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炳發(fā)
【設計背景】
班級讀書會,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固定的程式,如先讀封面,再讀目錄,回顧主要內(nèi)容,點擊主要人物,最后說說自己的感想或收獲。程式的固定,對于學生來說容易形成一套完整的學習方法,但同時也讓學習沒有了意外的驚喜。而沒有創(chuàng)意的教學極容易讓學生感到疲憊,從而失去探索的欲望。所以,筆者希望從一個新的角度去引導學生走進一本書,即讓書與人生鏈接,為我們的生活服務,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力?!冻悄吓f事》是一本講述林海音童年故事的成長小說,貼近學生的心理。盡管它的年代有些久遠,可是童年的心理歷程都是相同的。站在童年的角度,我們可以探尋些什么成長的話題呢?筆者開始搜索一些資料,開掘出“送禮物”“幫助別人”“友誼”等話題,打通書與現(xiàn)實的壁壘。讓孩子在讀書中思考,在思考中尋找自己,尋找自己成長的足跡,增長生活的智慧。
【教學目標】
1.以《城南舊事》為載體,開掘出聊書話題,讓學生體驗聊書的快樂。
2.以成長為主題,引導學生從書中尋找成長的感覺,直面成長的困惑和問題,獲得成長經(jīng)驗。
3.在聊書中學會與人分享自己的思考,傾聽別人的想法,構建自己的思想,獲得心靈的成長。
【教學過程】
1.談一談閱讀后的感覺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要一起聊一聊《城南舊事》。告訴大家,你喜歡讀《城南舊事》這本書嗎?為什么?
生:我喜歡,這是一本讀來有趣的書。
生:喜歡,這是一本語言樸實、讀來有真實感的書。
生:喜歡,主人公小英子很有同情心,善良,很有好奇心,感覺她身上有自己的影子。
師:其實,喜歡一本書的理由有時很簡單,一句話,一個故事,或是因為其中的一個人物??梢哉f,《城南舊事》就是作者林海音童年的成長史,這樣的小說也叫成長小說。閱讀這樣的小說,其實也就是在閱讀我們的童年,感受我們的成長。
(設計意圖:閱讀后用一句話、一個詞來談自己的感受其實是引導學生明晰自己的閱讀快感,提煉自己的閱讀心得,是把書讀薄的一種訓練。)
2.比一比童年里的不同
師:童年,這是一個多么富有詩意的人生階段,它的獨特和豐富往往在比較中才能更好體會。讓我們開始第一個話題。
(1)同桌討論一下。
(2)指名交流。
預設:(相機追問)為什么會有如此的不同呢?
師:可見,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就可能有不一樣的童年經(jīng)歷和成長經(jīng)驗。
(設計意圖:通過找一找、比一比的路徑來思考童年,讀者和故事就容易產(chǎn)生情感融合,使學生在梳理中獲得一種全新的閱讀感受,在無形中獲得閱讀方法,提高認識能力。)
3.聊一聊成長中的經(jīng)驗
師:但不同的人也許會遇到一些相同的成長困惑。課前,老師做了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同學們都會遇到這樣的一些困惑,如:34.29%的同學會有“送禮物”方面的困惑;22.19%的同學在“幫助別人”時遇到困惑;34.29%的同學常常有“交朋友”方面的困惑;還有4.3%的同學有其他的一些生活困惑?!八街?,可以攻玉”,也許《城南舊事》會給你一些經(jīng)驗和啟發(fā)。下面就根據(jù)自己選擇的話題,重新分組聊一聊,最后每組派出一個代表來匯報你們的成果。
(學生分組熱聊,教師巡回,并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其中一組聊書,最后組織全班逐一交流各個話題。)
