高颎回奏說:“頗傷綺麗,大損人丁”。楊堅大怒說:楊素殫民力為離宮,為吾結怨天下!楊素怕受處罰,就拜見獨孤皇后說:“帝王法有離宮別館,今天下太平,造此一宮,何足損費!”獨孤皇后支持楊素看法,并將此意講給楊堅聽,楊堅的態(tài)度有了改變[1,p1285]。待楊堅與皇后等人入宮游觀以后,非常歡喜,夸贊楊素“忠孝”,賜錢百萬,錦絹3 000段。在這里,節(jié)儉政治連一點兒影子也看不到了。以后,楊堅差不多每年都要行幸仁壽宮,一住幾個月。開皇十八年(598),楊堅令自京師至仁壽宮建行宮12所。從此經常逍遙于青山幽谷之中,以至于流連而不知返。不過,像建仁壽宮這樣的奢侈之舉在楊堅當政的年月里還是不多。楊堅至死,在遺詔中仍然囑咐喪事“務從節(jié)儉,不得勞人。諸州總管、刺史已下,宜各率其職,不須奔赴”[1,p53]。說明還沒有忘記他的初衷。
[參考文獻]
[1] 魏征,等.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2] 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86:5573.
[3] 馬端臨.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6:225.
[4] 王夫之.讀通鑒論[M].上海:世界書局,1936:389.
(責任編輯、校對:郭 靜)
The Thrifty Policy of Emperor Wen Yang Jian in Sui Dynasty
WANG Shi-li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Emperor wen, Yang Jian in Sui dynasty is a frugal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His austerity politics, his thin pension, his severe constraints on the princes to save government expenses and his policy to reduce disturbing act for local folks suppressed wasteful phenomenon of the society and create a number of good governors. It is a good example of thrift politics in history.
Key Words:Emperor Wen in Ssui dynasty; thrifty politics; thrifty governor; probity culture
DOI:10.3969/j.issn.1009-9115.2015.04.021
中圖分類號:K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15(2015)04-0082-04
作者簡介:王士立(1935-),男,江蘇連云港人,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史。
收稿日期:2014-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