預設:
師:聊完這個話題,你對送禮物有什么新的想法嗎?(生交流,略)
師:我有一點想法,想聽聽嗎?你送的禮物可以是朋友需要的,如手表、衣服;也可以是自己最珍貴的,如象牙小佛珠,或是你的朋友很喜歡的一樣東西,如西瓜燈;還可以是自己有而對方也喜歡的,如宋媽老公黃板牙送的掛落棗。當然,禮物有的貴重,有的普通;有的稀罕,有的尋常。送禮物是一門學問,需要我們用心地、真誠地來表達你對朋友的情誼?!岸Y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的典故就是說明這一點的。
預設:
(生交流,略)
師:看來幫助別人,有時會越幫越忙,有時會惹禍上身,像媽媽照顧蘭姨娘,差點讓爸爸移情別戀,給家庭帶來麻煩。有時好心辦的不一定是好事,如妞兒和秀貞相見了,結(jié)果在去尋找思康叔的路上,慘死在火車輪下。幫助別人要注意方法,也要量力而行。但是朋友有困難,一定要伸出援手。
預設:
(生交流,略)
師:交朋友,不一定都是交同齡人,如可以交比自己年長的,如秀貞、厚嘴唇青年……這些人在別人眼里都是些與眾不同的人,但英子還是與人為善。當然跟好朋友在一起的時候,你不一定是心情最好的時候,如英子看到妞兒身上被她爸爸打出的傷痕,傷心得都想哭了。更讓我們認識到:友誼不是一件很單純的事情,是有點復雜的,需要我們好好去體會和對待。
(設計意圖:怎樣讀書?這是個值得好好思考的問題。筆者希望通過這三個話題,使學生在書與現(xiàn)實世界中往復來回,連通起讀書與生活,乃至人生的關系。引導他們在書中尋找童年智慧,獲得成長啟迪。這也是一種讀書方法的指導。)
4.人總是在離別中成長
師:英子在成長中還遇到了一次又一次的“離別”,你對“離別”是怎么看的?
生:我覺得每一次離別都讓人很難受。
生:有的離別是暫時的,有的離別卻是永遠的。那種永遠的離別很讓人傷心。像英子爸爸的離世、童年的逝去都永遠不會回來了,所以我要珍惜現(xiàn)在。
師(小結(jié)):人的一生總要經(jīng)歷無數(shù)次的離別,無論是一段時間的分離,抑或是永不再見的分別,都會令人感傷,但每一次離別都會見證你的成長。離別在所難免,讓我們珍惜童年,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珍惜經(jīng)歷的每一件事。
(設計意圖:離別是這本小說不可回避的主題,結(jié)課時輕輕叩擊它,把閱讀感受的觸角深入小說的深處,對學生的閱讀能力、認識能力都是一個提升。)
【課后反思】
1.閱讀思辨力的拔節(jié)成長
閱讀的質(zhì)量,既體現(xiàn)在對書本內(nèi)容的識記把握程度上,更體現(xiàn)在思考上。本次教學中涉及的幾個話題,都是在嘗試一種新的思考:鏈接現(xiàn)實、結(jié)合自身的辨別性思考。這種思辨在學生閱讀實踐中都是極其缺乏的。從學生對幾個話題的探討來看,他們確實都發(fā)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有了不同的收獲。盡管由于他們閱讀深入不夠,很多思考還比較膚淺,但是這種思辨的開始就是一種拔節(jié)成長。只有當學生有了閱讀思辨力之后,我們才能宣布閱讀指導是有效的。
2.話題探討力的可貴歷練
如何組織學生進行探討一直是課堂教學中一個亟須解決的問題。既要平等開放,又要積極有效。綜觀整堂課,學生積極參與的程度還是令人滿意的,是一次話題探討力的可貴歷練。這主要得益于學生較充分的課前準備。課前,他們都在“閱讀任務單”的引導下,進行了有針對性的閱讀和準備,形成了閱讀主見。但是在討論的有序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如記錄、整理等,需要借助一定的討論技術來平衡。這需要加強平時的訓練,讓學生掌握討論的技巧。
(浙江省桐鄉(xiāng)市茅盾實驗小學 314500)